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刑法發展方向
⑴ 古代司法制度由刑到法的轉變過程
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中刑法相當發達民事和行政方面的法律相對刑法稍顯滯後。
提到刑法就不得不提到刑罰那麼在這個古老的重刑主義的國家其歷朝歷代的刑罰制度是如何變化發展的呢 先從奴隸社會下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夏朝說起。
中國古代的刑罰是由戰爭中的軍令發展而來的。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要有嚴格的軍紀違反軍紀者要受到嚴厲的處罰。這些在戰爭中使用的處罰手段逐漸演變成為平時懲治內部平民的刑罰。夏朝統治者從天命神權思想出發把法律說成是神的意志的體現把施刑說成是上帝的意志是秉承神的命令。《甘誓》就是個很好的佐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絞絕其命。予今惟恭行天之罰。」
夏朝確立了墨刑在臉上刺字並塗墨、剕刑砍掉腳、劓刑割鼻、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五刑且規定昏自己做了壞事而竊取美名、墨官吏貪得無厭、敗壞官紀、賊肆無忌憚地殺人都要被處死。
商朝取代夏朝後繼承和發展了夏朝的「奉天罰罪」的神權法思想。在刑罰上保留了夏朝的五刑墨、劓、宮刑和大辟改剕刑為刖刑實質一樣另外商紂王還創立了炮烙令人在燒熱的銅柱上行走掉下即燒死、醢把人剁成肉醬、脯把人殺死後曬成肉乾、劓 2 殄即沒絕家人、剖心比干受此刑等酷刑。
西周滅掉商朝以後沿用了商朝的五刑另外增加了圜土之制將犯人關入監獄強制服勞役的刑罰刑期為一到三年是中國有期徒刑的開端、嘉石之制對於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者束縛其手腳坐在嘉石上令其悔過然後從事一定時期的勞役期滿釋放的勞役刑流刑將犯人流放遠地、鞭刑用荊條抽打犯人背部和贖刑用金錢或者財產來折抵刑罰但主要適用於疑難案件和貴族犯罪。
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朝時刑罰種類繁多生命刑就有族刑夷三族、戮先羞辱再斬殺、棄市殺之於市公共行刑、腰斬、梟首斬首掛在木桿上示眾、定殺將麻風病人投入水中、車裂、坑殺具五刑肉刑黥墨、劓、斬左趾、斬右趾、宮刑流放刑勞役刑徒刑城旦、舂米鬼薪、白粲司寇、作如司寇罰作、復作舂刑財產性貲刑貲甲、貲盾、貲徭贖刑沒收財產恥辱刑髡、耐。
漢朝初年的時候死刑有梟首、腰斬、棄市、殊死肉刑為黥、劓、宮、斬左趾以及斬右趾徒刑分為髡鉗城旦舂、完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罰作、復作和隸臣妾此外還有徙邊、笞刑、罰金以及顧山犯徒罪的女子令放還家中每月交納三百錢由官府僱人勞作來折抵其刑。漢文帝時廢除了肉刑改黥刑為髡鉗城旦舂改劓刑為笞三百改斬左趾為笞五百改斬右趾為棄市。在漢景帝時期又改革了笞刑先是在公元前156年將笞五百改為三百笞三百改為二百 3 後又在前144年減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笞一百同時又制定了《箠令》規范笞刑的刑具規格、受刑部位並規定施刑中途不得換人等等。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罰體系較前朝有了很大的變化刑罰的總的變化的特點是逐漸寬緩。 「割裂肌膚殘害肢體」的刑罰手段逐漸減少西魏和北齊明令禁止使用宮刑應宮者沒為官奴婢宮刑至此被取消。流刑在漢朝時作為死刑減等之刑不屬於常刑但在北魏時期成為法定刑。
北周時按照距離京師的遠近將流刑分為五等兩千五百里、三千里、三千五百里、四千里、四千五百里。在此時期刑罰種類也在逐漸減少北齊、北周時確立了由死刑、流刑、徒刑、鞭刑、杖刑組成的新五刑制度向新的封建五刑過渡。
隋朝的《開皇律》確定了新的五刑制度即死刑流刑分為一千里、一千五百里和兩千里徒刑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三年杖刑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笞刑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唐朝的刑罰較以前各代均較為輕緩死刑、流刑減少並且死刑只有斬、絞兩種五品以上官員犯死罪的賜死於家中。流刑則為兩千里、兩千五百里、三千里各居作一年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三年流刑服役期滿後在流放之地編入戶籍成為當地百姓。徒刑、杖刑和笞刑均和隋朝相同。因為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所以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範。
宋朝在笞、杖、徒、流、死的五刑之外又創立了折杖法、刺配刑 4 和凌遲刑。折杖法是宋太祖時創立的用決脊杖代替徒刑和流刑用決臀杖來代替笞刑和杖刑。刺配刑是將杖脊、刺字和配役三種刑罰同時施加於一人原是寬宥死刑之刑宋朝為了彌補折杖法的缺陷開始廣泛使用刺配刑成為比唐代的加役流更重的刑罰。宋仁宗時開始使用凌遲即以利刃零割碎剮肌膚、殘害肢體再割喉嚨使受刑之人在極端痛苦中慢慢死去的刑罰。為了寬恤官吏及士大夫宋朝增設了編管和安置兩種刑罰。編管就是將犯罪的朝廷命官和士大夫編入外州戶籍使其接受監督管理並限制人身自由安置則是將犯罪的官吏貶謫到遠惡之地居住並限制其人身自由。
元朝的刑罰制度比較特殊死刑分為斬、凌遲流刑不分里數「南人遷於遼陽、迤北之地北人遷於南方湖廣之鄉」徒刑分為一到三年五等每等分別附加杖刑自六十七至一百零七杖刑和笞刑均以七為尾數笞刑自七至五十七六等杖刑自六十七至一百零七五等。此外元朝保留了很多習慣法很多刑罰還相當重比如黥、劓等肉刑。
