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輿論司法綁架

輿論司法綁架

發布時間: 2025-05-07 16:28:20

Ⅰ 標題 如何區分輿論監督司法與輿論干預司法的界限

一、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

輿論監督有利於司法公正,輿論監督就像一面鏡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時刻警醒他們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維護司法公正,並且我國對於輿論監督的態度也越來越開明。2009年12月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中就明確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

(一)輿論監督有利於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基本原則司法腐敗是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了《人權宣言》。第一條指出:「在權利面前,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人們傾向於安全,有序,可預見的世界,不希望出於混亂,難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適應中,由於權勢,金錢的影響,導致一方受到偏袒,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無序的狀態。」人們對於自己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所以人們渴望在後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輿論監督,司法活動就被置於公眾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由於金錢和權勢帶來的不公,為司法審判塗上了一層防腐劑,從而有利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實現。

(二)輿論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輿論不僅對社會、對群眾起著特殊的監督作用,它對於黨、對於政府、對於一切領導機關和領導者也起著監督作用……經過這樣經常的輿論監督,這類行為將會大大減少。例如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以及各地方衛視的法制節目在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農民時建峰偽造軍車牌照騙免高速公路通行費案,電視台對其庭審進行了現場直播。類似的輿論監督使得案件在公開、公平、公正環境中的解決,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此外,輿論監督是的廣大的普通的民眾參與到案件的評論中來,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監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專斷以及冤假錯案的出現。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於案件的持續跟蹤報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識以及警示社會大眾的效果。

(三)社會監督有利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絕對的正義需要完善的追求正義的環境和設備。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要堅決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嚴格依法辦事,禁止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社會監督可以使司法活動在陽光下運行,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四)輿論監督可以促使司法工作人員提高其業務水平由於我國建國較晚,法學教育起步晚,各個地區的司法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偏遠地地區,司法工作人員的水平更無法保證。輿論監督對於一些案件的關注和評論,迫使司法工作人員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辦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貓貓」事件中被處理的民警,就值得整個司法系統人員學習,以及在2010年年底,河南農民時建鋒被指控偽造軍牌騙免368萬多元高速通行費案件中被處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鍾。廣大司法工作人員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作為人民的公僕應該用好人民賦予你們的權利,盡心盡力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切實

(五)社會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改革和立法改革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披露了孫志剛死亡的情況。此後有關孫志剛死亡的報道在各大門戶網站上被轉載,引起國人的一片嘩然。一時間孫志剛以及導致此次悲劇的收容制度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6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381號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全國各地的收容所紛紛摘牌,舊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漸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再比如,正在討論的勞教制度的改革無不體現著輿論監督的作用。勞教制度很難保證程序正義,並且做不到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適應,是不符合現行的司法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原則。改革勞動教養制度,不僅是符合法治精神的當然要求,也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必由之路。相信社會輿論會像促進收容制度的改革那樣監督勞教制度改革的。

二、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妨礙作用

如文章開頭關於許霆的案例,一些法學家認為是社會輿論綁架了法官,干擾了司法獨立。在中國有關新聞、網路媒體的相關立法不健全,媒體在報道有關案件的時候缺少監管,新聞媒體便會做一些捕風捉影的報道,或者只對整個事件的一部分做傾向性的報道,從而給了輿論錯誤的導向。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關者為了逃避自身的責任,濫用新聞輿論的報道、媒體輿論的善意炒作以及公眾同情弱示群體的心態,擾亂司法人員正常的辦案程序。(本文來自於《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一)在中國人情社會的大背景下,道德評判有失法律公正影響司法審判。輿論監督對具體案件往往以道德的標准來進行評判,而司法審判則要求司法人員以法律的標准來進行審判,二者評判標准不同,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能達成共識。社會輿論對於一個案件的判斷總是出於主觀的感性的認識,所謂的公知很少從法律的角度對一個案件作出評判。而新聞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會用生活中的道德標准報道一些案件中的熱點問題,在案件沒有作出最後的法律審判之前盲目的做一些報道。作為司法裁判者的工作人員難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在做最後的法律判決的時候難免會考慮社會大眾的承受度。這樣的話,輿論監督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司法活動作用,反而干預了司法,左右了法官的判斷,造成司法的不公正。

(二)給審判人員帶來很大的壓力。媒體對於案件的熱點做失真的盲目報道,這樣的話法律裁判者就有來自案件本身和社會輿論兩方面的壓力,他們勢必為了平衡這兩種壓力而做出一些妥協,而很多時候法律裁判者會向社會輿論妥協。因為那樣或許會導致司法的不公,但不會有來自公眾的不理解和社會的輿論壓力。

