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刑法典
A.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相關立法完善。本罪出台後,現行《刑法》對受賄行為的規制完善了許
一、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
我國《刑法》第385 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第388 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
根據我國《刑法》第385 條、第388 條對受賄罪的規定「, 為他人謀取利益」「、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構成受賄犯罪的必要要件之一。然而「, 為他人謀取利益」「、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是否應當作為受賄犯罪的必要條件? 它對受賄犯罪的成立是否不可或缺? 對此,我國刑法學理論界有多種不同觀點。
舊客觀要件說認為,所謂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指受賄人為行賄人謀取某種非法的或合法的利益,這是受賄人與行賄人之間的一個交換條件。[1 ]依這種觀點來看,為他人謀取利益是否已經實現,並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如果公務人員收受了財物,實際上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則不構成受賄罪。
新客觀要件說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受賄人的一種許諾,而不要求客觀上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和結果。[ 2 ]依這種觀點,如果行為人收受了財物,且承諾將為請託人謀取利益,受賄犯罪即成立,而不論是否真正實施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以及他人是否獲得利益。
主觀要件說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在受賄罪的構成要件中只是行為人主觀上的一種意圖,為他人謀取利益並不能由受賄行為本身實現,而有賴於將這一意圖付諸實施。[ 3 ]
否定說認為,我國刑法把「為他人謀取利益」、「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於法理有悖;容易造成理論和司法實務的混亂,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且與國際上關於受賄罪的主流規定不相一致。[ 4 ]
筆者認為,以上各家觀點都有其獨到之處,卻未盡全面,略有偏頗。舊客觀要件說,大大縮小了受賄罪的范圍,會導致放縱犯罪。新客觀要件說,不利於制定統一的標准,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主觀要件說,帶有明顯的為處罰而處罰的功利主義色彩。而否定說忽略了行為的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為他人謀取正當利益,是行為人職務所要求的,而行為人因此收受他人財物,就已經侵犯了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已構成受賄罪,而當行為人做職務上規定不應當為的事項,且又收受了他人財物,行為人的行為中則包含了更多的不法內涵,量刑時應作為加重的情節。對我國《刑法》條文做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刑法》對受賄罪的規定存在著一定的法律漏洞。在一般受賄犯罪中,國家工作人員無論為他人謀取正當利益還是不正當利益,只要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都構成受賄罪。根據《刑法》第388 條規定的居間受賄的情形,如果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構成受賄罪;而如果國家工作人員為請託人謀取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卻因罪刑法定原則,被排除在受賄犯罪的情形之外。顯然,法律的這種規定為受賄人收受賄賂留出了縫隙,極易導致現實中大量規避法律的犯罪現象發生。因為,既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不構成受賄罪,而利用自己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謀取正當利益卻構成受賄罪,那樣必然會出現大量國家工作人員通過這種居間方式來受賄的現象。應該說,這與受賄罪的立法原意是相違背的,也使得法律的一般預防功能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
