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自由與刑法

自由與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1-06 19:06:45

⑴ 我國自由刑包括哪些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都屬於自由刑的范圍
關於自由刑的種類各國及版各地區規定不同:法國權刑法曾作了重徒刑、輕徒刑、拘留、監禁、徒役等的區分,但在1994年刑法典規定了徒刑(reclusion)、監禁(imprisonment)、拘押(detention)三種自由刑。德國刑法也曾規定了重徒刑、輕徒刑、監禁、拘留四種自由刑形式,但在1969年修改後統一規定為「自由刑」。俄羅斯1996年刑法規定了剝奪自由的新刑種,如拘禁、終身剝奪自由和限制自由。我國台灣地區自由刑分為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我國香港地區自由刑只有監禁刑。我國澳門地區在《澳門刑法典》適用之前一直沿用的1886年《葡萄牙刑法典》中規定的自由刑有兩種:徒刑和監禁;而新刑法典廢除徒刑與監禁之別,只規定了一種自由刑,即徒刑。相比較而言,我國大陸除規定與以上國家和地區相似的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自由刑外,還規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自由刑——管制。

⑵ 刑法上的自用"的含義

在《刑法》中沒有「自用」的詞語。

在《刑法》中與「自用」近似或近音的版有「自由」,並權有13處出現「自由」的詞語。其中涉及的片語有「人身自由」、「示威自由」、「信仰自由」、「通信自由」、「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婚姻自由」、「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等。

在《刑法》中所稱的「自由」,是指法律規定公民的各種自由權受法律保護或有條件的保護,任何人都不得侵犯,若侵犯了這些權利就是犯罪行為,就要受刑罰。如侵犯人身自由、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侵犯通信自由、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行為都是犯罪行為,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在《刑法》上是被限制的,即未經執行機關批準的,不得行使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所以,「自由」對公民而言,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都不在「自由」之列,法律沒有禁止的均可為之,即「法無禁止即可為」,但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就不能視為自由。

⑶ 刑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權包括那些權利

剝奪的人身自由權參見憲法的規定了。我不一一例舉。樓上所言有失偏頗,政治權利當人身內自由權了。
至於容是否有結婚權、生育權這個法律上沒有完整的相關規定,不能一概而論!
婚姻法中規定的結婚要件,的確沒有提到服刑人員不能結婚的情況,但是有一點很關鍵,結婚需得雙方到登記機關登記,試問監獄里出不來的人員如何去登記?代辦么?
至於生育權,更是要慎重考慮,生育權的實現必須要有性生活為前提,而失去人身自由的服刑人員那裡去實現這一權利?若可以實現,那監獄成什麼了,不敢想像啊。
實踐中,出現過服刑人員准許結婚的案例,但是那是特例,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同時,也有所謂的探視性生活,不過那都是有嚴格限制的,不可能允許你生育!
相關的信息你可以搜索看一下,這事在法學理論上尚存爭議,我也不妄加評判了。

⑷ 刑法:人身自由 名詞解釋

人身自由權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圍內有獨立為行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版禁,不被非法權剝奪、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體的自由權利。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碼、最基本的權利,是公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享受其他權利的先決條件。它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進行行動和思維、不受約束、控制或妨礙的人格權。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

⑸ 請對「刑法具有保障人權、懲罰犯罪的功能,所以,刑法是自由人的大憲章,但不是犯罪人的大憲章」進行辨析

錯。根據刑法的任務來辨析這句話。
根據刑法第2條,刑法應做到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回兩答個方面的統一,這兩個方面歸結為刑法的保護機能。但保護機能只是一方面的作用,刑法還應當增加保障機能,即保障所有人包括犯罪人的人權,做到罪刑法定,保障無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法治國家的刑法不僅應當是善良公民(即你所說的自由人)的大憲章,還應當成為維護犯罪人人權的大憲章。

⑹ 刑法上所謂的意志自由能力是否是指控制能力,若失去,是否等同於身體受強制當然主體是完全責任能力人。

身體強制指被強制者在客觀上受到他人外力的強制,在主觀上違背自己的意志的前提回下,既不能自由支配答自己的身體,也無法排除強力控制的情況,不屬於犯罪。此時,行為人只是犯罪工具。如:甲乙兩人將丙打昏並捆綁起來,然後把丙抬起來撞擊丁,致丁摔下懸崖死亡。我個人認為,身體強制是客觀上完全不能(徹底不能)支配自己的身體,主觀上違背自己意志的行為。
精神強制指被強制者在主觀上違背自己意志的前提下,在客觀上雖然受到他人的脅迫,但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的情況。若此時行為人的舉動符合緊急避險的條件,即為合法行為,否則就是犯罪行為。
因此,意志自由能力受限制應該包括精神強制和身體強制。二者的區別在於意志自由能力受限制的程度不同。
不同的理解角度,希望有所幫助。

⑺ 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有哪些

《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刑法
刑法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為索取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行)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一)組織、脅迫、誘騙不滿16周歲的人或者殘疾人進行恐怖、殘忍表演的;(二)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迫他人勞動的;(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違反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或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最高人民檢察院2016年5月16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檢察院辦理自身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國家賠償案件時,執行新的日賠償標准242.3元,該標准較上年度增加了22.58元。
據最高檢刑事申訴檢察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國家統計局2016年5月13日公布,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3241元。根據上述法律規定、統計數據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日平均工資的計算公式,對屬於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國家賠償案件,最高檢刑事申訴檢察廳確定了新的日賠償標准為242.3元。另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自2016年5月16日起執行該日賠償標准。[1]

⑻ 我國刑法規定的限制自由刑是哪種

自由刑是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刑罰的種類,是指以剝奪或者限制人身自由專為內容的刑罰,因此屬,又分為剝奪自由刑和限制自由刑,剝奪自由刑有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執行;限制自由刑只有管制。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十八條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九條【被管制犯罪的義務與權利】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行使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按照執行機關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四)遵守執行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五)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執行機關批准。
對於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第四十條【管制期滿解除】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滿,執行機關應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單位或者居住地的群眾宣布解除管制。

⑼ 限制自由但是可以在外面的刑法叫什麼

不同情況不同的叫法,可以是取保候審,緩刑,監視居住等;
取保候回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答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
緩刑,也稱為暫緩執行刑罰、暫緩量刑、緩量刑。是刑法上的一種刑罰制度。法院在刑事審判中,根據被判處刑罰的罪犯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規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刑罰的執行。如在考驗期內,滿足一定的條件,原判刑罰將不再執行的一種制度。
監視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並對其行為加以監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⑽ 刑法哪一條是信仰自由

信仰自由是憲法規定的不是刑法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憲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屆人權大五次會議通過 1988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1999年3月15日、2004年3月14日修正)
第三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熱點內容
勞動法適應公務員么 發布:2025-10-12 22:57:43 瀏覽:503
刑法關於醉酒 發布:2025-10-12 22:36:57 瀏覽:2
西安有名氣的離婚律師 發布:2025-10-12 22:12:56 瀏覽:763
財務公司前台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2 22:07:31 瀏覽:897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第二項 發布:2025-10-12 21:46:25 瀏覽:104
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備案 發布:2025-10-12 21:37:14 瀏覽:411
司法鑒定案號 發布:2025-10-12 21:34:47 瀏覽:34
經濟法托運單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12 21:19:22 瀏覽:37
經濟法結算卡 發布:2025-10-12 21:16:52 瀏覽:690
檢查公共法律服務建設 發布:2025-10-12 21:02:03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