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九十條規定
⑴ 學生在學校因衛生間有障礙物導直被同學撞傷學校因負多少責任
按照這種理論,人走在大街上,活在世上,哪裡都是障礙物?哪裡都會版有受傷的幾率,那麼這些產權品,這些設施是不是都要承擔責任的
學生被撞傷就事論事,直接就當事人的責任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追究,傷到她的是到是棒槌還是桌子椅子,
那麼同樣的理論,開煤氣罐自殺的是不是煤氣罐公司也要承擔責任呢?喝安眠葯自殺的,是不是安眠葯的生產廠家是謀殺?
現在的社會風氣問題,還是網路太發達了,將這一類的問題全部都曝光了出來,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去追究不可理喻的責任。走在路上,被馬路牙子絆了一下,摔倒了,要追究責任,書上掉個蘋果砸傷,要追究種樹的人的責任。是社會出問題了,還是人出問題了?
把問題拉回到學生在學校因衛生間有障礙物導致被撞傷的問題上。依照同理,學校是不是可以追究學生損壞公物的責任呢?
⑵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條怎麼理解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 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 計算。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起訴法定代理人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自己的法定代理人侵 害其合法權益,而對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的,其訴訟時效期間是一樣 的,都是三年。但是,為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 力人的合法權益,設定了訴訟時效期間的特殊起算方法。
本條規定的法定代理人,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無民事行為能 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 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侵害了無民事權利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
行為能力人的人身權益或者財產權益,權利人產生保護自己權利的請求 權,可以向自己的法定代理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法定代理人行 使請求權,其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原 因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法定代理人履行職 責期間,並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或者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無法判斷自 己的權益是否受到損害,如果按照訴訟時效期間起算的一般規則,會損 害其合法權益。只有當他們取得或者恢復了民事行為能力,法定代理終 止,才能有效地行使其權利。從這時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期間能夠更好地 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十八條和第三十九條是什麼
第三十抄八條 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襲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後,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表現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願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第三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監護關系終止:
(一)被監護人取得或者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
(三)被監護人或者監護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認定監護關系終止的其他情形。
監護關系終止後,被監護人仍然需要監護的,應當依法另行確定監護人。
⑷ 王大爺獨居多年膝下無子女想收養一名女童需要滿足什麼年齡條件
中國首部民法典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納入到婚姻家庭編中,不僅在具體規定上對收養法進行了一定的修訂與完善,並且在一般規定部分明確了收養制度的基本原則。將被收養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是民法典全方位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體現。
「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為基本原則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四條規定:「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未成年人。」
這就是民法典關於收養制度基本原則的規定。它明確了收養應「最有利於被收養人」而不是收養人,要求政府、社會組織等在解決收養關系問題時應該從被收養人的利益出發進行考量,為司法實踐中解決收養關系糾紛提供了統一的價值引導,為保護被收養人身心健康提供法律保障。
同時,這一法條還從法律層面禁止了實踐中存在的借用收養形式進行買賣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
想收養8周歲兒童,需要該兒童同意才可以
在民法典收養章節中,有許多具體規定體現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原則」。比如,第一千一百零四條規定的「收養8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應當徵得被收養人的同意。」根據中國收養法,收養10周歲以上未成年人需要徵得被收養人的同意,而民法典將需要徵得同意的被收養人范圍擴大到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體現了對被收養人意願的充分尊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速度、程度也普遍提升。為此,民法典的總則部分將劃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條件由10周歲下調到8周歲。也就是說,民法典認可了8周歲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有獨立做出與其年齡、智力相當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能力。
民法典的收養制度將需要徵得被收養人同意的年齡標准由10周歲降低到8周歲的調整,是與民法總則相統一的結果,也是與時代發展相協調的結果。
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也可以被收養了
中國收養法規定,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可以被收養。而民法典實施以後,上調了對被收養人年齡上的標准,14周歲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也可以被收養。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條,符合下列條件的未成年人都可以被收養:父母已經去世的孤兒;親生父母失蹤或下落不明的未成年人;親生父母有如重大疾病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被收養人年齡標準的上調,使得已滿14周歲但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也有機會被收養,有機會回歸家庭生活,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收養人的條件改變了
中國收養法列舉了收養人應該同時具備的4個條件:沒有子女;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年滿30周歲。而民法典規定的收養人應符合的條件增加到5個,新增了「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的要求。這樣一來,像有過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人便不能收養子女。
另外,在「沒有子女」這一條件上,民法典修改成了「沒有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滿足了僅有一名子女的人對收養子女的需求。
⑸ 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九條實施後,拍照攝像取證算不算侵權
民法典?拍照攝像取證不屬於侵權行為
⑹ 最高法將持續性經常性的家暴認定為虐待,這是否能維護受害者權益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表示,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釋的修改制定中,考慮到了促進家庭和諧穩定,樹立良好的家教、家風,弘揚家庭美德,促進家庭文明建設,並且將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認定為“虐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即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為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最高人民法院12月30日發布了與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7件司法解釋,與民法典同步施行。民法典的實施維護了受害人的權益,使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
一、維護受害者的權益當我們受到家暴時,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我們的權益。並且民法典明確規定無過錯方會得到損害賠償,並且會得到法院的支持。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一千零九十一條所稱的“虐待”。
各位讀者以上就是我對“最高法將持續性經常性的家暴認定為虐待,這是否能維護受害者權益?”的回答,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9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九十九條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姓名權的主要法律特徵為:
第一,姓名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權。只有自然人人格的文字標識才叫做姓名,因而自然人才享有姓名權。法人人格的文字標識是名稱,享有的是名稱權。
第二,姓名權的客體是自然人對自己人格的文字標識的專有權。姓名權的核心問題就是專有權,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權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專有的客體,就是自然人的人格文字標識,不僅包括正式的登記姓名,而且也包括筆名、藝名、別號等。
第三,姓名權的基本義務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姓名權是絕對權、對世權,除了姓名權本人之外,任何人都是義務主體,都負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權的義務。
(7)民法典九十條規定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第十八條
公民變更姓名,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1、未滿十八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2、十八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第十九條
公民因結婚、離婚、收養、認領、分戶、並戶、失蹤、尋回或者其他事由引起戶口變動的時候,由戶主或者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變更登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⑻ 民法典第第二百七十九條是什麼意思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條的意思是:住宅不能用作經營性用房。
住宅如果用專作經營性用房,第一屬,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第二,必須經過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
比如一樓住戶想開網吧,必須離學校有一定的距離,必須經過左鄰右舍,包括樓上的業主一致同意。否則的話,就不能開網吧。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條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
⑼ 民法典第二十九條怎麼理解
民法典第二十九條: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意思是:父母作為自己孩子的監護人,可以立遺囑指定在自己死亡後由誰來作為孩子的監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