縱觀世界各國刑法對受賄犯罪的規定,可以發現有兩種立法體例: (1) 無論為他人謀取正當利益還是不正當利益,只要國家工作人員利用了職務的便利,或者利用職務地位促成,且收受了他人財物,就構成受賄罪(俄羅斯、新加坡、巴基斯坦、蒙古、印度等國家採用) 。(2)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的便利或通過職務地位的影響,為他人或請託人謀取正當利益的,作為定性的底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或通過職務地位的影響,為他人或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作為加重處罰的情節(德國、日本、韓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採用) 。其中《德國刑法典》根據受賄罪是否實施違背職責的行為分為不違背職責的受賄罪和違背職責的受賄罪兩個罪名。[ 5 ]國外的立法經驗有值得借鑒之處。筆者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不應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任何從事公務的人員都是人民的公僕,都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於職守、廉潔奉公。任何權錢交易的行為,都是國家公務所禁止的。無論是索取他人財物當作履行職務行為的交換條件,還是收受財物後為請託人實施請託事項,或是履行了職務行為而事後收受他人給付的酬勞,本質上都是把職務或職權當作可買賣的商品,本質上都是對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廉潔性的侵害。從受賄罪的本質來看,受賄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只要受賄人利用職務之便收受或索取不正當利益,就已經侵犯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的廉潔性。因此,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本身就足以構成受賄罪,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只能成為影響受賄罪危害程度的一個因素,隻影響量刑,不能改變受賄罪的本質。
把「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之一,在司法實踐中也產生問題。當行為人只實行了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而沒有實施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時,它屬於受賄罪的未遂形態,還是不構成犯罪? 依我國理論界及檢察業務部門的觀點,這種情況不構成犯罪。實際上,這種看法不僅與受賄罪的本質不符,而且實際上也產生放縱受賄犯罪的後果,給行為人規避法律大開方便之門。例如,某些國家工__作人員大量收受他人賄賂,既不實施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也不作出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意思表示,甚至主觀上根本沒有打算為他人謀取利益,但他們的行為同樣嚴重損害了國家工作人員的形象和國家機關的聲譽,損害了公務行為的廉潔性,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又如,現實中存在的所謂「感情投資」就是典型。行賄人為了將來能得到某種利益,往往採取放長線釣大魚的方式,長期進行拉攏腐蝕,行賄時並無明確的請託事項。送者決非沒有企圖,收者也未作出任何承諾,但雙方心知肚明。而事情暴露後,受賄人會以「饋贈」為名矇混過關,逃避法律的制裁。
我們認為,法律條款的設置,不僅要體現出一定的包容性,這是法律發揮保護、懲治功能的需要,又要體現出其實際的可操作性,這是司法實踐的要求。若法律條文設置的內容不具操作性,那隻能說是一種虛置。為使法律的規定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對它進行合理的重構是勢在必然。而對受賄罪條文的重新設置,應該考慮以下幾種情形:
1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職務要求的范圍內為他人謀取正當利益,且事前或事後收受他人財物;
2、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作出根據職務要求不應為的事項,且事前或事後收受他人財物;
3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以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正當利益,且事前或事後收受他人財物;
4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以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且事前或事後收受他人財物。
引起刑法學界對「為他人謀取利益」在受賄罪構成要件中的地位之爭的根源,在於《刑法》條文本身存在的缺陷所致。如果將受賄犯罪《刑法》條文中「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和「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內容予以刪除,既能解決實踐中那些脫逸於法律懲罰的現象,充分發揮刑法懲治受賄犯罪的功效,解決司法實務中進退維谷的困境,也符合世界各國刑法關於受賄犯罪的立法主流。
二、受賄罪中的「財物」
