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區司法所
『壹』 在咸陽秦都區法院,孩子的撫養費問題,判決書下來了,維持離婚協議書每個月支付800元撫養費。訴訟費高
這是你們的家事,本來雙方完全可以協商解決,而你們卻非要通過司法途徑,白白佔用了寶貴的司法資源,所以對這種情況,法律上有規定要予以相應的處罰,原被告雙方都要承擔責任,只是比例不同罷了
『貳』 法學畢業論文
拜託作為一個法學專業學生,一個畢業論文都要上網要別人寫,別說你懸賞100分,就是專你懸賞1000分也不會幫你寫,你屬這是明顯的抄襲行為,別說拿去參考,別人這樣寫好的文章只會左右你的思想。你說需要什麼資料別人幫你找找可以,你說什麼不懂別人幫你解答也沒問題。可是你一上手就要別人幫你寫畢業論文,鄙視,完全的鄙視。我就想看看誰會去回答你的問題,收起你惡心的懸賞分好好去反思吧。MD,大學真是白讀了。
『叄』 咸陽那家律師好
陝西秦直道律師事務所簡介
律所簡介
陝西秦直道律師事務所成立於1980年,是經陝西省司法廳批准設立的綜合性法律服務機構。2013年底經過優化重組,事務所匯集了一大批專業性強、經驗豐富、業務素質過硬的優秀律師,打造並形成一傢具有遠大視野的大型專業化法律服務機構。
硬體設施
陝西秦直道律師事務所位於咸陽市秦都區秦皇中路22號七廠十字西南角秦直道大樓,擁有1000餘平米的辦公場所。設合夥人辦公區、律師辦公區、會議會談區、財務行政區、活動區、茶水區、圖書區等,各分區設施先進,環境舒適,並且擁有完善的辦公系統和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及軟體系統,實現了高效、現代的信息化辦公。
律師團隊
本律所現擁有在職人員30餘名,從業人員大多畢業於國內著名的法學高等院校。是一支理論基礎雄厚、專業能力強的律師團隊,是咸陽市第一家團隊化作戰的律師事務所。律師秉承「懷勤勉之心,做直剛之人,行道義之舉」的宗旨,重視專業知識培訓及業務交流。
業務領域
利用團隊優勢,現已成立多個職能部門,分別為民事訴訟法律事務部、刑事訴訟法律事務部、非訴訟法律事務部;並成立了黨支部、工會、青少年成長關愛中心、咸陽市青年律師培訓基地、咸陽市民警維權中心等。為全省人民全面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秦直道以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為主要服務對象,致力於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服務領域涵蓋公司法人治理、企業投融資、金融證券、知識產權、房地產與建築、勞動人事、民商事訴訟和仲裁、刑事辯護及重大商務談判等法律業務。
社會影響
秦直道律師在法律服務過程中精誠合作,傾心投入,為客戶尋求真正具有建設性的方案,實現了與客戶價值共同成長的局面,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形成了穩定的客戶群體。憑借多年不懈的努力秦直道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在近年來秦直道的發展過程中,先後迎來中央、省、市等上級領導多次來我所參觀調研,並對律所工作予以肯定。
秦直道願景
陝西秦直道律師事務所紮根古都,秉承「誠信、篤學、敏思、善行」的立所理念和「懷勤勉之心,做直剛之人,行道義之舉」的宗旨。遵循「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方向;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力求為客戶提供更為優質、高效、全面的法律服務;以期成長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客戶高度認可的、以法律顧問業務為主的品牌化律師事務所。
『肆』 庭杖制度對法律的作用
一、明初立法指導思想與司法指導思想的確立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統後,以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最高統治集團,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在吸取元朝亡國的歷史教訓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封建社會後期時代特點的立法思想,提出了「明刑弼教」和「重典治國」,又以強調「重點治吏」為整個法律體系的顯著特徵。
(一)「明刑弼教」立法指導思想。明初注重禮的重要性,朱元璋以「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的思想來指導律法的制定,所謂「明禮以導民」,就是用傳統的封建禮數,約束人民的思想與行動。「定律以繩頑」,就是制定刑法,懲治違害國家的凶頑。宋朝在處理德、刑關繫上始有突破。著名理學家朱熹首先從禮法合一角度對「明刑弼教」進一步說明:「故聖人之治,為之教以明之,為之刑以弼之,雖其所施或先或後,或緩或急,而其叮嚀深切之意,未嘗不在乎此也。」他有意提高了禮、刑關系中刑的地位,認為禮法均是理的體現,二者對治國同等重要,決「不可偏廢」。經此一說,刑與德的關系不再是「德主刑輔」中的「從屬」、「主次」關系,德對刑不再有制約作用,而只是刑罰的目的,刑罰也不必拘泥於「先教後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後教」行事。這看來小小的變通之義,卻意味著中國封建法制指導原則沿著「德主刑輔」到「禮法合一」再到「明刑弼教」的發展軌跡,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並對明清兩朝法律實施的方法,發展方向和發揮的社會作用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重典治國」的司法指導思想
洪武末年,朱元璋曾經以總結歷史的口吻對皇太孫朱允炆說過一段話:「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也」,這句話詮釋了明初對「重典治國」的思想。由於「明刑弼教」主張在處理德、刑關繫上,可使統治者據形勢與本身利益需要,在重刑罰還是重教化的道德問題上,有充分選擇的餘地。所以,它被奉行「重典治國」的朱元璋視為明初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則。如果說朱熹還只是在理論上為「明刑弼教」原則的貫徹開辟了道路,那麼朱元璋則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把此原則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明朝的立法概況
