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剛積德
『壹』 這個簽是什麼意思
這個簽很好啊!前世積德多了,姻緣是前世積攢下來的,子孫滿堂,幸福到老!
『貳』 行善積德的意思
「做善事」的范圍相當廣,有「出錢」做的善事,如:開設醫院、創辦學校、建安老院、辦孤兒院、贈醫施葯、造橋修路、設燈照路、賑濟飢荒、施衣濟寒、施棺葬屍、創修寺院、印造經文、捐印善書、買物放生等。
亦有「不出錢」能做的善事,如:慈悲戒殺(減少世間一份殺孽),解除他人冤怨(調解怨恨,化干戈為玉帛),替人隱惡揚善,息除是非爭端,原諒別人過犯,宣揚善德,撿除擋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橋補路,文明禮讓。尊敬長輩,愛護小輩,孝敬老人,扶傷殘人士過馬路或上下車,讓座位給孕婦或老人,路見病危、盡力救護,出言語安慰病危或輕生之人,鼓勵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節義,助人骨肉團聚,講經史談道義而化導奸頑愚昧,勸人棄邪淫而向正道,容人之過錯,憐人之孤貧,勸人信因果,種福因,敬惜字紙,勿使污褻,施恩於人,勿求報謝,獻血救人,諸如此等,都是不用花錢而能做到的善事。
由此可知,「做善事」不一定要「出錢」,最要緊的,是要「出心」去做!「做善事」的范圍很廣闊,處處都是「種福之門」,只是世人有無立「心」去做而已!
我有好幾次由太古城乘坐飛翔船到中環,發現有一位船上的職員,在船泊碼頭之時,不厭其煩地扶持老人小孩上落船,而且態度慈和,我不由自主投以敬佩之眼光,在默默中,用目光來表示我內心的崇敬和贊嘆。
在車上見到讓坐的人;在馬路上見到攙扶失明人士的人,我都投以崇敬的注目禮,他們不但品德高尚,令人敬服,而且他們都在為自己種福。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雲「無相布施」也。
做善事有大小之分,主要的區別原則大約可分兩種:
A、以「出心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富者施捨出一百元,貧窮者亦施捨出一百元,富者所施捨一百元猶如九牛去一毛,而貧窮者所施捨的一百元則可能是數日之餐。因此,出心的程度就大有區別,同是一百元數目,貧者所做的善事就大得多,所種的福德效果也大得多。所以,往往貧人施捨數十元,會勝過富者施捨數千元或數萬元。
又比如說,甲乙兩人同是一樣生活環境,施捨出同一個數目的錢財來做善事,而阿甲做了善事之後,心中常常記住,冀圖速速獲報答,並常有居功之心,沾沾自喜。而阿乙做了善事之後,無居功之心,亦無冀圖速獲福報,謙虛謹慎,只顧耕耘,不問收成。因此,甲乙兩人的出心程度就大有區別,阿乙所得的福果必然遠勝阿甲。
佛經有雲:「無功德處,是大功德。」意思是說,沒有「功德之心」自居,所做的功德才是大功德。「出心」即是「發心」,是發慈悲之心,發布施之心。如果是較有修持和德行的人,發出的「慈悲之心」是非常深遠的。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不可思議,無可衡量的大功德。現在佛教和道教的一切法事,在「迴向」的時候,都是將法事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祈世界和平,風調雨順,眾生安居樂業。這也是發大慈悲心的表現,本身就具無量的功德。
學佛學道的人,修行修德的人,立志種福改善命運的人都應該發大慈悲心,不但為自己,更要為大眾,埋頭辛勤地耕耘,日積月累,自然會收成到豐碩之果。
B、以「受益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阿甲所做的善事是一個人受益,而阿乙所做的善事是使大眾受益,當然阿乙勝阿甲。
又比如說,有阿丙不務正業,嗜賭邪淫,債台高築。阿甲用金錢幫助他還清債務,救起阿丙免受官刑之苦。而阿乙則用言語曉以大義,勸回阿丙改邪歸正,使他終生幸福。甲乙兩人同使一人受益,都有善德。但阿甲是使他暫時受益,而阿乙是使他終生受益,則後者又遠勝於前者。亦可見不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做得善事。
以上兩種衡量方式都是首重於「發心」。因此不一定有錢的人才有機會做善事,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所謂「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六、貧者「做善事、種福因」的最佳方法
——介紹幾種不花錢或花很少錢可以做到的大善事
「做善事、種福因」的門路固然廣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機會才能做的。如救護病危的人,成全他人,扶失明人過馬路等等,而這些機會也不可能每日都有。如果立心刻意去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多。當然,有心去「種福」的人,平素時都不會放過每一個種福的機會。
但是,如果要下決心改善命運,則不能「等待」這些機會的來臨,必須自己主動,盡力爭取,不停地「種福」,才能從速改善命運。那麼,應
該如何選擇自己既可以常常主動去做,而且又不花錢,或花很少的錢,效果又較好的「種福」之門呢?
