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文言文

刑法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5-07-12 01:12:34

刑法的文言文

1. 這是一段錦衣衛刑法的古文,求翻譯

鎮撫司用的刑具有5種。

一種叫械。堅硬木頭作成,長一尺5寸,厚四寸,中間鑿兩顫豎伍孔,著在人胳膊上,即使受其他刑時也不松脫,入獄就可以不戴。

要殺害人,只有械手最便利。所以周先生被謀害時,郭賊就誘騙他上堂,上堂理應戴械手。

一種叫鐐,鐵作的。就是所說的鋃鐺。

長5,6尺,盤在左腳上,因為右腳另外要受刑,戴右腳不便,所以戴左腳。一種叫棍,削楊樹,榆樹條作成。

長5尺,彎曲如匕首,握手的地方大如人小指,著肉處直徑大約八九分。每當用棍抽打人時,用繩子捆緊犯人腰,用2人分踩住繩子兩端,使得犯人挨打時不能翻轉反側,又用繩子綁在兩腳上,一個人背著繩子拉直,使人無法伸縮。

一種叫拶,楊木做的。長一尺左右。

直徑4,5分,每用拶刑時,兩人扶著犯人跪著,用繩子綁緊拶木的兩端,再用棍子左右敲打夾著人手指的拶棍,讓棍子上下移動,加重痛苦。一種叫夾棍,楊木做的,2根長3尺多,離地5寸,用鐵條貫穿,每根夾棍間裝拶棍3副。

凡是要夾人時,一棍橫,一棍豎,一人扶著夾棍,把犯人腳放夾棍上,用繩子捆緊,還用一根棍子支住人左腳,使人不能移動。再用大杠子一根,長六七尺,粗四寸,從右側猛力壓足脛骨。

2. 古文常出現的刑罰有哪些

l、湯鑊

例: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高中語文第一冊)

湯鑊:死刑的一種,也作「烹」,是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鑊,用滾湯將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2、黥

例: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高中語文第一冊單元統習)

黥;又稱墨刑,其法是以刀刻鑿人面(體)再用墨塗在刀傷創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漢以前,墨刑主要施於犯人面、額之上,適用於較輕罪犯;以後,墨刑間或有之,主要用於選奴、竊盜和輔助刑。

3、斬

例:君既系獄,……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春秋三十有三。(《譚嗣同》高中語文第二冊)

斬:死刑的一種。古時分腰斬和斬首,腰斬用鐵鑕(今鍘刀),斬首用刀刃。隋以後新刑告皆指斬首之刑。此處即為斬首。

4、刖

例;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韓非子?和氏》高中語文第三冊單元練習)

刖;斷腳之刑。刖刑系以臏刑演變而來。臏刑是去掉犯人的膝蓋骨,犯人受臏刑後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斷足後,裝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刊輕於臏刑。

5、刺配

例;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高中語文第四冊)

刺配:臉上刺了字,發放送往遠地充軍。刺:即上文的黥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顏色。配;流刑,發往遠地充軍。

6、笞

例:履至君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過秦論》高中語文第四冊)

笞:古代新五刑的一種,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自十至於五十下。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這里指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7、謫戍

例: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過泰論》高中語文第四冊)

謫戍:流刑,將有罪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防守。課本注為「被征發戍守邊遠地區」是不準確的。

8、菹醢

例: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高中語文第五冊)

菹醢: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泥,製成肉醬。

9、杖

例: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織》高中語文第五冊)

杖;自隋起定為五刑之一。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自五十至於一百下。

10、宮刑

宮刑;又稱腐刑,是僅次於死刑之刑。男子 *** 生殖器,女子幽閉。因犯人 *** 後畏風須暖,要在纖埋蓄火如蠶室之宮刑獄中將養百日,所以宮刑也叫做隱宮、下蠶室。大家熟悉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曾因「李陵之禍」而遭受了宮刑。