明朝仍規定笞、杖、徒、流、死五刑。死刑除斬、絞之外增加了凌遲另外徒刑五等分別附加杖六十至一百流刑三等分別附加杖一百。五刑之外明朝還增加了充軍、枷號、遷徙、庭杖的刑罰。充軍是將罪犯送往邊遠地區充當軍戶的刑罰按照路途遠近及區域分為附近、邊衛、極邊、煙瘴、沿海、口外等按刑期分為終身和永遠。枷號是強迫罪犯在監獄外或者官府衙門前戴枷一般重達十五斤至二十五斤示眾受辱刑期為一月、兩月、三月、六月和永遠五等。遷 5 徙則是強迫罪犯全家遷居千里之外。另外明朝皇帝經常用庭杖的刑罰處罰大臣甚至有很多受刑中途被打死。
清朝是的刑罰制度進一步變化笞刑用小竹板分為四板、五板、十板、十五板和二十板杖刑用大竹板分為二十板、二十五板、三十板、三十五板、四十板文武官員犯笞杖罪時可以罰俸、降級和革職代替刑罰徒刑五等分別附加杖刑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流刑三等各附加杖刑一百充軍五等發遣清朝創立的將罪犯發配到邊疆地區給駐防的八旗官兵為奴或當差刺字主要適用於盜竊、逃軍、逃流等罪枷號枷的重量和刑期與明朝有所不同死刑花樣很多斬、絞、梟首、凌遲、戮屍且絞、斬分為監侯和立決兩種。
總的來看中國古代的刑罰由重走向輕由嚴酷走向較為寬和由不規范到逐漸規范比如說原先的奉天罰罪神權思想發展成為後來的依照成文法和具體的罪名施以不同的刑罰。歷朝歷代的刑罰制度不同刑罰原則也不相同比如老幼、獨子等減刑貴族、官僚減刑財產刑的發展以及官吏贖刑的變化很多人享有特權或者減刑條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刑罰逐漸變輕不過在大的變化趨勢中也有根據當朝的政治環境和階級矛盾不斷調整的小的刑罰的變化。盡管如此古代刑罰也不會跳出封建法律的圈子人治大於法治封建皇權和貴族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即使在各種稍顯人道的口號之下也還是可以逃脫和減少刑法的處罰帶有很嚴重的不公平性。
⑵ 古代刑罰的演變的原因
大體上,刑罰發展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當權者指導思想的不斷變化導致了刑罰發展變化。法律制度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門,任何法律制度的產生、發展,以及其特色的形成,都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傳統等社會經濟條件緊密相連的。原始社會時期,沒有國家,沒有法律,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低下,當時的原始習慣也是由以採集和漁獵為標記的低下生產力水平決定的,懲罰方式簡單殘暴,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製成為主導。逐漸產生了相當多的習慣法,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人們對物質世界的進一步認識,刑罰的體系逐漸完善,目的性也更加專一,保護私有制財產,保護人身權利,維護政治統治。自夏代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起,我國古代社會一直堅持以刑法為主的法律體系。
由於專制、集權貫穿我國幾千年的古代發展史,中國的法律文化也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沒有西方世界的民主與法制、人權的概念。大量的充斥於刑法之中的完全是對人的生命的漠視和刑罰的隨意性。
從簡單的同態復仇到夏、商時期奴隸制刑罰,及至演變到封建社會的「五刑」,刑罰的變化,同當權者的統治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集權的家長制統治,王或皇帝是國家的主宰,所謂家天下。「溥天之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法律也集中體現了維護王權統治的基本指導思想。崇尚刑法,重視刑罰。使我國古代不管民事、行政、刑事的制裁,無一例外的採用刑罰的手段。法律不但憑借嚴酷的刑罰手段懲辦危及王權統治的政治性犯罪,同時也嚴厲制裁破壞國家統治、擾亂社會程序的刑事犯罪。統治者從長期的實踐中體會到,既要使犯罪者受到懲罰,又能保存勞動能力,是更為有利的。所以刑制的改革,更加適應了經濟基礎需要,同時更好的維護其統治。夏、商時期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時又剛剛從原始野蠻時代演變而來,維護王權成為其首要的目的,同時人的愚昧無知又使統治者假借天意的圖謀得以實現,雖然其刑罰十分的野蠻殘酷,但是統治者借天的名義,成功地表明其刑罰的合理性。同時,統治者鑒於前朝的教訓,至周時提出「以德配天」、「明法慎罰」的思想,強調「用刑寬緩」,將教化和刑罰結合起來,體現到刑罰上,出現了「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以作為五刑的補充,不再單純是傷及人肢體、生命的酷刑。秦以後到明清,中央集權的統治者更加牢固的確立,雖然各朝代執政者執政的指導思想各有不同,但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也逐漸促進統治者對刑罰作出變革,以絞、斬死刑代替以往殘酷的生命刑,以笞、杖、徒、流代替野蠻的肉刑,實質是統治者逐漸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反映。