這里介紹幾種既省錢而又簡單易做的方法:
A、第一個方法:放生。
放生是積德造福的極好方法。
世人為求享受口腹美味,極盡殺烹之能事。僅香港一地,每天在屠房及廚房內殺害的六畜牛、豬、羊、雞、鴨、鵝和海鮮、魚、蝦、蟹、蜆、蚝、螺、蚌,及至乳鴿、鵪鶉、蛇、魚等等,其數以億計。使整個香港充滿殺機和戾氣,這無數的受害生靈怨氣,日積月累,無形中會給人類帶來禍害。願雲禪師戒殺詩中有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由此可知世人每日都在製造罪孽。現代的醫學家已經證實到,多吃肉類會給人帶來種種疾病,多吃海鮮的人很容易染上各種奇異難治的怪疾。這些事實是從有形有物的科學研究中得出來的,而存在於無形中的種種果報因素,尚未得到科學證實的仍占絕大多數,在偏重物質享受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此早已麻木不仁,這是人類可悲可憫的一面。
但如果有人能注意到人類在這方面的罪戾,你就會漸漸有所覺悟和反省:六畜動物亦是有靈性有靈魂的生命,人類為什麼要「弱肉強食」呢?難道它們真的生來就應該給人烹宰的嗎?它們就沒有屬於自己的自然生活規律嗎?人類不吃它們的血肉就不能生存嗎?人類是以這種殘忍血Xing的行為來成為「萬物之靈」的嗎?
從六畜動物在被宰殺時的種種痛苦掙扎慘狀中,已足以證實它們的靈魂對人類的怨恨,亦足以證實人類的殘忍。相反來說,假若有人能使它們死裡逃生,給予它們一條自然生活的生路,它們的內心將會充滿感謝,而亦足以顯示出人的仁慈美德!
因此,注重積德種福的人就在這方面下功夫—放生!
放生不僅是給動物死裡逃生機會,在冥冥中也為自己本身安排了一條「絕處逢生」之路。在消罪解孽和積善種福方面來說,其無形的功果更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對於患有頑病怪疾,或求壽求子求健康之人士來說,「放生」更為重要。
放生應注意的事項,如屬於鹹水的海鮮魚類,則應該放回海中。如屬於淡水的魚類則應放到水塘中。鳥雀應到山林中去放。以使它們回到適應生活的大自然中去。
放生可選擇魚類、海龜或淡水龜、鳥雀、鵪鶉等。要常放,最好長期放,或許願每月若干。又或許願放生若干為一願,不限時間,越早完成越好,完成一願後再又繼續。像袁了凡許若干善願以求某事達成一樣。但要注意,不可定時定點,讓捕鳥獸者摸到你的規律,為你去捉鳥獸,反而給動物帶來禍端;
放生花錢可量力而為,如果經濟不富有的話,可用「積沙成塔」之方法,每日積蓄三元或五元,則每月亦可積到九十元至百五十元放生款,但要專款專用,要有恆心和信心。
B、第二個方法:持誦經咒,
這是不花分文的很好的法門,無論貧福均能為之。但非有「信心」和「恆心」不可!
