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寇刑法
『壹』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法原則對於現代刑法有何意義
影響深遠,意義非凡。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承的國家。沒有斷傳承,這是啥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刑罰是繼承了其中的精華和思想的。
一、西周刑罰歷程
西周歷代君主,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明德慎罰,簡單說就是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這一主張到現在依然如此。
首先,周工制禮,周公旦將夏商以來的法律進行了總結,形成周禮,稱之為周公制禮。
其次,是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而尚書記載的呂刑篇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又次,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到了西周後期禮崩樂壞,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刑法制度更為發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弒君王罪,違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亂罪,殺人罪,殺人劫財罪,竊盜拐騙奴隸罪,聚眾飲酒罪,等等,就製作了九刑,墨、劓、宮、刖、殺、流、贖、鞭、撲九種刑罰。
二、西周刑法內容
1、刑罰體系,死刑、和肉刑;贖刑;圜土之制:相當於後世的監獄制度;嘉石之制類似於拘役刑。
2、刑罰的適用制度:三赦之法: 對年幼無知的未成年人、年邁體衰的老人和有精神障礙的精神病者等三種人的違法犯罪,除故意殺人的重罪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
三宥之法:對不能正確識別犯罪客體的誤傷、不能恰當預見行為後果的誤犯以及沒有主觀故意的過失等三種違法犯罪行為,可以給予減輕刑事責任的寬宥處理。 就是視其情節犯罪行為區別對待,是我國古代刑罰適用制度的重大發展。
疑罪從輕惟赦制度:對犯罪事實或罪行情節的認定以及定罪量刑有疑義或有爭論的案件施行從輕處罰或予以赦免的制度。
同罪異罰制度: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犯同樣罪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適用的處罰結果也有別。
上述西周的刑罰思想和特點,在今天的司法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疑犯從無思想,保護兒童、智障者,視其情節區別對待等等思想都在沿用。而且現代刑罰就是保護公序良俗原則的。而這些思想在西周已經趨於完善。對現代刑罰,乃至世界法律都是根源和可追溯的源頭作用。
『貳』 秦代刑法有哪些
一、秦代的刑法
秦代奉行的法家政治,並不自秦代始,在秦統一之前的秦國時期就已部分地施行了。這里所說的部分,是專就刑法而言的;至於政治上奉行法家的思想主張,則是全面而普遍的。秦在商鞅變法以後,即全面推行法家路線,法律的苛酷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出現於人們活動其間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從今天所能見到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在統一前後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人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將其政治路線的實施同律令、刑法嚴密而深刻地結合起來。
秦代的刑法不僅以嚴酷著稱,而且刑法的種類也很多,後代主要的刑法手段,在秦代都已基本上有了成形的模式。如果作一個分類的話,大致有以下幾種:
1.梟首。在秦國時期,梟首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所謂的梟首,即是將人的頭顱割下來之後懸掛於木桿上的刑法。《史記正義》說:"懸首於木上曰梟。"《秦會要訂補》記載:"懸首於木上桿頭,以示大罪,秦刑也。"可見梟首之刑是秦國的常用刑法之一。這種刑法不僅施用於民人,也施用於抗拒君權的上層官僚,如先秦戰國時期,秦國曾發生了嫪毐之亂,參與這次叛亂的"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人皆梟首。"(《史記·秦始皇本紀》)衛尉、內史等官吏在當時的秦國都是秩祿達千石的大官僚,但犯了罪同樣不能逃脫被砍頭的懲罰。張斐《律表》說:"梟首者惡之長。"即犯罪程度重的才用梟首的刑法。
2.絞殺。所謂絞,《說文解字》訓作"絞,縊也。"《釋名》解釋為:"懸繩曰縊,縊阨其頸也。"即用繩索懸吊受刑之人頸部而勒死之。它也是秦代常見的刑法之一。《雲夢秦簡·封診式》有"經死"的記載,按秦簡對"經"的解釋,是同"縊"相一致的。直到近現代,這一刑法仍然常常出現在對犯人的處決上。絞殺的執行,其最大特點在於對所要處決的犯人必定是罪行深重且怨憤超乎尋常者。
3.腰斬。所謂腰斬,即是將人攔腰斬為兩截。《釋名》記載:"斫頭曰斬,斬腰曰腰斬。"《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不告奸者腰斬。"文獻所記載的秦代腰斬刑的實行最早的是源於商鞅變法時期。秦代的丞相李斯在秦二世時就是死於此刑。
4.磔刑。所說磔,按《史記》的說法是:"矺音宅,與'磔'同,古今字異耳,磔謂裂其肢體而殺之。"就是說,磔有時也被稱做矺。這種刑法也就是明清以後人們常說的凌遲之刑,只是秦代的磔刑還沒有達到明清時代的凌遲那樣復雜。秦代的磔刑是將受死者以刀刃碎裂其身的一種極端殘忍的刑法,秦二世時就曾用此刑將"十公主矺死於杜。"漢代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考證磔刑時曾說:"辜之言枯也,為磔之。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腰而張之,令其乾枯不收。"(《說文解字》)這里的辜也就是磔,都是指將犯人碎割片戮、搜剔枯腸的刑法手段。
5.車裂。所謂車裂,即是以數匹馬(一般為四匹或五匹馬)分別牽引人的四肢或頭部並向各自的方向用力牽拉而致受刑人死亡的一種刑法。《釋名》解釋說:"車裂曰。者,散也,支體分散。"它也就是後世人所說的"五馬分屍"之意。秦國時期,著名的商君曾慘遭車裂,秦王嬴政也曾用車裂之刑處決了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秦代末年,惡貫滿盈的宦寺趙高被車裂於咸陽。上述三例都是秦國或秦代時刑法用車裂的明顯證據。
6.戮刑。所謂的戮,按《雲夢秦簡·法律答問》的解釋是:"戮者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斬之之謂也。"戮殺即是以刀具屠戮其身的刑法,直至受刑者死去。可見,戮殺的過程也正是殘虐的過程。但這一刑法在秦漢時期更多的是用在受刑者死後而執行,也就是"戮屍"。後代所用的戮刑也基本是屬於後一種含義。因此,戮刑的使用更多的是側重於對已死者的泄憤和羞辱以及對與死者有關的家族、親朋帶凌辱性的懲罰。如秦始皇時,就將曾反秦而被斬殺的士兵施戮屍之刑,也是一則泄憤,一則警戒活人的一種做法。
7.棄市。所謂棄市是指在鬧市區,即人員密集之所處決犯人的一種刑法。按《釋名》的說法是:"市死曰棄市。市,眾所聚,與眾人共棄之也。"秦代皇帝採納李斯的建議,制定了"偶語《詩》《書》者棄市"的法令。秦二世時,為達到專制獨裁的目的,剪除異己,將"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腰斬(李斯)咸陽市"(《史記·李斯列傳》)。從秦漢到清代的歷朝之中,棄市之刑基本沿續下來,其間只有少數幾個朝代和政權沒有實行此法,也有的是屬於官方有關文獻未予記載,實際情形大概很少間斷。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棄市之刑可以收殺一儆百之效,其對局外人的威懾恐嚇作用十分突出,而並不在於怎樣殺人。
8.定殺之刑。所謂定殺,是指將活人投擲深水之中沉溺而死的一種刑法。《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記載:"定殺何如?生定殺水中之謂也。"對於受此刑法的人大體有兩種類型,一是患有麻風病者,即秦時所謂的沉痾、癘者。如《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條目載:"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或曰當遷遷所定殺。"二是有罪之人,如同簡同條所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的。兩者合起來,也就是"癘者有罪,定殺"。(《雲夢秦簡·法律答問》)