二、古代社會高度集權的家長制統治,統治者權力的無限制和無制約,當權者往往憑一己好惡行事,使刑罰形成了不穩定和不確定的特點。所以,我國古代刑罰發展變化的進程中人為的痕跡濃重。總趨勢是朝者寬緩的方向,但是其中也多有反復。我國古代社會自從有國家以來,無論是不成文立法的時代,或者是成文法時代,法律對刑罰的種類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經常有隨意增加法外刑罰的情況。隋初,制定《開皇律》、《大業律》,強調用法寬緩,然而隋煬帝並不依律行事,他「更立嚴法」,並恢復梟首、滅九族等等酷刑,自毀法制,濫施淫刑。又如唐時法律為我國古代之最鼎盛時期,但是法外施刑的現象也層出不窮。武則天時,酷臣周興、索元禮、來俊臣非法採用酷刑,摧殘人犯,將人犯「禁地牢中,或盛之如瓮,以火圜灸之,兼絕其糧餉,至有抽衣絮以瞰之者。」明時,皇帝設廠衛特務機關,濫用刑罰更為嚴重。清律中根本沒有關於文字獄的直接規定,但所有的文字獄均是按照謀反、大逆定罪,是最嚴重的犯罪,並且處以最嚴厲的刑罰。所以,古代專制制度下,皇帝的行為往往將法律淪為一紙空文。
另一方面,較為開明的當權者的舉措,又會帶來不同的後果。據史載,漢初文帝改刑罰的原因,是為緹縈的孝心感動,遂下詔說:「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生不息」,是 「不德」。由此引發了漢初刑罰的改革。
所以,在我國古代社會以仁者治國的指導思想下,法制的推進顯然有其偶然性,但是反過來說,這樣的發展變化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三、宋元明清法制由輕向重變化的原因。從秦漢至隋唐,刑罰制度的發展趨勢一直為由繁雜殘酷向簡明輕緩。期間有漢文帝廢肉刑的改革,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刑制改革及隋文帝法定五刑,至唐時法制達到巔峰,其影響直至宋、元、明、清,並及諸海外,但是宋、元、明、清雖以唐制,其刑罰較前朝又趨殘酷、繁雜,並且復活了肉刑,死刑的執行方式也有增加。從歷史上看,宋、元、明、清時期是我國小農經濟繼續發展並且至沒落,而商品經濟逐漸萌芽之時,社會的矛盾日趨激化,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更加加強中央集權,用重典治天下,故而刑罰更加殘酷,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刑罰的重要特點,至明清,發展尤為明顯。其特點,就是限制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誕生的條件下,仍然堅持重農抑商的傳統,實行「禁海閉關」,延緩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明時增加許多法外酷刑,而清朝又處於古代中國向近代化發展的復雜時期,更加以空前的嚴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的高壓統治。明清時期大興文字獄,對思想異端嚴厲懲罰,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我國古代社會先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我國古代社會一貫的愚民政策的體現。
明清時期重刑觀點同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矛盾的錯綜復雜密切相關。古代社會發展到明清時期,封建制度已經走向末路,新的生產關系正在形成之中。而這種新興的生產關系勢必威脅到封建統治集團的切身利益,所以,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治上的專制統治,必然鉗制廣大人民的思想和輿論,甚至不惜動用殘酷的刑罰手段,遏制自由思想的興起。
四、刑罰的變化與發展同特定的社會發展現狀緊密相連。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或者同一階段的不同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層面發展不盡相同,所以,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會形成不同的特色。刑罰作為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刑罰世輕世重」的刑事政策也充分得以體現。從夏商以來歷代統治者在運用刑罰統治社會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用刑經驗,至西周時,形成「刑罰世輕世重」的理論。《尚書·呂刑》說「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這種思想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政治理論之中。刑罰的發展變化實際上也體現了這種理論在治國實踐中的運用。戰國時期,群雄並爭,天下大亂,當時剛剛興起的地主階級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就特別強調重典重刑,用刑嚴酷。唐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較為迅速,國家實力明顯增強,所以,這一時期奉行用刑持平,「刑平國,用中典」的策略,體現到刑罰上,變化為寬嚴適中,簡約易明。由此帶來的後果是社會更加穩定,經濟更加繁榮,使唐帝國成為當時亞洲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宋、元、明、清時期,統治者都是在天下大亂,群雄紛爭中奪取天下,都認為身處亂世,強調治亂世用重典。所以這一時期的刑罰一反隋唐以來的輕刑重典政策,又將刑罰導入峻法酷刑的時期,走上了回頭路。然而,嚴刑酷法帶來的不是統治者的長治久安,也不是什麼治國良方,殘酷的鎮壓反而加快了王朝覆滅的步伐。