(一)《大明律》的制定與其特點
作為明朝的基本法典,《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命大臣參照唐律並總結明朝建立後三十年間立法和司法的經驗而制定的。其制定過程分四個階段:草創於吳元年(公元1367年);更定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整齊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至洪武三十年(公元1389年)定型,表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法上的慎重態度。《大明律》共分7篇,30卷,460條,其主要特點是在體例上有所創新。《大明律》一改唐、宋舊律的傳統體例,將唐律的十二篇改為七篇,除第一篇仍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則按六部設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戶、禮、兵、刑、工等七篇為構架的格局。這一變化,是與明朝取消宰相制度,強化六部職能的體制變革相適應,表明了法律與政治制度緊密的聯系。《大明律》其條文簡於唐律,其精神嚴於宋律,是終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體例直接為清律所承襲,故在中國法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明《大誥》的制定及其特點
為了貫徹「刑亂國用重典」的方針,防止「法外遺奸」,朱元璋特創《大誥》作為明初的刑事特別法。《大誥》實際有四篇,即《御制大誥》74條,《大誥續編》87條,《大誥三編》43條,《大誥武臣》32條,共236條,先後頒發於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間(1385—1387年)。「大誥」之名來自於西周周公東征殷遺民對臣民的訓誡《尚書 大誥》。朱元璋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例加以整理匯編,並加上因案而發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頒布天下。《大誥》的效力在律之上,對於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處罰。其另一特點是將鋒芒主要指向貪官污吏,以此強化統治效能,它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規。
(三)《大明會典》的編纂
《明會典》是明朝官修的以調整封建國家行政活動為內容的法典。從明英宗正統年間開始編纂,於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纂成,共一百八十卷,但未頒行。後於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式頒行天下,稱為《正德會典》,又經世宗、神宗等朝重修,至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纂成《萬曆重修會典》,共二百二十八卷。《明會典》匯集了明朝一些重要典章法令,如《皇明祖訓》、《大誥》、《大明令》、《洪武禮制》、《諸司執掌》等,所以是研究明朝法令制度的重要資料。《明會典》以六部官制為綱,規定了文武衙門的組成、許可權和活動原則,其中文職衙門部分二百二十六卷,首卷為宗人府,其下依次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六科與各寺、府、監、司,武職衙門部分共二卷,包括五軍都督府及各衛等。
(四)條例的編纂和修訂
條例,簡稱例,指單行法規。明朝初年,統治者對律、例的解釋是:「律者萬世之常法,例者一時之旨意。」即律是永久的普遍適用的法典,例則是適用一時的「權宜之法」。《真犯、雜犯死罪條例》是關於死罪嚴重程度、量刑輕重、處刑期限的規范。真犯指情節、性質嚴重的死罪,常赦不原,減一等仍為流刑,且執行不待時;雜犯指某些性質、情節不太嚴重的死罪,判決後不馬上執行,等秋審、朝審時再行處理,並可比五年徒論贖。神宗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刑部尚書舒化等編輯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後詔令及《捕盜條格》等中與刑名相關部分,共計382條,分類附於律文之後,作為明律正文的附註。至此,明代以律為主,以條例為附註補充的律例合編體制確定下來。採用律例合編體例編纂的《大明律集解附例》最終改變了唐宋以來法典編纂的慣例,並且對後來建立的清王朝帶來直接的影響。
三、明代司法制度及其特點
(一)明朝的司法機關
1、中央司法機關。明朝的中央司法機關的名稱、職掌均與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組成明中央司法機關,合稱「三法司」。刑部是中央審判機關,設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上訴案件,審核地方上的重案和審理中央百官及京師地區案件。刑部有權判決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以後須將人犯連同案卷送大理寺復核後,奏請皇帝批准。大理寺是復核機關,對於認為判決不當則駁令改判,認為判決得當者才允准具奏行刑。明朝把御史台改稱都察院,擴大監察組織和職權,設立左右都御史等官,負責糾舉彈劾全國上下官吏的違法犯罪,並且參與重大疑難案件的審判工作,監督法律的執行。都察院附設監獄,關押皇帝直接交辦的重要案犯,此外還定期巡按地方,對地方司法審判進行監督。