9.秦代刑法中還有黥、劓、剕、宮、辟等五種刑法。《漢書·刑法志》將其歸為"具五刑",原文說:"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此所說的情形正是秦代具五刑的遺存。秦代刑徒和民人受黥刑者很多,如漢初的著名戰將黥布,其原名為英布,因被罰為刑徒並刺字,故世人稱黥布。其他四刑的受害者在秦代也是可以想像得到的。《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記錄有對奴婢小妾"黥顏"的刑法,即是在面頰上刺字。此外,秦代也多有"城旦黥"的記載。《史記》上說秦代民人"道路以目",正是說明了秦代以刑法繁密深刻為特徵的殘暴極權統治的黑暗。"五刑"的具體情形是,黥為在面額上刺字;劓為削割鼻子;剕為斬剁腳趾;宮為損毀男女生殖器;如《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記載:"臣邦真戒君長,爵當上造以上,有罪當贖……其有腐罪,贖宮。"就是一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記錄了秦代有"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被用於修建阿房宮的史實,如此看來,受宮刑之眾是秦代暴政的又一例證。辟為各種殘虐殺人之刑的總稱。
10.烹刑。所謂烹,即是用鼎鑊等類似今日鍋一類的烹煮器具將人煮沸致死的一種刑法。《釋名》釋為:"煮之於鑊曰烹,若烹禽獸之為也。"《漢書·刑法志》說秦朝有鑊烹之刑,可見烹刑也是秦王朝用以殺人的刑法之一。
11.剖腹。即剖開人的腹腔,挑出內臟器官的一種刑法,秦國時曾有剖腹之刑。
12.鑿顛刑。所謂鑿顛即以重器打擊人的頭頂部位並致人於死的一種刑法。《漢書·刑法志》記載說秦代的大辟之刑中即有鑿顛一項。
13.囊撲之刑。即將人裝入袋中打死,此事見秦王嬴政在車裂嫪毐之後,打死太後與嫪毐通姦所生的兩個兒子。
14.流刑。即將犯罪之人充邊流放的刑法,流刑的起源比較早,還在夏代確立之前舜當政的軍事民主制時代,就有舜"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的記載。文獻中所說的流、放、竄、殛均是流放之意,後世也有稱放逐、遷、徙、貶謫等,也是流放的意思。秦國時期,對犯罪之人處以流刑的記載比較多,秦法律條文中也相應的有一些規定,如《雲夢秦簡·秦律雜抄》記載:"故大夫斬首者,遷。"對犯有謀反,坐奸不告者也處以流刑。如秦國重臣呂不韋就曾被秦王流放四川,另一個權臣嫪毐的門下舍人在嫪毐事發後也被集體遷罰。
15.笞刑。所謂笞,也就是以鞭笞打之意。"笞"也作"撻",《說文解字》對撻的解釋是:"鄉飲酒罰不敬,撻其背。"顯然是鞭打之意。秦代使用笞刑比較多,《雲夢秦簡》的許多章節條文中就記錄有如何使用笞刑的規定。
16.三族之刑。秦代刑法中最為苛酷、牽連面最廣的刑法是三族之刑。《史記·秦本紀》記載說:秦文公時"法初有三族之罪。"文獻上也記錄了秦國武公時"誅三父等而夷三族。"《漢書·刑法志》認為三族刑起源於秦商鞅時期,所謂:"秦用商鞅,造三夷之誅。"這種刑法是說如果一個人犯罪,就將禍及三族,所謂的"夷三族"也就是滅絕三族的意思。
17.連坐之刑。它是指一人犯法則牽連鄰里的一種刑法,就形式上看有些類似三族刑,只是株連的對象不同而已。連坐強調的是連及與犯法者沒有絲毫血緣關系的鄰里之人,但連坐往往與族誅是交叉的,親屬之人如系鄰里,也脫不了連坐的干係。《史記·范雎列傳》記載:"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這是指行政人員的連坐,而實際上秦的連坐范圍相當寬泛,幾乎從官吏到民人的所有觸犯刑律者都可以用連坐法來施刑。
秦的刑法細節還有許多,限於篇幅,只就其主要之點敘次於篇。即便如此,也仍然不難看出,專制主義的秦王朝刑法於民的殘虐和暴政。可見,秦王朝短祚的歷史命運是早已註定了的。
『叄』 古代的殘忍刑法都有哪些
秦朝形成了一套包括生命刑、身體刑、勞役刑、流放刑、恥辱刑、身份刑在內的刑罰體系。秦以刑罰種類繁多,手段殘酷而著稱,對後世刑制產生了較大影響。具體而言,秦之刑名有:
(一)生命刑
即死刑。秦代執行死刑的方式多達二十餘種,較有代表性的包括:
1.具五刑。是一種與肉刑結合使用的死刑。據記載,具五刑的施行程序是先黥面,後割鼻,再斬左右腳,又用笞杖打死,最後割掉首級,並將屍骨剁成肉醬示眾。
2.定殺。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解釋說:"生定殺水中之謂也"。即把人活著投入水中淹死。
3.阬。即活埋,秦始皇曾把反對其政策的四百餘名儒生"皆阬之咸陽"。
4.族。即一人犯罪而牽連其親族,犯罪者與親族一起被處死。
5.車裂。即將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分別掛在五輛馬車上,然後驅馬向五個方向各自拉動,以支解屍體。
(二)肉刑
即身體刑,肉刑是殘害受刑者身體的刑罰。秦時主要使用的肉刑有笞、墨、劓、斬左右趾、宮數種。秦時肉刑既可單獨使用。又可以與勞役刑結合使用。
(三)勞役刑
