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分論述題

民法分論述題

發布時間: 2020-12-27 16:53:06

Ⅰ 論述題:民法的基本原則【解釋每個】

一.公平原則是民法的首要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一版方不得權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外一方。
二.自願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志與利益從事民事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三.公平原則,它是指民事立法司法,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該體現公平正義。
四.誠實信用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該講誠實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義務,不規避法律和合同。
五.公序良俗原則,它是指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Ⅱ 民法論述題

概念: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由於本人的行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內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容的表象,而與善意第三人進行的、由本人承擔法律後果的代理行為
構成要件:
1、表見代理屬於廣義的無權代理,因此只能在代理人無權代理而從事代理行為的情況下發生。
2、相對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
3、相對人主觀上是善意的、無過錯的。
4、無權代理行為的發生與本人有關。
法律後果:
1.表見代理成立,訂立的合同有效,表見代理中的相對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撤銷權
2、 本人(被代理人)對相對人(善意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
3、 代理人對本人(被代理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4、無權代理人對被代理人的費用返還請求權。

答題的步驟也應該是這樣 記住啦!~

Ⅲ 民法學的論述題怎樣回答

論述題首先要有中心論點,然後再是分論點。然後就圍繞分論點闡述你的論據。重要的是,結構要清晰,一眼看上去要知道你有幾個分論點。最後總結分論點,為中心論點服務。重要的是有理論法學及法條依據。

Ⅳ 民事訴訟論述題

我國民事訴訟第三人與共同訴訟人的區別
民事訴訟第三人就是指其與案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是案件的結果又會影響其相關利益的人.
共同訴訟人當人就是與案件有直接關系的人.共同訴訟人是共同提起訴訟的,但是第三人是可以在案件審理中追加的.

簡而言之,共同訴訟人就是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第三人就是於案件有簡接關系的人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原告、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中進行訴訟的人。以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否具有獨立請求權為標准,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屬於廣義的當事人。《民事訴訟法》設立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將第三人與原告、被告之間的訴訟合並審理,一並作出判決,可以簡化訴訟程序,徹底解決彼此有聯系的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法院對同一問題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也便於訴訟,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

共同訴訟人,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一同在人民法院進行訴訟的人。分為必要的共同訴訟人和普通的共同訴訟人。共同訴訟人是當事人的一種,也屬廣義的當事人。原告一方為二人以上的,稱為共同原告。被告一方為二人以上的,稱為共同被告。一同在人民法院起訴的共同原告,或一同在人民法院應訴的共同被告,稱為共同訴訟人。《民事訴訟法》設立共同訴訟人制度,是使必須共同參加訴訟的人都參加到訴訟中來,以有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實,正確、徹底解決當事人間的糾紛,避免對同一問題作出互相矛盾的判決;可以節省人力、物力,符合訴訟經濟原則;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在審判實踐中,有時對必要的共同訴訟人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易混淆,特別是對追加的當事人,究竟是必要的共同訴訟人還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難以區別,這就有必要對這兩種訴訟當事人進行對比研究。其區別如下:

1.對爭議的訴訟標的持不同態度。必要的共同訴訟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是爭議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在同一法律關系中共同享有權利,或者共同承擔義務,對爭議標的態度完全一致。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提起的訴訟,與本訴的訴訟標的不是共同的,同本訴的原告或被告均無共同的權利、義務關系。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訴訟標的持全部的權利,而排除其他任何人的權利,則應是對訴訟標的主張全部獨立請求的第三人。若對訴訟標的不排除本訴原告的一部分權利,但本訴原告排除他的權利,則應是對訴訟標的主張部分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當這種人主張的部分權利被本訴的原告承認時,他應以共同訴訟人資格參加訴訟。

2.訴訟地位不同。必要的共同訴訟人一方在訴訟中只能與對方當事人發生爭議,追加的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要麼屬原告一方成為共同原告,要麼屬被告一方成為共同被告,是原告與被告之間發生爭議。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既不站在本訴的原告一邊,也不站在本訴的被告一邊,而是獨立存在於原告、被告之外,同本訴的原告和被告都有爭議的一種當事人,只能處於原告的地位。

3.參加訴訟的方式不同。必要的共同訴訟人一般在原告起訴或被告應訴時一同參加訴訟,未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參加訴訟,追加為原告或被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在本訴進行中以提起訴訟的方式參加訴訟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提起的訴訟雖與本訴有聯系,可以合並審理,但也可以分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既有權提起訴訟,也有權不起訴,放棄權利,或者在本訴終結後另行起訴。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存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但其未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提出請求的,只能通知其訴訟發生情況,而不能主動追加其為當事人。

