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事後
A. 「對於行為時不受處罰的行為,不能適用事後刑法定罪量刑」這句話怎麼理解
「對於行為時不受處罰的行為」,它之所以不受處罰適用的是當時的法律,針對事後法屬於舊法,即法不溯及既往,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的體現。
B. 盜竊事前通謀,事後銷贓在刑法哪裡
刑法第310條第2款規定:犯窩藏、包庇罪,事前通謀的,以共犯論處,但刑法第312條的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卻沒有類似規定。
「兩高」1992年12月《關於辦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規定與盜竊犯罪分子事前通謀,事前窩藏、代為銷售、購買的,以盜竊共犯論處,而「兩高」在1998年3月17日頒發的新解釋中卻沒有類似規定。由此,有人認為「與盜竊犯罪分子事前通謀,事前窩藏、代為銷售、購買的,以盜竊共犯論處」的精神已不再適用。
筆者認為這是不正確的。理由有二:一是1998年5月「兩高」和公安部、工商局聯合簽發的《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規定窩贓、銷贓人與盜竊、搶劫機動車輛的犯罪分子通謀的,分別以盜竊、搶劫罪共犯論處。可見事前通謀以共犯論處的精神還是適用的。那麼同時盜竊犯罪與贓物犯罪(即為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沒有理由說在其他種類的贓物犯罪方面,該標准就不再適用。二是事前通謀表示有共同犯罪故意,事後又實施了贓物犯罪行為表明兩者有共同犯罪行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特徵,根據共同犯罪理論,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即使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對機動車輛以外的贓物犯罪作出明確規定,我們也可以用共同犯罪理論得出與盜竊犯事前通謀,事後實施銷贓犯罪行為的,以盜竊共犯論處的原理,是普遍適用的結論。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三百一十二條【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罪】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C. 刑法講究預先處罰還是事後處罰
事後處罰,且預備犯罪只是犯罪的准備工作,犯罪行為事實上並未實際發生,侵害行專為和後果還屬沒有產生。對此,刑法認為犯罪預備也是犯罪行為,應負刑事責任,可以比照犯罪既遂減輕或者免於刑事處罰。但是這個也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您說的那個預先實際指的是思想犯,不在此列
D. 關於禁止適用事後法的一個問題,怎麼理解
從人道主義抄角度考慮,襲哪個有利於犯罪嫌疑人,就適用哪個法律。在新法律頒布以後,舊的法律判的輕,適用舊的法律,這個時候新的法律不具有溯及力。在新的法律規定下,新法判的比舊的法律輕,這個時候新法就有溯及力,可以追及過往,讓已經判了的案件適用新的法律,這就是溯及力。
E. 什麼是事後法刑法基本原則中罪刑法定原則有禁止事後法這一項,具體是什麼意思
行為實施後,在適用法上出現的新的法律。
法律在適用上兼舊兼從輕,即原則上適用行為實施時的法律,但新法律有利於當事人的,適用新法。
F. 事後搶劫罪的犯罪的主體
根據97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可見一般搶劫罪的犯罪主體是年滿十四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而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關於事後搶劫的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根據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只有盜竊犯、詐騙犯、搶奪犯才能成為事後搶劫罪的主體,而一般人不能成為事後搶劫罪的主體,所以事後搶劫的犯罪主體屬於特殊主體。而根據中國刑法只有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才能成為盜竊犯、詐騙犯、搶奪犯的犯罪主體,所以事後搶劫的犯罪主體也必須是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由上可見,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能成為一般搶劫罪的主體而不能成為事後搶劫罪的主體。