即強制犯人勞動的刑罰,相當於後世的徒刑。秦代勞役刑主要有如下幾種:
1.城旦、舂。
男犯為城旦,從事築城的勞役;女犯為舂,人事舂米的勞役。這是秦朝時最重的勞役刑。《漢舊儀》記載:"城旦者,治城也。女為舂,舂者治米也。"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女犯為白粲。根據《漢舊儀》記載,所謂"鬼薪"是強制男犯去山中砍柴以供宗廟祭祀之用。所謂"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以擇出的白米供宗廟祭祀之用。鬼薪、白粲應是服較城旦、舂輕一等的勞役。
3.司寇、作如司寇。男犯為司寇,即伺察寇賊,從事這種工作往往去邊疆,邊服勞役,邊防外寇。女犯為作如司寇,根據女犯的生理特點,不宜讓其到邊疆服役,故允許其在內地從事相當於司寇的勞役。
4.侯。強制犯人到邊地充當斥侯,伺察敵情。
5.隸臣妾。將男女罪犯或家屬罰作官府奴婢,為國家服各種勞役或雜役。《漢書》記載:"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秦時隸臣妾為終身刑徒。
6.罰作、復作。男犯為罰作,女犯為復作。罰作是強制男犯去邊境地區戍守,女犯則去官府服勞役。
(四)財產刑
財產刑是剝奪犯人財產的刑罰,秦代的財產刑主要是貲、贖、沒和收等幾種。
1. 貲。
是判處犯人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
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的貲刑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貲金;
一類是貲物,主要是貲甲或貲盾;
一類是貲勞役,
對那些無力承擔所貲之甲或盾的犯人,則允許其以用勞役抵償。
2.贖。
贖刑與貲刑不同,貲刑是依法判處罪犯交納一定財物的刑罰,而贖刑則是允許罪犯以交納法定的財物代替已經判處的刑罰。
從秦簡看,當時贖刑可贖免的刑罰范圍相當廣泛,有贖死、贖宮、贖耐、贖劓、贖遷,等等。
3. 沒和收。
"沒"是把罪犯的財產由國家強制充公。
"收"分為沒收財物和沒收人口兩個方面。
(五)身份刑
身份刑是剝奪犯法者的爵位、官職等政治身份的刑罰,其刑名有"奪爵""廢"等。
1.廢。廢除違法者官籍永不敘用的處罰,秦時稱受廢刑免官者為廢官,"任廢官為吏,貲二甲。"
2.奪爵。消除違法者的爵位,剝奪其特權。
(六)遷刑
"遷"是判處犯人去指定地區(一般是邊遠地區)服役的刑罰,是一種流放刑。秦簡《傅律》雲:"百姓不當老,至老時不用請,敢為詐偽者……皆遷之。"遷與後世的流刑相近,但流刑重於徒刑,而秦代的遷刑則輕於徒刑(勞役刑)。被判遷刑者,其家屬多隨遷。
(七)恥辱刑
恥辱刑是一種事宜侮辱性質的刑罰,在秦代主要指髡、耐等象徵肉刑的刑罰。
1. 髡。
系一種剃除受刑者頭發的刑罰。秦時髡刑常與勞役刑結合使用,如髡鉗城旦舂等。
2. 耐。
輕於髡,為一種剃除受刑者鬢須的刑罰。秦時耐亦主要與勞役刑結合使用,如耐為隸臣等。
也有學者認為,秦朝主要刑名為死刑、肉刑、作刑(徒刑)、遷、貲(財產刑)以及誶六種,其中誶,就是訓誡。從出土秦簡來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如《效律》規定:"計較相謬也,自二百二十錢以下,誶官嗇夫。"又見《法律答問》:"甲賊傷人,吏論以為斗傷人。吏當論不當?當誶。"
『肆』 西周穆王時期命令司寇呂侯所制定的有關刑法和贖刑的規定是:呂刑還是贖刑
應該是贖刑。可以允許繳納罰金贖刑期的。
『伍』 中國古代的刑法有那些
夏代起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
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漢代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1、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如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歲刑,男罰作和女復作,皆一歲到三月刑。此外,漢代另有「顧山」,是只用於女犯的刑罰,因此也稱為「女徒顧山」。
