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清末司法機構的改革

清末司法機構的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1-06 14:39:38

❶ 晚清的司法審判改革的作用 急求!!!

清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中西傳統法文化和刑事司法制度的差異;傳統中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傳統西方刑事司法制度及其近代化;在華領事裁判權的確立及其對中國刑事司法制度近代化的影響;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概念和由來等。

❷ (世界歷史)晚清如何改革司法制度

清末法制變革概況
1.不平等條約對清末變法的影響。
2.清末修律的方針:內「參考古今,博容稽中外」
3.清末修律主要特點:(1)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借用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堅持中國固有的制度的內容,即成為清代統治者變法修律的基本宗旨。(2)在內容上,清末修訂的法律表現出封建專義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3)變法過程中一直充斥著改革與守舊的矛盾與沖突。
4.清末修律的歷史意義:(1)清末變法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2)清末變法修律為中國法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3))清末變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近現代的法律學說和法度。

律師VS訟師:在清末的司法改革中,訟師群體如何走向消亡

古代的訟師通常指具有一定的法律辨識能力和訴訟知識,擅長在訴訟文字上下功夫,通過幫助貧民百姓撰寫訴狀、出謀劃策、參與訴訟,在某種程度上能滿足傳統社會民眾打官司和申冤訴求的人。

現代的律師不同於古代的訟師和狀師,是指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並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制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❹ 在清末司法機關改革後,法部和大理院分別掌管什麼事務

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不再具有審判職能;

大理寺改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並有權解釋法律,監督地方各級審 判活動;實行審檢合署(在各級審判衙門中相應設置檢察廳)

❺ 清末司法體制的變化

一、司法體制的變革與四級三審制
對舊的訴訟體制和審判制度的改革,流於形式:
1、改刑部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刑政事務;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實行審檢合署。
2、實行四級三審制。確立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訴訟制度,實行四級三審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證據.保釋制度;審判制度社會實行公開.迴避等制度。
初步規定了法官及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改良監獄及獄政管理制度。

二、領事裁判權與審判和會審公廨
1、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由該國的領事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其本國法律裁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1834年7月22日,香港);《虎門條約》;其他條的擴充
(1) 內容:
A——中國人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間的訴訟:依被告原則;
B——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由所屬國審理;
C——不同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適用被告主義原則:
D——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與非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爭訟:前者是被告則適用於被告主義原則,後者是被告,則由中國法院管轄。
(2) 審理機構:
A一審——由在華領事法院或法庭審理;
B:二審上訴案件——由各國建立的上 訴法院審理;
C:終審案件——由本國最高審判機關受理。
(3)後果: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觀審制度——強行干預中國審判的制度:即外國人是被告的案件,其所屬國領事官員也有權前往觀審,如認為審判.判決有不妥之處,可以提出新證據等。
注意:這種制度是原有領事裁判權擴充。
3、會審公廨。1864年清廷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關。
A——凡涉及外國人案件,必須有領事官員參加會審;
B——凡中國人內與外國人訴公案,由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內純屬中國人之間的訴工也由外國領事審判並操縱判決。
注意:這是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擴充和延伸。

❻ 清末司法改革的影響

清末的司法體制雖然轉換成了四級三審制的司法獨立。
但是對舊的訴訟體制和審判制度的改革,卻因為外而國勢力的特權流於形式:
1、改刑部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刑政事務;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實行審檢合署。
2、實行四級三審制。確立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訴訟制度,實行四級三審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證據.保釋制度;審判制度社會實行公開.迴避等制度。
初步規定了法官及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改良監獄及獄政管理制度。

二、領事裁判權與審判和會審公廨
1、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由該國的領事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其本國法律裁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1834年7月22日,香港);《虎門條約》;其他條的擴充
(1) 內容:
A——中國人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間的訴訟:依被告原則;
B——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由所屬國審理;
C——不同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適用被告主義原則:
D——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與非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爭訟:前者是被告則適用於被告主義原則,後者是被告,則由中國法院管轄。
(2) 審理機構:
A一審——由在華領事法院或法庭審理;
B:二審上訴案件——由各國建立的上 訴法院審理;
C:終審案件——由本國最高審判機關受理。
(3)後果: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觀審制度——強行干預中國審判的制度:即外國人是被告的案件,其所屬國領事官員也有權前往觀審,如認為審判.判決有不妥之處,可以提出新證據等。
注意:這種制度是原有領事裁判權擴充。
3、會審公廨。1864年清廷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關。
A——凡涉及外國人案件,必須有領事官員參加會審;
B——凡中國人內與外國人訴公案,由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內純屬中國人之間的訴工也由外國領事審判並操縱判決。
注意:這是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擴充和延伸。

❼ 簡述清末的司法機構進行了哪些改革。

一、中央司法官制改革
光緒三十二年七月(1906年),大臣戴鴻慈等上書,提出中央地方官制應當以日本為借鑒,吸取各國的長處。"中國今日欲加改革,其情勢與日本當日正復相似,故於各國得一借鏡之資,實不咎於日本得一前車之鑒,事半功倍,效驗昭然。"
隨後頒布施行了《大理院審判編製法》、《各級審判廳試辦暫行章程》和《法院編製法》,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法律指導。

