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正義觀

民法的正義觀

發布時間: 2021-01-08 01:24:02

『壹』 民法中的公平原則詳解。。。求高手

1、公平就是各得其所。
2、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內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容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3、界定公平與非公平,法律沒有具體標准,而且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可以參考行業習慣、慣例、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等
4、公平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只要民法還在,民法的精神還在,它就應該存在。其他具體規則的制定也不得與該原則相沖突,而且隨著民法的完善會越來越具體化。
5、總結:公平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它使得: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 2、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所以

『貳』 民法中公平的正確意義是什麼意思

你好,
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專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屬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公平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2、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合理分配義務。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叄』 按照民法公平正義什麼充滿活力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肆』 對民法的看法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兩次起草民法典,均因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在這些現有的民事法律和學者與立法機關共同起草的物權法草案的基礎上,立法機關於2002年10月編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草案,從而使該草案備受關注。該草案由九編構成: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第三編合同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和第七編繼承法,是已經生效的法律,這次編纂民法典將它們編進來,未作任何改動,所以以下所論,將不涉及這些編的內容。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如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監護人;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時,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將被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規定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民事責任,法人的撤銷、解散和宣告破產;規定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時效和期間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訴訟時效的期間及民事主體的種類作了修改補充。將民法通則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修改為七周歲,將兩年訴訟時效修改為三年。關於民事主體,草案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法人兩類主體之外,增加規定了「第三類主體」即「其他組織」。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所謂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佔有(類物權)。民法(草案)規定,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均需依法律的規定。關於所有權,草案除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外,還對私人所有權作了專章規定,即:國家保護私人的儲蓄,保護私人投資以及因投資獲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權的范圍,包括自然人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應當注意的是,草案關於私人所有權的這些規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們尊重他人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社會財富,而當每個人追求和積聚起財富後,國家和社會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們紛紛購買高層建築物中的一個特定的專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們所購買的該特定的專有部分在物權法上即稱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草案規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就建築物內其居室等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就電梯、走廊、地基、屋頂、地下停車場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權(按份共有)。此外,各區分所有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還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學界稱為成員權(管理權)。

用益物權,是以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國家,如何在物權法上創設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草案規定了十種用益物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典權、居住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漁業權。這些用益物權形式,是我國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公有製得以充分實現的法律機制。 擔保物權,是將動產、不動產或權利設定擔保給債權人,以擔保向債權人融資的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債權人為債權而斗爭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如何保障銀行等債權人借出去的錢能順利地收回來,不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物權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民法(草案)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實踐中新創的擔保物權形式,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體系,即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和讓與擔保體系。 佔有,是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學界稱為類物權。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為羅馬法以來近現代各國民法所一致公認。民法(草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了佔有的類型,佔有的推定效力,善意佔有人對不動產或動產的使用、收益,以及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等。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在現代社會,人格被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人格利益被視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為現代人權運動的目標和基本理念。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大的基本任務。正因為如此,民法(草案)不僅對人格權設專編規定,而且在民法通則已經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作了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隱私權、信用權。對人格權的這些規定,標志著民法(草案)具有先進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的權利憲章。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草案規定:由於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方式,依規定主要有九種: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對於機動車肇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動物致人損害責任及物件致人損害責任,草案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加以規定。針對侵權責任主體的特殊情形,草案規定:(1)法人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法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人賠償後,可以向對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工作人員追償;(2)網站經營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該網站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經權利人提出警告,仍不採取刪除侵權內容等措施消除侵權後果的,網站經營者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等等。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限於當時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如今17年過去了,我國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鑒於此,草案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規定:(1)對反致、外國法的查明、國際慣例的適用、互惠對等原則作了規定;(2)對物權、知識產權以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的法律適用作了規定;(3)將民事主體、合同、侵權、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加以了具體化。

『伍』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正義觀

程序正義;遏制官僚權貴階層的利益,表現在:限制官僚權貴階層財富 ,監督官僚權貴階層使其難以枉法自利,「定分止爭」遏制官僚權貴階層侵掠他人財產。

『陸』 什麼是正義觀

正義觀指的是一個人不管身體再查、條件有多麼惡劣、都要將正義和觀放在第一位(比生體還重要)