通說一般認為:一般搶劫的結構是暴力、脅迫——壓制被害人反抗——奪取財物;事後搶劫的結構是奪取財物——暴力、脅迫——壓制被害人的反抗,二者只是暴力、脅迫與取財的先後順序上有差別,但罪質一樣,具有相同的危害性。這樣就存在著一個問題:對於一般搶劫罪的成立並無數額限制。而對事後搶劫卻要求必須多次盜竊或盜竊數額較大時,才能成立,這樣必將導致罪刑失衡。可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存在缺陷,應予修改。但實定法的權威不容置疑,在刑法典未作修改之前,對事後搶劫,必須嚴格執行,不能作不利於被告的擴張解釋,以免損害罪刑法定原則。
G. 被人欺負了,事後可以報警么
根據法律規定,發生傷害案件應當及時報警,出院後要求派出所出具傷情鑒版定函進行傷情鑒定,經鑒定,如果權屬於輕微傷就只能按普通治安案件處理,派出所可以對加害人治安拘留15天,罰款500元;如果構成輕傷,加害人就涉嫌故意傷害罪了,根據《刑法》第234條之規定,可以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構成重傷,加害人同樣涉嫌故意傷害罪,不過根據《刑法》第234條之規定,可以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H. 請解釋一下刑法上的事後不可罰
事後不可罰行為,即不可罰的事後行為,共罰的事後行為。刑法一般理論認為,事後回不可罰答行為只存在於狀態犯中,但亦有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在狀態犯中,當犯罪完成後,繼續保持違法狀態,只要其違法狀態已依據狀態犯的構成
要件做出評價,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構成要件,也不構成犯罪,這叫事後不可罰行為;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人於犯罪行為完成後,為確保或利用前行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
不另破壞新法益的行為,即事後不可罰行為;
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狀態犯達到既遂後,不
法狀態仍繼續存在,其持續不法狀態的行為,不予單獨處罰;
第四種觀點則認為,所謂事
後不可罰行為,是指在狀態犯的場合,利用該犯罪行為的結果的行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
他犯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可罰性。但由於被綜合評價在該狀態犯中,故沒有認定為成立其他犯罪。
I. 請解釋一下刑法上的事後不可罰
一、事後不可罰行為的概念
刑法一般理論認為,事後不可罰行為只存在於狀態犯中,但亦有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 為,在狀態犯中,當犯罪完成後,繼續保持違法狀態,只要其違法狀態已依據狀態犯的構成 要件做出評價,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構成要件,也不構成犯罪,這叫事後不可罰行為①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人於犯罪行為完成後,為確保或利用前行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 不另破壞新法益的行為,即事後不可罰行為。②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狀態犯達到既遂後,不 法狀態仍繼續存在,其持續不法狀態的行為,不予單獨處罰。