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正的要素

司法公正的要素

發布時間: 2021-01-08 06:30:17

『壹』 簡述法治的基本要素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版理機制、社權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強調法治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1)司法公正的要素擴展閱讀:

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為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准,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范,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為;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為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為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貳』 法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法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和系統的法律體系,權力相版對平衡和相權互制約,司法體制、執法制度的健全和其人員的高素質,健全的律師制度;
二是思想方面:樹立起法律至上、權利平等、權力制約、權利本位的思想。權利本位指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中,公民權利是決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權利是決定性的,起主導作用。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建設意味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叄』 司法程序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判決的公正性或一致性

人為的因素。

『肆』 司法公正包括哪些要素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法律制定上的公正並不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法律實施中的公正。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法律公正的這兩個方面經常會出現脫節的現象。

就我國法治狀況而言,法律實施顯然落後於法律制定。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法律公正,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口號,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公正執法和公正司法。

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廣義的執法可以包括司法;而廣義的司法活動也可以包括大部分執法活動,可以包括法官、檢察官、警察等司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但是狹義的執法則不包括司法;狹義的司法活動則僅指法院的審判活動。本文講的司法公正是狹義上的司法公正,即法院的審判公正。

(4)司法公正的要素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體當然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毫無疑問,審判過程和結果是否公正,主要取決於法官的職務活動,但是法官並非司法公正的唯一主體。

檢察官對審判活動是否公正具有監督職能,因此也應該屬於司法公正的主體。至於各類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他們不是司法活動的行為人,而是司法活動的承受者,所以他們不是司法公正的主體,而是司法公正的對象。

倘若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體,那麼就必然要依靠那些被告人來主持司法公正了。其荒謬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司法公正的對象應該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毋庸置疑,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要對象,因為司法過程和司法裁決公正與否,直接決定或影響著他們的權益。

但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各種案件中的證人、鑒定人等訴訟參與人也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因為他們在訴訟活動中都有相應的權利,也都有是否得到公正對待的問題。

綜上所述,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按照這條原則,以法官為代表的司法人員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過程中正當、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結果中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伍』 淺談如何實現司法公正

首先,確保司法公正,要從人的思想教育抓起,觀念的轉變是根本的轉變,有什麼樣的思想,才會有什麼樣的行動,作為一名人民法官只有把「三個有利於」放在首位,只有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能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才能從維護和促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出發去理解和執行法律,才能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才能不計個人名利得失,才能依法公正、及時地審理好各類案件。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才能「想當事人所想,急當事人所急」,努力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從另一方面看,有些法院職能之所以發揮得不好,有些法官之所以不能公正執法,甚至走上違法違紀的道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了思想教育這個中心環節。一些法官放鬆了自己的世界觀改造,把手中掌握的執法權、自由裁量權向「功利」偏移,從而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辦案不公,損害了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由此,也充分說明了抓公正先抓人,抓人先抓思想的重要性。
其次,確保司法公正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約機制。目前應建立健全五個方面的機制:
一是用人機制。成事在人,人是關鍵。要按照公開、擇優、競爭的原則,改革的法院的人事制度,實行人才合理流動,重點崗位輪換,熱門單位交流。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真正讓那些能公正執法,能嚴肅執法的「人才」坐「正座」,上「正席」。
二是自我約束機制。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是讓直接辦理某個具體案件的某個審判人員獨立行使,而是把國家的審判權賦予由院長、庭長和審判員等組成的人民法院獨立地行使。在正確理解獨立審判的前提下,建立起自我約束機制,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強化對審判權的制約,才能有效地保障裁判的公正。
三是審判公開制。公開才能增加法庭審判的透明度,才能使司法審判置於社會公眾輿論的監督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司法公正。這應視為一條法定原則。因為公開審判在《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都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六月十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向社會公開宣布:從即日起,凡年滿十八周歲的我國公民,可以自由進入第一中院法庭,旁聽任何一件公開審理韻案件,新聞記者可以以對法律各負其責的態度報道公開審理的案件。這對於促進司法公正,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四是崗位責任制。院長、庭長、審判員、審委會委員及各審判組織有什麼職責,有什麼許可權,要進一步明確、規范。通過崗位責任制的建立和健全,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促進司法公正。
五是審判監督機制。人民法院必須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應自覺接受黨委、人大部門的監督。同時,人民法院既應嚴格按照法律自覺接受上級法院的監督,又應依法接受人民檢察院對審判活動的監督,還應接受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各界群眾的監督。此外,在法院內部,也應有有效的監督機制,既要監督案件管轄、立案和收費情況,又要監督案件的審理程序、主體認定、適用法律和審限情況。既要監督案件的審理全過程,又要監督案件的審理結果和執行。如有的法院推出了案件督辦卡制,有的法院建立了法官違法違紀舉報中心,設立了舉報箱,公開了舉報電話,有的從社會各界聘請了一些執法監督員,加強了對審判活動的監督,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再次,確保司法公正,還要敢於查處那些違法違紀枉法裁判者。在不少單位雖然監督措施不少,但落實不力。舉報箱、舉報電話形同虛設,原因就是群眾的舉報沒能很好落實。因此,在保護舉報人人身安全和民主權利的同時,應對舉報內容認真查處,真追實究,並把舉報內容、查處落實情況分門別類,定期公開公布,做到查處有結果,件件有回聲,對於枉法裁判者,對於造成錯案或有執法過錯的責任人,也要敢查、敢追、敢究,做到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有錯必改,有錯必糾,讓犯錯者受到警示,讓無錯者接受教訓,杜絕或減少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同時,對於那些嚴重違法違紀的,還要予以法律制裁,清除出法院,以純潔法官隊伍,不能讓害群之馬干擾公正司法。
總之,確保司法公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對於法院和法官的信任,才能樹立起人民法院良好的執法形象,人民法院也才能在實現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

