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對象錯誤的是
『壹』 刑法中對象錯誤和目標錯誤有何區別
樓上的說法是不對的。
對象錯誤是打擊錯誤是沒有錯的。
打擊錯誤是對侵害對象的認識回錯誤,
比如答A想殺死B,他拿著槍瞄準了,但是他手一松卻打擊了和B同走的C,由此殺死了C。雖然他本想殺B,卻沒殺死,但是A同樣是殺了人,所以還是罪名成立。
對象錯誤是將不能犯的對象當成打擊目標的錯誤。例子還是和樓上的說法一樣,只是說明一下。這種情況並不是沒有罪的。而是成立了未遂罪名。比如A想殺B,有一天天黑之後,A拿著槍去B家裡,從門縫里向裡面看,看到一個黑影,開槍射殺。之後證明那個黑影是頭驢,雖然A殺死了驢本來不夠成犯罪。但是他只是沒有殺對人,也就是沒有完成犯罪而已。從犯罪的停止狀態來說這是一個未遂的罪名。你去看看刑法書就知道了。
刑法書裡面都很清楚的。
『貳』 刑法中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罪質指啥
要處刑的話,就要先分清楚有沒有罪,如果有罪,還要分輕重和性質,即罪質,判斷罪質是版相同權還是不同,要看犯罪的行為對客體的侵害是否關聯。
比如說,生命權和身體健康權在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里是兩種客體,但是這兩個犯罪行為卻屬同一種罪質。總的就是說,罪質相同,就是對犯罪客體做一個抽象上的理解是屬於同一類。
『叄』 誰能告訴我刑法上「對象認識錯誤」如何理解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犯罪論中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對相關容易混淆的內容澄清如下:
1.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誤的不同
二者在於認識錯誤的具體對象不同,即前者是對行為事實的法律性質的錯誤認識;後者則是對事實情形有關具體內容或者要素的認識錯誤。
2.幻覺犯與迷信犯
二者都屬於刑法認識錯誤的情形,而且都不按照犯罪處理。但是,(1)幻覺犯屬於法律認識錯誤的情況,即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成立犯罪,而實際上不成立犯罪;迷信犯屬於事實認識錯誤的情況,即行為人認為自己行為的手段或者工具、方法能夠侵害他人合法權利,而實際上其手段、工具、方法不具有任何侵害性,因而不成立犯罪。(2)幻覺犯中行為人認為自己侵害了合法權利,行為人是否有意侵害並不重要;而迷信犯中行為人有侵害合法權利的意圖。
3.打擊錯誤與對象的認識錯誤
在侵害對象性質相同情況下,打擊錯誤與行為對象認識錯誤有些類似,都是按照故意犯罪既遂來處理的。但是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別:
(1)行為對象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實際的行為對象是否屬於自己意圖的行為對象產生錯誤的認識。而打擊錯誤是行為人對實際行為對象是否自己意圖的行為對象沒有錯誤認識,但因為行為本身發生誤差,而使實際打擊對象與行為人意圖行為對象不一致。
(2)行為對象認識錯誤往往是行為人認識不準確造成的,而打擊錯誤則是行為人行為不準確造成的。
『肆』 刑法中犯罪對象認識錯誤的是否構成對該錯誤對象的犯罪未遂
對女兒:故意殺人罪(中止),因為法律保護的是每個人的生命權,不管A是否屬於對內犯罪對象的錯誤認識容,他主觀上是要殺人,客觀上也對他人實施了犯罪行為,所以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A在能夠將女兒殺死的情況下自己主動停止了犯罪行為,最終女兒也沒有死,因此構成犯罪中止。
『伍』 刑法中對象錯誤和目標錯誤有何區別
樓上的說法是不對的。
對象錯誤是打擊錯誤是沒有錯的。
打擊錯誤是對侵害對象的專認識錯誤, 比如A想殺屬死B,他拿著槍瞄準了,但是他手一松卻打擊了和B同走的C,由此殺死了C。雖然他本想殺B,卻沒殺死,但是A同樣是殺了人,所以還是罪名成立。
對象錯誤是將不能犯的對象當成打擊目標的錯誤。例子還是和樓上的說法一樣,只是說明一下。這種情況並不是沒有罪的。而是成立了未遂罪名。比如A想殺B,有一天天黑之後,A拿著槍去B家裡,從門縫里向裡面看,看到一個黑影,開槍射殺。之後證明那個黑影是頭驢,雖然A殺死了驢本來不夠成犯罪。但是他只是沒有殺對人,也就是沒有完成犯罪而已。從犯罪的停止狀態來說這是一個未遂的罪名。你去看看刑法書就知道了。