根據我國《刑法》第385 條的規定,受賄罪的犯罪對象僅限於「財物」。如何理解「財物」呢? 根據字面意義「, 財物」即金錢和有經濟價值的物品。現實生活中,許多受賄行為確實是以國家工作人員出賣公共權力以索取或者非法收受金錢和有經濟價值的物品的形式進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的不直接以金錢和有經濟價值的物品為內容的賄賂行為。如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行為的過程中,要求或者接受行賄人為其本人或者第三人設定的債權、股權、免除債務或利息、免費勞務、裝修住房、出國留學、出境旅遊、免費提供住房和交通通訊工具使用權、調動工作、招工轉干、提拔職務、吃喝娛樂,甚至提供性服務等等。從嚴格意義上講,上述利益不能直接等同於刑法意義的「財物」,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行為的過程中出賣公共權力謀取這些私利的行為,並不符合目前《刑法》規定的受賄罪的犯罪構成。由於對「財物」的理解,缺乏相關法律條文及法律解釋的權威性指導,致使實踐中相當一部分以公權謀取私利的犯罪行為沒有被納入刑法處罰的范圍,受賄罪刑事法律出現了漏洞。
根據這一狀況,我國刑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不斷有人提出,不能拘泥於「財物」二字的字面意義,不能把賄賂的含義固定化、絕對化,應當根據賄賂犯罪的新特點,適時地修改受賄罪的犯罪構成,將賄賂的范圍從「財物」擴展至「財產性利益」,即指財物或者其他能夠用貨幣計算的財產性利益。更有學者進一步提出,還應當把諸如出國留學、調動工作、招工轉干、提拔職務、吃喝娛樂,甚至性服務等非財產性利益也納入賄賂的范圍。即賄賂包括一切能夠滿足受賄人需要或慾望的有形無形利益在內。[6 ]對於非財產性利益是否應納入賄賂的范圍,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認為非財產性利益不屬於財物。[ 7 ]將非財產性利益解釋為受賄罪的對象,過於擴大受賄罪的處罰范圍,實踐中也很難操作,因而是不可取的。[ 8 ]
國外大多數的立法例和司法判例已經將賄賂的范圍擴展至包括財物、財產性利益和非財產性利益。有的國家將受賄的對象概括性地規定為「賄賂」(日本、韓國等國家採用) 、「利益」(德國、巴西等國家採用) 、「賄賂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我國台灣地區採用) 。這種概括式的立法例,將「賄賂」、「利益」或者「不正當利益」的具體內容交由法官在判例中加以具體解釋。加拿大刑法將受賄罪的對象規定為「金錢、兌價物品、職位、處所或僱傭」,蘇俄刑法規定為「任何方式的賄賂」。我國現行刑法典仍將「財物」規定為__受賄罪的對象,顯然落後於當今世界反貪污賄賂的立法和司法進程,更不利於我們正在大力開展的反腐倡廉工作。
筆者認為,刑法應當擴大受賄犯罪中賄賂的范圍,將財產性利益和非財產性利益即一切不正當利益都納入賄賂的范圍,以便嚴厲打擊賄賂犯罪。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生活富足,已經不再滿足於低層次的物質生活上的需要,逐漸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財物以外的財產性利益和非財產性利益的追求在人們的慾望結構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賄賂行為不再簡單地遵循以財物為對象的簡單交易形式,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行為的過程中,以各種規避法律規定的形式進行公權與私利的骯臟交易,同樣嚴重腐蝕了國家工作人員隊伍,侵害了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其危害性決不亞於赤裸裸的權錢交易。國家刑事立法應當及時適應這一客觀變化,反映現實生活中打擊新的賄賂形式的客觀需要。
財產性利益或者非財產性利益是金錢財物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債權、股權、免除債務或利息、免費勞務、裝修住房、出境旅遊、免費提供住房和交通通訊工具使用權等財產性利益,都是以行賄人直接給付金錢財物為基礎的,是行賄人的金錢財物通過某種載體表現出來的利益形式。而且財產性利益往往可以直接以金錢計算其價值。即便是出國留學、調動工作、招工轉干、提拔職務、吃喝娛樂,甚至性服務等非財產性利益,有的也可以間接地以金錢衡量其價值。如果行賄人不給付金錢財物,非財產性利益也就無從產生。非財產性利益與財產性利益,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都是金錢財物的不同表現形式,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轉化。
受賄罪的實質在於受賄人以其職務行為與行賄人的賄賂進行非法交易,受賄人借出賣公共權力為個人謀取私利,行賄人以非法利益購買公共權力為其謀取利益。不論非法交易的對象是以財物的形式出現,還是以財產性利益或非財產性利益的形式出現,不影響對受賄實質的認定。凡能滿足受賄人心理、生理、物質、精神及其他各方面需要的有形或無形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受賄罪的犯罪對象。將國家工作人員出賣公共權力謀取財產性利益和非財產性利益的行為規定為受賄罪,完全符合受賄罪的犯罪本質和犯罪形式。
當然,如果將非財產性利益納入賄賂的范圍,就會隨之產生一個問題,那如何認定的數額問題。由於非財產性利益特別是性交易不能直接以財物數額進行計量,會給司法操作帶來難題。筆者認為,應該改變以往在處理受賄案件中片面強調受賄數額的做法,從受賄犯罪的犯罪本質出發,無論受賄的對象是財物、財產性利益,還是非財產性利益,綜合考慮受賄人所得私利、受賄行為的手段、情節、社會影響、對公務行為廉潔性的侵害程度,進行定罪量刑。
綜上所述,為了改變我國當前各種形式的公權與私利的非法交易蔓延泛濫的現狀,必須及時改進受賄犯罪刑事立法,堵住受賄犯罪分子謀取個人私利而逃避刑事法律追究的法律漏洞。把賄賂的范圍擴展至包括財物、財產性利益、非財產性利益在內的一切足以滿足受賄人的物質或精神需要的利益,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B. 古時候的刑法