(三)作為輿論監督主力軍的各種媒體素質參差不齊,盲目的報道會侵害法律權威。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由於缺少法律監管和行政監管。逐利性使得廣大媒體會迅速的介入一宗案件的報道中,並且會做持續的跟蹤報道。甚至會為了利益做一些盲目的、不真實的、具有傾向性的報道去迎合公眾的情緒。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媒體本身的形象,也使得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侵害,損害了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四)輿論監督會擾亂司法程序。輿論監督具有炒作性、制約性、傾向性的特點。輿論監督的這些這些特點決定了輿論監督在促進司法公正的同時也會妨礙司法公正。在實踐中,由於缺少監管,一些媒體炒作某一案件,對某一案件做具有傾向性的評價來博的讀者的眼球。於是一些人便利用媒體的這些特點,炒作一些關鍵詞,欺騙廣大的讀者。利用人們同情弱者的心態來干擾辦案人員的視線,以期做出有利於把自己的司法裁判。現階段,由於有關新聞媒體的立法不足,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我國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處於不確定的狀態,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有利也有弊。這就要求我們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完善司法獨立制度、吸收國際立法,公約的先進經驗等方法來完善輿論監督。從而更好的平衡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掌握好輿論監管的度,發揮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實踐中,法院和檢察院應該努力做到既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知情權,又合理的處理輿論的監督,做到辦案不受社會輿論的傾向性引導,保證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公開。這就要求廣大法院檢察院應該堅持依法辦事,依章程辦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同時要求作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檢察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辦案能力,樹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平衡好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兩者的關系,共同努力為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Ⅱ 如何看待網路輿論對於司法的影響

擴大司法審判工作的透明度,主動接受網路輿論的監督。法諺語「正義不僅應當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並攜孫」即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而且還應當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網路受眾之所以容易對刑事審判過程及判決結果產生各種懷疑。

很多時候源於信息的不通暢,來自主流媒體的正規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傳播。而個別與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網民容易在網路上發布各種隱簡不實的暗示性信息,誘導不明真相的受眾做出「理所當然」的推測。而網路傳播又具有極大的便捷性,使得這些不是言論和主觀推測迅速佔領網路各個版面。

傳達到更大范圍的受眾。最後導致法院「有口莫辯」的被動境地。主動增強司法透明度,及時把真實信息傳播到普通受眾,從而可以有效的遏制的流言的產生和傳播。公開審判、公開判決、在網路上公布判決書的行為無形中搶先佔領了網路輿論的制高點,取得了主動地位。



(2)輿論司法綁架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和言論自由都我們社會珍視的價值,網路的出現,給廣大民眾提供了可以自由表達的機會,大大增強了民主監督的力量,這對促進刑事司法走向民主化無疑有重大意義。然而刑事司法這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需要不受外界干預的獨立裁判環境。

這就要求我們主動接受輿論監督時還需要警惕「網路輿論審判」。在網路輿論的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需要理性的思考,積極尋求適當渠道發揮網路輿論絕鏈應有的監督作用,同時有效化解網路輿論對刑事司法活動的負面影響。

Ⅲ 社會輿情綁架的作文素材

林州警察郭增喜摔童案出現了輿論一邊倒的趨勢,大有不將犯罪嫌疑人郭增喜立即槍斃誓不罷休的態勢。網路輿論之所以一邊倒,除了因為郭增喜酒後無故摔童情節惡劣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人認為郭增喜是一個警察,幹了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就必須罪加一等,因此不槍斃郭增喜不足以平民憤。不知道這些善良的網民們在發帖跟帖時是否理性思考過:我國是法制社會,對犯罪嫌疑人的任何判決都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不是以網路輿情作為判決依據。既然我們要求法院不枉不縱,公正判決,就不應該試圖以網路輿情綁架法律,不應該試圖以網路輿情干擾司法公正。

犯罪嫌疑人郭增喜是否構成犯罪,如何判決都應該由國家司法機關依法依律進行,不能因為他曾經是一個警察就要求法院超越法律規定的量刑幅度進行法外嚴判,也不能因為他曾經是個警察就給予法外開恩減輕或者免予刑罰,所有的判決都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依法進行,這才符合法制精神。郭增喜是否構成犯罪,將來如何判決,不僅要看犯罪情節輕重,而且還需要看犯罪後果等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如果郭增喜犯的是故意傷害罪,那麼除了看犯罪情節以外,更主要的是還需要看傷害後果,因為傷害的後果是認定故意傷害罪的重要依據和量刑的重要尺碼,如果經過法醫鑒定,受害者的傷情構成了重傷,那麼依法嚴懲郭增喜自然不在話下,也是他罪有應得;但如果經過法醫鑒定受害者構不成輕傷,那麼郭增喜的行為即使再惡劣也構不成故意傷害罪;如果經法醫鑒定受害者構成了輕傷,那麼郭增喜也就構成了故意傷害罪(輕傷害)。中國法律對於構成故意傷害罪的處理也有是有原則可徇的,如果受害者是輕傷而不是重傷,依照我國的法律是允許犯罪嫌疑人與受害的當事人之間進行調解的:即不論在事件剛剛發生,或者是在偵查、起訴或者審判階段哪個環節都是允許犯罪嫌疑人與當事人調解的。只要當事的受害者願意,我們應該允許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的親屬、、民調組織、犯罪嫌疑人的單位領導、街道辦事處、律師、以及法庭等等出面與受害者進行溝通並給予調解,彌補犯罪嫌疑人的過錯,這並不是什麼包庇犯罪嫌疑人,更不是所謂的徇私枉法,也應該允許郭增喜私下給受害者以經濟補償,因此在此事沒有暴露前,郭不論是通過什麼途徑給了受害者家屬十幾萬元錢並不是什麼過錯,並不是一些所說的什麼用封口費收買受害者,雖然事後受害者對此予以了否認,但即使有這么一回事也不是法律所禁止的,只要不是重傷害,當事人對調解結果諒解要求當地司法機關不予追究刑責、撤訴或者免予起訴、免於刑事處罰也是法律允許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郭增喜曾經是警察就剝奪了他的這些合法權益,也不能因為網路輿情壓力就不讓犯罪嫌疑人郭增喜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陳述、辯解或者懺悔、彌補過錯,也不能因為郭增喜曾經是警察就要求