1、審判機關——司法獨立
1)大理寺更名為大理院,正式成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2)下設民刑庭,並設推事和庭長組成合議庭。
3)大理寺統一解釋法律權利,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立憲預備折》中,"大理寺之職頗似各國大審院,中國今日實行變法,則行政與司法兩權互應分立,而一國最高之大審院必不可無。應司法獨立之後,改大理寺為都裁判廳,以當其職"。
2、行政機關
1)刑部改為法部,成為專門的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監獄、執行刑罰,監督各級審判廳和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死刑案件。

2)最高監督機關都察院改為集議院,向現代行政監察機構改革。都察院職能凈化,《立憲預備折》中,"今都察院即如後所陳擬改為集議院,擬請設立行政裁判院,置正卿、少卿各一人。專理管民不公之訴訟,及懲戒處分,凡內外百僚之辦事無成效者,並有彈劾之責。"

二、地方司法官制改革

各省改革參照中央官制。"現遵諭旨,釐定官制為立憲預備,各省管制自應參仿京部官制,妥為釐定"。 清朝承明制,地方州縣官一人掌握地方大權,沒有輔佐的只有分權給幕賓及書役,造成地方吏治敗壞。
1)對州縣官進行分權,專門在地方設相應司法機關。
2)地方分設高等審判廳、地方審判廳和初級審判廳。
3)各區設鄉讞局。
4)高等審判廳設於京師和各省省城,內設刑事、民事審判廳,審判庭實行合議制。
5)地方審判廳於京師、直隸府、直隸州各設一所。根據具體情況酌設刑事、民事庭,其審判採取合議制與獨任制相結合的原則。
6)初級審判廳剛開始被稱為鄉讞局、城讞局,後來根據相關法律更名。初級審判廳主要是設在縣內,作為當地的基層審判機關,實行獨任審判制。"別設地方審判廳,置審判官,受理訴訟;並畫府州縣各分數區,每區設讞局一所,置審判官,受理細故訴訟,不服者方准上控於地方審判廳"。
7)高等審判廳設立有不少爭議。官制大臣提出了兩種方案:
A、"每省各設高等審判廳,置審判官,受理上控案件。行政、司法各有專職,文牘簡一,機關靈通,與立憲國管制最為相近。此為第一層辦法。"
B、"則以督撫徑管外務、軍政,兼監督一切行政、司法。以布政司管民政,兼管農工商;以按察司專管司法之行政,監督高等審判廳;另設財政司,專管財政,兼管交通事務。此為第二層辦法."。
第一種方案參照西方體制進行改革,第二種基本是延續了中國傳統司法制度。

後,兩種方案得以並存。

❽ 清末變法修律時期司法機關的變化

清末司法機關的改革是在1906年至1911年的「預備立憲」期間進行的,基本上貫徹了減少行政柑橘,實行司法獨立的原則,經過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司法組織系統。
1,司法行政機關的調整,在中央,清政府從1906年起,改刑部為法部,作為中央的司法行政機關,不再兼任何審判職能,以使行政與司法分立。在地方,清政府從1907年起,改提省刑按察使司為提法使司,負責地方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司法監督。
2,審判機關的調整,在中央,清政府從1906年起,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規定:「司法大權則專屬法布,以大理院任審判,而法官監督之,均與行政想對峙,而不為所節制。」由此奠定了中央司法與行政分立的基礎。在地方,清政府從197年起,各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專門負責審判,地方行政長官不再兼理司法。這樣,地方司法也開始獨立於行政之外。
3,實行檢審合署制,在「預備立憲」中,清政府採用「檢審合一」的原則,規定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審判機關內,相應設置總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初級檢察廳,使其對形式案件實施偵察,提起公訴,實行審判監督,在特定的民事案件中充當訴訟當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❾ 清末司法改革的內容和背景。

背景:可以從以下幾點去看:第一,清朝統治者內政外交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外版敵侵略,國內的權反抗。不改不足以挽救危局。第二,新思想的傳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的深入,變法圖強已經深入人心,變為一種極大的社會要求。第三,專制的、封建的司法制度無法繼續延續下去。 內容:修律立法,設置近代司法機構,轉變法治理念等

❿ (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變法改制前,我國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辦理之專官,無特設之法院


(1)原因:中國原有司法審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權由行政部門掌管,司法不獨立);西方審判制度和觀念的傳入;司法主權喪失(列強攫取領事裁判權)的刺激。(6分)
(2)內容:成產專門司法行政與審判機構;確立民刑分立原則;確定考試選拔法官制度;取消滿洲宗室的司法特權。(6分,任意答三點即可)。
影響:確立了司法審判的獨立地位;有利於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動了中國法制近代化進程。(3分)

熱點內容
刑法關於醉酒 發布:2025-10-12 22:36:57 瀏覽:2
西安有名氣的離婚律師 發布:2025-10-12 22:12:56 瀏覽:763
財務公司前台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2 22:07:31 瀏覽:897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第二項 發布:2025-10-12 21:46:25 瀏覽:104
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備案 發布:2025-10-12 21:37:14 瀏覽:411
司法鑒定案號 發布:2025-10-12 21:34:47 瀏覽:34
經濟法托運單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12 21:19:22 瀏覽:37
經濟法結算卡 發布:2025-10-12 21:16:52 瀏覽:690
檢查公共法律服務建設 發布:2025-10-12 21:02:03 瀏覽:576
浙江在職法律碩士報銷 發布:2025-10-12 20:50:38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