2、地方司法機關。明朝地方司法機關分為省、府(直隸州)、縣三級。沿宋制,省設提刑按察司,有權判處徒刑及以上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報送中央刑部批准執行。府、縣兩級仍是知府、知州、知縣實行行政司法合一體制,掌管獄訟事務。明朝還在各州縣及鄉設立「申明亭」,張貼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間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當地民間糾紛,加以調處解決,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秩序。
3、「廠」、「衛」特務機關。這既是明朝司法的一大特點,又是其一大弊政。「廠」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衛」是指皇帝親軍十二衛中的「錦衣衛」,下設鎮撫司,由皇帝任命親信「提督」廠衛,多由宦官充當。廠衛干預司法始於太祖時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太祖始令錦衣衛負責刑獄與緝察逮捕。錦衣衛下設南、北鎮撫司,其北鎮撫司「專理詔獄」,按旨行事,並設法庭監獄。憲宗時又為監督廠、衛而設「西廠」,至武宗為監督東西廠,又設「內行場」。但到明後期,廠衛特務多大十餘萬,嚴重地干擾了司法工作。廠衛之制是皇權高度集中和惡性發展的產物,它對司法的干預嚴重地破壞了封建法制的正常秩序。
(二)會審制度
1、三司會審。三司會審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凡遇重大、疑難案件,由刑部尚書、大理寺卿和都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長官共同審理,最後由皇帝裁決的制度。
2、圓審。也稱九卿會審,凡特別重大案件,兩次翻供不服,根據皇帝的詔令,可由九卿會審,即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正使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會同審理,最後由皇帝審核批準的制度。
3、朝審。明代對於秋後處決的死刑案件,建立朝審制度加以審核。朝審不僅是審核死刑,而且有寬宥之意,也就是朝審的案件,分別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情節有矜或可疑的改為戍邊,囚犯有翻異供詞的移調官府再審,符合律令的監候聽決。
4、大審。明代自宦官干預司法後,形成一種由皇帝委派太監會同三法司官員審錄囚徒的特殊會審制度。每五年一次大審事,不僅在兩京舉行,而且派官到外地會同御史錄囚。
5、熱審。即農歷小滿後十餘日,由刑部奉旨會同都察院、錦衣衛等審理囚犯的制度。其目的在於暑熱之時,及時梳理牢獄,輕罪審決後執行,未能審決的,令出獄聽候。明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1478年),熱審規定罪情疑可矜者,免死,輕罪分別減等處刑,枷號暫時去枷釋放的內容。
三、以行政體制來實現重點治吏
(一)改革中央與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集權
明朝極度強化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廢除傳統的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尚書分別掌管所屬行政事務,對皇帝直接負責,將軍事指揮權分由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掌握。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從翰林院等機關中選調官員加給殿閣大學土銜,負責草擬詔諭,並充當皇帝的顧問,但是「不得平章國事」。成祖時,命翰林院侍讀、編修、檢討等文學侍從官員入值文淵閣,正式稱為內閣,並參與機務。
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府、縣三級。各省設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監察,指揮使司掌軍事,合稱「三司」,同為一省長官,均直屬於中央,彼此地位平等,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府設知府,縣設知縣,統掌所轄地方行政和司法。
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明朝極度強化了中央集權,達到了地方集權於中央,中央集權於皇帝的目的,加強了官員、機構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監督,增強了中央和皇帝對地方官員的掌控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官僚體制對於官員的約束力和威懾力。
(二)建立完整的科舉制度,加強官員的選拔
明朝建立了完整的科舉選官制度。明太祖採納劉基的意見,規定各級科舉考試專用《四書》《五經》命題,考生只能按照程朱理學的註解答題,不得言及時事,自由發揮。明憲宗時,更創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對偶,堆砌雕琢,完全脫離社會實際,但這種變化更適應了加強思想專制統治的需要。除科舉選官外,明朝還一度實行過薦舉制。代宗時還開捐納之先,允許捐資納粟取得官爵。此外,吏員經若干年服役也可以選官,但一般只能擔任輔助性的低級官職。為使官員轉官公平,明中期開始,吏部採用抽簽方式決定官員的任職地方。官員年滿六十歲致仕,回鄉官員稱為「鄉宦」,仍享有免役和司法特權。
四、創建嚴密的監察制度
明朝建立了空前龐大的監察機構。中央的監察機關都察院由唐宋以來的御史台改名而來,長官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輔之。都察院號稱「風憲衙門」,為天子之耳目,所有御史必須科舉出身,職權頗重,對任何官員都可進行監督彈劾,並可對刑部的審判和大理寺的復核及地方審判進行監督。都察院設十三道監察御史,每年輪換出京至各省巡查,稱為「巡按御史」,號稱「代天子巡狩」,雖官階不高,但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
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明朝廷還時常派出尚書、侍郎一級的官員「巡撫」各省,明中期以後漸成慣例,由巡撫統管一省行政,如遇戰事,則派出總督統掌軍政,後巡撫和總督逐步發展成為地方長官。此外,地方的提刑按察使也享有監察權,被稱為「行在都察院」、「外台」。