古代刑罰是作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發展與變化,實質上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專展與進步的濃縮。刑罰屬體系的發展與變化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代不同的當權者亦有不同的舉措。 是總的發展趨勢是以原始的野蠻、落後、殘暴向著文明、慎刑方向發展。
C. 蒙古國廢除死刑成全球第105個廢死國家,你怎麼看待死刑
我知道死刑很嚴厲很殘酷,但是我還是覺得不應該廢除死刑,死刑就應該永永遠遠地存在於中國。
有些人覺得死刑應該被廢除,因為他們覺得以暴制暴就應該兩敗俱傷,可是我覺得有時候只有暴力才可以壓得下暴力,我知道死刑很殘酷,所以他可以威懾和教育那種有犯罪企圖的人,再說了,死刑針對的是那些罪大惡極的對社會和其他人的安全造成非常嚴重危害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說死刑針對的只是那極端分子,極少的極端分子,所以應該被保留,再加上這么多年國家對於死刑的使用已經逐漸減少,盡量都是用無期徒刑或者是有期的長期的徒刑來代替,那麼死刑更應該被保存,作為一種威懾而存在。
再加上現在中國發展的雖然很好,但它還是很復雜,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而且他正處於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還大,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階級矛盾也是比較突出,從整體上來說,國民的素質普遍都不高,所以會有很多的犯罪,而且國家並沒有能力能完美的解決或者說減少這么多的犯罪,所以死邢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從中國的文化方面來看,好多人依舊堅守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對正義的傳統定義,比如說一句很常見的話,殺人償命,你害了別人的命,所以你就要被剝奪生命,這個觀念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你敢說你不是這樣想的嗎?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身邊的人被傷害了,你不想讓那個殺人犯償命嗎?
所以說死刑是必須要存在的。
D. 古代有幾種刑罰
最經典的是「五刑」:鞭、笞、徒、流、死,具體到各個時代會有不同。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當時的處罰習慣,將貪贓(墨)行為與劫掠(昏)殺人行為並列,一並處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注重對行政人員的整治和管理,嚴厲制裁瀆職、貪污行為。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夏代
逐步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商代
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西周
古代刑罰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春秋戰國
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
古代刑罰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漢代
古代刑罰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第一,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如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歲刑,男罰作和女復作,皆一歲到三月刑。此外,漢代另有「顧山」,是只用於女犯的刑罰,因此也稱為「女徒顧山」。
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刑罰體系較前朝有了很大的變化,刑罰的總的變化的特點是逐漸寬緩。「割裂肌膚,殘害肢體」的刑罰手段逐漸減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過渡。主要體現在:
1、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西魏在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詔禁止宮刑:「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公元569年)也詔令廢止宮刑:「應宮刑者普免為官口」。
2、規定了鞭刑與杖刑。這一刑罰緣於北魏,並為北齊北周沿用。
3、規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南北朝時期,把流行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如北周時規定流刑為五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以據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至四千五百里為限,同時附加鞭刑。