Ⅳ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構成與效力。論述題。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把進行某一民事行為的內心意願,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為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據以成立的基礎。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如買什麼,買幾件,什麼價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慾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內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為三個構成:要素(必備條款)、常素(主要條款)、偶素(個別條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內心意思(mind)

(3)表示行為。

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將其內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於外部,並足以為外界所客觀理解的行為。

△內心意思與表示行為合起來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與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兩種情形,即意思通知與事實通知。

(1)所謂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的行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於當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規定。如承認的催告(《合同法》第47條第2款)、拒絕受領、催告履行等均為意思通知。

(2)所謂觀念通知是指通過認識事實並通知該事實而發生法律所規定的效果的行為。典型的觀念通知有債務的承認、債權轉讓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類型

1、明示意思表示與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語匯實施的表示行為,除常見的口頭語言、文字、表情語匯外,還包括依習慣使用的特定形體語匯,如舉手招呼出租汽車,即表示有租用該車之意。

A、口頭形式。

口頭形式即口頭語言形式,如以口頭語言洽談並訂立的合同,以口頭語言委託代理人,以口頭立遺囑。口頭形式的優點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證據的缺點。

B、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即書面語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電報)、圖表、照片、技術工程用圖、電子數據等形式。書面形式的特點是煩難不便,但卻有鄭重庄嚴和"白紙黑字,鐵案如山"的優點。書面形式又分一般書面形式和公證、登記等特別書面形式。

a、公證形式即以公證書對民事法律行為加以證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除法定必須公證的以外,是否辦理公證,應依當事人意思決定。

b、登記則是國家主管行政機關對於民事主體資格和物權變動等事實通過實質審查,予以確認並在專門登記簿上加以登錄的管理手段。設立法人和個體工商戶、取得和變更不動產物權、結婚等民事法律行為,依法必須登記。凡法定登記行為,只有依法完成登記才能發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間接表達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過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或交易習慣允許時才被使用。按默示時的作為和不作為又可劃分為:
法律 敎育 網

A、推定,即行為人用語言外的可推知含義的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所謂可推知,是從該行為中,一般人能夠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內容。例如租賃合同屆滿,承租人繼續交付租金並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賃期間。

B、沉默,即行為人依法或者依約以不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不作為即緘默、沉默不語。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繼承法第25條第2款規定受遺贈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等,都屬法定沉默形式。此外,當事人可以約定以沉默作為意思表示。

2、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遺囑、拋棄)

(1)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有特定相對人的(要約)和不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商業廣告)

A、有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對話方式和非對話的方式―――對話方式一般只能撤銷,不能撤回

對有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對話方式(了解主義―――到達主義的變種),非對話方式(到達主義)

B、對不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採取發出主義(懸賞廣告)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採取做出主義(遺囑――由於是死因行為,因此生效適用特殊規則)

Ⅵ 民法總論論述題 論述民法的性質及本位

1、民法的概念: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內
2、民法的容性質:民法的性質是指民法的基本屬性和民法所體現的基本理念。有自治性、平等性、私法性等。展開論述。
3、民法本位:權利本位。概念、必要性、意義。

Ⅶ 民法總論論述題

1、李某與劉某間買賣郵票的行為成立,因為在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基礎上設立的內買賣合同行容為。只要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並且產生物的交付,即合同成立。
2、李某出售郵票的行為是在有重大誤解的基礎上作出的,李某並不知道郵票的價值,但是集郵愛好者劉某深知這些郵票應有的價值,所以李某的行為是可以撤銷的,李某可以在知道或應當知道的一年內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合同。但是李某應當給予劉某適當的補償。

Ⅷ 問些民法的論述題

一般違法行為分為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
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是社會公平的重要表現
公平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公平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個人觀念決定。
打的好累啊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 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無過錯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的基本要件,即以損害事實與責任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罪關系為前提,若沒有因果關系則不能承擔無過錯責任;
2、並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歸責的要件, 若以過錯為歸責的構成要件, 那就成了過錯責任原則;
3、無過錯責任的宗旨在於合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這也是許多國家為保障受害人的權益而設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原因所有;
4、由被告就免責事由進行舉證, 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它不同於過錯責任中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在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原告只要舉出損害事實及損害事實和被告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可,再由被告就存在的法定免責事由進行舉證,被告不能僅僅證明他已盡到了注意義務或沒有一般的過失就可以被免除責任;
5、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必須有法律的特別規定,也就是針對法律明文規定的特殊侵權行為才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
是指行為人違反民事義務並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為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的責任。可見依過錯責任原則,若行為人沒有過錯,如加害行為因不可抗力而致,則雖有損害發生,行為人也不負責任。還有,在確定責任范圍時應當確定受害人是否具有過錯,受害人具有過錯的事實可能導致加害人責任的減輕和免除。我國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即采過錯責任的歸責原

