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中國與美國司法協定

中國與美國司法協定

發布時間: 2022-02-17 07:16:09

『壹』 哪些國家與中國有司法援助協定

朝鮮戰爭及其影響

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世界各國都應深入思考和認真借鑒朝鮮戰爭所蘊涵的歷史意義,徹底擯棄冷戰思維,把維護和平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今日正值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參戰55周年,現將舊文發出,有心者指正。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國際大規模常規武裝戰爭。它本是朝鮮南北雙方的一場內戰,但由於美國懷疑是蘇聯擴張的訊號而興兵干涉,使其演變成一場美國入侵朝鮮的侵略戰爭,它是冷戰的產物。戰爭促使美國加快了其實施稱霸全球戰略部署的步伐,在全球范圍內加緊構建反共陣地,美蘇冷戰格局完全形成。戰爭以朝中軍隊和人民的勝利而宣告結束。這個勝利,打亂了帝國主義在遠東擴張勢力范圍的戰略部署,強化了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聯盟,維護了遠東以及世界的和平,鼓舞了被壓迫、被奴役人民爭取解放的正義斗爭,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多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和人類的進步事業。

對遠東戰略格局的影響

1、打亂了美國擴張勢力的戰略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在東歐、中東和遠東進行了領土和勢力范圍的擴張。美國認為蘇聯在乘勝利之機擴展共產主義,已經成為對自由世界最大的威脅。同時隨著戰爭的結束,美國急於為其龐大的軍事生產經濟尋找市場,因此也將蘇聯視為對外擴張的障礙。所以美國出台了杜魯門主義,制訂了馬歇爾計劃,建立了政治軍事集團,形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長期對峙的局面,很快掀起第一次冷戰高潮。此時,歐洲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但朝鮮戰爭的爆發及勝利打亂了美國擴張勢力范圍的戰略部署,使得美國不得不分散冷戰力量,在遠東和整個亞太地區謀求對蘇聯和中國的遏制。本來美國准備削減軍事預算,減少駐亞洲地面部隊,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國會拋棄了這一方針,轉而對戰爭「積極合作」,朝鮮戰爭成了美國對外政策的重點。

另一方面,戰爭爆發前,美國原計劃利用在南朝鮮扶持的李承晚傀儡政權實現其在實際上霸佔全朝鮮半島的目的,將其在遠東與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冷戰的前線推至中國邊境,增強其戰略部署的威懾性。但在自己策劃的戰爭中卻被打敗的事實,使美國不但未能實現預期戰略意圖,而且使其戰略計劃大大受挫。因此戰爭結束後,美國公然把社會主義國家稱為敵人,聲明其政策之一就是「使共產主義政權崩潰」,並要改變過去用第七艦隊「保護」台灣的政策,採取不阻礙蔣介石集團進攻大陸的方針。這說明,以中國和朝鮮為一方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勝利,打亂了美國擴張勢力的戰略部署,迫使美國把全球冷戰的重點從歐洲轉移到亞洲來。

2、促使了美國亞太軍事體系的形成。面對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東南亞民主解放運動的興起,美國政府認為,如果還有別的國家如中國一樣「加入斯大林集團」,就要改變世界力量的對比均勢,因此,美國在亞太地區加緊建立「自阿留申起,經日本至琉球群島」的「防務線」軍事體系。

①防務線的擴大。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應付戰爭局面,迅速將這條防務線擴大。1951年1月4日,國務卿杜勒斯將其劃為「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樣一條近海島嶼鏈」,企圖通過對中國和東南亞的包圍,遏制和阻止中國革命在亞太地區蔓延。由於中國和蘇聯已經結盟,遏制中國也是遏制蘇聯,從而增強美國在對蘇冷戰中的力量。美國的亞太軍事體系主要由一系列雙邊或多邊軍事條約構成,其中有與泰國簽定的《軍事援助協定》,與菲律賓簽定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簽定的《澳新美安全條約》,與日本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初步建立起「遏制共產主義」的縱深軍事體系。

