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的因果關系
⑴ 論刑法中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刑法因果關系
(一)特點
客觀性。所謂客觀性是指刑法中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客觀的聯系。既然是一種客觀的聯系,意味著不受行為人主觀上能否預見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與行為人主觀能否預見無關。
(二)地位
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即是讓行為人因其行為而對該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對結果是否應當負刑事責任,還要考慮主觀要件(有無故意、過失)以及主體資格(責任年齡、責任能力)。例如甲深夜開車回家,在自家的院子內倒車入庫時,軋死了一個睡在院內一堆塑料薄膜下面的流浪漢。從客觀上講,該流浪漢死亡結果與甲行為有因果關系。只要有這種客觀的聯系就成立因果關系,至於甲是否能夠預見到塑料薄膜下有人睡覺,不影響因果關系的認定。但是,如果追究甲的刑事責任,僅有因果關系是不夠的,這僅是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前提,還必須查明甲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過失。本案中,甲顯然既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不認為犯罪。不認為犯罪的原因,不是沒有因果關系,而是因為缺乏罪過。
(三)刑法因果關系的界定
(1)刑法因果關系首先是一種聯系。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聯系著的。(2)刑法因果關系是一種人的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因為只有人的行為才能給予法律上的評價,自然力或者動物力縱使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結果,也不能以刑法來處罰它們。(3)人的行為是有主觀罪過的行為,才能成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沒有主觀罪過,人就不能對他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自然不能認為行為和結果之間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雖然我們在研究和司法實踐中認定因果關系時,應考慮各種事實的條件,但只要被確定為刑法上的原因的人的行為,則必然有主觀上的罪過。
(四)內容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法。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們主觀為轉移法。
2、因果關系的特定性法。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為了了解單個的現象,我們就必須把它們從普遍的聯系中抽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法。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定性表現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法。
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法。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後,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法。在刑事案件中,只能從危害結果發生以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查找原因法。
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刑法因果關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法。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為能引起什麼樣的危害結果,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法。因此,查明因果關系時,一定要從實施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作具體分析法。
5、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決定了因果聯系復雜性法。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形式,包括以下幾種:
(1) 一因一果
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關系形式法。指一個危害行為直接地或間接地引起一個危害結果法。司法實踐中,這種因果關系形式較為容易認定法。
(2) 一因多果
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形法。在一行為引起的多種結果中,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這對於定罪量刑是有意義的法。
商
(3) 多因一果
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結果是由多個危害行為造成的法。它最明顯的表現有兩種情況:一是責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法。
(4) 多因多果
多因多果是指多個危害行為同時或先後引起多個危害結果法。其典型表現形式存在於集團犯罪中法。
6、不作為犯罪中的因果關系
不作為的原因,在於它應該阻止而沒有阻止事物向危險方向發展,從而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法。不作為犯罪因果關系的特殊性在於,它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法。除此以外,它的因果關系應與作為犯罪一樣解決法。
7、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
刑法因果關系為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不等於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法。要使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行為人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法
追訴時效,是指按照刑法的規定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法。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已經超過刑法規定的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果已經被追究了刑事責任,該案件應當予以撤銷法。
(五)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因果關系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發展有錯誤認識。
因果關系錯誤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行為人誤以為自己的行為已達到預期的犯罪結果,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這種結果。比如,行為人慾殺甲,將甲從懸崖上推下,以為甲已墜崖身亡而離去,但實際上甲被樹枝掛住而未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已著手實行犯罪,但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未遂。
(2)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事實上是由於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為人誤以為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比如,上例中,甲墜崖未死,但在受傷回家的路上,被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軋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雖然相信自己的行為已致甲死亡,事實上甲最終確實死亡,但我們卻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因為甲的死亡並不是行為人的殺人行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交通事故導致的,因此甲負故意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
