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1. 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期間如何理解,最好舉個例子,謝謝
1、訴訟時效是一種類似於「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制度規定,目的在於版敦促權利人行使權利。權
2、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而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此項規定,這是基於物權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3、債權請求權適用的例子很多,比如人身損害賠償的時效期間是一年,張三今年三月一日被人打傷住院,花費醫療費若干,侵權人就是債務人,張三對侵權人享有債權(請求其支付醫療費的權利),如果到明年三月一日張三仍沒有向侵權人主張權利(也就是要錢),那麼這個債權就超過了訴訟時效。
4、訴訟時效僅在訴訟中適用,如果侵權人過了一兩年自覺還錢,或者張三過了訴訟時效又去要錢對方給了,這個給付行為有效。只是在訴訟中,比如張三過了訴訟時效去要錢對方不給,於是起訴到法院(注意這個時候法院是受理的),而對方可以援引超過訴訟時效的理由拒絕賠償,這個時候張三必然敗訴,也就是訴訟時效制度中「喪失勝訴權」的涵義。但是如果對方不以訴訟時效作為抗辯理由,法院不會主動援引,依然會判張三勝訴。
2. 如何理解訴訟時效延長具體適用范圍是什麼能夠舉個實例更好!感謝!
最高人民抄法院關襲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69.權利人由於客觀的障礙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不能行使請求權的,屬於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特殊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七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3. 適用除斥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怎麼理解
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如債權,而除斥期間一般適用於形成權,如追認權、解除權、撤銷權等。
4. 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於訴訟時效期間與除斥期間,該怎麼理解
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物被侵害或有可能遭受侵害時,有權請求侵害人返還原回物、恢復原狀答、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的權利。物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而產生的權利,其產生根據在於物權是對客體進行支配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當物權人的支配權受到他人侵害時,為恢復權利人對客體的圓滿支配狀態,物權人才應行使此項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及除斥期間,因為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既然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則物上請求權亦不能適用之;同時由於物權請求權通常適用於各種持續性的侵害行為,對這些侵害行為非常難以確定其時效的起算點,因此物權請求權難以適用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
5. 擔保期限與訴訟時效如何理解適用
擔保期限也就是保證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的中斷、中止、延長,有約定從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期間早於、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保證期間是六個月,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是二年,從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算。
保證中的訴訟時效也就是保證合同訴訟時效,它與一般訴訟時效相同,適用二年的訴訟時效規定,起算時間根據保證合同來確定,在訴訟時效內,債權人可以想法院起訴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超出訴訟時效的,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沒有免除,但是保證人獲得了訴訟時效抗辯,也可以說超出訴訟時效後,債務人喪失了勝訴權。
拓展資料
擔保法司法解釋
為了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人民法院審理擔保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作出解釋。
第三十一條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條主合同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第三十五條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 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是法律嗎或是指導性文件
我國的司法解釋不是法律。理由: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解釋是立法機關的解釋,版立法機關的解權釋構成了其所解釋的法的一部分,而司法解釋顯然不具有這樣的特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也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司法解釋權只限於解釋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一類案件的法律應用問題。
7. 最長訴訟時效不適用中止怎麼理解
因為有的事情受害人自己是不了解的。所以法律一般對訴訟時效都兜底一下。比如甲的父親有一張乙借款10萬的字條,在甲死後10年以後,其兒子找到了這張字條(前提是甲的兒子不知道這個借款合同的存在),那如果這個時候甲的兒子要求乙返還,那麼如果按照一般訴訟時效2年的話,很顯然已經超過很久了。如果甲的兒子因為自己的不知而損失了這個10萬的話很顯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法律兜底一下給了個最長的訴訟時效,20年。
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一版書。 本書針對訴訟時效兼具理論權性和實踐性的制度特點,在體例結構及內容安排上注重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為使讀者准確理解條文起草本意,正確進行司法適用,在條文釋義部分,分別從起草背景與歷史沿革、爭議觀點、比較法研究、條文起草本意、相關法理、司法實務中應予注意的問題、相關案例等七方面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入地闡釋。
本書通過多層次對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內容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入細致的詮釋與解讀,融實務性、學術性、專業性與指導性於一體,對於訴訟時效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均具較高參考價值。
9. 行政訴訟中「最長訴訟時效」在實務中是怎樣理解和適用的
行政訴訟的最長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
(一)有關最長訴訟時效的法律、司法解釋,以及歷史沿革
(1)(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2)自1991年7月11日起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35、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當事人的訴權或者起訴期限,致使當事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起訴期限從當事人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時計算,但逾期的期間最長不得超過一年。
(3)(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法釋[2000]8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訴法解釋》)
第41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第4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43條規定:"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
(4)(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10. 請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見》這書是法律條款嗎或是指導意見謝謝
不是,是法律圖書。《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是 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奚曉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這才是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8年8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5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
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8年8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50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8〕11號
為正確適用法律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二)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
(三)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四)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第二條 當事人違反法律規定,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
第三條 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第四條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於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當事人未按照前款規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六條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可以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不能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但債務人在債權人第一次向其主張權利之時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務人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之日起計算。
第七條 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一方請求撤銷合同的,應適用合同法第五十五條關於一年除斥期間的規定。
對方當事人對撤銷合同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銷,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被撤銷之日起計算。
第八條 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一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及對方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第九條管理人因無因管理行為產生的給付必要管理費用、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無因管理行為結束並且管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本人之日起計算。
本人因不當無因管理行為產生的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管理人及損害事實之日起計算。
第十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對方當事人送交主張權利文書,對方當事人在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雖未簽字、蓋章但能夠以其他方式證明該文書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二)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三)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賬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當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對方當事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對方當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簽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負責收發信件的部門或者被授權主體;對方當事人為自然人的,簽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親屬或者被授權主體。
第十一條權利人對同一債權中的部分債權主張權利,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及於剩餘債權,但權利人明確表示放棄剩餘債權的情形除外。
第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
第十三條 下列事項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申請仲裁;
(二)申請支付令;
(三)申請破產、申報破產債權;
(四)為主張權利而申請宣告義務人失蹤或死亡;
(五)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臨時禁令等訴前措施;
(六)申請強制執行;
(七)申請追加當事人或者被通知參加訴訟;
(八)在訴訟中主張抵銷;
(九)其他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項。
第十四條權利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其他依法有權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提出保護相應民事權利的請求,訴訟時效從提出請求之日起中斷。
第十五條權利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從其報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斷。
上述機關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不起訴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之日起重新計算;刑事案件進入審理階段,訴訟時效期間從刑事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第十六條義務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擔保、請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償債務計劃等承諾或者行為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同意履行義務。」
第十七條 對於連帶債權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權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十八條 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應當認定對債權人的債權和債務人的債權均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十九條 債權轉讓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中斷。
債務承擔情形下,構成原債務人對債務承認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務承擔意思表示到達債權人之日起中斷。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的「其他障礙」,訴訟時效中止:
(一)權利被侵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代理權、喪失行為能力;
(二)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三)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無法主張權利;
(四)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主張權利的客觀情形。
第二十一條 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保證人享有主債務人的訴訟時效抗辯權。
保證人未主張前述訴訟時效抗辯權,承擔保證責任後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債務人同意給付的情形除外。
第二十二條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或者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三條本規定施行後,案件尚在一審或者二審階段的,適用本規定;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的案件,人民法院進行再審時,不適用本規定。
第二十四條 本規定施行前本院作出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相抵觸的,以本規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