持誦經咒,要有誠心,亦要有信心,更要持之以恆,積月累年,不可中途而廢。這樣才有效果,持誦越久,效果越大。
經咒是佛菩薩渡世之法船,持誦經咒即是上法船,可由此岸達彼岸。
各種經咒,多數都有佛菩薩的誓願,持誦的人只要虔誠專心,久而久之,自能感應,佛菩薩自會依照他自己所立的誓願,來成就持誦人之所求。
持誦經咒的方法,最好是每日清晨漱洗後,焚香虔誠誦念。(在未有進食之前暈腥五濁之氣未染,較為清凈)。若家中有供奉神佛者,可在神位前焚香跪念,亦可選擇一清凈之地焚香跪念,但最好到附近佛堂去念。持誦之人暫勿吃牛肉狗肉(食牛犬肉,血口誦經,罪孽深重)。最宜每月朔望持齋,或每月十日持齋(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月小改加二十七)。或每月六日齋期(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改加二十八)。
持誦之人可自己選擇一二種經咒作為長久奉持,不要貪多種。念時心靜氣和,雙手合掌,垂目專心不要貪快,可小聲念,亦可默念,自己一面靜念,一面要靜聽,將自己所念一句一句聽回心中,做到「出口、入耳、印心」。如此久之,咒力印心,速獲感應。念完之後精神爽利,心中充滿祥和之氣,情緒特別開朗愉快。
注意念時要盡量排除雜念,初持誦之人,定力不足,雜念紛紛。要逐步訓練自己,日久自能達到「心咒合一」。如果是「有口無心」或「口是心非」的念誦,喊破喉嚨也不會得到絲毫效果的。
經咒有《金剛經》、《大悲咒》、《阿彌陀經》、《心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地藏菩薩本願經》、《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經》及《文昌帝君陰騭文》、《七佛滅罪真言》、《准提佛母神咒》、《往生咒》、《六字大明咒》等等,皆可選誦。
C、第三個方法:發願吃素。
這又是一個不用花錢的好方法,但港地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視各人的職業和處境而異,亦視各人的意志及克服力之強弱而定。
發願吃素不一定是要終生吃素,可根據自己本身的處境來決定吃素的時間長短,有的百日,有的半年,或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又要視本身所許之願力大小,所求成就之事情大小而定。
譬如,在姻緣方面挫折太多的人,輾轉阻滯,一直得不到成就。可根據自己的處境發願吃素二年或三年,以此功德成就美滿良緣。
又如在事業方面一直受到挫折的人,可發願吃素三年或五年,以此功德求事業穩定平順。
發願吃素者最好親自到佛堂或寺庵之地,事前沐浴齋戒,誠心而隆重其事,跪在菩薩或佛祖像前誓願,以求成就某事。不一定要呈疏文,但以一心之誠,自可感應到諸佛菩薩。
發願者要說到做到,切忌破戒,否則罪惡更深。
發願者亦切忌殺生,發願求事切忌求邪事。如求姻緣切忌求邪緣,求事業者切忌求發大財,更切忌求股票炒金及賭博等不勞而獲之財利。
D、第四個方法:直接施濟孤貧。
這個方法雖然須付出財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為,種無量之福。
我們時常可在報紙上看到報社呼籲市民義解善囊的新聞: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頓失生計之悲慘;又或某某人年老傷殘無依而致乞卧街頭,受飢寒風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長年卧病不起,六親無靠,兩餐不繼,貧病交迫,苦不堪言。不少慈善人士義解善囊,匯款由報社轉交到孤貧者的手中,這些慈善人士正在廣種福田!為自己之將來種下無量無邊之福!
