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交換

民法交換

發布時間: 2021-01-05 01:16:08

民法典我提問,前十年前鎮司法所及鎮國土所判決土地互換見證書有法律效力

有啊,十年前的,又是國家機關的見證書,有法律效力!

Ⅱ 以交換標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關系有哪些,有哪些只要承諾就行

樓主說的應該是以標的物交付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關系吧!合同法當中的幾種實踐合內同的類型所指向容的法律關系都是屬於這種的。比如 借款合同 定金合同等等。
另外,從物權法角度上來說。動產的所有權轉移是需要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但是需要注意到的一點是,交付,是動產物權轉移的要件,但並非買賣等動產轉移合同的生效要件。也就是說。除了合同法當中的幾種實踐合同是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以外,其他都是諾成合同。即意思表示一致起即成立生效。但是 這種合同的成立生效與物權變動並無必然聯系。

Ⅲ 民事訴訟有不交換證據的嗎

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民訴證據的交換】
1、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2、交換證據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
3、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4、在證據交換的過程中,審判人員對當事人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並記載異議的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
5、當事人收到對方交換的證據後提出反駁並提出新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交換。
6、證據交換一般不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
7、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8、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民訴證據的確認】
1、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Ⅳ 為什麼民事訴訟中要提前交換證據

因為不能證據偷襲,不利於對方辯護。

Ⅳ 民事訴訟中證據交換規則是怎樣的

證據交換是中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產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精神以及法院審判的實踐,可以給證據交換下如下定義:證據交換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對於證據較多及復雜疑難案件,於答辯期滿後,開庭審理前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將能夠證明各自主張的所有證據進行交換。如在期限內不提出相關證據,則被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從而固定、限制或撤銷部分證據,明確案件爭議焦點的訴訟活動的總稱。
中國民事訴訟中的證據交換是指於訴訟答辯期屆滿之後,開庭審理以前,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當事人之間相互明示其持有證據的行為或過程。對於比較復雜的民事案件,為了提高開庭審理的實效,民事訴訟程序一般都要設置開庭審理前的程序。審理前的准備程序中主要的事項之一就是要讓當事人提出證據,相互了解證據信息,從而明確訴訟的爭議點,為開庭審理做好准備。證據交換由當事人啟動,即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
證據開示制度,但又與美國的證據開示不同,最大的不同有兩點:其一,中國的證據交換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美國證據開示制度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此事人之間的證據交換,但該證據交換一般不是在法院主持下進行;其二,美國的證據開示制度包括了當事人在一定條件下的強制性開示,即通過某種方式要求對方提供證據信息,而中國的證據交換不包括強制性開示。

Ⅵ 民法中的「等價有償」原則是什麼意思

等價有償原則是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的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者外,取得他人財產利益或得到他人的勞動服務必須向對方支付相應的價款或酬金。

《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原則。中國的等價有償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方享有權利時,則應承擔相應的義務;一方承擔義務也應同時享有相應的權利。不能一方只享有權利或僅承擔義務。

2、當事人取得的財產與其履行義務在價值上大致相等。在特殊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不向對方履行財產上的義務。如贈與、無償借貸。

3、當事人共同從事某種民事活動時,各方都應該取得一定經濟利益,一方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侵犯他方利益。

4、一方給另一方造成損害,應依據損益相當的原則,使加害人的賠償數額與受害人的損失相符。上述原則主要適用於具有經濟內容的民事關系,對於非財產內容的人身關系不適用。

(6)民法交換擴展閱讀

作用:

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

舉例:

買價值100萬的東西就要付100萬,價值要對等,如果不付,那就是無償佔有,成了侵犯他人財產。當然,這個價值是雙方約定的價值,有時候可能會與實際價值發生偏離。只要意思表示真實,不違法的情況下,別人願意將100萬的東西50萬賣出,甚至白送也是可以的。

