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秦代司法大權

秦代司法大權

發布時間: 2025-05-09 12:40:56

❶ 秦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與前代有何不同

一、秦朝法制的指導思想

秦朝建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韓非的以法治為中心 ,法、術 、勢相結合的思想,對秦始皇政權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成為其指導思想。秦朝的法制指導 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令由一統

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 權屬於皇帝。

(二)事皆決於法

秦始皇規定以吏為師,事皆決於法。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階級 「 以法治國 」 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做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 「 皆有法式 」 。

(三)以刑殺為威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二是嚴刑 重罰。這是商鞅輕罪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二、秦朝立法概況

(一)立法活動與雲夢秦簡的發現

秦國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頒布 「 初租禾 」 的法令,確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隨後,在獻公(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在位)時又頒布 「 止從死 」 的法令,禁止用奴隸殉葬。孝公時 ,商鞅變法,開始大規模製定法律令。昭襄王時,法令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秦王贏政 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原有的法律令,隨著封建經濟、政治的發展,又制定了許多新的法律令。所以,在統一六國前夕,秦國法律令名目繁多,而且體例和內容已經相當完備。

秦朝建立後,又陸續制定頒布了許多新的法律令。

1975年底發現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的《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 律 答問》、《封診式》是有關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雲夢秦簡共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法律令文書有《秦律十八種》:《田律》、 《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效》、《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此外還有《效律》,是對核驗縣和都官物資帳目有關制度的規定,其中有的已收錄在《秦律十八種》中。

《秦律雜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 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共11種律文 的摘錄。

《法律答問》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所作的解釋。

《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以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面的規定和文書程 式。

(二)法律形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❷ 中國古代中央刑事審判機構名稱的演變

中國古代司法機關的演變
西周至秦漢、魏晉時期

從司寇到廷尉

御史制度變革

西周時期,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施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秦漢時期,廷尉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審理全國案件;郡守負責全郡案件審理;縣令兼理本縣司法,負責全縣審判工作;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

秦代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對全國進行法律監督

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

西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魏晉以降,為抑制割據勢力,御史監督職能有明顯加強。御史台主監察,權能極廣,受命於皇帝,有權糾舉一切不法行為

唐宋時期

大理寺

北齊時正式設大理寺

審理中央百官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流徒案件的判決,須送刑部復核;死刑案件必須奏請皇帝批准,對刑部移送的死刑與疑難案件具有重審權

刑部

唐代刑部:復核大理寺判決的徒、流刑以上的案件,以及州縣判決的徒刑以上案件,並有權受理在押犯申訴案件

宋代刑部:負責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的復核及官員敘復、昭雪等事。注意:神宗後,刑部分設左右曹,左曹負責死刑案件復核,右曹負責官吏犯罪案件的審核,其職能有所擴大
宋審刑院是太祖時為加強對中央司法機關的控制設立的,使大理寺降為慎刑機關,地方上報案件必先送審刑院備案,後移送大理寺、刑部復審,再經審刑院詳議,交由皇帝裁決。神宗時裁撤,恢復刑部與大理寺的原有職能

御史台

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為正副長官,下設台、殿、察三院,是中央監察機構,有權監督大理寺、刑部的審判工作,同時參與疑難案件的審判,並受理行政訴訟案件。分設台院、殿院、察院,統轄下屬的諸御史

三司推事

中央或地方發生重大案件時,由刑部待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審理

地方司法機關

唐代地方司法機關由行政長官兼理

宋代地方州縣仍實行司法與行政合一之制,但從太宗時起加強地方司法監督

明清時期

刑部

明代刑部增設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負責以下事務:審理中央百官犯罪;審核地方上報的重案,死刑應交大理寺復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徒刑以上案件;處理地方上訴案及秋審事宜;主持司法行政與律例修訂事宜

大理寺

明代大理寺是負責案件復核的「慎刑」機構,它的主要職責是復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獄,同時參與秋審、熱審等,如發現刑部定罪量刑有誤,可提出封駁