五、以殘酷的刑法懲治官吏犯罪為重點
(一)「重其所重,輕其所輕」的刑罰原則
「重其所重」主要是針對明代法律制度,是在大量借鑒援引大唐律的基礎上編訂,但又加重了對一些重點犯罪的鎮壓的情況。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編》中說:「賊盜及有關幣帑錢糧等事,明律則又較唐律為重。」反映出明律重刑主義的特點。唐律對謀反大逆者處以斬刑,連坐處絞只限父與子(16歲以上),其他都可以沒官為奴。而明律對犯謀反大逆者,凌遲處死,連坐處斬擴大到祖父、父、子、孫及伯叔父等。可見,明律明顯加重了政治性犯罪的處罰。
「輕其所輕」。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編》中說:「大抵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較明律為重。」在「重其重罪」的同時明律實行「輕其所輕」的原則。凡屬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唐律列入不孝,判處徒刑三年,明律僅杖八十。子孫違反教令,唐律判處徒刑二年,明律杖一百。這體現出明律為突出「重其所重」,而對某些危害不大的「輕罪」從輕處罰的意圖。
(二)設「奸黨」罪
「奸黨罪」是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時新增加的政治性罪名,目的是打擊官員「朋比結黨」的行為,消除對皇權的威脅。《大明律》「吏律」中「奸黨」條規定:「凡姦邪進讒言左使殺人者,斬;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亦斬;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法律,聽從主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交結近侍官員」罪和「上言宰政大臣美政才德」罪也是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時新增加的罪名。此二罪從實質上看,是「奸黨」罪的延伸與發展。「交結近侍官員」罪指禁止朝官與近侍官員交結,禁止地方官員與朝官交結,禁止京官與京城家資富厚之人交結。《大明律•吏律》規定:「若有上言宰政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黨,務要鞫問窮,究究來歷明白,本人處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若該宰政大臣知情者,與之同罪」。 明朝對於奸黨罪處罰嚴厲,決不寬貸。僅太祖洪武年間,以奸黨罪被誅殺的文武官吏就達幾萬人。奸黨罪人律,反映了皇權專制主義的極端發展。
(三)實行「充軍」與「廷杖」嚴懲違紀官員
充軍刑雖然宋元時期已經存在,但使其發展成為正式刑卻始於明代。從字面上理解,「充軍」是將犯罪人發配至邊疆充當軍士,但實際上是將犯罪人發往蠻荒之地做苦役。明初充軍分極邊、煙瘴、邊遠、邊衛、沿海、附近六等。定製後的五等充軍刑稱為「五軍」。充軍遠近不等,從四千里到一千里,凡充軍者均行杖刑一百。充軍分為「終身」、「永遠」兩種,終身充軍是指本人充軍到死,死後刑罰執行完畢;永遠充軍是指本人死後,還要罰及子孫,由後代接替繼續充軍,直至「丁盡戶絕」為止。
明代皇帝為強化君主專制,強迫臣民就範,經常使用非法之刑(非法典規定的刑罰),例如:梟首示眾、剝皮實草、墨面文身挑筋去膝蓋,等等,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廷杖。廷杖在明律中並無規定,所以廷杖是一種法外刑罰。廷杖經常用於殿廷之上,由司禮監監刑,錦衣衛施行,對冒犯皇帝的大臣施以杖刑。明太祖死後,「廷杖」之刑被愈益廣泛地使用。明武宗正德初年,嘉靖年間因群臣諫爭大禮案,被杖責的大臣多達134人,死者竟有16人,至明亡前崇禎皇帝時也沒有停止杖責大臣的制度。
結語:明代設立體系嚴密、內容嚴謹、處罰嚴厲的治官之法,在維護專制皇權的終極目的之下,其直接意義在於打擊和懲治權力腐敗,保障吏治的清廉,從而確保國家權力的正位行使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但就確保吏治清廉這一點而言,明代的治官之法並未完全實現這一直接目的,即使如此,明政府治官之法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仍能為後世的治官之道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啟示。
(作者單位: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民法院)
『伍』 西安市閻良區新興街道辦事處下轄幾個村
下轄三區: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和高新區。轄咸陽市秦都區人民路,海版聯路,茂陵權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居委會。的司法管轄權交響曲東,的交響曲西,馬泉,渭濱,大便,古渡,平陵,雙照,馬庄9個鄉鎮,153個村委會。濰城4街道,6個鎮:中山街道,文匯路街道,新興街道,維揚街,窯鎮,魏城鎮,是豁免豁免陽鎮周陵鎮,最終張鎮,北杜鎮。高新區渭濱鎮下轄的。
『陸』 徐滔法律咨詢
建議你申請重新鑒定,初看你的傷殘鑒定評得太低了,按傷的地方不同,評定出各自的傷殘等級。在上班的班車上遭受交通事故肯定是工傷,工傷和交通事故是不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你既可以申請工傷的賠償,也可以同時要求交通事故的賠償。有一個案例可以提供你參考。