③第四種觀點則認為,所謂事 後不可罰行為,是指在狀態犯的場合,利用該犯罪行為的結果的行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 他犯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可罰性。但由於被綜合評價在該狀態犯中,故沒有認定為成立其他 犯罪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第一、三種觀點大致相同,但仔細推敲仍存在細微差別。前者可稱 為狀態說,即把事後不可罰行為與狀態犯的不法狀態等同起來,忽視了事後不可罰行為的行 為性;後者則注意到這一點,將其認定為維持不法狀態的行為,顯然更為可取。而第四種觀 點所認定事後不可罰行為的范圍顯然要大於第一、三兩種觀點,不僅包括單純維持不法狀態 的行為如盜竊後的非法持有或窩贓行為,而且包含了之後的進一步利用行為如消費或銷贓行 為;惟第二種觀點與前三種觀點有很大差異,該觀點將不可罰的范圍大大擴展,認為事後不 可罰行為中的「事」不僅限於狀態犯,且該行為不可罰的根據並非因包括在先前犯罪行為的 構成要件范圍內,而是以為確保或利用前行為所得之不法利益且沒有破壞新法益為標准。依 此觀點,不可罰之事後行為不僅包括以上所說的盜竊後窩贓、銷贓行為,而且還包括殺人後 為滅屍起見而為之遺棄屍體行為。但依此觀點,若殺人之後以嫁禍為企圖而遺棄屍體,則應 各自獨立論罪。
由於以上觀點分歧,要弄清事後不可罰行為的概念,就有必要先解決以下問題:什麼是狀 態犯?事後不可罰行為是否必須以狀態犯的存在為前提?以下試就此加以論述。
關於狀態犯的提法,刑法理論不無異議。否定說認為,狀態犯並非一種犯罪狀態,犯罪後 的不法狀態,行為終了,已無犯罪要素,將犯罪後的不法狀態分類的「狀態犯」是不確切的 .⑤肯定說則認為,狀態犯是與即時犯、繼續犯相並列的一種犯罪形態,其由本罪行為與不 法狀態兩部分構成。因有不法狀態的存在而有別於即時犯,又因本罪行為與不法狀態並非相 伴始終而不同於繼續犯。⑥筆者對此觀點表示贊同。不法狀態不同於犯罪結果,它是指犯罪 行 為完成後,其對犯罪客體的持續侵害狀態如盜竊後的財物被非法佔有狀態;而犯罪結果 則是犯罪客體受到侵害的現實的既定的表現,不具有可延續性如殺人後的死亡結果,故狀態 犯不同於結果犯。同時,這類犯罪又不能歸入行為犯(包括繼續犯和即時犯)中,因為在行為 犯中,犯罪客體所受侵害因犯罪行為的停止而停止,沒有後續的不法狀態。所以狀態犯因其 特徵而理應在刑法理論中有一席之地。狀態犯多以財產犯罪為主,這里的財產犯罪應從廣義 上理解。
由於事後不可罰行為與罪數形態理論有密切聯系,對其性質及范圍作恰當的設定,方不至 於與牽連犯、吸收犯等糾纏不清,引起理論上的混亂。因此,事後不可罰行為中的「事」應 理解為狀態犯為宜。所謂事後不可罰行為,即在狀態犯實行行為完成後,為維持或利用不法 狀態以確保犯罪利益得以實現的行為,雖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構成,但因法律對該事後行 為 缺乏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故不單獨定罪處罰的行為。
二、事後不可罰行為的特徵
事後不可罰行為的特徵,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事後不可罰行為以狀態犯的既遂為前提,這使其與牽連犯中的結果性從行為區分開 來。如殺人後以逃避偵查而實施的遺棄、毀損屍體行為,按照前述第二種觀點,亦應成立事 後不可罰行為。但由於殺人罪並非狀態犯,故只能認定為牽連犯的結果性從行為。另外,狀 態犯必須達到既遂狀態,才可能有事後行為的存在,盜竊後的持有、處分贓物顯然以前罪已 既遂為前提。如果盜竊未遂或因數額很小不以犯罪論處,則事後不可罰行為就沒有存在的余 地。
(二)、形式上的構成要件符合性。事後不可罰行為如果與前罪單列開來,其完全具備某一 犯罪構成。以財產犯罪後的處分贓物行為(如銷贓)為例。行為人主觀上明知是贓物,且故意 實施客觀上的銷贓行為,似乎已符合銷贓罪的構成要件。但由於前罪的存在決定了其僅具備 形式上的符合性,這也是其不可罰的本質所在。
但有種觀點認為,盜竊後的贓物行為之所以 不可罰,是因為贓物罪是身份犯,即只有盜竊犯正犯之外的人才能構成本罪主體。易言之, 該事後不可罰行為在形式上亦不符合贓物罪的要件。筆者對此不敢苟同,這種以身份犯來否 定該事後不可罰行為的觀點,實質上顛倒了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實際上應該是:由於該贓物 行為屬不可罰行為,因此對盜竊犯罪後的一系列贓物行為不作犯罪論處,在事實上就造成了 只有對正犯以外的人才可獨立定為贓物罪的表象。