都察院

明代都察院掌糾察。主要是糾察百司,會審(明代的大審是一種會審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及審理官吏犯罪案件。設有十三道監察御史。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機關統稱「三法司」。對重大疑難案件三法司共同會審,稱「三司會審」。清末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地方司法機關

明朝地方司法機關分為省、府(直隸州)、縣三級。沿宋制,省設提刑按察司,有權判處徒刑及以下案件清朝,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及巡撫)四級,其中州或縣為第一審級,有權決定笞杖刑,徒以上案件上報

望採納

❸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內容

1、創立皇帝

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廢除謚號。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

特點:第—,皇權至上,權力高度集中。國家的一切權力即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等大權總攬於皇帝一人之手。第二,皇位繼承製。

2、三公九卿制

建立:秦統一六國後,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在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基礎上,在中央設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建立起了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3、法律制度

秦始皇採用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建議,以法治國,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是秦始皇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秦法對於秦王朝雷厲風行的推行各種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4、郡縣制

形成和演變:郡縣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礎上,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於春秋後期開始出現的;戰國時期,各大國已經廣泛實行郡縣制;秦統一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秦朝以後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上一直沿用郡縣制,只是形式上有所變化而已。

內容:秦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共分郡、縣、鄉、里四級。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級統治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設若干縣,縣置縣令(長)、縣丞和縣尉,他們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里,可以直達全國百姓。

特點:郡縣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縣長官完全由皇帝任免,他們負責管理人民、徵收賦稅、征發兵役、徭役等。

(3)秦代司法大權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政治方面: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在中央,設丞相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設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和監察事務,設太尉管理軍事,以下設九卿,在地方,郡、縣的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命;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

2、經濟方面: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統一秦國的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

3、文化方面:書同文,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歷史影響:加強了地主階級的專制統治,加重了人民的苦難;但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

歷史地位:

秦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由秦代開創的各種制度以及遼闊的疆域、高度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對古代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所以,「秦人」同後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了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歐洲人至今仍稱中國為China,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日本侵華期間此稱呼是種蔑稱,為避嫌,現在一般日本人忌稱此名),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作為秦朝創始者的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這就決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突出地位。

