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拉丁語
❶ 古羅馬共和國的公民權
拉丁公民權(拉丁語:ius Latii,Latinitas,或Latium)是羅馬人給予被征服地區人的一種介於完整的羅馬公民和無公民權者(外來者或外鄉人,拉丁語:peregrinus)之間的公民權,因最早授予拉丁人而得名。拉丁公民權最重要的內容包括:交易權(拉丁語:commercium):允許有拉丁公民權者在任何拉丁城市擁有土地,且可以與該城市的公民締結擁有法律強制力的合同。通婚權(拉丁語:conubium):允許有拉丁公民權者與其他任何拉丁城市中的居民合法結婚。遷徙權(拉丁語:ius migrationis):允許有拉丁公民權者獲得任何其他任何拉丁城市的公民權,只要他在該城永久定居。起源在拉丁戰爭(前340-338年)中,拉丁同盟(一個由30個左右的拉提姆平原上的城鎮組成的聯盟)被羅馬擊敗並為後者所解散。四個最近的城鎮被並入羅馬,並被賦予完全的羅馬公民權,兩個基本保持了至少是形式上的獨立。其他拉丁城鎮被許諾保留以前的地位的同時,只允許其和羅馬簽約而不得互相簽約。這類城市的男性居民(女性沒有公民權)被賦予了一種有別於羅馬公民權的全新身份。與完整的羅馬公民權相比,它是一種沒有羅馬的選舉權和參政權的公民身份,但是其餘所有羅馬公民享有的「私權」都被完整保留了下來[1]。這在當時是一種「雙贏」的安排:對於戰敗的拉丁人而言,由於必須到羅馬的公民大會現場才能參加選舉,因此缺少「公權」的拉丁公民權與羅馬公民權並沒有實質區別,因而也樂意接受;對於羅馬人而言,它能確保羅馬人對這些地區的有效統治,還能在戰時向其徵召輔助兵種並分攤費用,還能確保羅馬人在當地隨意享有自身的公民權。隨後,部分拉丁同盟所建立的殖民地也被授予拉丁公民權,並且這樣的殖民地數目不斷增加,在前171年擴展到了義大利以外,位於西班牙的卡爾提亞。[編輯]帝國時期隨著凱撒和奧古斯都時期的急速擴張,拉丁公民權被更頻繁的作為政治工具予以應用。拉丁公民權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當地的市政官員在任期屆滿後能夠獲得羅馬公民身份以及行省民在輔助軍團中服完役之後也能獲得羅馬公民權,確保當地精英階層能夠逐漸融入羅馬人的生活和文化圈,並向羅馬效忠。在公元123年,皇帝哈德良對拉丁公民權作出了一個關鍵的變更,這個所謂「擴大的」拉丁公民權(拉丁語:Latium maius)使得所有殖民地或行省的市政官員、城鎮的十人委員會成員擁有了羅馬公民身份[2]。拉丁公民權往往作為羅馬帝國的禮物給予它所偏好的個人或者市鎮,有時甚至是整個行省,例如74年,皇帝韋帕薌就曾給予整個西班牙以拉丁公民權。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獲得拉丁公民權的地區就自動獲得了地方自治。通常而言(包括在西班牙的這次),正式的地方自治法令往往在幾年後才頒布。[編輯]拉丁公民權和羅馬公民權拉丁公民權是非羅馬人獲取完整的羅馬公民權的一個中間步驟。在共和國時期,有拉丁公民權者擁有除投票權外羅馬公民的大部分權利。此外,只有有公民權者才能在羅馬參政或在羅馬軍隊作為軍團士兵服役(其他民族的人可以作為騎兵、弓箭手等「輔助部隊」參戰,並且羅馬軍隊的「輔助部隊」長期由外族組成)。在同盟者戰爭 (前91到88年)後,整個義大利都被賦予了羅馬公民權,並且在愷撒和奧古斯都時期擴展到各個西部行省。最終在212年,皇帝卡拉卡拉頒布了安東尼努斯敕令,賦予帝國境內所有出生自由者以完整的羅馬公民身份。由此,拉丁公民權的象徵意義遠遠超過了其政治意義。[編輯]作用和羅馬頒布的一系列法律一樣,作為一項有效且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統治措施,拉丁公民權拉近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之間的距離,融洽了彼此的關系。特別是最初獲得此身份的拉丁人,成了羅馬人最可靠的盟友。在漢尼拔肆虐義大利期間,他一直想拉攏羅馬在義大利的盟友。南部的許多城邦(主要是希臘城邦)雖然都投靠了漢尼拔,但是整個義大利中部還有南部的幾個拉丁城邦卻沒有因羅馬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而拋棄羅馬[3]。和希臘人相比,羅馬人的做法更聰明。為了保持城邦公民的純粹血統,不容任何外族血統滲入的狹隘做法,斷送了雅典和斯巴達的繁榮,同時還加速了其滅亡。在雅典共和國最繁榮的時期,公民總數卻從30,000降至21,000[4]。而羅馬人跳出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發展了一種在整個帝國范圍內通用的法律和公民制度。正如維吉爾指出的那樣,希臘人也許是更優秀的雕塑家、雄辯家和思想家,但只有羅馬人才懂得如何統治一個帝國[5]。[編輯]參考條目羅馬公民權[編輯]參考資料^ 夏遇南. 羅馬帝國. 三秦出版社. 2000: 64-66頁. ISBN 7806283811 (中文).^ Mary T. Boatwright. Hadrian and the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英文).^ 夏遇南. 羅馬帝國. 三秦出版社. 2000: 113頁. ISBN 7806283811 (中文).^ 愛德華·吉本. 第二章 羅馬帝國的團結和國內的繁榮。行省和紀念碑。農業的進步。. 羅馬帝國衰亡史, 黃宜思 黃雨石譯. 商務印書館. 2007: 第32頁. ISBN 7100019044(中文).^ 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紀的艱難腳步 (中文).