『柒』 談談幾種公平正義觀

近些年,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在街頭的巷議里,經常可以聽到人們對分配不公平問題的牢騷,甚至買菜的大媽都在談公平正義。在《十七大報告》中有一句很有詩意的語言,「
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看起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談公平正義,
一、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觀
羅爾斯是哈佛大學哲學家,他的代表著作《正義論》。他的公平正義觀認為:社會不平等可以存在,但是必須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即最大限度的使先天條件最差的那部分人受益,那麼社會的總體福利和道德就會改善。可見,羅爾斯的觀點是偏向於社會分配向窮人傾斜的,他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公平正義的觀點,即看這個社會是否關愛窮人,是否對社會中生活最差的那部分人進行了救助,羅爾斯認為照顧窮人的社會分配是有良心的政府。用一元錢的效用問題可以很直觀的解釋這一問題:同樣一元錢對一個家財萬貫的富人來說效用很小,但對於乞丐來說,能買一個饅頭或者一塊麵包充飢,效用則很大。所以,將社會財富向底層最差的人傾斜,社會的總體福利是增加的。
顯然,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觀點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傾斜,對窮人有利。但為實施這一觀點,就必須進行公共政策的干預,因此,學界一些學者認為這個觀點偏左。
二、諾齊克的公平正義觀
諾齊克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代表作《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與羅爾斯不同,諾齊克反對任何具體形式的國家政策干預,來實現所謂的平等,政府政策的人為干預是對自由的踐踏。最終會通向極權主義和奴役之路。
因為諾齊克認為,不平等是個人選擇的結果,只要人們能夠具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市場就會產生看似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諾齊克認為是公正的。
比如,一個懶人,他選擇了游手好閑,不去工作,靠領救濟度日,最終貧窮;而一個勤勞的人,他選擇了辛苦工作,努力掙錢,得到了富裕。那麼,你說這種貧富差距是不公平的,還是公平的呢?顯然,諾齊克認為個人的自由選擇導致了分配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是合理的,才是符合社會正義標準的。
但是諾齊克的自由主義建立在社會各方面制度的完善上,自由主義的選擇基於這樣的基礎,政府能夠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懲,能夠保障經濟完善運行,不存在各種非法的尋租、貪污行為。諾齊克強調:如果財產的取得是不合法的(偷竊,欺騙,強制等手段獲取的),那麼政府確實應該提供干預,並作出及時處理。
可見,諾齊克的選擇偏重於自由主義的個人選擇,反對政府幹預,一些學者認為他的學說偏右。
三、亞當斯公平理論中的公平正義觀
在管理學中,亞當斯認為人是自利的,即人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評判公平正義,基於此,他提出了個人內心的平衡公平觀: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報比,與他人的努力與收入回報相比。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報比等於別人的努力與收入回報比,那麼就是公平的。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報比大於別人的努力與收入回報比,自己就會認為不公平,就要發牢騷,採取反抗行動;反之,如果自己的努力和收入回報比小於別人的努力與收入回報比,當事者也會認為不公平,但是處於自利的本性,他會選擇沒事偷著樂,而不會反對這一分配體制,在一個制度不完善的國家,他甚至還會積極維護這一不公平的分配體制。
覺察到的比較效果評價結果qi/ pi<qx/ px不公平(報酬偏低)qi/ pi= qx/ px公平qi/ pi>qx/ px不公平(報酬偏高)式中:q為收入;p為付出;i代表本人;x代表參照對象。
以上,簡要介紹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公平正義觀,應用不同的判斷標准得出的社會狀態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失利者會發牢騷,得利者不吭聲,但會積極維護舊體制。韓愈在其
《送孟東野序》
中提出了關於公平與牢騷問題的因果邏輯——「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捌』 民法典第184條規定對弘揚正義有什麼意義

《法抄國民法典》作為近代世襲界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法典,曾跟隨拿破崙的大軍傳遍了歐洲,並影響到世界各地,成為法國革命的象徵和人類理性的代表,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法國民法典的一些規定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凝聚著德意志民族理性精神的《德國民法典》頒布後,20世紀各國的民法典的制定多以其為藍本,而《法國民法典》的一些缺陷則為人所詬病。然而,法國民法典並不因此而喪失其光輝,它在批評中依舊保持了自己的風格並在法國人的生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國已將制定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然而人們更多的是從立法技術角度推崇《德國民法典》,卻忽略了《法國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借鑒意義。事實上,《法國民法典》作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其制定過程、立法風格、體例等等都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都不無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從分析1804年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拿破崙的作用及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入手,試圖得出一些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有益的東西。

熱點內容
項目部材料超耗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9:47:53 瀏覽:528
疫情防控法治措施 發布:2025-10-12 09:47:52 瀏覽:732
武大經濟法考研經驗 發布:2025-10-12 09:28:41 瀏覽:189
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 發布:2025-10-12 09:27:03 瀏覽:376
成都市司法局電話 發布:2025-10-12 09:16:18 瀏覽:177
湖北十堰法官被捅傷 發布:2025-10-12 09:07:23 瀏覽:741
王乾召律師 發布:2025-10-12 08:56:29 瀏覽:252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狀況 發布:2025-10-12 08:56:26 瀏覽:168
合同法交付產品不合格 發布:2025-10-12 08:53:15 瀏覽:499
道德經蒙氏 發布:2025-10-12 08:50:49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