(3)行為人的行為沒有按照其預想的方向發展及其預想的目的停止,而是發生了行為人所預見所追求的目標以外的結果。比如,行為人意圖傷害甲,不料刺中甲腿上的動脈血管,致使甲流血過多死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行為人的行為導致了甲的死亡,但行為人並無殺害甲的故意,因此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而只能讓其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
(4)行為人實施了兩個行為,傷害結果是由其中一個行為造成的,行為人卻誤以為是由另一個行為造成的。比如,行為人意圖殺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後,行為人以為甲已死亡,為隱匿罪證,行為人將甲拋下懸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我們認為,此種情況,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害他人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殺人的行為,並且甲的死亡結果也確實是由他的行為所直接造成的,因此其錯誤認識並不能影響他的刑事責任,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而只能讓其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
⑵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問題
這個抄案例說的是介入襲因素隔斷先前行為的因果關系問題。
從犯罪構成看,甲為殺害女友,故意破壞剎車裝置,是故意殺人的犯罪預備,而女友將車開出上路,屬於甲故意殺人的著手。在破壞剎車裝置的行為未發生作用之前,即預想的犯罪結果出現前,其女友被突發泥石流沖下山摔死,介入因素導致了甲預想的結果發生。 介入因素作為獨立的原因直接導致結果出現,則結果的出現不是甲所製造的風險的實現,因而隔斷了因果關系,甲不能對女友死亡的結果負責。但其故意殺人行為已經著手,因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斷了其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其應定故意殺人未遂。
⑶ 請教:刑法中因果關系錯誤中事前故意的四種處理方法
1.第一行為與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故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版失致人死亡罪權。有的主張擇一重罪處罰,有的主張數罪並罰。
2.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3.分兩種情形:行為人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
4.行為人第一行為具有導致死亡的可能性,屬於殺人的實行行為;殺人後毀屍滅跡的行為具有通常性,不屬於異常的介入因素。第一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只是客觀的因果發展進程與行為人預想的因果進程不一樣,屬於因果關系錯誤。而因果關系錯誤不影響故意的認定,即現實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⑷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不知對不對,太久沒做刑法題了,歡迎一起探討)1. 甲和乙的行為都不能單獨造內成丙死亡的危害結果,所容以應該是重疊的因果關系,因此第一問是甲對丙的死亡有因果關系。2.有因果關系後,就分析有沒危害行為。對於甲來說,清掃馬路時因為聊天沒有控制好噴氣式水管,是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噴到路人造成人身傷害的(例如噴傷眼睛或者噴到人跌倒受傷),具備疏忽大意的過失,同時也有危害行為。因此,有主觀過失、危害行為又有因果關系也有損害結果,因此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對於乙來說,ta的行為顯然沒有違反交通道路管理法規(交通肇事罪構成要件),ta是正巧經過被噴到的水的,主觀沒有過失也沒有故意,因此沒有危害行為(就是個正常開拖拉機的行為),即便有因果關系也不構成交通肇事罪,因此對丙的死亡並不負有責任。
⑸ 刑法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採用的是條件說,即無A則無B,那麼A
就是B的原因。例如某甲版患有心臟病,某乙不知權情打了甲一拳,乙死了,就認為乙打了甲一拳是造成甲死亡的原因,因為按照條件說,乙不打甲,甲就不會死亡。初學刑法,可能感覺不好理解,但刑法中還有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等犯罪構成要件來避免濫施刑罰的發生。
相對的就是民法中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了,即有A通常有B,則認為A是B的原因。這個一般不會遇見很難的題目,因為一般侵權構成要件不是很難理解。但是這里其實也是一個高難理論。這是某年司考中出現的案例,專門考察相當因果關系說。一樓住戶安裝防盜網,致使二樓住戶家失竊。不能認為安裝防護網是導致失竊的原因。因為安裝防盜網不會有很大概率導致樓上失竊。
⑹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 )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確定某人應否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
刑法的因果關系,與刑法的目的、任務、機能相關,故自有其主觀判斷性。刑法因果關系是受刑法目的規制的。一定的行為是否與危害結果有刑法的因果關系,必須依照立法者、司法者的主觀判斷。這種判斷以一定的客觀事實聯系包括事實因果關系為基礎。如故意殺人罪,醫生故意注射毒葯而令病人死亡,構成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又如醫生以殺人的故意,對病人在其求救時不予救助,致其死亡,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前者,刑法因果關系以行為人的作為和危害結果為判斷的基礎,而後者,則以行為人的不作為、危害結果以及行為人的作為義務為判斷的基礎,在這里,行為人的不作為和病人之死亡結果是沒有事實的因果關系的,而僅僅是因為作為義務的存在而具有一種事實的聯系,但也由此而具有刑法因果關系。但是在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上,事實因果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物質前提,只要某一行為在邏輯上與危害結果存在這種必要條件聯系,無論作用大小,距離遠近,都應作為事實原因而納入刑法因果關系的候選對象中,而不能在此區分原因與條件,從而將部分必要條件排除在此范圍之外。甚至還要考慮存在一定的事實聯系,以避免判斷不合理。
(一)刑法因果關系首先是一種聯系。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聯系著的。
(二)刑法因果關系是一種人的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因為只有人的行為才能給予法律上的評價,自然力或者動物力縱使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結果,也不能以刑法來處罰它們。
(三)人的行為是有主觀罪過的行為,才能成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沒有主觀罪過,人就不能對他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自然不能認為行為和結果之間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雖然我們在研究和司法實踐中認定因果關系時,應考慮各種事實的條件,但只要被確定為刑法上的原因的人的行為,則必然有主觀上的罪過。
⑺ 簡述一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因為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如果一個行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那麼,如果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這個行為就不成立犯罪。