案例:原告系被告下屬單位彬縣公路管理段清潔工,2009年3月1日10時許,在312國道KM1624+850m處上班過程中,由於陝D28228和陝D39911兩車追尾,將正在清掃衛生的原告碰倒致傷,經彬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認定,陝D28228號車駕駛員劉傑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原告無責任。原告受傷後在彬縣縣醫院搶救治療後,當日被送往咸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毀損傷。2009年4月28日經陝西省咸陽市司法醫學鑒定中心鑒定,原告殘疾程度為六級。後原告向彬縣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陝D28228號車車主趙超群及其保險公司人保財險咸陽市秦都支公司賠償其醫療費、殘疾生活補助費等349600元。2009年7月20日彬縣人民法院作出(2009)彬民初字第00280號民事判決書,判決原告醫療費28545.1元、誤工費1377.06元(從2009年3月1日受傷至同年4月28日定殘,誤工時間59天,按原告受傷前月工資710元計算為1377.06元)、護理費177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810元、營養費450元、交通費1235元、住宿費625元、復印費50元、殘疾生活補助費128580元、殘疾輔助器具費124586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共計293028.16元,由趙超群賠償173028.16元,人保財險咸陽市秦都支公司賠償120000元,此案正在執行中。原告又於2009年11月18日在彬縣中醫醫院住院治療,同年11月28日出院,住院10天,診斷:左小腿截肢術後並傷口感染,支付醫療費1563.30元。
2010年1月22日彬縣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局作出彬勞社傷險認決字(2010)01號工傷認定決定書,認定原告2009年3月1日上班時因車輛交通事故造成其傷殘為工傷。同年4月19日咸陽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認定原告勞動功能障礙等級為伍級,生活自理障礙等級為部分級護理。後原告又以工傷待遇為由,向彬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請求,要求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賠償其停工留薪期工資福利待遇8520元、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各60586元、第二次住院醫療費1563.3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330元、護理費190938元、勞動能力鑒定費260元。2010年7月27日彬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彬勞仲案字(2010)第01號裁決書,裁決: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連勝強9個月停工留薪期待遇6390元、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1360元、第二次住院期間的醫療費和伙食補助費1893.30元、勞動能力鑒定費260元,駁回連勝強要求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和生活護理費的請求。2010年8月11日連勝強不服彬勞仲案字(2010)第01號裁決書,向彬縣人民法院起訴。原、被告約定原告在被告處勞動期限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原告受傷前月工資為710元。2009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524.42元。
原告連勝強訴稱,原告系被告下屬單位彬縣公路管理段清潔工。2009年3月1日10時40分許,原告在312國道KM1624+850m處上班過程中,由於肇事車輛陝D28228和陝D39911兩車追尾碰撞,之後又將正在路邊清掃衛生的原告碰倒致傷。原告在被送往彬縣縣醫院後,因傷情嚴重,遂又被轉送咸陽市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經過醫院檢查確診,原告傷情為:1、失血性休克;2、左小腿毀損傷。2009年4月16日日出院,又因左腿截肢端傷口繼發感染,再次在彬縣中醫醫院治療至2009年11月28日。2009年12月15日,原告在被告未能為原告及時申報工傷的情況下,遞交《工傷認定申請》,2010年1月22日,彬縣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局下達彬勞社傷險認決字[2010]01號工傷認定決定書,認定原告為工傷。2010年4月19日,咸陽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咸勞鑒字[2010-1]第023號勞動能力鑒定結論書,確認原告勞動功能障礙等級為伍級,生活自理障礙等級為部分級護理。由於原告因工傷致殘,依法應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故請求判令被告支付扣發原告工資8520元及其25%的補償金共計10650元;支付原告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1360元;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各60586元;支付原告第二次住院醫療費1563.3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330元;支付原告停工留薪期生活護理費9180元、評定傷殘等級後生活護理費181758元;支付原告勞動能力鑒定費260元,以上共計336273.30元,並承擔本案訴訟費2000元。
