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盜墓刑法

盜墓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1-07 08:34:11

A. 盜墓能判幾年罪

我國法律上沒有「盜墓罪」這個罪名,盜竊墳墓的行為有可能涉嫌盜竊罪和專盜掘古墓葬罪。
盜竊普通屬墳墓,盜竊財物金額達到立案標準的,涉嫌盜竊罪。盜竊金額各省市有權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自行出台地方法律進行規定,以雲南省為例,盜竊普通墳墓財產價值1500元及以上的,將被判處三年以下徒刑;盜竊金額達到4萬元以上的,刑期為3至10年徒刑;盜竊金額達到35萬元以上的,刑期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
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盜掘國家保護的具有科學價值的古人類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B. 盜墓是怎麼判刑的

一、《刑法》有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第三百二十八條規定:「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外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2)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3)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4)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二、關於從犯,《刑法》第27條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具體判處多少年,法官有裁量權。

(2)盜墓刑法擴展閱讀:

古代處罰規定:

一、《大明律》:凡發掘墳冢見棺槨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發而未至棺槨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

二、若冢先穿陷或未殯埋,而盜屍柩者,杖九十、徒二年半;開棺槨見屍者,亦絞。其盜取器物磚石者,計贓,凡盜論,免剌。

三、若卑幼發尊長墳冢者,同凡人論;開棺槨見屍者,斬;若棄屍賣墳地者,罪亦如之。買地人如知情,各杖八十,追價入官,地歸同宗親屬,不知者不坐。

四、若尊長發卑幼墳冢,開棺槨見屍者,緦麻,杖一百、徒三年;小功以上,各遞減一等。發子孫墳冢、開棺槨見屍者,杖八十。其有故而依禮遷葬者,不犯法。

五、若殘毀他人死屍、棄屍水中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C. 盜墓罪刑法是怎麼來判刑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零二條盜竊、侮辱屍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二十八條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盜掘國家保護的具有科學價值的古人類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有關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對盜墓的量刑則重得多,為三年以上直至死刑。而對於走私國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量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上不封頂。
我國文物保護法律,「重兩頭輕中間」,對盜墓和走私處罰重,倒賣處罰輕,難以形成震懾。刑法規定,倒賣文物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罰金。對盜墓的量刑則重得多,為三年以上直至死刑。

D. 盜墓是什麼罪

盜墓屬於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

【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2)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3)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4)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盜掘國家保護的具有科學價值的古人類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4)盜墓刑法擴展閱讀: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

【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過失損毀文物罪】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

【盜竊罪】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3、相關事件

2018年上半年,山西公安機關打掉了盤踞在山西聞喜地區十多年、以侯氏兄弟為首的「盜墓涉黑」犯罪集團,追繳被盜文物2895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24件。

在打掉這個團伙之後,警方繼續追查,截至8月8日,山西警方已破獲與該團伙相關的各類刑事案件32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66人。

今年7月,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涉案人員全部到案、文物沒有流失、證據鏈全部閉合,實現了對文物犯罪有效打擊。在此次案件中,涉案文物達到646件,一級文物16件,涉案人員26人。

今年來,山西盜墓大案、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接連破獲。此類案件涉案文物之多、文物等級之高、犯罪人數之多,受到各方關注。

在山西盜墓大案中,案件主犯為侯金亮、侯金發、侯金海、侯金江四兄弟。在當地,侯氏四兄弟不僅僅盜掘古墓葬,還存在開設賭場、霸佔礦山、高額放貸、暴力討債等多項違法犯罪行為。

據該案辦案民警段林輝說,犯罪團伙組織十分嚴密,探好墓後,當晚組織盜墓,誰來打坑、誰下去平拱洞、誰去清貨,分工明確。

在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中,經大量調查、勘驗、審訊等工作,公安機關查明自2017年11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夏某某太、張某、索某某吉、蘇某奎等人預謀在都蘭實施盜墓。

並經踩點確定了盜掘地點,由張某從河南等地糾集了具備盜掘古墓葬技術的韓萬里以及張某青、葉某松、孔某彬、朱某海等人到都蘭,由朱某海聯系了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孫某林出資。