4、緣坐范圍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婦女緣坐的變化上,總的趨勢是縮小范圍,但司法實踐中卻多有擴大。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緣坐的范圍也有反復。《梁律》創從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
隋
《開皇律》刪除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廢除不少殘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為絞、斬兩種。對流刑、鞭刑均作修改。隋文帝明確說明:「絞以致斃、斬則殊形,除惡之體,於斯已極」,所有「梟首轘身」與「殘剝膚體」的鞭刑都廢除不用,確立了封建制五刑。
唐
刑罰比以前各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範。
宋
創設了一些新的刑罰制度。
1、刺配刑。宋太祖為寬貸雜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對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種代用刑。但後來則成了常用刑種之一。
2、凌遲刑。宋時將五代的法外刑凌遲作為法定刑種,初時適用於荊湖之地所謂以妖術殺人祭鬼的犯罪。但後來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3、折杖法。宋太祖創立折杖法,作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所以,在徽宗時又對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危害。
元
元法初為習慣法,成吉思汗時有斬決、流放、責打條子等刑罰,後逐漸向漢代的五刑體制過渡,並最終實行。但其死刑中無絞刑,凌遲為法定死刑。
元朝仍保留許多習慣法,包括不少肉刑。一般人犯盜竊罪,除斷本罪外,「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即須刺項」,只有蒙古人可不受此刑。為了維護僧侶的特權,元律規定「毆西番僧者截其手,罵之者斷其舌」。
元有警跡人制度。強竊盜犯在服刑完畢後,支付原籍「充警跡人」。在其家門首立紅泥粉壁,上開具姓名,犯事情由,由鄰居監督其行止,且每半年同見官府接受督察。五年不犯者除籍,再犯者終身拘籍。
明清
刑罰有新的發展變化,其特點是刑罰更加殘酷化,並大量復活了肉刑。明清時的刑罰變化有:
1、死刑。明、清兩朝在法律上恢復了梟首示眾之刑,並且范圍逐步擴大。此外,明清時期的死刑執行方面還有一些更加殘酷的方式,如「剝皮實草」、「滅十族」、戮屍等。 清朝針對死刑還有一個獨特的制度,即斬立決和監候制度。
2、充軍刑。「充軍」創制於明代,但是不以充軍為本罪。清朝的充軍則作為流罪的加重刑,並以充軍為本罪。而且充軍的條目也較明代增加。
3、發遣刑,這是一種比充軍重的刑罰。明代時只限軍官和軍人,永不得回原籍。清時則包括犯徒罪以上的文武官員,還可以有機會放還。
4、枷號,是明朝首創的恥辱刑。在明代還變成一種致命的酷刑。清時對一些倫理性和風化犯罪,用此法。
明代還有庭杖制度。指在殿庭前對違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罰。
E. 第一種是刑法總則規范防衛過當為過失犯罪。例如巴西刑法典第21條附款規定:「行為
巴西刑法典第21條附款規定:「行為人過失地超越合法防衛的限度,如果實施專的行為應受過失罪處罰的屬,應當負刑事責任。」義大利刑法第55條也把防衛過當規定為過失犯罪。
蒙古刑法第72條規定:「過失殺人和超過正當防衛限度殺人的,處五年以下剝奪自由」。蒙古刑法第74條將過失重傷及超過正當防衛限度的重傷罪,並列規定在一起,規定了相同的法定刑。
阿爾巴尼亞刑法典第113條規定「因超過正當防衛的范圍,而故意重傷,他人身體的,判處三年以下監禁。
僅供參考
F. 元朝政權真的對漢人很殘暴嗎
元朝的統治真的是非常的殘酷,把漢朝放在最下等的地位,而且也做了這樣的規定,北方漢人的地位比南方的漢人地位更加高一點。簡直都和奴隸差不多了,根本沒有什麼區別,這樣實在是太可惡了。
在最開始的時候,元朝甚至都想要把中國所有的人都不要殺死,把那個耕地全部變成草原。但是當時的大臣反對,就沒有把這個制定下來,否則的話中國很多人都會死去。而且當時元朝只是佔領了中國,根本沒有想把中國治理好,不斷的增加農民的賦稅,只是為了能夠供其他人能夠享樂而已。正是那些蒙古族人殺了一個漢族人的話,都沒什麼事情,頂多是處罰一下,絕對不會判死刑的。
這個就是真正的歷史。在當時的生活里,簡直就是民不聊生,而且經常發生天災,老百姓裡面都生存不下去了,永遠受苦受難的都是百姓,他們是最悲苦的人。
G. 凌遲處死是怎麼個死法
把人拖到刑場,把人的肉慢慢的用小刀逐塊割下來。所謂千刀萬剮便是這么來的,。而且,行刑很有講究,劊子手會慢慢的把尼折磨到死,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那麼就是這個劊子手無能,行刑失敗。一般受刑者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這主要看行刑劊子手的功力如何,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一部分一部分的切,反正就是要受刑者嘗盡千萬般痛楚,而且死後還要梟首,即把頭割下來示眾屍首戮屍喂畜,乃是古代最最殘酷的酷刑。
---------------來自網路世界歷史團隊。
H. 臨時處死凌遲處死什麼意思啊