⑶ 為什麼新中國在建國三十年之後才頒布第一部刑法
新中國刑法的發展是同新中國的發展同步的。雖然說解放區也有刑法,但那時侯的刑法還比較零散,是局部性和地區性的,而且是處在戰爭環境,所以刑法是不成體系的。可以說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刑法。建國至今,新中國刑法立法的發展大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第二,1979年7月到1997年3月;第三,1997年3月至今。這三個階段刑法立法有不同的特點。
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這一時期,新中國刑法立法有三個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三十年才出台第一步憲法,是道路曲折的原因。
⑷ 從刑罰演變的角度談一談人類文明的進步
從古帶到近代。刑罰從最原始的反人類性質,逐步演變到今天對自己犯錯誤所承擔責任,懲罰自己的性質。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在刑罰上,更加註重人權,逐步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至上的原則。
⑸ 我國刑法的演進過程
刑法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客觀地說,中國刑法的緣起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中國的第一朝代——夏朝。當時的夏王朝根據社會治理的需要制定了《禹刑》,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刑法典。此後,中國歷經十餘個朝代,制定了數十部成文刑法典。比較著名的法典有《呂刑》、《法經》、《唐律》、《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其中,《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標志著中華法系走向成熟。
中國近現代刑法的變遷始於1911年。自1911年至今,先後頒布了《大清新刑律》、《暫行新刑律》、《中華民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6部刑法典和大量單行刑法、附屬刑法規范。中國現代刑法的演進始於新中國的成立,並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刑法典通過的形成階段,1979年刑法典的實施至1997年新刑法典通過的發展階段,以及1997年新刑法典實施至今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階段。三、中國現行刑法的時代特色
⑹ 我國刑法的歷史演變
法律分析: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根據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就制定了一系列單行刑法,如1950年的《關於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1951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懲治反革命條例》《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1952年的《懲治貪污條例》等等。這些單行刑法在同反革命和貪污、販運毒品、偽造國家貨幣、泄露國家機密等犯罪作斗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頒布實施單行刑法的同時,我國也開始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刑法典最初的起草准備工作,是由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來進行的。自1950年至1954年9月,法制委員會寫出兩個稿本:一是1950年7月25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共12章157條,其中總則33條,分則124條);二是1954年9月30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初稿)》(除序言外,共3章76條,其中第一章犯罪7條,第二章刑罰19條,第三章幾類犯罪量刑的規定50條)。這兩個稿本沒有拿出來徵求意見,也未進入立法程序。實際上,刑法典的正式起草工作,應是1954年憲法頒行之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於1954年10月組織起草班子開始的。這個班子於1957年6月28日寫出第22稿,於1963年10月9日寫出第33稿,隨後因政治運動的沖擊而未能公布。1978年10月,國家組成刑法草案修訂班子,對第33稿進行修訂,先後寫出兩個稿本。其間,中共中央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發揚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法制委員會,接手主持刑法典的起草工作,繼續搞了三個稿本,其中第三個稿本即第38稿,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草案)》提交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進行審議,最後於1979年7月1日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同年7月6日正式公布,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刑法典正式誕生。