並商定了分贓規則。在都蘭縣准備鐵鍬、繩子、十字鎬、編織袋、布匹等作案工具,蘇某奎准備車輛負責運輸前往熱水鄉一號墓東側的羊圈墓處進行盜掘。

經過幾次盜墓未果後,該團伙轉移至血渭一號墓(「九層妖塔」)東側平台處實施盜掘,兩個晚上共盜得文物646件,商定各自尋找買主銷贓,直至案發被公安機關抓獲。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刑警支隊隊長盧成章說,經過分析和總結,本次犯罪呈現本地人員和外來人員內外勾結,並且分工明確、形成團伙犯罪等特點。

近年來,文物犯罪的職業化、智能化趨勢明顯,作案愈加隱蔽,打擊和防範文物犯罪形勢非常嚴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每年立案的文物犯罪案件有2000起左右。

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劉銘威表示,文物犯罪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一些地區文物犯罪手段不斷升級。雖然打擊的力度不斷增大,但案件勢頭還沒有完全得到遏制。

「盜掘古墓葬、古遺址的案件占每年文物犯罪案件的一半以上,甚至發生了一些暴力案件。」

E. 再古代盜墓罪有什麼刑法

劫墓,在古代絕對是一個恐怖的字眼,人們對掘墓者的不恥程度,甚至比盜墓者還來得咬牙切齒,因為這種人是不尊重自己的祖先的十惡不赦之徒,所以要「斬立決」。

盜墓現象以及刑法

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出於敵意而破壞墓葬的情形。山東泗水尹家城龍山文化墓地就發現了典型的實例,《呂氏春秋》說,一時陵墓隨葬豐厚,「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於是「無不扌日之墓也」,「大墓無不扌日也」。扌日,就是發掘。

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參照《史記》關於秦國歷代國君葬地的記載,在陝西鳳翔靈山(陵山)一帶尋找秦公陵園,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後來根據一位農民偶然提供的情況,來到鳳翔南指揮村南側一片歷年生長情況不好的麥田勘察。這是因為古墓葬一般夯土堅實,不利於作物生長的緣故。通過鑽探,果然在這里發現了一座規模空前的秦墓,定名為秦公1號大墓。這座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從墓葬形制、隨葬品規格數量以及殉葬人數等現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為如此,曾歷經多次嚴重盜掘。發掘工作開始時,一揭開墓上耕土層,即發現盜洞247個。發掘到槨室時,仍然有十多個盜洞。盜洞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時代。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知發現盜洞最多的墓葬。

《史記》中曾經記述,中山地方民間風行「掘冢」習俗。游俠「鑄錢掘冢」的事跡,也受到司馬遷的注意。唐人顏胄曾經以這樣的詩句寫述民間盜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石人徒瞑目,表柱燒無聲。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韓愈對於東漢陵墓多被破壞的事實,也有「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的感嘆。

掘冢,也曾經是不法貴族官僚的一種游戲。如西漢廣川王劉去,就有公開盜掘墳墓的嗜好。《西京雜記》說劉去發掘古墓「不可勝數」,「國內冢藏,一皆發掘」,其奇異者就多至上百。

王莽覆亡之際農民軍對西漢陵墓的破壞,是見於史書記錄年代較早的大規模的盜墓運動。《後漢書》也說:「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後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由於當時屍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發掘所見往往容貌如生,盜掘者有污辱女屍的行為。

古代戰爭中,取勝的一方往往放縱搶掠。盜墓,竟然也是如勝軍洗城一類剽奪形式之一。《舊唐書》記載,唐憲宗在發動對強藩巨鎮的軍事斗爭時,敕令諸軍「不得妄行傷殺,及焚燒廬舍,掠奪民財,開發墳墓」。可見軍隊在新控制的地區難免有燒殺劫掠行為,「開發墳墓」,是其中影響比較嚴重的形式。

盜墓動機的心理分析

盜墓最主要的動機,是劫取墓主的隨葬財物。司馬遷在《史記》中論述社會行為往往為利益驅動時曾經說到,「劫人作奸,掘冢鑄幣」等敢於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實都是出於財富的追求。他在列舉所謂工商貨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諸種致富方式時,又指出「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說田叔這樣的巨富竟然是因盜墓而發家的。

