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保法司法解釋44條
⑴ 《擔保法解釋》第108條法條內容
《擔保法解釋》第108條法條內容
第一百零八條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可以按照擔保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行使留置權。
⑵ 擔保法司法解釋20條的解釋
第二十條:連帶共同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版以權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任何一個保證人承擔全部保證責任。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的,平均分擔。
就是有不止一個的擔保人,他們之間負連帶責任,只要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清償的,債權人就可以既要求債務人履行到期債務也可以要求任何一個擔保人履行全部的債務,如果擔保人代債務人履行了到期債務,那麼他就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他或他們已經替債務人所長換的款項,如果追償不能,那麼,就可以向其他承擔連帶責任的擔保人按照他們內部約定的擔保比例分擔,沒有約定擔保比例的,就要平均分擔。
⑶ 如何理解擔保法解釋第45條的規定
債權人應關注債權,履行善良管理者責任,當債務人破產時,債權人只有申報破產債權和通知保證人申報兩種選擇,否則將承擔相應的債權損失責任。
⑷ 擔保法司法解釋10條理解與適用
合同具有從屬性,主合同解除,但解除後還可能存在違約金及損失賠償等,擔保人仍應對解除後的責任承擔擔保責任。
⑸ 擔保法解釋62條,怎麼理解~~
附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分離版,若分離會損毀該物或花費權較大。附合後的物的所有權歸屬一方所有人的話,那麼該所有人應當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金。
混合與附合區別在於:附合後的數個動產在形體上可以辨識,分離會花費較大;混合則是數個動產混合後事實上不能或不易區分。
擔保法解釋第六十二條說的情況舉個例子:比如說A將一輛汽車抵押給B,抵押後A又把那車進行改裝,但是因為改裝的費用超過了汽車原有價值,汽車的所有權因此為改裝人C所有,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抵押物就因為混合而所有權歸第三人C所有,但是因為汽車所有權原來歸A,所以C取得所有權要給A相應的補償金,那補償的部分就作為抵押權的效力應該提前的清償或者提存。(該例子參考網友「紙影碟夢」) 抵押權實現時其效力也及於該部分補償金。
⑹ 擔保法解釋第十二條效力,是否已被物權法所廢止,知道的同仁請告知,謝謝!
是的。
2000年9月29日最高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的《擔保法解釋》第十二條為「當事人版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權登記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後的二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權法》有關抵押權形式期限的規定廢止了司法解釋,《物權法》第202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所以,抵押權的存續期間與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是一致的。
⑺ 如何理解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7條
」該條款事實上借鑒了德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例,即在抵押物的所有權與抵押權發生混同時,可以成立所有人抵押權。這表明我國司法解釋已經有條件地承認了所有人抵押權制度。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梁慧星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34條第1項規定:「不動產物權人,可以為自己將來設定一項類型肯定、范圍明確的物權,保留一個確定的順位。順位的保留,自登記時生效」;第330條規定:「同一物上設定的抵押權與該物的所有權歸屬於一人時,且在該抵押物上另有其他擔保物權的,抵押權不因混同而消滅」。可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我國民法學界傾向於有限度地承認所有人抵押權制度。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7條的規定至少在兩方面對我國《擔保法》作了重大突破:一是突破了抵押權消滅上的附從性。即在抵押權人與抵押物的所有人為同一人的情況下,被擔保債權消滅,但抵押權並不消滅,而是繼續存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抵押權的獨立性。二是突破了抵押權實現時的順序升進原則。從我國《擔保法》第52條和第54條來看,我國抵押權的實現實際上一直採納順序升進原則,而司法解釋第77條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順序升進主義原則,這就為我國日後推行抵押權證券化鋪平了道路。 應當承認,司法解釋第77條之規定間接參照了德國、瑞士相關立法,而直接借鑒了日本民法典第179條及我國台灣民法第762條。但與其他立法例相比,第77條之規定亦存在不足之處:首先,所有人抵押權從其歷史發展上來看主要是針對不動產而言的,我國司法解釋將其針對一切財產,從而過分擴大了所有人抵押權的適用范圍。眾所周知,我國抵押制度包括動產抵押。司法解釋第77條之規定很容易給人一種誤解,即:我國可以在動產上成立所有人抵押權。其次,司法解釋對所有人抵押權的效力規定過於原則,尤其是所有人可否以其取得的抵押權在位其他債權人提供擔保手段更是語焉不詳。 我國《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7條是在我國抵押權證券化尚未誕生的情況下作出的,因此司法解釋第77條的意義僅在於允許抵押物所有人對抗後順序的抵押權人,防止後順序抵押權人利用偶然因素獲取不當利益。但是,所有人抵押權更加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是在抵押權證券化的前提下,允許所有人抵押權作為投資標的,直接滿足不動產投資市場對法律特徵的需求。可以預言,所有人抵押權制度因其獨特而強大的融資功能將會在我國民法體系中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⑻ 《擔保法解釋》第10條
這是由擔保合同的從屬性決定的。主合同雖然解除了,但是解除後還可能存在違約金及損失賠償等債權債務,故擔保人仍應承擔擔保責任。
縱橫法律網 任明曉律師
⑼ 民法中,擔保法解釋75條是什麼內容,請舉例說明
同一債權有兩個以上抵押人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75條第1款之規定。抵押人承擔擔保責任後。同一債權有兩個以上抵押人的,債權人放棄債務人提供的抵押擔保的,其他抵押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減輕或者免除其應當承擔的擔保責任,當事人對其提供的抵押財產所擔保的債權份額或者順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抵押權人可以就其中任一或者各個財產行使抵押權,可以向債務人追償
(9)擔保法司法解釋44條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十六條同一動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實現抵押權時,各抵押權人按照債權比例受償。
第七十七條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順序在先的抵押權與該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一人時,該財產的所有權人可以以其抵押權對抗順序在後的抵押權。
第七十八條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順序在後的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先到期的,抵押權人只能就抵押物價值超出順序在先的抵押擔保債權的部分受償。
順序在先的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先到期的,抵押權實現後的剩餘價款應予提存,留待清償順序在後的抵押擔保債權。
第七十九條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第八十條在抵押物滅失、毀損或者被徵用的情況下,抵押權人可以就該抵押物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優先受償。
⑽ 《擔保法解釋》42條第2款規定:擔保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計算追償的訴訟時效。
自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判決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賠償責任的,應當在判決書主文中明確保證人享有擔保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權利。判決書中未予明確追償權的,保證人只能按照承擔責任的事實,另行提起訴訟。
保證人對債務人行使追償權的訴訟時效,自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
第四十四條保證期間,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的,債權人既可以向人民法院申報債權,也可以向保證人主張權利。
債權人申報債權後在破產程序中未受清償的部分,保證人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應當在破產程序終結後六個月內提出。
(10)擔保法司法解釋44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二十一條 保證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當對全部債務承擔責任。
第二十二條 保證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人在原保證擔保的范圍內繼續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第二十三條 保證期間,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讓債務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保證人對未經其同意轉讓的債務,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第二十四條 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第二十五條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第二十七條 保證人依照本法第十四條規定就連續發生的債權作保證,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人可以隨時書面通知債權人終止保證合同,但保證人對於通知到債權人前所發生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
第二十八條 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
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第二十九條 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書面授權或者超出授權范圍與債權人訂立保證合同的,該合同無效或者超出授權范圍的部分無效,債權人和企業法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債權人無過錯的,由企業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主合同當事人雙方串通,騙取保證人提供保證的;
(二)主合同債權人採取欺詐、脅迫等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的。
第三十一條 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後,債權人未申報債權的,保證人可以參加破產財產分配,預先行使追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