Ⅳ 在葯家鑫案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有人說葯家鑫案是輿論干預司法

其實確實如你所說,葯家鑫這個案子判死刑毫不奇怪,但是就我所知,這個案子中存在著明顯的輿論干預司法的情況。
1最初,出了這個事之後,輿論一邊倒地批判葯家鑫。這一步還沒什麼,畢竟罪行惡劣。
2在葯家鑫接受采訪的時候,說了句【農村人難纏】,這句話立馬傳遍大江南北,幾乎所有的報道都只對這一句話進行報道而沒有任何上下文。此時輿論開始過度。
3接下來,眾所周知的,輿論將葯家鑫描述為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並毫不掩飾地直接在標題中使用這些詞語,塑造葯家鑫的形象,直接把葯家鑫的家庭塑造成了特權階級,激起民眾更大的憤怒。實際上除了其父當過兵之外,其餘一律為捏造,葯家鑫的車也是他上大學後自己掙錢所買,真是富二代誰會給人當家教那麼晚才收工啊?
4至此,全國【殺】聲一片,皆言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矛頭直指司法機關要求殺人。被害者家人開通微博引領輿論攻擊,停屍家中,葯家鑫不死女兒不葬以要挾司法。以上,是從正面看這個案子里的輿論干預司法。
5葯家鑫死後,被害者家屬向葯家索要民事賠償,其實這也應該,因為殺人案件除了刑事責任之外還有民事責任。問題是,當年葯家曾經湊了三十萬要賠給被害者家庭,被害者一方本有意收下,但被律師告知一旦收了錢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對犯人的諒解從而減輕刑罰(確實如此),就拒收了。此時被害者家庭起訴葯家要求賠償,輿論又一齊佔到了葯家,認為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可賠的,何況當年自己拒絕了賠償,有視頻資料為證。那之後,雙方律師都開通微博,拿出看家本事努力搶佔道德制高點,之所以要做這種事,恰恰反映出了在之前的案子里輿論起了多大的作用。
所以,葯家鑫這個案子,判死刑本身並沒有問題,但過於激烈且抓住一點不放、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的輿論是有問題的。

Ⅳ 輿論可以影響司法么

法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會,依法審判,摒棄輿論審判。互聯網上經常有一些為犯罪嫌疑人開脫,或提前「定罪」的現象,有的甚至輿論一邊倒,來勢洶洶。這種試圖以「輿論審判」來影響甚至左右司法審判的現象,引起了人們對於「輿論審判」和司法審判關系的深思。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於實現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動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銳利,用起來就越要當心。輿論表達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難免產生一些消極的東西,這些消極的東西如果影響了司法人員對案件的正確判斷,就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用法律的尺度,認真負責謹慎地發表自己對某一案件的看法,這是公民的權利,而任何背離法律准繩的聲音,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損害法律的尊嚴。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決定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或者案件當事人一致同意相關民事爭議在行政訴訟中一並解決,人民法院准許的,由受理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人民法院經審查發現行政案件已經超過起訴期限,民事案件尚未立案的,告知當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民事案件已經立案的,由原審判組織繼續審理。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民事爭議為解決行政爭議的基礎,當事人沒有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申請一並解決民事爭議。當事人就民事爭議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並已立案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行政訴訟的審理。民事爭議處理期間不計算在行政訴訟審理期限內。

熱點內容
公休假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8 05:19:06 瀏覽:368
法庭上叢法官 發布:2025-05-08 05:14:35 瀏覽:966
東莞勞動法工資標准2020加班費 發布:2025-05-08 05:13:53 瀏覽:420
民法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5-08 05:13:53 瀏覽:396
社會與法走過迷茫 發布:2025-05-08 05:13:52 瀏覽:440
法警可以轉法官嗎 發布:2025-05-08 05:06:45 瀏覽:139
安全氣囊相關法規 發布:2025-05-08 04:42:39 瀏覽:313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8 04:41:19 瀏覽:953
刑法財產刑的規定 發布:2025-05-08 04:39:56 瀏覽:617
關於合同法的調研報告 發布:2025-05-08 04:38:09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