❹ 秦朝司法官吏有哪些責任制度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1.罪名
秦代法律所規定的罪名極為繁多,且尚無系統分類,更未形成較為科學的罪名體系。但大致而言,秦代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五類:
(1)危害皇權罪。
具體有:謀反,這在當時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操國事不道,主要是指操縱國家政務大權,發動政變以及其他倒行逆施的行為;泄露皇帝行蹤、住所、言語機密;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誹謗、妖言;詛咒、妄言;非所宜言;投書,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
(2)侵犯財產和人身罪。
理解:秦代侵犯財產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盜」,盜竊在當時被列為重罪,按盜竊數額量刑。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盜,秦代還有共盜、群盜之分,共盜指五人以上共同盜竊,群盜則是指聚眾反抗統治秩序,屬於危害皇權的重大政治犯罪。
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賊殺、傷人,這里的「賊」與今義不同,而是荀子和西晉張斐所說的「害良曰賊」、「無變斬擊謂之賊」,即殺死、傷害好人,以及在未發生變故的正常情況下殺人、傷人。此外,斗傷、斗殺在秦代亦屬於侵犯人身罪。
(3)瀆職罪。分類:
一是官吏失職造成經濟損失的犯罪。
二是軍職罪。
三是有關司法官吏瀆職的犯罪。主要有:①「見知不舉」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代禁書令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②「不直」罪和「縱囚」罪。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載律文中規定:前者指罪應重而故意輕判,應輕而故意重判;後者指應當論罪而故意不論罪,以及設法減輕案情,故意使案犯達不到定罪標准,從而判其無罪。③「失刑」罪,指因過失而量刑不當(若系故意,則構成「不直」罪)。
(4)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又分:
一是《田律》中規定的違令賣酒罪;
二是逃避搖役,在《法律答問》中包括「逋事」與「乏徭」。前者指已下達征發徭役命令而逃走不報到;後者指到達服徭役地點又逃走。《徭律》還規定,主管官吏征發徭役遲延的,也要加以處罰;
三是逃避賦稅。《秦律雜抄》為防止逃避口賦即人口稅,規定隱匿成年男子,以及申報廢、疾不實,里典、伍老要被處刑。
(5)破壞婚姻家庭秩序罪。分類:
一類是關於婚姻關系的,包括夫毆妻、夫通姦、妻私逃等等,秦簡《法律答問》中有關懲治妻子私逃的刑法規定尤其較多。
另一類是關於家庭秩序的,包括擅殺子、子不孝、子女控告父母、卑幼毆尊長、亂倫等等,秦律禁止殺子,特別是禁止殺嗣子。秦律對家庭內部亂倫行為的懲罰同樣十分嚴厲,比如《法律答問》中說:「同母異父相與奸,何論?棄市。」
2.刑罰
主要包括8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其中:前5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3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特徵:秦代的刑罰種類極為繁多,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罰體系,且刑罰極為殘酷,一切都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特徵。
(1)笞刑。笞刑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的輕刑,是秦代經常使用的一種刑罰方法,秦簡中有「笞十」、「笞五十」、「笞一百」等多種等級,大多針對輕微犯罪而設,也有的是作為減刑後的刑罰。
(2)徒刑。徒刑即剝奪罪犯人身自由,強制其服勞役的刑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城旦舂,男犯築城,女犯舂米,但實際從事的勞役並不限於築城舂米;
②鬼薪、白粲,男犯為祠祀鬼神伐薪,女犯為祠祀擇米,但實際勞役也決不止於為宗廟取薪擇米;
③隸臣妾,即將罪犯及其家屬罰為官奴脾,男為隸臣,女為隸妾,其刑輕於鬼薪、白粲;
④司寇,即伺寇,意為伺察寇盜,其刑輕於隸臣妾;
⑤候,即發往邊地充當斥候,是秦代徒刑的最輕等級。
(3)流放刑。包括遷刑和謫刑,都是將犯人遷往邊遠地區的刑罰,其中謫刑適用於犯罪的官吏,但兩者都比後世的流刑要輕。
(4)肉刑。即黥(或墨)、劓、刖(或斬趾)、宮四種殘害肢體的刑罰,它們源於奴隸制時代,在秦時不僅沿用,且十分廣泛。從雲夢秦簡來看,秦的肉刑大多與城旦舂等較重的徒刑結合使用。
(5)死刑。秦代的死刑執行方法很多,主要有:
①棄市,即所謂殺之於市,與眾棄之;
②戮,即先對犯人使用痛苦難堪的羞辱刑,然後斬殺;
③磔,即裂其肢體而殺之;
④腰斬;
⑤車裂;
⑥阮,又作坑,即活埋;
⑦定殺,即將患疾疫的罪人拋入水中或生埋處死;
⑧裊首,即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
⑨族刑,通常稱為夷三族或滅三族;
⑩具五刑,即《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裊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6)羞辱刑。秦時經常使用「髡」、「耐」、「完」,等恥辱刑作為徒刑的附加刑。
理解:「髡」是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鬢毛;「耐」與「完」是一刑二稱,指僅剃去胡須和鬢毛,而保留犯人的頭發。此外,死刑中的「戮」刑也含有羞辱之意。
(7)經濟刑。秦律中對輕微罪適用的強制繳納一定財物的刑罰主要是「貲」,同時,贖刑也可歸入這一范疇。
理解:「貲」是用經濟制裁來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普通百姓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它包括三種:
一是純屬罰金性質的「貲甲」、「貲盾」;
二是「貲戍」,即發往邊地作戍卒;
三是「貲徭」,即罰服勞役。
贖刑不是獨立刑種,而是一種允許已被判刑的犯人用繳納一定金錢或服一定勞役來贖免刑罰的辦法。從雲夢秦簡來看,秦代的贖刑范圍非常廣泛,從「贖耐」、「贖黥」、「贖遷」,到「贖宮」「贖死」,均可贖免。
(8)株連刑。主要是族刑〔見死刑條〕和「收」。收,亦稱收孥、籍家,就是在對犯人判處某種刑罰時,還同時將其妻子、兒女等家屬沒收為官奴婢。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秦統治者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總結前代的經驗,根據犯罪主體、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罰適用原則。