前章已經說過,種「福德」之大小並非視「善款」之多寡來衡量的,而是視「出心」之深淺來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為。只要種福者時時培養這種慈悲心,不放過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為之,則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親自將善款交到孤貧者手中,可按照報紙上所載之地址前往探訪。經過親自目睹他人之凄慘境況,更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這慈悲心腸便是菩薩心腸!捐善款時不要留下自己的姓名,施恩不圖報,免得受惠者耿耿於懷,這是「無相布施」,功德更大。
E、第五個方法:探訪老人院。
這個方法最好是由數人組成一個小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將善款全部買食品,如水果、餅干、奶粉、日用品等,然後送到老人院,分給老人。
老人院(或安老院、護理院)里的老人,多數是六親無靠,孤獨無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內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她(他)們需要親情、溫暖和照顧。由於人體筋骨氣血的衰老退化,她(他)們手腳不靈活,行動、穿衣、飲食等種種不便。尤其是「護理院」里的老人,大多數是病人,穿衣參差不齊或倒翻,須人幫忙,飲水喝湯流出嘴角,流濕衫襟,須人照顧,尤其是心靈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溫暖的慰問。因此,探訪慰問老人是無量的善德,可種無量之福田。
F、第六個方法:探訪孤兒院。
獨自一人或數人同行皆可。攜帶物品范圍較廣,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兒童讀物等等,在探訪時間內前往,分給孤兒。
孤兒們失去了父母的扶養,得不到普通兒童所擁有的母愛和家庭溫暖,生下來就飽嘗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靈上受到了永難平復的創傷,他們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們需要母愛般的懷抱,心靈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
我們用一些物質上的施捨,加上一顆「愛心」,使孤兒們得到心靈上所需要的溫暖,在無形中已經種下了福因。感受著孤兒們的歡笑和自己心靈上的快樂,不是種福的最好引證嗎?
G、第七個方法:捐印經書善書。
這也是極好的行善積福的妙法,經書善書是諸佛菩薩濟世渡人、救苦消災的苦海慈航。推動經書善書的傳播流行,是宣揚諸佛菩薩的慈悲心腸,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此,捐印經書善書是廣種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當代佛門高僧凈空法師就把人們供養他的金錢全部拿來印經講法,功德不可限量。
經書善書宣揚因果報應,能抑制人類的作惡心理和行動,能使惡人循規蹈矩,使社會減少罪惡。又能鼓勵人們增加友善的信念,互相讓步和忍耐,增進社會祥和的氣氛。
所以,有心行善積德之士,是不會輕易疏忽這個最佳機會的。
捐印的數量又要視各人的經濟環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淺絕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淺作為准繩。「出心」即是「發心」,發什麼心?慈悲心,菩薩心是也。
H.第八個方法:原諒別人
古語雲,「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這三點,如過能做到,就可以在修德的路上前進一大步。許多宗教都教育人要「寬恕」,「容忍」。別人對不起你,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或苦衷,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多看人的好,少念人的惡,就會自然而然生發出一種同情心。即或是有人確實有意傷害我們,應該視做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感召,前生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情,現在是債主上門來討還回去。如是觀之,自然心平氣和許多。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I.第九個方法:學習忍辱
忍辱是佛門六度之一,對我們普通人也很有價值。別人對自己的批評還不算是辱罵,我們應該抱著謙虛謹慎的態度平懷順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批評當成別人對我們的關心,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而別人對我們的無理的辱罵,一方面是在磨練我們的心態和脾氣,而做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也需要有過人的度量和承受力,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此不足為勇也,猝然加之而不驚,無故臨之而不怒;另一方面正是我們增福的機會,承受過無理的辱罵後,德隨量長,福隨量進。這能成為自己的命運轉變最好的基礎。
J、第十個方法: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
看相中遇到過一些青年人,家庭富足,自身學業有成,工作優越,便自視勝人一籌,而生出驕慢之心,以為自己可以憑自己的能力享受榮華富貴,而這些往往成為日後的障礙。一旦失敗,方才醒悟自身的渺小。也有一些英才,自身能力過人,卻時常存感恩心態和謙虛心態,待人平等愛,願意回饋社會,這樣,反而更能家庭和睦,事業發達。其實,上天賜人智能,財富,不是讓人去自顧享樂,驕奢淫溢,乃是借這些人之手,去幫助哪裡些窮困之人。越能與人分享福氣,福氣會越綿長悠久,生生不息。
古人雲,惟謙方能受福。常懷謙虛,感恩之心,命運也會隨之改善。
K、第十一個方法:常常吃虧
人生沒有完滿的,一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起落,即使是皇帝巨富也有自己的不如意,從命相的原理來看,這個道理也是對的。人生不要去爭奪,如果不是你的,即使爭來了,也沒有福氣受享。而吃虧是一個很好的轉運方法,把利益讓給別人,不去爭斗。這樣你生命中缺少了這些,上天也會給你在另一方面的補償的。
吃虧是利益上讓別人多得一些,也是一種心態,意識到這個世界本來不完美,自己,別人都是有缺點的,懂得開心接納自己和他人,接受不如意,這樣,生活才會越來越快樂。
L、第十二個方法:面帶微笑
在生活中常常面帶微笑,把好意和善意傳遞給身邊的人,就會與周圍的人結下善緣。「未修佛道,先結人緣
『叄』 所謂的做好事積德具體指哪幾德例如口德什麼的
不妄語,不說假話騙人;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惡口,不說難聽的臟話;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的話!