3. 文言文中各種刑罰如刖

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刖刑不茄或同於臏刑.臏刑,指挖去膝蓋骨.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正是受此刑而將名字「孫賓」改為「孫臏」.而刖刑指砍去雙腳,春秋時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刖」,古時與「剕」的意相同,就是斷足.早在殷商時代即有此刑.《尚書·呂刑》篇有「剕避疑赦」一句,後傳雲「刖足曰剕刑.」後又疏雲:「剕,刖也.」許慎《說文解字》也說:「刖者斷絕之名,故削足曰剕.」周代的五刑,《周禮·秋官·司刑》說是「墨、劓、宮、刖、殺」,《尚書·舜典》說是「墨、劓、剕、宮、大辟」,其中的刖和剕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指斷足.。

4.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原文

第二百二十四條 【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5.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

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

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

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

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

(優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

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

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

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

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搖尾人言曰:「我善獵,與若中分(對半分。)

」越人喜,引而俱歸。

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禮。 狗得盛禮,日益倨(讀音ju四聲。

傲慢。),獵得獸,必盡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爾飲食之,得獸,狗盡啖,將奚以狗為?」越人悟,因為分肉,多自與。狗怒,嚙其首,斷領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養狗,而與狗爭食,幾何不敗也! 翻譯:越地的人在魯上遇到一隻狗,(那)狗低頭搖尾發出人的語言說道:「我善於捕獵,(捕到的獵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興,帶著狗一起回家。

喂給它高粱和肉食,象對待人一樣對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禮遇,日益傲慢起來,獵取的野獸,必定全部吃掉了事。

有的人就譏笑那越人說:「你喂它飲食,捕獵到的野獸,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麼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給狗分(野獸)的肉,多的給自己。狗惱怒,咬他的頭,咬斷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當成家人養,(然後)卻(又)和狗爭食,哪有不失敗的呢! 寓意:譏諷那些巧言善騙、貪得無厭、兇狠殘忍的邪惡小人 感悟:對於惡人和惡勢力,不要姑息縱容。到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難免自取其禍的。

此所謂養虎為患是也。 《自護其短》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

後來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

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是想用來清熱呀!」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哪塊地上沒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與陳伯之書(節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自護其短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

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某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王充求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無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

後到應有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

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獵 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

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

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吳起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諾。」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㈡ 關於刑法的文言文

1. 這是一段錦衣衛刑法的古文,求翻譯

鎮撫司用的刑具有5種。

一種叫械。堅硬木頭作成,長一尺5寸,厚四寸,中間鑿兩孔,著在人胳膊上,即使受其他刑時也不松脫,入獄就可以不戴。

要殺害人,只有械手最便利。所以周先生被謀害時,郭賊就誘騙他上堂,上堂理應戴械手。

一種叫鐐,鐵作的。就是所說的鋃鐺。

長5,6尺,盤在左腳上,因為右腳另外要受刑,戴右腳不便,所以戴左腳。一種叫棍,削楊樹,榆樹條作成。

長5尺,彎曲如匕首,握手的地方大如人小指,著肉處直徑大約八九分。每當用棍抽打人時,用繩子捆緊犯人腰,用2人分踩住繩子兩端,使得犯人挨打時不能翻轉反側,又用繩子綁在兩腳上,一個人背著繩子拉直,使人無法伸縮。

一種叫拶,楊木做的。長一尺左右。

直徑4,5分,每用拶刑時,兩人扶著犯人跪著,用繩子綁緊拶木的兩端,再用棍子左右敲打夾著人手指的拶棍,讓棍子上下移動,加重痛苦。一種叫夾棍,楊木做的,2根長3尺多,離地5寸,用鐵條貫穿,每根夾棍間裝拶棍3副。

凡是要夾人時,一棍橫,一棍豎,一人扶著夾棍,把犯人腳放夾棍上,用繩子捆緊,還用一根棍子支住人左腳,使人不能移動。再用大杠子一根,長六七尺,粗四寸,從右側猛力壓足脛骨。

2. 急求:關於法律方面的古文諺語

1.子產:「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語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譯文 : 子產: 「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

水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就很多死(在其中)的。2.子產相鄭,病將死,謂游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