1.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秦律規定,凡屬未成年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處罰。
標准: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大約六尺五寸為成年身高標准,低於六尺五寸的為未成年人。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原則——秦律重視故意與過失犯罪的區別。
處理:故意誣告者,實行反坐;主觀上沒有故意的,按告不審從輕處理。
3.盜竊按贓值定罪的原則——秦律把贓值劃分為三等,即一百一十錢、二百二十錢與六百六十錢。對於侵犯財產的盜竊罪,依據以上不同等級的贓值,分別定罪。一般贓值少的定罪輕,贓值多的定罪重。
4.共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在處罰侵犯財產罪上共犯罪較個體犯罪處罰從重,集團犯罪(5人以上)較一般犯罪處罰從重。
5.累犯加重原則——本身已犯罪,再犯誣告他人罪,加重處罰。除去耐為隸臣外還要判處城旦苦役6年。
6.教唆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處罰。教唆未滿15歲的人搶劫殺人,雖分贓僅為十文錢,教唆者也要處以碎屍刑。
7.自首減輕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凡攜帶所借公物外逃,主動自首者,不以盜竊論處,而以逃亡論處。如隸臣妾在服刑期間逃亡後又自首,只笞五十,補足期限。若犯罪後能主動消除犯罪後果,可以減免處罰。
8.誣告反坐原則——秦律規定,故意捏造事實與罪名誣告他人,即構成誣告罪。誣告者實行反坐原則,即以被誣告人所受的處罰,反過來制裁誣告者。
(三)德主刑輔思想的確立
兩漢統治階級的官方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變化。第—階段是從西漢建立到武帝初期的70年間,主要奉行「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黃老學派的政治法律主張。第二階段則從武帝開始,直至東漢滅亡;主要實行「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的儒家法律思想。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採用「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黃老無為政策,確定了「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法律思想,以緩和長期尖銳的階級矛盾與社會問題。經過漢初70年的恢復發展,封建國家積累起雄厚的物質財富。
但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逐步增強,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漢初統治者所尊奉的黃老無為思想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漢武帝掌握朝政以後,面對社會形勢的巨大變化,越來越不滿足於黃老無為的道家思想,決心進行一場徹底變革。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法律上以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為指導原則。「德主刑輔」是由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提出的,它強調以德禮教化為主,刑罰懲治為輔,貫徹先德後刑、德刑並用、禮法結合的原則。其實質是以儒家所宣揚的倫理道德精神和綱常禮教標准,作為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要求人們自覺遵守。「德主刑輔」思想的確定,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法制經驗與策略手段日趨成熟,開始由單純強調刑罰鎮壓的一手,發展為德禮教化與刑罰懲治相結合的兩手。因此,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始終貫穿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立法內容和司法實踐中。
(四)漢代文帝、景帝廢肉刑
1.背景
(1)西漢建立後,重視總結秦亡教訓;
(2)漢文帝時鑒於當時繼續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於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直接動因: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其小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並指出肉刑制度斷絕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2.刑制改革的內容
(1)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
(2)劓刑改為笞三百;
(3)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象,如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雖然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處罰。但因笞刑數太多,使受刑之人難保活命,因而班固稱其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
景帝繼位後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
(1)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
(2)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
(3)又頒布《令》,規定笞杖尺寸,以竹板製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
3.刑制改革的意義
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廣泛使用肉刑相比,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在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漢律的儒家化
1.上請與恤刑
(1)上請制度。主要經過:
一是漢高祖劉邦七年下詔:「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即通過請示皇帝給有罪貴族官僚某些優待。
二是宣帝、平帝相繼規定上請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孫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請」優待。