❷ 民法一詞的來源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羅馬法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稱市民法;對於被羅馬征服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羅馬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則適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規則,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後來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 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據學者考察,我國法上的「民法」一詞系來自日本語中的「民法」。
❸ 法學專業的學習內容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2.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
3.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
4.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
5.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法學
主要課程: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司法、國際經濟法。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見習、法律咨詢、社會調查、專題辯論、模擬審判、疑案辯論、實習等,一般不少於2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相近專業:法學 監獄學 知識產權
這是我從網上找的,你要不要就另當別論了。
❹ 對於法學專業學生來說,二外學哪種語言最有前途對就業最有利
中國法律大部分從日本,德國學過來的。
你看看那些大家,特別是民法、刑法的,絕大部分是要麼精通日語要麼精通德語。
當然,最好是會多國語言,能讀懂德、日、法、拉丁、義大利等等,聽說徐國棟老師就會五國語言(聽說而已,本人無法確認真假)。但可以證實的是,我一老師能用這五種語言寫論文,太牛逼了,博士回國剛三年就已是博導教授。
所以,如果自學,推薦日語,入門比較容易。
另外,如果你過了日語一級,只要綜合素質不是太差,你在沿海城市隨便一份工作,月薪至少過萬。
❺ 211大學大四,本科中文,正在考法律碩士,想讀完國內法碩去德國留學讀碩士,學民法或商法等方向的。
"德國的法學有兩種,一種是國家考試作為結業的,法學專業去德國如果讀德國傳內統的法學課容程國家考試專業也必須從頭開始,但是對外國法學學生開設的LLM法律碩士課程則是可以申請的,但是一般要求本科是學法學的,而且畢業就不具備國家考試專業的法律相關事務從業資格,也就是沒有考德國的司法考試,但是作為一個研究型的學位是有效的,也是可以繼續攻讀博士的,進行相關方向的研究的。
如果用中文的本科專業去申請法學專業,只能從頭讀起,毫無疑問的。德國還是比較看重本科專業的,所以讀研的時候基本不能換專業讀碩士。法學專業對德語要求也較高,而且要求要有拉丁語基礎,所以還是要好好考慮一下。"
❻ 民法大全最初是用什麼語言匯編的
6世紀初,帝國達到政局平衡和成熟期,以致查士丁尼為了把地中海重新變成拜占廷帝國的內海,不惜以高昂的代價同波斯人修好。帝國的兩位將軍貝利澤爾和納爾瑟斯相繼重新征服北非、義大利和西班牙南部。即使沒有獲得完全成功——因為高盧和五分之四的西班牙未被征服——查士丁尼還是用這種方式闡明了拜占廷政治思想的一個基本特點——世界性。
查士丁尼歷久不衰的作品——編纂法典——也證明了這種世界性。早在5世紀初,羅馬帝國皇帝提奧多西二世就已經讓人收集所有的現行法律。但提奧多西法典很快就過時了,因為他把羅馬法最重要的部分——判例扔在一邊;而且提奧多西二世及其後繼者在這部法典公布後,繼續制定法律。從529年起,查士丁尼交給特里波尼安一個任務,就是編纂一部新法典,但同時在《學說匯纂》中收集判例,給大學生們提供一部教科書《法學階梯》。534年,全部工作完成了,其成果就是舉世矚目的法典《民法大全》,但它馬上就暴露出不足,其分門別類過於簡單,避免不了重復和矛盾。但更主要的缺點還在於這些律例如匯編是用拉丁文寫成的,拉丁文是行政管理用語即「官話」,但老百姓講希臘語。語言上的障礙,使得新領布的法律老百姓連字都看不懂,更別提好好地去遵守了,這樣的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查士丁尼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規定,今後的法律,一律要用希臘文寫成。