「凌遲」一詞見於《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凌遲」一詞借用來作一種刑罰的名稱,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凌遲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種名稱,雖然說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這一刑法始於五代。「凌遲」是死刑的一種。這種刑罰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見於《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沈家本先生說「凌遲之刑始見於此,古無有也。」(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遼代以後,宋、元、明、清的史書中均有關於凌遲刑的記載。《宋史·刑法志》介紹:「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規定:「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絞斬以外有凌遲,以處大逆不道諸罪者。」市井罵人「小挨刀的」「干刀萬剮」的說法是有所據的。官修的史書不便把這種酷刑的手段說得太詳細。明人王明德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梟首。皆劊子手師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師與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國家未明定製度,未詳其故。」(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八刀凌遲不能算作寸磔,凌遲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說法無明文,全憑劊子手具體操作。據記載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監劉瑾伏誅,以凌遲處死,「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頭一日該剮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開刀……凌遲三天刑畢。」
明末崇禎年間鄭鄤被凌遲處死,時人記下了當時的場面「黎明臠割之旨乃下。行刑之役具提一筐,筐內均藏鐵鉤利刃,時出刃鉤穎以沙石磨利之。埊陽(即鄭曼)坐於南牌樓下,科頭蹺足,對一童子囑咐家事絮絮不已。鼎沸之中忽聞宣讀聖旨應剮三千六百刀,劊子手百人群而和之如雷震然,人皆股慄。炮聲響後,人擁擠之極,原無所見,下刀之始不知若何。但見有丫之木指大繩勒其中,一人高距其後伸手取肝肺兩事置之丫顛。忽又將繩引下,聚而割之如娟。須臾小紅旗向東馳報,風雲電走,雲以刀數據報大內。」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
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清嘉慶八年(1803)亦有一人因「大逆」遭凌遲處死。是年二月二十日清仁宗顒琰從圓明園回宮進神武門。此時一人從神武門西側俗稱「黑老呱殿」之後沖出欲刺嘉慶。此人被捕後審不出所以然來,只知名叫成德是一雜役。因其罪惡滔天,定凌遲處死,同時被殺的有他兩個十來歲的孩子。成德凌遲處死應在菜市口,據雲成德被凌遲過程中到後來「血盡但流黃水而已」,「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剮到一半成德對劊子手說:「快些」,劊子手回答他「上讓你多受些罪」,「遂閉目不復言」。凌遲後還要梟首陳屍示眾,以警效尤。菜市口西鶴年堂一帶就是刑殺之地,沿途冥衣鋪、棺材鋪獨多,為此地是殺人場也。凌遲從遼代開始定為正式刑罰,一直沿襲到清末。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沈家本奏請,頒布《大清現行律例》後才下令將凌遲、梟首、戮屍等法「永遠刪除,具改斬決」。凌遲等酷刑被廢除,死刑仍分絞、斬兩種,而且各種名目的酷刑並沒有禁絕。酷刑是隨著封建統治的倒台而廢除,隨著封建意識的消亡才會絕種的。
清光緒年間的1905年3月25日,此人因殺害某蒙古親王,本來被判處火刑,但皇帝認為火刑太過殘忍,乃要求改以凌遲之刑以表慈悲,據說為了防止受刑人在刑罰途中休剋死去,在處刑前都被 灌以大量鴉片,因此照片中受刑者的恍惚表情可能與鴉片有關。
參考資料:http://www.bsxxg.com/files/2005_7_1/20057114033335203601.asp
I. 歷史上的刑法有那些
炮烙(把人綁抄到燒紅的銅柱子襲上),腰斬(你懂得),凌遲(你懂得,三百六十刀到三千六百,估計不準),斬首(砍頭),車裂(俗稱五馬分屍),剝皮實草(用水銀把皮剝出來在人皮里填上草,朱元璋的最愛),棍刑(不是大人多少多少棍,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宮刑(一秒鍾變公公),刖刑(割掉左腳、右腳或雙腳,通常指割去膝蓋骨,大名人孫臏),插針(往指甲里插針,電視劇里很多啊),活埋(不用解釋吧),鴆毒(毒死的),烹人(煮活人),剖腹(挖除內臟),射殺(非戰時用弓箭射活人),沉河(綁上石頭推下河),絞刑或者縊(上吊),黥面(一般是在臉上刺字,宋朝常往士兵臉上刻),截舌(這個忘了是誰了),蠆盆(傳說中妲己發明的,把人推進滿是毒蛇惡心蟲子的大坑裡),金瓜擊頂(拿錘子打碎腦袋),坐木馬(木馬上有個棍子,然後讓女人騎上去,你懂得),剩下的把人割掉四肢做成人棍放到壇子里,割鼻子、耳朵,挖眼睛,鞭打,夾手指,打斷手腳,拿鑿子鑿人腦袋什麼的,怎麼能說得完呢。哪一個不滅絕人性?
J. 中國歷史上元朝的法令是不是欺壓其他各民族,據說元朝的法令中竟然有這樣的規定: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
一蒙二色三北四男,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和古印度種姓有一點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