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審理經濟糾紛
Ⅰ 法院在審理民事經濟糾紛案件中,如發現該案件涉及經濟犯罪的嫌疑,應當如何處理
1.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過程中發現不屬於經濟糾紛的,會駁回起訴並移送案件至公安機關專或檢察機屬關。如果發現有牽連但不屬於同一法律關系的,會繼續審理,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會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Ⅱ 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和民事糾紛案件中應該堅持哪些重要原則
1)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2) 公開審判。
(3) 迴避制度。
(4) 兩審終審。
(5) 使用回本民答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6) 合議制度。
(7) 審判委員會制度
Ⅲ 縣級人民法院審理經濟糾紛最高額度是多少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九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內審民事案件:
(一)重容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第二條 專利糾紛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第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第二條的規定,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案情繁簡、訴訟標的金額大小、在當地的影響等情況,對本轄區內一審案件的級別管轄提出意見,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三十條 鐵路運輸合同糾紛及與鐵路運輸有關的侵權糾紛,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其中十九條第一款中,各地標准不一,一般情況以500萬為分界線,也聽說過300萬的。
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二條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為單位騙取財物為目的,採取回欺騙手段對外答簽訂經濟合同,騙取的財物被該單位佔有、使用或處分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責令該單位返還騙取的財物外,如給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發承擔賠償責任。
Ⅳ 最高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廢止了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到目前為止,並未廢止。
可以登錄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law/detail/1998/04/id/30861.shtml進行查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規定,對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問題中的對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經濟糾紛案件和經濟犯罪嫌疑案件應當分開審理等問題作出詳細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於1998年4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74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4月29日起施行。
Ⅵ 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時發現犯罪線索怎麼辦
對正在審理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發現案件的全部或部分事實涉嫌刑事犯罪,法院應專將犯罪嫌疑線屬索、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
審理中發現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確認的事實將直接影響民事糾紛案件的性質、效力、責任承擔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法院應裁定中止審理,等待刑事程序終結後再恢復審理。
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三條
單位直接負來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源接責任人員,以該單位的名義對外簽訂經濟合同,將取得的財物部分或全部占為己有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外,該單位對行為人因簽訂、履行該經濟合同造成的後果,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五條
行為人盜竊、盜用單位的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內私刻單位容的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佔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構成犯罪的,單位對行為人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行為人私刻單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單位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進行的犯罪行為,單位有明顯過錯,且該過錯行為與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單位對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