②新月形包圍圈的形成。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繼續擴展延伸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體系。1953年8月8日,在《朝鮮停戰協定》簽訂的第12天,美國同南朝鮮在漢城草簽了《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把亞洲的軍事同盟關系從日本擴大到了朝鮮半島。1954年9月,美國、英國、法國、泰國、紐西蘭、菲律賓、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在馬尼拉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在反共的幌子下,拼湊了東南亞條約組織,威脅中國和越南,鎮壓這個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1954年12月,同蔣介石集團在華盛頓簽訂了侵略性的《美蔣共同防禦條約》,使美國武裝侵佔台灣合法化,並以台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准備新的戰爭。美國通過以上系列雙邊或多邊的「共同防禦條約」,建立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防禦體系,形成了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月形包圍圈,加劇了東西方的對抗,強化了美在對蘇冷戰中的地位。

3、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權,保障了新中國的安全。在戰爭中,包括中國最高層領導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11萬余名中國戰士在戰爭中犧牲,志願軍官兵們為朝鮮人民捐出了1000萬公斤糧食、33.6萬件衣服、13.37萬斤棉花,修建和恢復公共場所881處、民房45412間、橋梁4263座、堤壩4096條、水渠1200公里、植樹3600多萬棵、運送物資6.3萬噸、治病188萬人次,兩國黨和人民結下深厚的友誼。作為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中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最大的蘇聯,在戰爭中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給予了中國和朝鮮一定數量的援助,並在外交上盡力維護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簽定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戰爭中經受住了考驗。

朝鮮戰爭後,美國不遺餘力地對中國實行孤立和遏制的政策,中美人員交往和物資交流幾近空白。美國國務院甚至禁止美國動物園購買中國的熊貓,不批准美國記者到中國采訪。因此,50年代中國的貿易對手國主要是蘇聯。朝鮮戰爭,使蘇聯、中國和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壯大了遠東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1、迫使美國加快了全球冷戰布局。

①杜勒斯計劃。美國在建立亞太軍事防禦體系的同時,為了謀求對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更加有效的遏制和包圍,進而保護和擴大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利益,積極策劃建立中東軍事集團。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10月,美、英、法與土耳其決定建立中東司令部,11月,四國發表建立中東司令部的宣言,並邀請中東各國、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參加,遭到大多數中東國家的拒絕。美國不甘心就此失敗,1953年1月,杜勒斯出任國務卿,相繼訪問了埃及、以色列、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沙特和土耳其等中東國家,繼續推行建立軍事集團的政策。杜勒斯關於建立中東軍事集團的計劃被稱為「杜勒斯計劃」,其內容是將與蘇聯為鄰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組成一個小型軍事集團,即北層防禦集團,然後「北層」各國又與中東其他各國簽訂雙邊軍事協定,逐步形成中東軍事集團,其目的是將北約組織和正在籌建的東南亞條約組織連接起來,遏制社會主義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影響和蘇聯在中東的擴張。

②巴格達條約組織。朝鮮戰爭即將簽訂停戰協定的時候,美國政府發現敗局已定,於是加快了在亞太地區和中東地區的軍事體系構建。在美國的撮合下,1955年2月,土耳其和伊拉克在巴格達簽署《相互合作條約》,並表示要擴大為中東伊斯蘭國家的聯盟和西方參加的中東集體防務組織。美國以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的承諾使巴基斯坦於1955年9月23日加入,伊朗於11月3日加入,英國已於4月加入。1955年11月,巴格達條約參加國正式宣布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立。美國派「觀察員」參加會議,與該組織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巴格達條約組織的建立對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它把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聯結起來,最終形成了一個從西歐經過中東到東南亞、再經台灣、日本、韓國直至阿留申群島,對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弧形軍事包圍圈。這個包圍圈可攻可守,既可遏制蘇聯的擴張,也可鎮壓區域內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時保護了美國的經濟利益。美國最終在全球建立了反蘇反共陣地,完成了冷戰戰略布局。

