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適用
Ⅰ 如何理解《民法典》中的「參照適用」
如何理解《民法典》中的「參照適用」?
在法律規則中,「參照」通常指的是那些沒有直接納入法律調整范圍,但與該法律調整范圍邏輯內涵自然延伸的事項。因此,「參照適用」規范屬於不完全法條,無法單獨作為裁判依據,其作用在於對其他法律規范進行參引適用。與「類推適用」不同,「參照適用」主要關注的是法律效果的參引,而非事實構成的全部參引。這意味著,僅能對最相近的行為的法律後果進行參引,而不能忽視事物本身存在的差異性。
「參照適用」過程包含了基於類似性考量,對特定規范的適用。這種「類似性考量」和特定情況下的「平移適用」超出了單純的法律解釋范疇,但又不構成作為法律續造的法理前提。因此,「參照適用」介於法律解釋和法律續造之間,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適用方法。
在《民法典》中,「參照適用」粘合了整個規范體系,通過將各個分編內部的規范在構成要件或效果上進行聯結,以協同考量規范意義脈絡的全貌。同時,它也通過聯結不同分編之間的法律規范適用,增強了民法典內部各個分編之間的體系結合。此外,參照適用的規范作為准用性規范,構成了對其他一般規范的補充,為無法直接適用一般規范予以解決的案件提供了解決途徑。
「參照適用」為未來民法規范的調整提供了路徑。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民法規范需要不斷適應新情況。通過「參照適用」,民法規范保持了一定的開放性,既為未來疑難案件的解決提供了准用依據,也為某一類情形的規范適用提供了指引。同時,它賦予了法官規范准用的義務,使得法官能夠在未來的案件中將參照適用性規則准用,保持民事法律規范對未來的活力,為規范涵攝范圍預留了彈性空間。
在《民法典》中,「參照適用」的界限包括條件限定、范圍限定、謹慎進行二次參引適用以及「參照適用」性規則不得再次被類推適用。條件限定涉及事項的適用范圍和前置條件,范圍限定包括規范對象和規范效果的限定。謹慎進行二次參引避免法律結果不確定性增加,同時「參照適用」性規則的使用不得超越其准用性,以保持法律規范體系的內在安定。
在民事司法中,「參照適用」需要同時處理形式類似和價值評價兩個層面。形式類似包括限定參照和概括參照,而價值評價則要求裁判者在相似性判定的基礎上,確保參照適用所得裁判結論的妥適性。通過區分限定參照和概括參照,確定不同的相似性判定標准,並通過價值評價確保參照適用結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此外,裁判說理論證需要展示參照適用在個案推理過程中的應用。
Ⅱ 民法典的適用范圍
法律分析:民法典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1.對人的適用范圍:是指民法對於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即在我國境內的自然人及法人,除了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均適用我國民法;我國自然人、法人在國外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一般適用所在地的法律規定。
2.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民法在哪些地方發生法律效力。我國立法部門和政府制定的民法規范,其適用的空間范圍及於我國的領土、領空、領海,包括我國駐外使館、在我國領域外航行的我國船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Ⅲ 民法典第十條的法律適用
民法典第十條的法律適用是對外國刑事判決的消極承認適用於在國外犯罪,經外國審判的案件。
我國刑法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對外國刑事判決的消極承認,即外國確定的刑事判決不制約本國刑罰權的實現。換言之,不管外國確定的是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對同一行為本國可行使審判權,但對外國判決及刑罰執行的事實給予考慮。雖受外國審判,但我國仍有管轄權,這是我國司法主權獨立的體現,是我國國家主權獨立的一個體現。而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這是基於人道主義考慮,也是出於一個行為不能受到雙重處罰的考慮。
關於法在國外的效力,刑法規定了以下三種情況: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國外實施了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適用刑法的定罪量刑的規定,但是在刑法規定法定最高刑在三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也就是說,中國公民在國外犯罪,不管當地法律是否認定為犯罪,也不論當地法律是否處罰,只要依我國刑法規定應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均應受到刑法處罰;
2、外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實施侵害,依刑法規定應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均應受到刑法處罰,如果這種犯罪在當地不認為是犯罪或者不受處罰的,刑法亦依從當地法律規定,不認為是犯罪;
3、對外國判決的認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公民犯罪,按中國刑法規定應受刑事處罰。該行為經外國法院判決,刑法仍可追究,如果犯罪人在國外受過刑事處罰,中國刑法可對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綜上所述,不管外國確定的是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對同一行為本國可行使審判權,但對外國判決及刑罰執行的事實給予考慮。雖受外國審判,但我國仍有管轄權,這是我國司法主權獨立的體現,是我國國家主權獨立的一個體現。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條
【對外國刑事判決的消極承認】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