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也於同日誕生。這標志著我國刑事法制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79年版)第一條規定: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以憲法為根據,依照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結合我國各族人民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
⑺ 中國古代刑法在發展演變時與其朝代背景有什麼關聯
中國 古代刑罰 的發展與變化。 原始社會 的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當時的處罰習慣,將貪贓(墨)行為與劫掠(昏)殺人行為並列,一並處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注重對行政人員的整治和管理,嚴厲制裁瀆職、貪污行為。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夏代逐步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漢代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1、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如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歲刑,男罰作和女復作,皆一歲到三月刑。此外,漢代另有「顧山」,是只用於女犯的刑罰,因此也稱為「女徒顧山」。 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罰體系較前朝有了很大的變化,刑罰的總的變化的特點是逐漸寬緩。「割裂肌膚,殘害肢體」的刑罰手段逐漸減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過渡。主要體現在:1、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西魏在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詔禁止宮刑:「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公元569年)也詔令廢止宮刑:「應宮刑者普免為官口」。2、規定了鞭刑與杖刑。這一刑罰緣於北魏,並為北齊北周沿用。3、規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南北朝時期,把流行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如北周時規定流刑為五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以據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至四千五百里為限,同時附加鞭刑。4、緣坐范圍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婦女緣坐的變化上,總的趨勢是縮小范圍,但司法實踐中卻多有擴大。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緣坐的范圍也有反復。《梁律》創從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 隋《開皇律》刪除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廢除不少殘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為絞、斬兩種。對流刑、鞭刑均作修改。隋文帝明確說明:「絞以致斃、斬則殊形,除惡之體,於斯已極」,所有 「梟首轘身」與「殘剝膚體」的鞭刑都廢除不用,確立了封建制五刑。 唐刑罰比以前各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犯 宋創設了一些新的刑罰制度。1、刺配刑。宋太祖為寬貸雜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對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種代用刑。但後來則成了常用刑種之一。2、凌遲刑。宋時將五代的法外刑凌遲作為法定刑種,初時適用於荊湖之地所謂以妖術殺人祭鬼的犯罪。但後來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3、折杖法。宋太祖創立折杖法,作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所以,在徽宗時又對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危 元法初為習慣法,成吉思汗時有斬決、流放、責打條子等刑罰,後逐漸向漢代的五刑體制過渡,並最終實行。但其死刑中無絞刑,凌遲為法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