2、帶動了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中國和朝鮮人民的勝利,打破了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發展。越南、印度支那、緬甸等亞非拉地區的民族民主解放運動蓬勃開展,為殖民體系的瓦解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結語:朝鮮戰爭使美蘇冷戰達到了第一次高潮,也在朝鮮半島人為形成了五十年的分裂局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前蘇聯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劇變,冷戰格局逐步瓦解,世界進入多極化發展時期。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在當年戰火紛飛的平壤,韓國總統金大中與朝鮮最高人民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簽署了《北南共同宣言》,半島的統一終於明朗化,全球冷戰的最後一塊堅冰正在融化。

當今世界,正在向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方向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和亞太地區的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維護和促進世界持久和平與安全,必須徹底擯棄冷戰思維,推動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世界各個國家、各種力量、各種組織,都應認真借鑒朝鮮戰爭的歷史經驗,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把維護和平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

『貳』 關於中國法律和美國法律的區別

美國和中國的法律區別很大,但是不能籠統地說美國是英美法系(也叫普通法系、判例法系等),中國屬於大陸法系(也叫成文法系等),因為說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可以說是公認的,但是說中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則有失公允,尤其是我國的法律制度是屬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自成一家的,不能簡單地劃入某個法系。比如說我國的合同法在合同的訂立程序上就是採用英美法系的制度,但是在判斷合同的成立上卻又有些許不同,在要約和承諾的具體規定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沒有對價制度的構建等。具體的說,美國和中國在具體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法學教育和司法體制上都是有區別的。 舉證之類的東西,英文也叫burden of proof,就是舉證負擔,也就是舉證責任的承擔,就是列舉本方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或主張是正確的,按照我們民訴法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是「誰主張,誰舉證」,就是你要主張什麼,就需要證明什麼,同時在某些案件中會有舉證責任倒置,就是讓被告舉證自己沒有過錯的情形,尤其是推定過錯責任制下更是如此。 三方舉證,按照字面理解不像是第三方舉證,請您再次核對一下,是否確實是三方舉證。

『叄』 中國和美國之間為什麼沒有引渡協議

美國國會反對這一條約,因為他們不信任中國的司法制度。
中美引渡條約,需要美國國會批准。
因為中國在保護被引渡人的人權與司法公正方面,與國際通行法則還不接軌:譬如政治犯(宗教信仰)不引渡的庇護原則;
譬如雙重(兩國均)認定犯罪才引渡的原則;
譬如本國國民不引渡的原則;
譬如死刑犯不引渡的廢除死刑原則;
譬如可引渡也可就地起訴的原則等等,都需要我國改革國內的司法制度,升高到與國際接軌的高度。
引渡條約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
截至2017年2月,我國已與70個國家締結司法協助條約、資產返還和分享協定、引渡條約和打擊「三股勢力」協定共135項(108項生效)。
數據來源: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wgdwdjdsfhzty_674917/t1215630.shtml)

『肆』 中國和哪些國家間有司法協助協議

從我國與其他國家簽定的一些司法協助協議來看,司法協助的范圍不盡回相同。有的僅限於狹義司法協助答的范圍,如1994年3月16日我國與泰國簽定的《關於民商事司法協助和仲裁合作的協定》中,就只將雙方司法協助的范圍規定為「雙方同意在民商事的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方面相互合作」。有的則包括廣義司法協助的范圍。如1993年8月2日我國與保加利亞簽定的《關於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中,就將雙方司法協助的范圍規定為:送達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代為調查取證;承認和執行法院判決和仲裁裁決。有的甚至超出廣義司法協助的范圍,還包括根據對方請求,提供本國的民商事法律、法規文本和本國在民商事訴訟程序方面的司法實踐情報資料,如1987年5月4日我國與波蘭簽定的《關於民事、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中即作了如此規定。