被告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辯稱,原告因交通事故造成損害,2009年7月20日彬縣人民法院作出(2009)彬民初字第00280號民事判決書,判決責任人全部賠償原告醫療費等相關費用,原告已從第三人處獲得賠償,則不應要求被告再次承擔由第三人已承擔過的責任。由於(2009)彬民初字第00280號民事判決書已對原告的誤工費予以判處,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其工資及其25%的補償金沒有法律依據。另外(2009)彬民初字第00280號民事判決書已對原告的殘疾生活補助費予以判處,殘疾問題已經解決,況且原告還得到了一定的殘疾輔助器具補助費,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不成問題,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至今被告也未收到原告要求與被告解除勞動關系的口頭或書面通知。故原告因第三人傷害產生的各項賠償,已由第三人承擔,被告只對第三人造成的傷害承擔未賠部分的補償責任,並非賠償責任,要求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陝西省彬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由於原、被告約定原告在被告處勞動期限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說明原、被告之間已建立勞動合同關系。原告因第三人侵權造成損害,且構成工傷,其既是工傷事故中的受傷職工,又是侵權行為的受害人,用人單位和侵權人均應當依法承擔各自所負賠償責任,即使該勞動者已從其中一方先行獲得賠償,亦不能免除或減除另一方的賠償責任。因此此案應適用工傷保險賠償,原告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即雙份賠償。故被告認為其只對第三人造成的損害承擔未賠部分的補償責任之理由,不能成立。原告在工作中遭受交通事故,被評定為工傷,依法應享受工傷醫療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因原告原月工資為710元,且於2010年4月19日被評定勞動功能障礙等級為伍級,故被告應依法支付原告12個月的停工留薪期工資8520元;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資25%補償金,因被告不是在原告正常工作期間,故意剋扣、拖欠原告工資,而是發生交通事故,正在處理期間,故原告該項主張,不予支持;由於咸陽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認定原告勞動功能障礙等級為伍級,故被告應依法支付原告16個月本人工資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1360元。原告因工傷第二次住院,住院期間醫療費1563.30元,應由被告支付,原告住院10天,住院伙食補助費每天30元,計300元,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九條第四款規定: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故被告應支付原告住院伙食補助費300元的70%,即210元;由於原、被告簽訂的原告勞動期限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該期限屆滿後,原、被告雙方再未續簽勞動合同,原勞動關系自然終止,無需原告向被告提出解除勞動關系,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請求,依法應予支持;因原告勞動功能障礙等級為伍級,被告應依法按2009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2524.42元分別支付原告24個月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24個月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各60586元。由於原告停工留薪期為1年,故該期間的護理費由被告按每天30元的標准支付原告,計10950元;由於原告被評定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故應由被告從2010年3月1日起按2009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2524.42元的30%即757.33元逐月支付原告。根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陝西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連勝強12個月的停工留薪期工資8520元;
二、被告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連勝強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1360元;
三、被告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連勝強第二次住院期間醫療費1563.30元及住院生活補助費210 元共計1773.30元;
四、被告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連勝強停工留薪期護理費10950元,並從2010年3月1日起按2009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2524.42元的30%即757.33元逐月支付原告連勝強生活護理費(判決生效後被告一次性支付原告2010年3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的護理費7573.30元,以後逐月支付);
五、被告陝西省咸陽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60586元、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60586元;
六、駁回原告其它訴訟請求;