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罰體系較前朝有了很大的變化,刑罰的總的變化的特點是逐漸寬緩。「割裂肌膚,殘害肢體」的刑罰手段逐漸減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過渡。主要體現在:1、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西魏在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詔禁止宮刑:「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公元569年)也詔令廢止宮刑:「應宮刑者普免為官口」。2、規定了鞭刑與杖刑。這一刑罰緣於北魏,並為北齊北周沿用。3、規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南北朝時期,把流行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如北周時規定流刑為五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以據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至四千五百里為限,同時附加鞭刑。4、緣坐范圍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婦女緣坐的變化上,總的趨勢是縮小范圍,但司法實踐中卻多有擴大。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緣坐的范圍也有反復。《梁律》創從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
隋《開皇律》刪除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廢除不少殘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為絞、斬兩種。對流刑、鞭刑均作修改。隋文帝明確說明:「絞以致斃、斬則殊形,除惡之體,於斯已極」,所有 「梟首轘身」與「殘剝膚體」的鞭刑都廢除不用,確立了封建制五刑。
唐刑罰比以前各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範。
宋創設了一些新的刑罰制度。1、刺配刑。宋太祖為寬貸雜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對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種代用刑。但後來則成了常用刑種之一。2、凌遲刑。宋時將五代的法外刑凌遲作為法定刑種,初時適用於荊湖之地所謂以妖術殺人祭鬼的犯罪。但後來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3、折杖法。宋太祖創立折杖法,作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所以,在徽宗時又對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危害。
元法初為習慣法,成吉思汗時有斬決、流放、責打條子等刑罰,後逐漸向漢代的五刑體制過渡,並最終實行。但其死刑中無絞刑,凌遲為法定死刑。
元朝仍保留許多習慣法,包括不少肉刑。一般人犯盜竊罪,除斷本罪外,「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即須刺項」,只有蒙古人可不受此刑。為了維護僧侶的特權,元律規定「毆西番僧者截其手,罵之者斷其舌」。
元有警跡人制度。強竊盜犯在服刑完畢後,支付原籍「充警跡人」。在其家門首立紅泥粉壁,上開具姓名,犯事情由,由鄰居監督其行止,且每半年同見官府接受督察。五年不犯者除籍,再犯者終身拘籍。
明清刑罰有新的發展變化,其特點是刑罰更加殘酷化,並大量復活了肉刑。明清時的刑罰變化有:
1、死刑。明、清兩朝在法律上恢復了梟首示眾之刑,並且范圍逐步擴大。此外,明清時期的死刑執行方面還有一些更加殘酷的方式,如「剝皮實草」、「滅十族」、戮屍等。 清朝針對死刑還有一個獨特的制度,即斬立決和監候制度。
2、充軍刑。「充軍」創制於明代,但是不以充軍為本罪。清朝的充軍則作為流罪的加重刑,並以充軍為本罪。而且充軍的條目也較明代增加。
3、發遣刑,這是一種比充軍重的刑罰。明代時只限軍官和軍人,永不得回原籍。清時則包括犯徒罪以上的文武官員,還可以有機會放還。
4、枷號,是明朝首創的恥辱刑。在明代還變成一種致命的酷刑。清時對一些倫理性和風化犯罪,用此法。
明代還有庭杖制度。指在殿庭前對違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罰。
『陸』 秦朝時期的嚴刑酷法有什麼,究竟能變態到什麼程度
秦朝時期的嚴刑酷法有車裂,絞刑,斬首示眾,腰斬,還有千刀萬剮等等很多非常殘忍的刑法。行刑的時候,這種場面是慘不忍睹的。
還有一種是車裂,用五輛車綁住人的頭和四肢,然後再套上五匹馬,也叫五馬分屍,這種刑罰聲勢很浩大。在秦朝的時候,商鞅,還有宦官趙高,刺客荊軻,都是死於這種刑罰。還有一種刑罰是讓劊子手把犯人身上的肉千刀萬剮,這種刑法在死之前會讓人承受很長時間的精神肉體折磨,慘不忍睹。
『柒』 秦朝的刑法有幾種!