『陸』 司法公正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司法公正,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即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

程序公正講求司法程序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當事人在司法過程中受到公平對待,主要包括「法官中立、當事人平等、程序公開、尊重裁決」等要素。

實體公正包括案件事實真相的發現和對實體法的正確適用。其中,事實認定真實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正確適用法律是實體公正的根本要求。

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簡要來理解就是,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障,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標。

(6)司法公正的要素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的特性:

1、司法活動的合法性

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合法與程序合法。

主體合法:專業化、職業化的定位;需要對訴訟參與人的身份進行謹慎的認定,方可允許進入司法程序

程序合法:嚴格遵守程序的規定

2、司法人員的中立性

司法人員的中立性包括兩個方面:①法官與雙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②司法人員的情感自控性,應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

3、司法活動的公開性

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標志和保障在我國是指審判公開和檢務公開;

4、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包括兩個方面,一、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二、法院平等地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

5、司法程序的參與性

程序參與性又稱為「獲得法庭審判機會」,指的是那些利益或權利可能會受到民事裁判或訴訟結局直接影響的人應當有充分的機會富有意義地參與訴訟的過程,並對裁判結果的形成發揮其有效的影響和作用

6、司法結果的正確性

司法結果的正確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核實證據和認定事實要正確;適用法律要正確

『柒』 民事訴訟程序公正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復民事訴訟程序公正的主要內容包括制:‍
民事訴訟程序公正是訴訟公正的主要內容,是法本身的要求和依法治國的要求。 民事訴訟程序公正包括程序規則的公正、公平、合理、當事人地位平等,訴訟程序公開,法官中立及當事人意思自治,保障民事訴訟程序公正需理順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法院和其他國家機關和組織的關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的關系以及法院內部的關系。

『捌』 獲得司法正義這個概念包括哪些要點

您好,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有:(1)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版違法犯罪、公權平解決糾紛、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2)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3)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4)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司法正義的實現:(1)須以科學的正義觀為指導。(2)須以高度正當化的程序為路徑。(3)須以法律制度為主要標准。(4)須以衡平為基本方法。(5)須以統籌兼顧為基本思路。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玖』 法治的構成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於法律,並且最終都受制於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徵,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於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後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過議會,已經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是,法治開始於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麼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麼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範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行使之後,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區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於,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於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去創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對應的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權利的實現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依賴於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後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於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後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方式,即實現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容,而缺乏適合於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性。

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比如,部門的規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並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

執法者一定要懂法,養成對法律的信仰,執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准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麼執行了以後,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後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行之後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並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徵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於司法權的性質,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個利益的立場上去代表誰,它必須是中立的。它要中立於兩個當事人之間,甚至它要中立於政府和公民之間。所以我說,研究政治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公共利益的管理,研究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成本的管理,研究管理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效率和統一性的管理,研究法學的意義則在於改善對正義的管理,正義就是體現在它的中立上。法官與訴訟雙方的關系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司法權是頂角,兩個當事人是兩個底角,法官與兩個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等距,才能表明司法的公正性。第四個特性,司法權是只接受監督而不接受指揮和命令的權力。這一點它和行政權正好區別,行政權是不能自給自足的,它一定有一個指揮和命令它的權力存在。但是司法權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司法權的面前,所有的法官都是平等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上級,就是法律。所以,基層法院的判決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在法律的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們背後的法律是同一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法官無上級。所以,對司法權要加強監督,但是要避免對司法權的指揮和命令。最後一個,司法權是終極性的權力。行政權的判斷不是終極判斷,只有當這個判斷最後到達司法權面前並得到司法權的支持時,這個判斷才可以稱作終極判斷,所以,司法的判斷是國家的終極判斷。

熱點內容
項目部材料超耗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9:47:53 瀏覽:528
疫情防控法治措施 發布:2025-10-12 09:47:52 瀏覽:732
武大經濟法考研經驗 發布:2025-10-12 09:28:41 瀏覽:189
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 發布:2025-10-12 09:27:03 瀏覽:376
成都市司法局電話 發布:2025-10-12 09:16:18 瀏覽:177
湖北十堰法官被捅傷 發布:2025-10-12 09:07:23 瀏覽:741
王乾召律師 發布:2025-10-12 08:56:29 瀏覽:252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狀況 發布:2025-10-12 08:56:26 瀏覽:168
合同法交付產品不合格 發布:2025-10-12 08:53:15 瀏覽:499
道德經蒙氏 發布:2025-10-12 08:50:49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