Ⅸ 論述題,你認為我國民法中的各種法實施情況如何,你對民法典有何期望

所謂民法典的體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規則體系。

探究研究版民法典的體系權,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獲致一個關於民法典的完備的體系,從而 在該體系的支撐下建立起一部具有高度的邏輯性與體系性的民法典。可以說,民法典體 系的確立對民法典的制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1、憲法中的民法規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

2、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以及民事單行法: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

3、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



(9)民法分論述題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Ⅹ 論述題.闡述你對民法一個基本原則的理解

作為論述題答案多了些,你適當挑些內容就行

民法學界對誠信原則存在多種解釋,但概括而言,,民法誠信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基本內容:

(一)善意真誠

善意真誠是誠信原則對從事法律活動的當事人提出的首要要求。首先,善意真誠要求行為主體在從事法律交往時要動機善良,善待他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要盡量顧及相對人的權益,於謀求自身利益時不得侵害其他當事人的利益;其次,善意真誠要求行為主體以真誠的心態和誠實的行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不虛構事實,不行欺詐,不得以陷他人於錯誤的方式謀取個人私利。
概括起來,民法學中的以下制度體現著誠信原則的善意真誠要求:

1、權利濫用禁止。權利濫用的本質是行為人以一種惡意的方式來理解和執行法律,從而嚴重違背了誠信原則的善意真誠要求。該類行為具體表現為:以故意損害他人為目的行使權利;從事對自己無利卻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在有多種方式行使權利的情況下,故意選擇對他人有害的方式等
2、先契約義務。先契約義務是指當事人在締結民事契約過程中,相互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信賴關系,基於此種關系而產生的法律義務,稱為先契約義務,包括協力、通知、照管等附隨義務。

3、禁止詐欺行為。狹義的詐欺行為是指通過一定方式使對方陷入錯誤從而與自己發生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如通過自己的作為使對方陷入錯誤(積極詐欺),通過不履行自己的告知義務使對方陷入錯誤(消極詐欺)。
(二)恪守信用

恪守信用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求行為主體在從事法律交往過程中,於自己先前所作承諾要積極予以兌現,不得作出背信行為損害相對人的權益;二是當事人因行為人的一貫行為而產生正當信賴時,後者在改變上述行為時要注意保護前者的信賴利益。

民法中的以下制度及相關判例體現了恪守信用的誠信要求:

1、允諾禁反言。允諾禁反言是英美合同法為確立合同責任而發展起來的概念,是對傳統的對價理論中恩惠性允諾不發生約束力的一種修正,又稱允諾後不得翻供或不得自食其言。它是指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允諾人所作贈與的允諾或無償的允諾具有拘束力,須加以執行.

2、權利失效。權利失效是指民事債權人於長時間未行使其權利的行為足以使義務人正當信任其不再要求履行義務時,基於誠信原則,債權人不得再提出其權利主張。
(三)公平合理

公平合理是要求在具體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要保持平衡,避免出現利益分配嚴重不均的情況。

在民法理論中,較能體現誠信原則公平合理內容的制度是情事變更原則。該原則是對恪守信用這一誠信要求的一種修正。在司法實務方面,體現誠信原則公平合理要求的判例已有很多積累。

熱點內容
項目部材料超耗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9:47:53 瀏覽:528
疫情防控法治措施 發布:2025-10-12 09:47:52 瀏覽:732
武大經濟法考研經驗 發布:2025-10-12 09:28:41 瀏覽:189
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 發布:2025-10-12 09:27:03 瀏覽:376
成都市司法局電話 發布:2025-10-12 09:16:18 瀏覽:177
湖北十堰法官被捅傷 發布:2025-10-12 09:07:23 瀏覽:741
王乾召律師 發布:2025-10-12 08:56:29 瀏覽:252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狀況 發布:2025-10-12 08:56:26 瀏覽:168
合同法交付產品不合格 發布:2025-10-12 08:53:15 瀏覽:499
道德經蒙氏 發布:2025-10-12 08:50:49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