夫火形嚴,故人獻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

《韓非子·內儲說上》譯文:子產作鄭國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對游吉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得到鄭國的重用,你一定要實行嚴厲的制度.火的樣子很可怕,所以人們很少被燒傷.水的樣子看起來很弱,可很多人卻淹死在水裡.你一定要嚴厲執行你的刑法,不要讓老百姓看到你的懦弱而觸犯刑法。」 (2)刑法的文言文擴展閱讀:子產簡介 : 子產(?~前522年)又稱為稱公孫僑,鄭氏姬姓,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河南新鄭)人,鄭國貴族,鄭穆公之孫,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子。

子產是第一個將刑法公布於眾的人,曾鑄刑書於鼎,史稱「鑄刑書」,是法家的先驅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子產曾擔任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鄭國小有中興之勢。

他對內政的改革從整頓田制入手,首先「作封洫」重新劃分土地界限,確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權,以制止貴族對土地的肆意侵佔和爭奪;又把農戶按五家為伍的方式編制起來,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

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春秋初年,鄭國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別是鄭庄公打敗北方的山戎,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主心骨,被後人稱為「春秋初霸」。

庄公治理鄭國43年, 使鄭國達到極盛,疆域南到櫟邑(今禹州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跨黃河與衛、晉交錯,西控虎牢關。但庄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先是權臣祭仲趕走太子忽,立公子突為國君,是為鄭厲公。

不過厲公不甘心做傀儡,奮起抗爭,失敗後逃往國外,從此尋求國外勢力幫助連年對鄭用兵。此後,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兩年後太子忽卻又被另一權臣殺害。

祭仲先後又立了兩位國君,而流亡的鄭厲公最後終於打了回來,殺死國君復辟成功。這樣,二十年的時間內,鄭國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而此後鄭國的權力,仍被一些大家族執掌。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地處各國之間的鄭國就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

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而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鄭國的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愈演愈烈,鬧得鄭國雞犬不寧。

「食指大動」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的,這一事件,也標志著鄭國已經陷入內亂的深淵,難以解困。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子產應運而生,挺身支撐危局。

人物經歷:子產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鄭簡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

他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

子產沉著機智,部署周密後始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

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子產又力勸他焚毀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子產得立為卿,任少正。

在同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盡量維護鄭國的權益。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

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子產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

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子產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簡公二十三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子產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持下,出任執政。

子產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 *** 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

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對於晉、楚兩霸,他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借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

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

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子產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3.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

(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

(4)化:德化,政治教化。[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

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

——《管子·八觀》〔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

(2)數:道理。〔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

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

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

(2)阿:偏袒。[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

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6、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注釋](1)中:合理。

措:採取措施,做。[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注釋](1)欲:慾望。(2)干時:干擾時政。

(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准。[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

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李悝《法經》[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

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商君書·君臣》[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

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戰國策·趙策》[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

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

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

——商鞅《商君書·弱民》[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屍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

——《戰國策·秦策》[注釋]刑:用刑,懲罰。[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

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准。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

4. 關於道德禮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論語·為政》)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

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5. 文言文翻譯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後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里受呂後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里那麼闊氣,因此,娘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的法令。

齊國都城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於緹縈。她的父親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官,當起醫生來了。

西漢文帝四年,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葯,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切斷肢體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有5個女兒。他被押送長安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時,連個幫手也找不到。」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淳於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給國家當差的時候,齊國的人都說他廉潔正直。現在他犯法獲罪,按律當處以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沒入官府作奴婢,用身體來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可是受了罰,也該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這樣,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

緹縈救了她的父親。漢文帝廢除了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後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裡,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一些。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08:37:01 瀏覽:23
社會與法內容2017 發布:2025-07-12 08:22:06 瀏覽:906
香港出入境條例 發布:2025-07-12 08:14:16 瀏覽:393
行政法基本知識2018 發布:2025-07-12 08:05:34 瀏覽:607
民法的條例 發布:2025-07-12 08:02:15 瀏覽:805
有法院築牢 發布:2025-07-12 07:59:16 瀏覽:913
秦腔戲刑法 發布:2025-07-12 07:38:11 瀏覽:86
潘業文律師 發布:2025-07-12 07:37:59 瀏覽:974
幼兒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2 07:12:35 瀏覽:404
勞動法職業四大類 發布:2025-07-12 06:59:21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