『肆』 老師,請問積德行善,修行佛法對人的命運有改善嗎
當然有改善,很多的不可收拾,都緣自於憤怒和不甘。修行,很多事已看透,心平氣和利於解決許多的矛盾,這就是改善。
『伍』 行善積德有什麼意義
別人不知道,甚至不領情,是最好了。他要領情了,那麼你的善報就提前領受了,以後就沒了。。
嚴格說,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才算功德。
這個凡夫難以走到,是大菩薩的境界。
但楊仁山說:【發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無漏。就是發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後,做世間善事就是功德。
但這話我不敢肯定,有無佛經原文可以證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能看到一些富翁資助寒門學子圓一個上學夢的畫面,這些慷慨解囊之人確實值得我們感動與尊敬。但令人奇怪的是,很多受到過資助的學子雖然在鏡頭前表現得比較感動,但在內心卻並沒有生出多少的感激。這是因為這些富翁捐助的目的不是非常純潔,有的只是想藉此機會來為自己留下一些美名,贏得人們的一些好感,可以說與那些寒門學子只是互相利用的關系。而那些寒門學子雖然貧窮,但是自尊心還是有的,沒有人願意受到別人的施捨,更不願意將自己受到施捨的事情讓全天下的人知道。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受恩不知報」現象的原因。倘若那些富人們可以不貪圖虛名,甘做默默無名的奉獻著,那麼那些受人恩惠的人自然會牢記在心,即使因為不知道恩人是誰而在今後無法回報,但他們也一定會將這份愛傳遞下去,而且也不會留下姓名。如此一來仁愛之心將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終滾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陸』 請問女生適合去考紀委還是司法局呢請綜合多方面因素回答一下,謝謝!還有法律援助中心怎麼樣
法律援助中心是司法局的一個科室,來司法局法援中心吧,你通過了司法考試,在法援中心可以注冊公職律師證,法律援助是一個積德行善的事,可以幫助經濟困難的群眾免費打官司,而且相對紀委來說工作相對輕松。
『柒』 做什麼事最積德,功德最大
修佛之人若貪福德豈不是與佛家經法背道而馳,
想積福德未必要印造佛經,四處宣揚.
佛雲;心中有佛,便處處有佛.
積攢福德也亦如此,只要有你有好生之德,憐惜眾生,未必要行什麼大善大舉之事.
多去寺廟聽經頌法,不殺生,不生口舌之非,便也是為自己積攢福德的一種方式.
還有樓主說絕大多數眾生慧根太淺,本人認為此話變不為自己留德!
免不了有出口傷人之嫌!
佛雲;眾生皆佛性,這句話說的就是,眾生本來有著跟佛一樣的大慈大悲之心,只因眾生的隨性和自私的心把這個本來還有點火苗的佛性給撲滅了,就好象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本善一樣.
修佛之人應切忌出口傷人,言語即是刀劍,傷人於無形.