關於原告是否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一、在法律法規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沒有具體規定,此前1991年9月22日國務院令第89號發布《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四十三條規定: 職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的,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處理後,職工所在單位還應當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給予撫恤、勞動保險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生效後,該辦法已經廢止。)說明職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的,不管職工是因工、非因工,均有權享受一定的勞動保險待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和個人,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說明兩種索賠方法均可行,只是受理的單位及適用的法律規定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在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2006)行他字第12號《關於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後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明確肯定了當事人可以獲得雙重賠償。
二、在法學原理上,1原告是否起訴第三人侵權賠償?勝訴?執行到位?屬於公民私權范疇,具有自主性、不確定性。而工傷保險由國家政府頒布法規,政府成立專門機構管理,強制用工單位向保險機構繳納工傷保險費,建立工傷社會保險基金,擔負支付工傷費用,分擔企業工傷風險,保障工傷勞動者的生活而建立的。具有強制性、確定性,屬於公權范疇,二者不能混用,也不能相互替代。2、一般認為,政府的公權依法而定,沒有法外權利。公民的私權范圍是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一切權利。在本案中,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禁止原告行使權利的規定,《工傷保險條例》中也無交通事故賠償後可以排除工傷保險責任的免責條款。
綜上所述,無論從法條,還是法理上均注重對人性的關懷,加強對公民生命權、健康權的保護,不適用財產損失的「填平原則」,體現了現代社會「以人為本」 這個根本宗旨。 來源:中國法院網
『柒』 問一下有關死刑的事
現在世界上執行死刑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絞刑、有槍斃、有注射……。而我們國家現在執行槍斃和注射兩種方式。
古代:
第一種:動物行刑。
這種行刑方式的歷史,可能比人類的文明史還要久遠,當人類尚在用石塊和棍棒與自然抗爭的時候,用藤條綁起一個違規的同類去讓動物糟踏,的確是比用石頭或棍棒把人砸死、打死更簡單也更間接的致死手段。
第二種:斬首。
這是中國古代的「五刑之首」,官稱叫「大辟」,俗話叫做「砍頭」或「砍腦袋」,是死刑中最常見也最痛快的一種,一刀下去,身首分離,痛苦與否,不過片刻間事。西方的「斷頭台」和包公與公孫策共同發明的「龍、虎、狗頭鍘」,方法雖異,效果則一,如果不另列一種,似乎也可以納入這一類中。
第三種:絞刑。
基本定義就是用繩子勒住頭頸,使人窒息而死。這是在各種死刑中比較「優待」的一種,因為它能夠保留死者的全屍,算是「從輕發落」,一般只對不是「十惡不赦」的婦女或官員施行。
第四種:槍斃。
在洋槍傳入中國之前,這是外國軍隊中處死違紀軍人最通常的做法。一般是用排槍,也就是好幾個人同時開槍打死一個人或幾個人。
第五種:立枷。
這是本朝人發明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刑罰,專門用來處死罪大惡極的下等人。方法是:先綁起犯人的手,將其脖子套進兩塊木板合成的圓孔--也就是「枷」里,然後把這個木枷放置在一個柵籠的頂端。這樣,犯人就被懸吊起來,腳尖離地大約半尺。通常需一兩天的時間,犯人才會斷氣。如果想要讓犯人快點兒死,就往腳上綁磚塊。
第六種:上吊。
上吊本來是一種自殺的方法,但是也用於皇帝對後妃或親近官宦的「賜死」。唐明皇對楊貴妃,嘉慶皇帝對和珅,用的都是這種方法。
第七種:服毒。
服毒本來只是自殺或謀殺的手段,從很早的年代開始,服毒致死就是執行死刑的一種方法。後來也成為皇帝「賜死」的方式之一。至於所用的毒品,在古希臘,大多是用從毒芹中提取出來的毒芹鹼做毒葯。在中國,則大多用從動物、昆蟲、礦物、植物中提取的毒物,最常見的如蛇毒、蠍子毒、孔雀膽、鶴頂紅、砒霜等等,比起西方來,毒死人的葯物似乎要多得多。
第八種:自刎。
自刎指用刀劍一類的利器切斷自己脖子上的大血管,本來這是自殺的方法之一。但在古代皇帝的「賜死」中,往往也有叫太監送去一把刀劍,「令其自裁」的。其目的,是為了該死的人「死得稍微體面一些」,避免在鬧市區行刑,露屍街頭。
第九種:杖斃。
俗話就叫「亂棍打死」。在中國的歷史上,無可奈何的地方官經常用「亂棍」把「刁民」打死。這實際上是一種「非正途」的處死方法。因為被處死者往往是一些罪行並不太大而行為卻十分惡劣,按正常程序逐級上報審批,又往往不會被判處死刑的人,因此地方官就下令「往死里打」,打死了,報一個犯人在獄中「暴病而亡」,就遮掩過去了。
第十種:悶斃。
這是一種中國宮廷里專用並由太監施行的死刑,一般只用於對太監、宮女、嬪妃或近親大臣的秘密處死。方法是:把人仰面朝天捆綁在一張特製的「刑床」上,使他手腳身體腦袋都不能轉動,然後用高麗紙--是一種用來糊窗戶的韌性紙,因原產高麗而得名--沾水或雞蛋清一層層糊在犯人的口鼻上,使其無法呼吸而窒息致死。
第十一種:凌遲。
文雅的說法叫「寸磔」,俗話就叫「千刀萬剮」,是死刑中的「極刑」。亞洲和中東的民族都有此刑,但究竟要剮多少刀,各個國家民族有不同的規定。
第十二種:磔刑。
施刑的方法,是用各種外力把犯人的四肢同時拉扯折斷。
關於此刑的最早記載,可以在古希臘人的書里找到。他們執行磔刑的方法,是將犯人的四肢綁在被人為彎曲的四棵樹幹上,然後一聲令下,同時放開使樹干彎曲的繩子,利用樹乾的彈性拉裂人體。
中國古代和古羅馬人,則是用馬拉的戰車來拉斷犯人的頭頸和四肢,所以也叫「五馬分屍」或「車裂」。著名的秦國丞相商鞅,就是被車裂而死的。
第十三種:腰斬。
就是把死囚攔腰砍斷。人維持生命,主要在於腦袋、心臟、肺臟;砍頭、戳心、勒住氣管,都能使人結束生命。也就是說,要害部位,都在人的腰部以上。如果把人攔腰砍斷,雖然也是致命傷,不可能再活命了,但是鮮血流盡之前,一時半會兒的卻死不了。腰斬的目的,就是要死囚延長死亡的時間,多受一些痛苦。
第十四種:烹刑。
就是把活人扔進開水鍋里煮或油鍋里炸。中國古代所謂的「斧鋸鼎鑊」,其中「鼎鑊」的意思,就是油炸或水煮。岳飛的兒子岳雲,就是在風波亭被「投入鼎鑊」烹死的。還有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特別喜歡把不聽話的嬪妃綁起來跪在大鐵鍋里煮,一直煮到皮肉脫骨,行刑才算結束。洪秀全的惡毒之處,是只烹嬪妃的下半身,讓她一時半會兒的死不了,以此來懲戒別的嬪妃。