(三)、不可罰性,這是其區別與其他事後行為的最顯著的特徵。由此引發以下兩個問題: 事後不可罰行為「不可罰」的根據是什麼?事後不可罰行為的范圍如何界定?筆者認為,其不 可罰的本質就在於形式上的構成要件符合性,而實質上缺乏不實施該行為的可能性。具體理 由有以下兩點:第一,就狀態犯而言,其不法狀態往往是與前罪行為相伴而生的,是其自然 後續。台灣有學者認為,「就今日交易之社會經濟狀態言,竊盜犯不直接使用贓物,而因出 售贓物之目的以行竊者,殆為普通之現象,立法者就此一般事態,於規定竊盜罪之法定刑時 ,應已考慮及之。易言之,對於處分贓物行為所受之刑罰,應於規定竊盜罪之法定刑時已於 考 慮,故應認為後之處分贓物行為之可罰性,已包括於前行為之竊盜罪內適當。」⑦第二 ,依照期待可能性理論,在盜竊行為實行完畢後,雖然處分贓物行為又侵犯了司法機關追索 贓物活動的正常進行這一新的客體,但基於人性的弱點,法律不可能期待其如實交出贓物以 保證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即沒有期待可能性。
在判斷事後可罰行為與不可罰行為之標准時,日本多數學者認為,該事後行為是否可罰應 以其是否侵害新的法益或增加前行為之損害范圍或程度為准,若僅是本罪所惹起的違法狀態 之單純的延長或繼續,則可認為已包含於本犯罪之中,否則,就不能不認定為另一可罰的行 為。⑧如利用盜竊來的郵局儲蓄存摺,欺騙郵局職員,從而提出存款,因侵犯了新的法益, 構 成獨立的犯罪。筆者以為,將這一標准拿到我國刑法中則顯不盡妥當,以盜竊後的贓物行為 為例,依照我國刑法分則的體例,銷贓罪是列在妨害司法罪一節中,它侵犯的客體是司法 機關追索犯罪的正常活動。如果按這一標准,因贓物行為侵犯了新的犯罪客體,故不成立事 後不可罰行為,但這與通說相左。在筆者看來,應以對該事後行為是否有期待適法行為的可 能性為標准。如前所述,法律不可能要求行為人把盜竊所得財物如實交出以配合司法機關的 正常活動,正象法律不可能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如實供述而追究其刑事責任一樣。而且 立法上也有此傾向。如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情況,在學理上,第一種觀點認為構成盜竊罪與 詐騙罪的牽連犯,第二種觀點認定為盜竊罪一罪,第三種觀點認為構成詐騙罪。新刑法採納 了第二種觀點,實際上就已經肯定了該使用行為為不可罰之事後行為。
J. 什麼是事後不可罰行為
事後不可罰行為,即不可罰的事後行為,為法律概念。
有以下幾種解釋:
第一種觀點認為,在狀態犯中,當犯罪完成後,繼續保持違法狀態,只要其違法狀態已依據狀態犯的構成要件做出評價,即使其本身似乎符合其他構成要件,也不構成犯罪,這叫事後不可罰行為。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人於犯罪行為完成後,為確保或利用前行為所得之不法利益,而又不另破壞新法益的行為,即事後不可罰行為。
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狀態犯達到既遂後,不法狀態仍繼續存在,其持續不法狀態的行為,不予單獨處罰。
第四種觀點則認為,所謂事後不可罰行為,是指在狀態犯的場合,利用該犯罪行為的結果的行為,如果孤立的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可罰性。但由於被綜合評價在該狀態犯中,故沒有認定為成立其他犯罪。
(10)刑法事後擴展閱讀:
事後不可罰行為成立條件:
1、主體同一性。
不可罰的事後行為研究的是同一行為主體實施的前後行為如何進行刑法處罰的問題,因此主體必須具有同一性,否則就可能歸屬於共犯理論研究之范圍。
2、法益同一性。
法益同一性不僅指為前後法益的種類相同,而且前後行為須指向同一對象,即被害人相同,否則就可能侵害了新的法益而造成前後法益有別,因而客體同一性可歸入到更為具體的法益同一性。
3、事後不可罰行為從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特徵。
後行為能獨立成罪。如果後行為不能獨立成罪,本來就不屬於不可罰的事後行為,自無討論必要事後不可罰行為如果與前罪單列開來,其應當完全具備某一犯罪構成。
4、事後不可罰行為沒有侵犯新的法益,後行為侵害的法益能被前行為侵害的法益所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