Ⅶ 民法調整的內容有哪些

你好,每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都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解決特定的社會矛盾,從面與其他部門相區別。由於我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使我國民法具有其他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內容和特點。
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根據《民法通則》第2條的規定,我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所謂財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產口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關系。財產關系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涉及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各類性質不同的關系。我國民法只是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即發生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以財產所有和交換為內容。平等主體羊的財產關系具有如下特點:(1)民事腐朽 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任何主體進入市場從事交易活動,彼此間的關系應當是平等的、互利的,當詹財產利益受到損害時,應該得到同價值的補償。(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這是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特點決定的。既然地位平等,當事人的表示就應當是自由的。不論雙方的經濟實力差別如何懸殊,也不論雙方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處理何種地位,都不允許他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非經雙方自願協商,都不能締結協議。(3)等價有償。這是民事認本法律地位什和自身經濟利益。因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大部分都應貫徹價有償的原則。但是,當事人依法形成贈與、借用、無償保管、無償代理等民事關系,也是法律所允許的。當然,形成此類關系,也必須堅持商品經濟所要求和決定的平等、自願原則。
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所有關系是指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因轉移財產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這兩類財產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財產所有關系往往是發生財產流轉關系的前提條件,通常只有財產所有人才能對財產實施法律上的處分,與對方發生債務的關系;而財產流轉關系通常又是實現財產所有關系的方法以即財產所有人通過債的關系取得或行使財產的所有權。這兩種財產關系,只要發是生在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都應該由我 國民法調整。這是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統一性以及民法對商品經濟關系進行統一調所決定的。
我國民法統一調整平等主體這間的財產關系,反映了社會說義市場經濟的本質需要。所法固有的屬性決定了它是保護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保護他(它)們發揮獨立性,並允許和鼓勵主體依法從事廣泛的經濟活動,保障主體依法對其行為進行選擇的自由。為了保障交換者對於交換的產品擁有法律上的支配權利,使交易雙方通過合意來完成交換行為,我國民法所有權制度確認財產的歸屬,利用債權制度保障瓷缸的正常秩序。為了使進入市場的商品交換者,彼此把對方視為商品氖者,並基於其自主自願而發生推土等價有償的交換行為,《民法通則》所確立的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就成為市場活動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則。此外,為了調整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中各種紛紜復雜的商品交換關系,我國民法的法律行為制度也精密地控制著交換的秩序,力求使各種交換行為在法律上有所依歸。民法許多體現平等、公平和誠實信用等原則的規范,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引導其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從事正常的交換活動,開展公平的競爭。尤其應該看到,我國民法的許多制度均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便利條件。債權制度確認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確認了商品在交換時可以發生價值和使用價值、現在利益和示來利益的分離,確認了商品在交換時可以發生價值和使用價值、現在利益和未來利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超出了地域的、時間的和個人能力的限制,從而使商品交換更為迅速、財產的權能分離更為復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可以概括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具體的經濟關系,民法調整財產歸屬關系和流轉關系,是以平等自願為基礎的財產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的特點是:
1.主體地位平等;2.與人身不可分離;3.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4.民法確認人身關系,用民事方法保護人身關系
這個是民法基本的定義

Ⅷ 什麼叫民事審判庭前證據交換制度

證據交換制度是指當事人在人民法院的組織下,在法院指定的或者雙方約定的時間,主動提內交各自證據與對方交容換,從而達到提前了解各自證據的目的。在審判制度中,"它是一種審判前的程序和機制,用於訴訟一方從另一方獲得與案件有關的事實情況和其他信息,從而為審判做准備。
民事證據交換制度作為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民事訴訟改革過程中的一種有益嘗試。設立證據交換制度的目的和價值在於通過證據交換,整理和固定證據及訴訟請求明確爭議焦點,為雙方當事人爭取勝訴製造平等的機會和條件,最大限度的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增加訴訟的對抗性、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使法官更易於以中立者的身份進行裁判。證據交換制度是民事審前准備階段的核心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改革過程中的一種有益嘗試。2001 年12 月6 日最高人民法院審議通過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初步確定了我國的民事證據交換制度,從而將證據交換制度寫入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領域。

Ⅸ 求2014年考北京大學 民商法研究生的朋友 交換個聯系方式 交流下,共同進步哈 (>^ω^<)喵~~~

o(╯□╰)o

熱點內容
長安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10-12 20:38:05 瀏覽:625
李桂英律師 發布:2025-10-12 20:38:05 瀏覽:190
2018華僑大學法律碩士最低分 發布:2025-10-12 20:37:55 瀏覽:139
汾陽法院起訴 發布:2025-10-12 20:36:11 瀏覽:512
兩部黨內法規 發布:2025-10-12 20:34:35 瀏覽:631
合同法中規定預付款 發布:2025-10-12 20:23:19 瀏覽:426
三小條例6 發布:2025-10-12 20:23:17 瀏覽:681
內幕交易行政法規 發布:2025-10-12 20:00:34 瀏覽:343
傳統道德批評 發布:2025-10-12 20:00:33 瀏覽:380
民事訴訟法模擬法庭案例 發布:2025-10-12 19:55:32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