第十五種:鋸刑。
這是一種特別的分解刑,刑具是鋸。古今中外都曾經用過。中國古代所謂的「斧鋸鼎鑊」,其中的「鋸」,就是鋸刑
第十六種:活埋。
可以分小批量和大批量兩種。小批量活埋,是在地上挖一個坑,讓犯人站在坑底,然後在他四周填土並踩實。
第十七種:活剝皮。
活剝皮就是在人還活著的時候把皮揭下來,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部。
第十八種:火刑。
也就是把人放在火上活活燒死。用火燒人是最原始蠻荒的做法,古代的東方和西方都有使用火刑的文字記載。
第十九種:點天燈。
這是中國特有的宗教和宗族的刑罰,也見於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刑律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把人頭沖下綁在石樁上,用棉花破布纏住雙腳,澆上油點燃;一種是敲開頭蓋骨,在腦顱中注油點燃。
第二十種:沉潭。
這也是中國族法的一種。方法比較簡單:把石頭綁在人身上,扔進深水潭中。
第二十一種:騎木驢。
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刑法,未見於國外。
第二十二種:烤刑、炙刑和炮烙。
"烤"和"灸"這兩種刑罰與火刑的區別,在於火刑是用"猛烈的大火"將犯人燒死,而"烤刑"和"灸刑",則是對犯人用"小火"來烘烤:將火力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其目的在於讓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慢慢兒地斃命。
第二十三種:箭刑。
箭刑就是用箭把人射死。在古代,幾乎各個民族都使用過弓箭,所以這是一種全世界普遍應用過的死刑,只不過用箭先射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在處理手法上有些差異而已。中國古代好像熱衷於"萬箭穿心",就是把死囚綁在高竿上,由許多弓箭手同時射箭,把死囚射成一個刺蝟。
第二十四種:貫穿刑。
專指用尖利物穿透肌肉的一種死刑刑罰,一般是用長釘把人釘死。中國古代把俘虜的敵方戰將活活釘在城門上以震懾敵方,就是典型事例之一。但是作為一種法定的行刑方式,行刑者總要不斷地翻新創意,於是就有了不少種貫穿刑的手法。用長釘把好多人成排地釘在城牆上面示眾,是歐洲各諸侯們很愛用的刑罰,犯人往往要掙紮好幾天才死去。
第二十五種:吊刑。
用繩索做一個活套,套在犯人的頭頸上,然後利用滑輪把人懸空吊起,使其窒息而死。其原理和上吊是一樣的,不過一個是主動"投環",一個是被動上吊。在西方,一般都叫"絞刑"。所以用吊刑處死犯人的木架子叫做"絞刑架"。但是為了區別中國式的"絞刑",叫做"吊刑"似乎更加貼切。
第二十六種:墜刑。
近似吊刑而有別於吊刑。方法是將犯人雙手反剪,再用繩子捆住手腕,吊升到樹杈或行刑架的頂端,然後驟然松開繩子使其下落。
『捌』 關於在拍賣拍下的房子過戶費用怎麼計算
拍賣的房產一樣是按照二手房的稅費來交納的,具體如下:
一、 買方應繳納稅費:
1、 契稅:房款的1.5% 。(房產面積在144平米以上的需要繳納3%,房產面積在90平米以下並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繳納1%)
2、 交易費:3元/平方米。
3、 測繪費:按各區具體規定。
4、 權屬登記費和取證費:按各區具體規定,一般情況就在200元內。
二、 賣方應繳納稅費:
1、 交易費:3元/平方米。
2、 營業稅:差價*5.5%。(房產證未滿5年的)
3、 個人所得稅:房產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產證滿5年並且是單一住房的可以免除)
(8)秦都區司法所擴展閱讀:
陝西連邦律師事務所陳輝律師表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法院裁定拍賣成交或者以流拍的財產抵債後,除有權依法不能移交的情形外,應當於裁定送達之後十五日內,將拍賣的財產移交買受人或者承受人。
被執行人或者第三人佔有拍賣財產應當移交而拒不移交的,強制執行。
陳輝律師介紹,樊先生是通過法院拍賣取得該房屋並辦理了過戶手續,擁有該房屋所有權,按照法律規定的裁定期限早已過去一年多,法院未在該期限內將拍賣房產移交樊先生,應該給其一個明確的說法。
2016年,咸陽市民樊先生拍得法院拍賣的一處房產,辦完過戶手續領到房產證後,樊先生收到法院通知,稱法院未交付前不得入住。如今已過去一年多,法院仍未給他明確說法。
2016年9月,該套房產在西部產權交易所正式拍賣,第一次因無人競拍導致流拍,9月23日第二次重新拍賣時,樊先生以94.1萬元拍得。樊先生當天付清了全部房款和拍賣費用,隨後該套房產執行法院咸陽市秦都區法院向他出具了相關過戶手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男子94萬拍得司法拍賣房過戶一年多未交付
『玖』 咸陽仲裁委員會和咸陽市仲裁委是一家機構嗎
咸陽仲裁委員會與咸陽市仲裁委只是稱呼不同。
仲裁委員會可以在直轄市和省版、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權的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在設區的市設立的,通常冠以行政區劃名稱。在咸陽市,轄兩區(秦都、楊陵)十縣(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一市(興平)11縣,其中沒有任何區、縣市冠以咸陽稱謂。因此,咸陽仲裁委員會和咸陽市仲裁委,是一家單位,只是稱呼不同,全稱應當是咸陽市仲裁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10條 仲裁委員會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
仲裁委員會由前款規定的市的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商會統一組建。
設立仲裁委員會,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行政部門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