『伍』 中國與美國為什麼沒有簽訂FTA~

自由貿易區(英文:Free Trade Area,簡稱FTA)通常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准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中美關於FTA的談判在2013年已經展開,但進展緩慢
雙方障礙主要在於
美國雖然號稱自由貿易國家,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各種貿易壁壘種類繁多,奉行雙重標准;
對於中方優勢貿易項目,以「反傾銷」「貿易標准」等各種名義加以拒絕、阻撓;對於美方優勢項目則要求中方無條件開放,從而使得雙方無法達成一致,也不可能簽署這種實質上「不平等」的美版FTA

而中美政治上處於競爭和隱形敵對狀態,美方對我國「陰招不斷」,對於FTA雙方政治上並未存在一致,興趣不大

『陸』 現在中國和美國簽訂了引渡條約嗎

中國目復前並沒有與美國簽訂引制渡協議,美國、加拿大分別與110個國家和115個國家簽有引渡條約,英國、法國分別與96個國家和108個國家簽有引渡條約,而我國目前僅與41個國家簽有引渡條約。

引渡(extradition)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比如賴昌星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內,但被我國指控有犯罪行為,我國向加拿大請求將其移交於我國進行審判。加拿大應請求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

『柒』 美國法律與中國法律區別

中國法律屬於大陸法系(有爭議);美國法律屬於英美法系,呵呵,就知道這么些了,汗,抱歉啊......
找到點資料,湊合看吧: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要法系,涵蓋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家。大陸法系的代表有德國、法國、中國等;而英美法系則當然以英國和美國為其代表。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的不同點的比較,一直都是比較法學家們所熱衷的話題。兩大法系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下面我僅從訴訟程序方面對它們加以比較。
一直以來,比較法學家們都傾向於假定,世界上所有發達的法律體系中,相似的需要總是以相似的方法來滿足。[1]但是,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訴訟程序上的巨大差異卻打破了這一假定。諸如簡易民事訴訟的准備和進行、向法庭提出事實的方式、選擇或詢問證人或鑒定人的方式等的巨大差異,都使這一假定不能成立。而兩大法系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差異,則受到了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如地理差異、民族習慣、文化特點、歷史傳統等,但我認為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兩大法系國家在許多方面不同的思維習慣,造就了兩大法系的巨大差異。
英美法系中訴訟程序的許多特性,實際上是由一個決定性的事實造成的,即該訴訟程序來源於陪審制。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英國只有在刑事案件中才使用陪審制,而且是在嚴重的犯罪並且被告主張自己「無罪」時才使用。[2]盡管如此,英國的民事訴訟中仍然滲透著陪審制的傳統。而陪審制的影響,使民事審判和刑事審判一樣,有許多特定的訴訟程序。[3]這也就使其訴訟程序區別於大陸法系國家。
在大陸法系中,訴訟可以有間隔地劃分為多次的審理。因而,對於一方當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出人意料的觀點或證據,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在下一次的法庭審理中提出進一步的證據予以反駁。而在英美法系中則大不相同,由於採取的是一次性的審理,律師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論點和證據想清楚,還必須了解對方的論點和證據。因為在英美法系國家的審判中,如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證據,任何一方都不能輕易地要求休庭。這就使得律師必須在開庭之前會見他的證人,以搞清楚他們會在法庭上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於這種行為,德國的律師卻認為是違反職業道德的。[4]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什麼英美法系國家的訴訟經常有出人意料的結果,為什麼那些能在法庭上以一己之力翻雲覆雨的律師總是受人尊敬。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庭審理卻總是給人按部就班的感覺,而顯得不夠精彩,律師很難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既然在英美法系國家中採用一次性審理的模式,那麼法官的作用如何呢?在審判開始之前,律師們進行了精心的准備,而法官對於爭議的問題和有關的證據卻極不清楚。據認為,法官靠律師通過口頭陳述提供全部必要的事實和法律。[5]我們都知道,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庭上,律師獨立地決定傳喚哪些證人、提問證人。每個證人都是被一方提問之後,再由另一方進行反提問。提問證人也是律師智慧的體現,出色的律師常常能使對方證人的證詞不可信,而無法被法官或陪審團採納,從而失去了證據的效力。
律師提問證人,而法官一般只注意聽取證人的證詞。法官如果發言,通常都只是「反對有效」或「反對無效」之類的判斷性語句,以決定當事人的問題是否可以被採納。然而,英美法系國家中的法官是可以提問證人的,但他們為了避免捲入沖突,並且保持中立,而傾向於少開口提問。曾經有一個案例非常經典地從反面詮釋了法官這么做的明智,即「瓊斯訴全國煤炭委員會」案:在該案初審時法官提問過多,使雙方當事人不可能用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提出證據,上訴法院僅據此就將該案發回下級法院重審。[6]這個案例同時也說明了英美法系中「程序優於權利」的原則。
英美的法官在審判中處處表現得較為消極,他們在案件的開始階段對案情一無所知,必須在審理過程中了解,因而當事人及其律師就必須發揮主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在英美法系的國家,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獲得真實情況的最好辦法是讓當事人辯論出真實的情況,而法官則只是充當法庭規則的監督者的角色,即「對抗制」的訴訟。而在大陸法系的國家卻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如果能讓法官發揮較大的作用,可能會更有利於發現真實的情況。因而法官有義務提問、告知、鼓勵和勸導當事人、律師和證人,以便從他們那裡獲得全部真實情況,避免當事人的過失導致敗訴。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審判多少還是帶有一些「糾問式」的性質,具有一些官僚特徵。[7]對於訴訟的進行和證據的調查皆以法院為主,法官是以積極審判者的形象主持法庭審理。在美國,「對抗制」訴訟程序的實行是非常嚴格的。這主要是因為,只要是普通法而非衡平法上的請求,民事訴訟的初審階段仍然由陪審團參加審理。