死刑來,肉刑,苔刑,徒自刑,遷刑,髡刑,罰金,贖刑,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
『捌』 古代秦始皇設定的六種刑法分別是什麼
秦的刑罰——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
(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
(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
(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
(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
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
(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
(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
(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
(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
(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
(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
(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
(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
(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
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 的規定。
(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
(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玖』 簡述中國古代刑法關於等級特權的制度規定
中國古代的禮強調「等差」,「別異」,具體體現在祭祀、服飾、禮儀、服制等方面。在法律上突出表現為「八議」制度。所謂「八議」,是指「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凡屬八議特權優待范圍以內的貴族官僚,除「十惡」外,流罪以下減一等,死罪則根據其身份和犯罪情節由官史集議減罪,報請皇帝批准,此謂「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八議」制度是封建法律與司法的特權性的集中表現, 展示了中國古代特權法的精髓:通過整套互為呼應的律文,使貴族官吏的犯罪處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以致完全逍遙法外,而這一切均是在合法且合禮的旗號下進行的,法的公平要求與禮的差等性在古代中國實現了奇妙的合一。以上這些是特權法在中國古代刑法原則上的體現。
從中國古代的立法來看,能突出體現等級特權的罪名有:1.奴隸社會的「變更等級名分罪」它是詣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等級特權的罪名。在奴隸時代,天子、諸侯、大夫各有與之名分相適應的禮樂服制,違反者治罪,甚至為天子製作棺墩不符法定標准,也要處死刑。總之,中國古代社會通過這些罪名的制定,嚴格維護著等級特權制。2.能突出體現等級特權法的刑名就是贖刑。從內容上看,贖有金贖、貲贖、役贖,而金贖只適用於有一定身份的上層人物。由於贖刑只對有產者有實際意義,故實行結果是「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是貧富異刑而法不一。」這就表明,贖刑之制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專為少數剝削統治者減免刑罰而設置的,為他們享有法律特權提供了保障。
中國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必然導致司法實踐中特權的存在。中國古代的犯罪「特權」主體在訴訟的提起,案件的審理,刑具的適用,刑罰的適用,行刑的場所等方面都享有充分的特權。比如「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即大夫以上貴族及其妻犯罪可不親自出庭受審,而由屬吏代理參加訴訟活動;又比如賈誼的「刑不上大夫」,這里的刑僅指肉刑。少數特殊階層的人之所以能免除肉刑,是因為刑人非人,君子不近刑人。大夫等命臣又實為天子、國家的肱股,體現天子、國家的尊嚴,故不得如外族、庶眾一樣,具有刑人身份的結果[6],必須對他們的犯罪做變通處罰。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法律植根於封建等級社會,打上了深深的等差特權烙印,這是由當時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拾』 我國古代.有哪些刑法
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
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 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 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 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
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 ,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
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 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 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 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 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 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 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
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
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
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 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 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 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 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 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 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 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 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 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 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 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 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 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 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 或人力車)。
插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 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 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 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鴆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 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 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 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 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 ,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 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 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 ,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 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
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
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
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
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
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
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 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 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 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 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 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 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 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 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 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 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 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 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 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 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 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 ,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 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 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