可見,因果關系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前提。例如,關於轟動一時、熱議至今的「許霆案」,案件主人公許霆如果構成犯罪,那麼,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必需存在因果關系。
而在許霆的取款行為和銀行財產損失之間有一個介入情況,就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那麼,這三者之間如果成立因果關系,它們之間必需具備一種可傳遞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發現,許霆的取款行為既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所以,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許霆的取款行為不構成犯罪。
因果關系還決定刑事責任的范圍。在犯罪行為事實清楚的情況下,犯罪人對那些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是刑法上因果關系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時需要明確是物理運動中的因果關系還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而犯罪是一種社會運動的形式,如果將其降格為物理運動,那麼,就會出現難以理解和解釋的狀況,所以筆者主張因果關系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
據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也就是因犯罪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范圍。換言之,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具有重要作用。從原因的角度劃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劃分為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和不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以危害結果的表現形態為標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以劃分為物質性的危害結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結果。
(7)論刑法的因果關系擴展閱讀
由於純粹自然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不能說明不作為犯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筆者主張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是包括主客觀兩方面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剝離了行為主觀方面的客觀的身體動作。
只有這樣理解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對於不作為才能夠說明其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而且,只有全面考慮行為的主客觀兩個方面,才能准確認定行為的性質。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盜竊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們是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葡萄研究園投資40萬元、歷經10年培育研製的科研新品種。案發後,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對被偷的葡萄進行估價,被偷葡萄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1220元。
這里的「過失」盜竊行為就是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行為,它是果樹研究所損失的原因行為;也是該案盜竊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為盜竊罪是故意犯罪,過失盜竊不成立犯罪。
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必然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在危害結果發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因果關系問題十分復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進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偶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條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現相交叉,有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偶然關系常常僅對量刑具有一定意義,這也是我國刑法學通說理論的觀點。我國刑法一般理論認為,偶然因果關系原則上通常對量刑有一定意義,但並不能斷然否定偶然因果關系對定罪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有時候對定罪有一定的影響。(二)「條件說」——因果關系判斷的基點在某種意義上,偶然因果關系就相當於因果關系中的「條件說」如果以此為判斷方法,那麼就可以使得行為與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問題大大簡化,只不過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僅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並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責任,此種因果關系僅僅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求行為人對行為後果主觀上存在罪過。也就是說,因果關系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判斷刑事責任即犯罪構成問題,兩方面缺一不可,否則要麼是客觀歸罪要麼是主觀歸罪。採取客觀基礎與主觀罪過兩方面來判斷刑事責任的思路,有助於簡化我們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斷因果關系不得不討論的問題採取上述條件說判斷因果關系,在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關系中斷論,以防止因果關系認定的擴大化。因果關系中斷的原因在於先行行為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預定的因果鏈。於是,在一個危害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發生某種結果的場合,如何確定先前的危害行為和最後的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總體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類情形:自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葯的水而該毒葯還尚未起作用時,丙的仇人乙開槍**了丙,則在甲的投毒行為在向導致丙死亡的發展過程中,乙開槍的行為就是介入因素。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被中斷或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是異常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獨立於先行行為,則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的因果聯系並未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如上訴甲投毒殺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開槍殺丙的行為的出現顯然是異常的、是獨立於甲的投毒行為,從條件說的角度來看,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聯系,所以沒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