對隨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張邦基《墨庄漫錄》說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銅禮器,於是地方官發掘冢墓求其器以獻上的故事。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說,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貴愛,故有得一器,其直為錢數十萬,後動至百萬不翅者。於是天下冢墓,破伐殆盡矣。」

盜墓有時又有令人驚異的動機。《異苑》記載,漢代人京房的墳墓在東晉時被盜掘,遺體依然完好,「僵屍人肉堪為葯,軍士分割之。」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僵屍人肉堪為葯」的迷信接近。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此說,也值得注意。近世吳有如《點石齋畫報》有題為「群賊盜骨」的故事,其中寫道:「有匪徒將棺木撬開七八具,盜竊枯骨,有謂以之為悶香,有謂以之合葯餌。事雖出於擬議,然非專盜衣飾可比矣。」這種取枯骨「以之為悶香」或「以之合葯餌」的盜墓動機,實在令人驚異。

大家都熟悉的伍子胥「鞭屍」故事,則是發掘墓葬行為極端的復仇形式。歷史上發冢斬屍(如拓跋王圭發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頒掘陳霸先陵)一類事例還有很多。不過,這種情形往往與盜取墓中隨葬財物的情形相互糾結,不易明確分辨。例如策劃組織武裝盜掘清東陵的軍閥孫殿英,竟然自我辯解道,「滿清殺了我孫家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盜發東陵被標榜為「革滿清的命」,「革死人的命」。然而其真實動機,其實與一般的盜墓賊並沒有什麼區別。

發掘冢墓在戰爭中又被作為心理征服的一種手段。明軍發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軍發掘鄭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

與西漢廣川王劉去同樣有盜墓之嗜癖的官僚貴族,據《陳書》記載,陳叔陵「好游冢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他「歷發丘墓」,「石斤棺露骸」的行為,與他「幼而很戾,長肆貪虐」的心理特質有關。所謂自幼性情兇狠怪戾,似乎有某種神經系統功能上的障礙,或許可以理解為反社會人格跡象在童年早期的明顯表現。所謂「好開發冢墓」,似乎也可以看作病態人格的一種反映。心理學者對於盜竊癖這種「沖動障礙」的分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增益對盜墓嗜癖的理解。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G·邁耶、保羅·薩門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盜竊癖中,「許多人都為了獲得刺激」,「許多人都是盜竊狂,因為他們並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來的物品。他們寂寞的行為就是對一種『無法抵抗的沖動』的反應,因為這樣接著就可以獲得一種放鬆感。」

曹操疑冢七十二

盜墓行為的猖獗,使得反盜墓技術也逐漸完善。

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太平御覽》卷五五七引《交廣記》說到呂岱發掘南越王趙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指出趙佗「鑒於牧豎所殘也」,「乃令後不知其處。」

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曾經出現了所謂「疑冢」「虛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據說曾經「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的曹操所設置的「疑冢」最為著名。民間傳說曹操有「疑冢」多至72處。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也寫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清人褚人獲《堅瓠集》續集有「漳河曹操墓」條,說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入行數十步得一石門,「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

以「疑冢」防避盜掘的做法,後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歡等都曾採用這種史稱「虛墓」、「偽墓」的形式。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中人骨無存,骨骸朽毀和被盜墓者毀壞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學者推斷,這是「經過科學清理的第一個『潛埋虛葬』的實例」。(曹永年:《說「潛埋虛葬」》,《文史》31輯)

傳統的反盜墓手段,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儲水積沙以防盜鑿,以及以機弩飛箭、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

盜墓行為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懲罰

在中國傳統宗法社會,墳墓,曾經是能夠維護祖先精神權威,體現宗族凝聚力的象徵。保護冢墓,久已成為一種道德行為的准則。唐人杜荀鶴詩所謂「耕地誡侵連冢土」,表明這種道德規范對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也形成了約束。