❼ 論述民法概念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市民法最初僅適用於羅馬市民,萬民法(jus gentium)適內用於非羅馬市民,後來容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
❽ ius civile(民法)怎麼讀
拉丁語,是羅馬法的概念,你的找會義大利語的人。
dʒʌs sivl
❾ BA、MA、PHD各是什麼學位
BA是文學學士,MA是文學碩士,PHD是哲學博士學位。
(1)文學學士,Bachelor of Arts,縮寫為BA學位,是指順利完成高等教育語言文學類本科課程而獲得的學士學位。
(2)文學碩士,Master of Arts縮寫MA,文學碩士學位注重文學領域、比較文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關注文學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致力於文學批評新方法、新視野的探討。
(3)Ph.D,指哲學博士學位,現泛指學術研究型博士學位,源自拉丁語Philosophic Doctor。高級學銜之一,通常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學銜。擁有人一般在大學本科(學士)及/或研究院(碩士)畢業後,再進行相當年數的研修後,撰寫畢業論文並通過答辯,方能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9)民法拉丁語擴展閱讀:
哲學博士基本上可以授予任何學科的博士畢業生。惟部分學科的博士畢業生通常有特別的學銜,例如工程科學的博士畢業生常稱為工程學博士 (D. Eng.), 教育學的博士畢業生常稱為教育博士(Ed.D) 等。
較特別的是法律博士 (Doctor of Jurispredence/Juris Doctor, J.D.) 通常是已擁有其他學科學士學位的法學學生的基本學位而並非高級學銜。另外,文學博士(Doctor of Letters, D. Litt.)通常屬於榮譽性質,擁有人通常是已擁有另一個博士學位的學者。
中國引進MA,MFA,MBA等等學位制度,是與世界接軌的,在國外攻讀文學領域的碩士課程,最終都是授予MA學位。攻讀藝術領域的碩士課程,都是授予MFA學位,攻讀商學的碩士課程,都是授予MBA學位。
這是世界高校統一的學位系統,國外不存在學術碩士學位一說的,也就是說在國內獲得的文學專業的學術碩士與專業碩士到國外時,都會被翻譯為Master of Arts,也就是MA,不然是無法承認學術碩士學位的。
❿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私法)、刑法(公法)和訴訟法(程序)程序,這里的私法怎麼理解呢
《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時期頒布的成文法。
私法,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專權關系、保屬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民法來源於古羅馬法,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它是 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 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商法是資本 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沖破封建法制的束縛後應運而生的調 整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法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civile),是調整平等的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律。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現代民法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幾乎都根據拉丁語(juscivile)來命名民法,如droitcivil(法)、civillaw(英)、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商法雖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商事規約,但近代商法卻是始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確立於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重視商人間的信用和契約。
古羅馬民商合一,《十二銅表法》中所說的民法即私法,其實也包含了商法的內容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