『捌』 美國的法律和中國有什麼不同嗎

1、法律種類不同

中國法律是大陸法系,美國法律是英美法系。



2、法官內的作用不同

在中國刑容事法庭中,法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不僅統治著法庭,還在審判期間提出問題。

在美國刑事法庭中,法官的作用很小,最終決定於陪審團做出。法官的作用只是擔任象裁判的角色,以確保案件繼續進行,雙方供可的證據符合法律規定。

3、法律結構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涉及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

『玖』 中國和美國在法律體繫上有哪些明顯的差異

中國偏向於在訴訟時由法官檢察官居主導地位,進行一系列的取證搜證,我國的行政權大於立法權和司法權,更注重人權,而美國更偏向於訴訟和被訴訟雙方親自進行取證等環節,法官更像是起到裁判作用,也更注重法律權益。

『拾』 中國法律與美國法律有什麼不同

美國和中國的法律區別很大,但是不能籠統地說美國是英美法系(也叫普通法系、判例法系等),中國屬於大陸法系(也叫成文法系等),因為說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可以說是公認的,但是說中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則有失公允,尤其是我國的法律制度是屬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自成一家的,不能簡單地劃入某個法系。比如說我國的合同法在合同的訂立程序上就是採用英美法系的制度,但是在判斷合同的成立上卻又有些許不同,在要約和承諾的具體規定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沒有對價制度的構建等。具體的說,美國和中國在具體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法學教育和司法體制上都是有區別的。
舉證之類的東西,英文也叫burden
of
proof,就是舉證負擔,也就是舉證責任的承擔,就是列舉本方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或主張是正確的,按照我們民訴法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是「誰主張,誰舉證」,就是你要主張什麼,就需要證明什麼,同時在某些案件中會有舉證責任倒置,就是讓被告舉證自己沒有過錯的情形,尤其是推定過錯責任制下更是如此。
三方舉證,按照字面理解不像是第三方舉證,請您再次核對一下,是否確實是三方舉證。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