刑法書裡面都很清楚的。
『陸』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6)刑法上對象錯誤的是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柒』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錯誤和對象錯誤如何區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1、定義:
對象錯誤:行為人因為誤認導致預定指向的對象與實際指向的對象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仍未超出構成要件的范圍。
方法錯誤(打擊錯誤):也叫行為誤差、目標打擊錯誤等,指行為人因行為而導致實際打擊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打擊的目標(對象)不一致。
例舉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誤將乙妻子的車當作乙的車,將炸彈裝到了乙的妻子車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屬於對象錯誤。
例2,甲欲炸死乙,將炸彈裝到了乙的車上,不料乙的情人來開乙的車,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屬於打擊錯誤。
2、強調方向:
對象認識錯誤強調的是對象的認識措施,而對該對象利用什麼手段來進行傷害不考慮。
打擊錯誤強調的是採取打擊的方式進行犯罪的情況。
3、法定符合說的統一性:
對象錯誤,不影響定性,此種錯誤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
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具體符合說認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與過失犯罪的想像競合犯。
網路--對象錯誤
『捌』 刑法中犯罪對象認識錯誤的是否構成對該錯誤對象的犯罪未遂
他的行為對女來兒造自成了什麼後果?刑法對罪名的定性一般采「法定符合說」,也就是造成什麼結果侵害什麼客體就定相應的罪名。
雖然本案中發生了對象認識錯誤,但由於二者均屬「生命權益」這一同一客體,所以還是應按危害結果定罪。
如果他女兒未死,應該是故意殺人(未遂),否則是故意殺人(既遂)。
女兒未死,就是故意殺人(未遂)了。雖然他是主動停下殺人的動作的,但由於對方是自己的女兒,很大程度上不屬於自己意志以內的因素所決定,因此屬於未遂而非中止。
『玖』 誰能告訴我刑法上「對象認識錯誤」如何理解
刑法理論中的認識錯誤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內誤
二者在於認識錯誤的具體對象容不同,即前者是對行為事實的法律性質的錯誤認識;後者則是對事實情形有關具體內容或者要素的認識錯誤。
2.打擊錯誤與對象的認識錯誤
在侵害對象性質相同情況下,打擊錯誤與行為對象認識錯誤有些類似,都是按照故意犯罪既遂來處理的。但是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別:
(1)行為對象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實際的行為對象是否屬於自己意圖的行為對象產生錯誤的認識。而打擊錯誤是行為人對實際行為對象是否自己意圖的行為對象沒有錯誤認識,但因為行為本身發生誤差,而使實際打擊對象與行為人意圖行為對象不一致。
(2)行為對象認識錯誤往往是行為人認識不準確造成的,而打擊錯誤則是行為人行為不準確造成的。
『拾』 刑法中對象錯誤和目標錯誤有何區別
簡單來說,對象錯抄誤是對法益絕對沒有侵害的可能性,比如把死人當活人殺害,把男人當女人強奸。這樣的情況下屬於無罪。
打擊錯誤(目標錯誤)是對法益有侵害的可能性,只是因為打擊到別的目標。比如射殺人時,誤將旁邊一隻豬殺害。這種情況下,打擊錯誤屬於犯罪未遂。如果想殺甲卻殺死了甲旁邊的乙,同樣構成故意殺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