三是東漢時「上請」適用面越來越寬,遂成為官貴的一項普通特權,從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適用。為官僚貴族犯罪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使他們免受應有的懲罰。
(2)恤刑措施。統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主要措施有:第一,年80歲以上的老人,8歲以下的幼童,以及懷孕未產的婦女、老師、侏儒等在有罪監禁期間給予不帶刑具的優待。第二,老人幼童及連坐婦女,除犯大逆不道詔書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監禁。當然,給老幼以優待,也以不危害統治階級的利益為限。
2.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是漢宣帝時期確立的。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資任。來源於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的,可上請皇帝寬貸。它反映出漢律的儒家化,並且一直影響後世封建立法。
二、秦漢時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秦漢時期的廷尉
(1)皇帝掌握最高審判權;廷尉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審理全國案件。漢承秦制,廷尉仍是中央司法長官;
(2)郡守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是當地司法長官,負責全郡案件審理;
(3)縣令兼理本縣司法,負責全縣審判工作;
(4)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
2.御史制度
御史之名在西周時就已有,其職責是掌管文書。至秦時,御史成為糾察百官的最高監察官吏。
(1)秦代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對全國進行法律監督。
(2)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西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二)訴訟制度
1.「公室告」與非「公室告」
(1)「公室告」。秦律把殺傷人、偷盜等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列為嚴懲對象,這類犯罪稱為「公室告」,官府對此必須受理;
(2)非「公室告」。秦律把「子盜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訴訟,稱為非「公室告」。對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強行告訴的,還要給予處罰。
與此同時,提倡官吏主動糾舉罪犯的同時鼓勵罪犯投案自首,用以減少官府偵緝與追捕的困難。
2.春秋決獄與秋冬行刑
(1)漢代的《春秋》決獄。
其特點是:依據儒家經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則審判案件,而不是僅僅依據漢律審案,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反映。
其要旨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對「春秋決獄」作了解說:「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可見其要旨是:必須根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這里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觀動機,在著重考察動機的同時,還要依據事實,分別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鹽鐵論·刑德》中認為:「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加強調以犯罪者的主觀動機「心」、「志」定罪。《春秋》決獄實行「論心定罪」原則,如犯罪人主觀動機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為構成社會危害,也可以減免刑事處罰。相反,犯罪人主觀動機嚴重違背儒家倡導的精神,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也要認定犯罪給予嚴懲。
評價: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是一種積極的補充。但是,如果專以主觀動機以「志」的善惡,判斷有罪無罪或罪行輕重,也往往會成為司法官吏主觀臆斷和陷害無辜的口實,在某種程度上為司法擅斷提供了依據。
(2)漢代的「秋冬行刑」。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
理由:漢統治者根據「天人感應」理論,規定春、夏不得執行死刑。《後漢書·章帝紀》載,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
影響:秋冬行刑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唐律規定「立春後不決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審」制度亦溯源於此。
應試要點與難點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三、漢代文景帝廢肉刑。
四、漢律的儒家化(德主刑輔思想 上請與恤刑 親親得相首匿)。
五、秦漢的司法制度(廷尉 御史 公室告 春秋決獄 秋冬行

❺ 我國古代,哪個官職在秦代時為最高司法長官

秦帝國是很注重法治的國家,為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司法官吏體系。中央的最高司法官吏是廷尉和御史大夫,京師的司法長官是內史,郡縣的最高司法長官分別是郡守和縣令縣長。

熱點內容
16字方針是依法治國的 發布:2025-05-09 20:01:16 瀏覽:623
大一期末考試經濟法 發布:2025-05-09 19:37:01 瀏覽:432
江門司法熱線 發布:2025-05-09 19:35:01 瀏覽:767
電網應急管理規章 發布:2025-05-09 19:24:57 瀏覽:908
業主委員能聘法律顧問嗎 發布:2025-05-09 19:08:55 瀏覽:78
2015年法律碩士法學統考大綱 發布:2025-05-09 19:07:39 瀏覽:228
規章規定落實方面問題和整改措施 發布:2025-05-09 18:28:37 瀏覽:989
多少歲負責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9 18:27:52 瀏覽:289
聽法治教育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09 18:11:25 瀏覽:197
道德的喪失作文 發布:2025-05-09 17:58:34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