禁止盜墓的法律,在先秦應當已經出現。如《呂氏春秋》中寫道,當時對於「奸人」盜墓,已經有「以嚴威重罪禁之」的懲罰措施。《淮南子》說到刑法有「竊盜者刑」,「發墓者誅」的內容。《魏書》記載,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毀廢」,詔曰:「自今有穿毀墳隴者斬之!」這也是「穿毀」冢墓已經被法令嚴厲禁止的證明。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例如:「諸發冢者,加役流;已開棺槨者,絞;發而未徹者,徒三年。」通過刑法的內容,可知王族貴戚的墳墓,受到特殊的保護。而看守者在盜墓現象發生後也要受到嚴厲處罰,也是值得注意的。從《明史》的記載看,當時法律有嚴治「盜墓之罪」的原則。而《大清律例》有關於「發冢」的內容,對36種情形分別處罪。其條例計22條,內容備極詳密。

據《新唐書》記載,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因安祿山、史思明於此初起反叛,而當地民眾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於是「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然而適得其反,以致「眾滋不悅」,使民意更為傾向安、史而背離朝廷。這正是因為「發墓毀棺」的做法過於極端,與民眾傳統情感習慣不相合的緣故。《舊唐書》也記載,張弘靖「發(安)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民眾的「不悅」,民眾的「失望」,都表現了一種對於「發墓毀棺」的作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傾向。

《南史》記載,傳說張騫墓有人慾盜發時,就聽到作戰時的鼓角聲,盜墓者不得不驚退。宋人程大昌《考古編》說:「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史書又頻繁可見盜墓時遇大蛇圍繞、崩雷晦雨等異象的記載。如果有人不畏懼這種保護墓葬的靈異警示,常常會遭致嚴酷的懲罰。《異苑》寫道,士燮墓常蒙霧氣,屢經離亂,沒有人敢盜掘。晉時地方官溫放之前往發掘,在回程中即墜馬而死。袁枚《子不語》有「掘冢奇報」條,說「以發冢起家」的朱某發富人墳,石槨堅不可開,於是糾同僧人誦咒開槨,「誦咒百餘,石槨豁然開,中伸一青臂出,長丈許,攫僧入槨,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墜地,王爭王爭有聲。」朱某後來也「以訟事破家,自縊於獄」。類似表現盜墓惡報的故事還有許多。這一現象,也是民間否定盜墓的社會輿論傾向的一種反映。

F. 犯盜墓罪要被判幾年

依據《刑法》

第三百零二條盜竊、侮辱屍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二十八條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盜掘國家保護的具有科學價值的古人類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6)盜墓刑法擴展閱讀

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種墓葬破壞現象仍然遺存到現今。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盜墓是指個人或團體以非法的方式進入不屬於自己財產的陵墓,取出其中的物品以為己用的行為。它的發生通常伴隨著對古墓不可恢復的破壞。和盜墓在行為上比較類似的考古,一般是官方組織的大規模進入古墓取出其中物品並做考古分析的行為。

考古和盜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盜墓是為了個人非法的利益,並且會對文物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考古是為了社會的利益,取出的物品一般存放博物館參觀或進國家檔案室進行研究以及修復和保護。把盜墓與考古視為等同是相當無知的。

G. 刑法中對盜墓行為的量刑標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零二條盜竊、侮辱屍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二十八條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盜掘國家保護的具有科學價值的古人類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有關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對盜墓的量刑則重得多,為三年以上直至死刑。而對於走私國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量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上不封頂。

熱點內容
發揮政府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發布:2025-10-12 16:49:20 瀏覽:935
財政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發布:2025-10-12 16:49:15 瀏覽:763
業務員合同期內曠工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6:44:30 瀏覽:688
刑辯律師價格 發布:2025-10-12 16:44:21 瀏覽:865
反恐怖法之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6:36:01 瀏覽:484
2018與2016刑事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2025-10-12 16:21:24 瀏覽:124
行政法是各種行政法規的總稱 發布:2025-10-12 16:16:33 瀏覽:278
江蘇法律服務機構人員 發布:2025-10-12 16:16:27 瀏覽:921
中央巡視條例最新 發布:2025-10-12 16:13:00 瀏覽:13
合夥建房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16:06:05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