『捌』 行善積德能得什麼福報
布施錢財衣物,得富貴;
慈心不殺,得長壽。
另有三十二相修報因緣如下: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用和善的眼看眾生,所以得到牛王眼相。(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恆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用和善誠實智慧 的語言教化眾生,所以能夠得到八梵音相。(佛之音聲清凈而遠聞也。)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頂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
在行菩薩道時候,無數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恭敬禮拜,破除自己的驕慢。所以得到無見頂相。(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不欺騙一切眾生,所以得到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能布施持戒,修道時心不動搖。所以得到足下平滿相。(足里無凹處。)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能夠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所以得到手足輪相。(千輻輪相,手足有輪形紋。)
為菩薩時。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是故次得。纖長指相足跟長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能夠至心受持優婆塞戒,所以得到纖長指相,足跟長相。(手指細長。足踵圓滿無凹短處)
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佣滿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善於接受師長父母善友的勸告教誨,所以得到身佣滿相。(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
為菩薩時。以四攝法攝眾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網縵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所以得到手足網縵相。(手足縵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手摩洗師長父母身。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為父母師長洗浴,除去污垢,塗抹香氛。所以得到手足柔軟相。(手足柔軟,不僵硬)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化眾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教化眾生,令其修行布施持戒等一切善法,所以得到毛上靡相。(身毛身毛之頭右旋,平順)
為菩薩時。至心聽法至心說法。為壞生死諸過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脫離生死種種害處的緣故,能夠至誠聽聞,解說佛法。所以得到鹿王腨相。(腨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一切眾生病葯。是故次得身方圓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布施一切眾生所需醫葯,所以得到身方圓相。(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
為菩薩時。終不欺誑一切賢聖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決不期誑聖賢父母善知識。所以得到手過膝相。(垂手長過膝。)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見怖畏者能為救護。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馬藏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見到眾生恐懼畏怖的時候能夠救助保護,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於遮護人的罪過,所以得到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親近智者樂聞樂論。聞已樂修。樂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膚柔軟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親近智慧的人,樂於聽聞議論,聽後樂於修習,樂於祛除道路上的障礙荊棘。所以得到皮膚柔軟,一一毛孔生一毛相。(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眾生房舍卧具飲食燈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常布施眾生房舍卧具,飲食燈光照明。所以得到金色身相。(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可嗔之處不生嗔心。樂施眾生隨意所須。是故次得七處滿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本可生氣發怒的時候能夠不起嗔心,樂於隨眾生的意願布施,所以得到七處滿相。(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並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善能分別善不善相。言無錯謬不說無義。可受之法口常宣說。不可受者不妄宣傳。是故次得缺骨滿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善於分別善不善相,言說沒有錯誤,不說沒有意義的話。能夠接受的佛法經常宣說,對於不能接受的人不隨便傳授宣揚。所以得到缺骨滿相。
一者上身。二者頰車。皆如師子。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中自無兩舌教他不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上身和面頰如同獅子一樣,是因為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中沒有兩舌,也不教他人兩舌,所以得到上面兩種相貌。(身如師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廣大,行住坐卧威容端嚴,一如獅子王。頰車如獅子相。即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一四十齒。二白凈相。三齊密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十善法教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四十牙齒,齒白如雪,諸齒齊密三相,是由於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中以十善法教化眾生。眾生接受後心生歡喜,常常樂於稱贊他人的功德。(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修欲界慈樂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修行欲界慈悲,樂於思維善法,所以得到四牙白相。(即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待求已然後方施。是故次得味中上味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修不待他人有求於自己就能主動布施。所以得到味中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一者肉髻。二廣長舌。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至心受持十善法,並教化眾生。所以得到頂上肉髻,廣長舌相。(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發際。)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不虛。是故次得白毫光相。
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無數世宣說正法,真實不虛。所以得到白毫光相。(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稱毫光、眉間光。)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如是業。是不為難。在家之人。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佛還重申了一下,出家菩薩修行三十二相比在家菩薩修行三十二相較為容易,因為惡因緣的阻撓較少的緣故
『玖』 求解簽,前世官事,今世變事,還貫了願,積德行善。什麼意思
前世窄事今世變事還貫了願積德行善解簽,其實這個東西個人認為它都不真實的,不暑什麼事,人都要以善為主,不能作惡多端,否剛自不當然會遭到應有的懲罰,祝你一切順利!
『拾』 請問一生信佛行善積德之人,在臨命終時會不會因一時嗔念而下地獄,若會的話又何解呢
1、如果你在生活中每一個當下,都能離相、離念,知道緣起如幻,自然不會有嗔恨心。2、平常能如此,自然臨終就有把握。3、所以平時除了行善積德,金剛經的理義,還是應領納於心,雖然行善積德,力求三輪體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