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國家利益
❶ 受欺詐在民法中是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合同法又規定,只有在國家利益受損時才無效!!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下列幾種民事行為無效: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回
(2)限制民答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但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其在沒有發病期間實施的,並且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條件的,應當認定有效。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4)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
(5)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的。
(6)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7)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在法的適用過程中,我國法律適用原則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民法屬於上位法,合同法沒有具體規定的,適用民法。
❷ 侵犯私人財產案件中涉嫌國家利益怎麼辦
如果侵犯的法益已經超出了民法調整的范圍,那麼應該由公安機關和檢察院介入,轉換成公訴的刑事案件。
❸ 如何正確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所規定的國家利益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回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答;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
不是指雙方同時故意簽定此地合同。
「損害國家利益」,
廣義解釋:一是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二是國有企業的利益,因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因此才有這樣的結論;三是社會公共利益。
狹義解釋;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
「損害國家利益」是指合同的內容,損害國家利益。如,一方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走私貨物合同.
❹ 民法中權利設定的幾個基本問題
1、先抄契約義務是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附有的一定附隨義務。具體包括:①無正當理由不得撤銷要約的義務;②使用方法的告知義務;③合同訂立前一切重要事項的告知義務;④協作和照顧的義務;⑤忠實義務;⑥保密義務;⑦不得濫用談判自由的義務 2、後契約義務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的義務。 3、平等協商原則具體表現是:1)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互不隸屬,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2)具體法律關系中的平等。自由平等地協商來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3)平等地受到保護 4、違反公序良俗原則: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在我國現行法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我國現行法上所稱的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關於民法的基本原則,以考試分析編寫的為准:1、公民、法人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 2、平等原則 3、自願原則 4、等價有償原則 5、誠實信用原則 6、公平原則 7、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8、公序良俗原則
標準的說法中並沒有平等協商原則。
❺ 無效民事行為中的國家利益是什麼意思
【案情介紹】
甲、乙訂立合同,將甲所有的平房兩間出售給乙,價款為58萬元。為了少繳稅費等原因,雙方協商一致:在簽訂由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印製的《房屋買賣契約》時,將上述房屋的買賣價格定為30萬元。隨後,雙方另外簽訂一份《房屋買賣契約》,明確兩間平房的買賣價格為58萬元,乙應向甲預付購房款30萬元,甲收到預付款後2日內向乙交付房屋鑰匙,其餘28萬元房款在1年內付清。該契約還載明:交至房地產交易主管部門,房價為30萬元的買賣契約只是為了應付辦理房屋產權過戶之用,不作為雙方買賣房屋的正式契約,無任何法律效力。乙在付清預付款後,拿到了房間鑰匙,餘款經數次給付後,尚有15萬元沒有付清。甲多次催討不得,遂訴至法院,要求乙付清餘款。乙則主張,雙方之間存在的價格為58萬元的房屋買賣合同因未獲得房產部門的批准,為無效合同。甲多收的13萬元款項為不當得利,要求甲如數返還。
【問題】
1.甲、乙之間簽訂的價格為30萬元的房屋買賣契約效力如何?為什麼?
2.本案應如何處理?為什麼?
【評注】
l. 依《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4項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為無效的民事行為。所說惡意串通,是指雙方當事人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相互勾結串通而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的構成要件是:
(l)當事人雙方在實施民事行為時有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故意;
(2)行為人雙方在實施行為時有串通一氣,相互勾結的行為;
(3)該行為的履行結果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本案中,甲、乙雙方為逃避國家稅收,相互勾結,串通一氣,將58萬元的成交價只報30萬元,存在損害國家利益的故意,甲、乙的該
❻ 民法總則規定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則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六項: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標志。民法的平等原則是指民法賦予民事主體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並要求所有民事主體同受普遍性法律的約束。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資格(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第二,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第四,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這一原則是由民法調整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平等原則必然貫穿我國民法始終。
(二)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有權依自己的意願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自主自願,任何民事主體都不能藉助於經濟優勢或行政權力強迫他人進行某種行為或不進行某種行為。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在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方面,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第二,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預。第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實施民事行為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為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公平原則實際上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法律化。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公平合理,不能隨意抬價壓價,損害對方利益,不能乘人之危,強迫對方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規范要求民事主體在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承擔上,體現公平原則,兼顧各方利益。第二,該原則主要是作為當事人在合同關繫上應當遵循的原則。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的,應當遵循這一原則。
(四)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中,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這一原則體現在合同關系中,具有很高的效力,起到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作用,並且具有禁止權利濫用的功能。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與他人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均應誠實,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第二,民事主體在不履行義務造成他人損失時,應當自覺承擔責任。第三,民事案件的裁判人員處理民事案件,應當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平衡當事人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這一原則在《民法通則》的第七條中有明確規定。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饜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同時,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在法律上,濫用權利的行為是被禁止的,因』為這一行為有損於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構成濫用權利的條件一般包括:當事人有權利存在;當事人有行使權利的作為和不作為:當事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權利人行使權利在法律上是應當的,但是,如果濫用權利,就可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危害,因此,行使權利應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❼ 什麼樣的民事行為屬於損害國家利益行為。
為了逃避國家來政策、法規源和規定從而使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從中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偷漏稅數額巨大屬於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
民事行為是可以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所以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必須是平等主體。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關系行為的關系:民事行為是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意思變動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但是民事行為不一定都合法有效,合法有效的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
(7)民法國家利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
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 以下罰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❽ 如何正確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所規定的國家利益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
不是指雙方同時故意簽定此地合同。
「損害國家利益」,
廣義解釋:一是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二是國有企業的利益,因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因此才有這樣的結論;三是社會公共利益。
狹義解釋;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
「損害國家利益」是指合同的內容,損害國家利益。如,一方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走私貨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