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和總則的區別

民法通則和總則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1-05 03:44:51

民法通則總則分則的區別

民法總則的頒布解決了很多民事遺留問題,民事糾紛問題,以及基本精神原則。總則是比較籠統的,所以就有分則的誕生,來詳細說明具體到某一情況的處理規定,屬於特殊法。
一、民法總則與分則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二、《民法總則》對民法分則編修一般的影響
《民法總則》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規定對民法分則的編修起著決定性作用,分則必須要服從總則,對總則的規定作出應對。總則確立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現有的《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
《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單行法律和《民法總則》新的規定在很多方面不協調,因此要在民法分則編纂過程中對其進行修訂。由於總則的一般性規則是決定性的,因此在規定物權、債權、侵權、親屬、繼承這些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時,
必須要按照一般性的規則去處理,除非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有特別規則,這時相對《民法總則》來說才是特別法的問題。比如在規范離婚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時,如果需要有不同於規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規定時,才能有特別規定,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應該服從民法總則一般性規定。
三、《民法總則》關於分則基本原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七條基本原則,在編修分則的時候,應該要妥善處理與總則中基本原則相同或相一致的原則。比如,總則第4條規定的平等原則和《物權法》規定的物權平等保護原則相一致;總則第5條規定的自願原則和《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自願原則相同。
四、《民法總則》關於分民事主體的規定
《民法總則》中對非法人組織的規定可能會對分則編修產生較大影響。《合同法》規定其他組織可以作為合同主體,而《民法總則》將部分「其他組織」規定為具有民事主體地位的非法人組織,除去這部分非法人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
是否具備民事主體地位卻不明確,對於這類組織能否沿用「其他組織」的概念,需要進一步解釋。此外,《民法通則》對聯營組織進行了相關規定,使其具備相當於民事主體的地位,但《民法總則》沒有對聯營組織進行規定,這和依然存在聯營組織的現狀不符。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與通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不同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不同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2)民法通則和總則的區別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Ⅲ 民法通則的基本原則和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有區別嗎,有什麼區別

說簡單的《民法通則》就是在我們國家民事立法水平和技術還不夠成熟,但是由內於商品經濟高速容發展的時代出於立法考慮制定出來的臨時性的《民法典》的總則部分,這樣一來分則就只能暫時性的分門別類的出現在公司、物權、婚姻家庭等一系列法律之中,雖然很不統一而且也水平不夠,但畢竟是上世紀80年代那個時代,至於民法總論,其實還就是民法總則,但大多數時候用在學理上而不是立法之中。
現行民法通則將與民法總則一並實施,有沖突的地方以民法總則為准,過去的民法通則既有總則內容也有分則內容,這次實際上就是出台一個新的總則。

Ⅳ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內、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容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4)民法通則和總則的區別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法律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

《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Ⅳ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之間的區別

二者的差別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完成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調整對象如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內容的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說明《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民法通則》里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準是10周歲,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准調整為了8周歲,這個調整背後體現出對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要讓未成年人有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范圍里有表達自己的意志、做出自主決定的空間和權利。

Ⅵ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通則》中須以合法性為要件,《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為此,後來學界產生所謂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矛盾」。

因此,《民法總則》中取消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要件。即《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一般認為,「合法性標准」將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存在與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問題混淆了。但關於這一問題是非常復雜,推薦朱慶育教授的《民法總論》,對此有詳細精闢的論述與分析,強烈推薦。

Ⅶ 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民法分則這三個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
一、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當時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不足以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二、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如:《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Ⅷ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8)民法通則和總則的區別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

Ⅸ 民法通則120,民法總則和通則的區別

民法通則既包括了總則的內容又包括了分則的內容,但多不詳盡。這次系統的編纂民法總則就相當於民法通則的總則部分,只是更完備,更具體、更豐富。。

Ⅹ 法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上的區別

《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關於物權、債權、民事責任等民法上的重要規定都包含在其中。一般說來在有《民法典》的情況下,只需要依據《民法典》相關條文就可以處理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了。
而《民法通則》只是關於民法適用的一些籠統的概括性的規定,《民法通則》確立的制度是在民事法律實踐中被普遍適用的,但具體到調整每一個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時,還需要依據民法的其他部門法才能勝任。所以雖然我國《民法通則》已經有物權、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等方面的規定,但依然還是要制訂《物權法》、《知識產權法》、《侵權行為法》等民法法律。
目前我國沒有完整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採用的是《民法通則》做概括規定,各民事部門法作具體規定的方式,這與我國社會經濟基礎和民事立法起步較晚等客觀現實狀況是相符的。
民法總則為民法各編之冠,總匯民法共同適用之原理原則,非將民法各編融會貫通,難以識其原流與體系,而窺其全豹。

熱點內容
長安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10-12 20:38:05 瀏覽:625
李桂英律師 發布:2025-10-12 20:38:05 瀏覽:190
2018華僑大學法律碩士最低分 發布:2025-10-12 20:37:55 瀏覽:139
汾陽法院起訴 發布:2025-10-12 20:36:11 瀏覽:512
兩部黨內法規 發布:2025-10-12 20:34:35 瀏覽:631
合同法中規定預付款 發布:2025-10-12 20:23:19 瀏覽:426
三小條例6 發布:2025-10-12 20:23:17 瀏覽:681
內幕交易行政法規 發布:2025-10-12 20:00:34 瀏覽:343
傳統道德批評 發布:2025-10-12 20:00:33 瀏覽:380
民事訴訟法模擬法庭案例 發布:2025-10-12 19:55:32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