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定義
❶ 簡述刑法的犯罪構成
一、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二、包括四個方面: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也是少數犯罪的必備條件。
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4、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這兩種心理要素。
三、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❷ 什麼是犯罪犯罪的概念和三個特徵是什麼
犯罪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的三個特徵
1、危害性
犯罪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其的基本特徵。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2、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
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3、懲罰性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
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
應受懲罰性並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後果,它對於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立法上,應受懲罰性對於立法機關將何種行為規定為犯罪具有制約作用。
(2)刑法犯罪定義擴展閱讀:
犯罪在刑法的分類
1、危害國家安全罪
包括:背叛國家罪,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投敵叛變罪等。
2、危害公共安全罪
包括: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交通肇事罪,破壞交通工具罪,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毒罪,破壞交通設施罪。
3、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包括: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包括: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姦淫幼女罪,強制職工勞動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5、侵犯財產罪
包括: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侵佔罪,聚眾哄搶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設施勒索罪,搶劫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
6、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包括: 擾亂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妨害國 ( 邊 ) 境管理罪,妨害文物管理罪危害公共衛生罪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7、危害國防利益罪
包括: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阻礙軍事行動罪,破壞武器裝備、聚眾擾亂軍事管理區秩序罪,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罪,僱用逃離部隊軍人罪,聚眾沖擊軍事禁區罪。
8、貪污賄賂罪。
包括: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單位行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隱瞞境外存款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等十二種罪名。
9、瀆職罪
包括: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環境監管失職罪,放縱走私罪,商檢失職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合同失職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
❸ 我國刑法中構成犯罪的四要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說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3)刑法犯罪定義擴展閱讀
四要件說中,主觀判斷和客觀評價同時地、一次性地完成。客觀判斷涉及危害社會的行為(作為及不作為)、危害社會的結果及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所使用的工具等附隨情況。主觀判斷涉及罪過,即故意、過失。
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不清晰、犯罪主體與犯罪構成要件的關系糾纏不清這些問題。缺乏評價的層次性,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結構中看不出哪一個要件需要優先評價,也就無法防止人們先判斷主觀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
這種理論構架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們在考慮主觀要件之後才考慮客觀要件,容易將沒有法益侵害但行為人主觀上有惡性的身體動靜(但不是實行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人為擴大未遂犯的成立範圍,刑法就可能在某些問題上無可避免地陷入主觀主義的陷阱之中。
❹ 我國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徵:
1、危害性
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2、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3、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關系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
刑法第十三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4、懲罰性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
根據刑法第十三條關於犯罪概念的但書規定,某種行為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些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也是沒有必要予以刑罰懲罰的行為。因此是否具有應受懲罰性也是犯罪的特徵。
(4)刑法犯罪定義擴展閱讀
刑法中犯罪的分類:
1、危害國家安全罪
危害國家安全罪包括:背叛國家罪,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投敵叛變罪,叛逃罪,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資敵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交通肇事罪,破壞交通工具罪,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毒罪,破壞交通設施罪。
3、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包括: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包括: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姦淫幼女罪,強制職工勞動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5、侵犯財產罪
侵犯財產罪包括: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侵佔罪,聚眾哄搶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設施勒索罪,搶劫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
6、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包括: 擾亂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妨害國 ( 邊 ) 境管理罪,妨害文物管理罪危害公共衛生罪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7、危害國防利益罪
危害國防利益罪包括: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阻礙軍事行動罪,破壞武器裝備、聚眾擾亂軍事管理區秩序罪,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罪,僱用逃離部隊軍人罪,聚眾沖擊軍事禁區罪。
8、貪污賄賂罪
貪污賄賂罪包括: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單位行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隱瞞境外存款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等十二種罪名。
9、瀆職罪
瀆職罪包括: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環境監管失職罪,放縱走私罪,商檢失職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合同失職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
10、軍人違反職責罪
軍人違反職責罪包括:戰時違抗命令罪,隱瞞、謊報軍情罪,拒傳、假傳軍令罪,投降罪,戰時臨陣脫逃罪,擅離、玩忽軍事職守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指使部屬違反職責罪,違令作戰消極罪,軍人叛逃罪,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過失泄露軍事秘密罪。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犯罪概念。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❺ 我國刑法中犯罪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第十七條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5)刑法犯罪定義擴展閱讀:
犯罪在刑法中的說明及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第十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一條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
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❻ 行凶在刑事法律上的定義
我國現行《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但並沒有對「行凶」作出明確定義。
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拓展內容:
「行凶」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相比,是一個更具生活化色彩的詞彙,且本身還具有模糊性從而難以對其進行准確的定義。但是刑法學界為了能夠給司法實際提供一個准確的判斷標准,對「行凶」作出了各種解釋:
1.「行凶」的特徵
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整體結構來看,「行凶」與其他的四類暴力犯罪行為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據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存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共性。對於並列關系存在的個體之間具有共性特徵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結合緊隨在五類暴力犯罪行為之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規定來考量。
「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作為一項概括性規定,一方面通過「其他」二字為無法窮盡列舉的暴力犯罪行為提供了兜底性的補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類犯罪行為的共性,即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並不是包含或交叉關系。「行凶」一詞在日常的理解中趨近於「為非作歹」,很多嚴重暴力的不法行為都可以用「行凶」來概括。在「行凶」一詞可以包括後面幾類暴力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又在法條中處於並列的地位,為了保持《刑法》條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完整性,有序性,則需要對「行凶」一詞進行限縮解釋。
據此,可以得出「行凶」具有以下特徵:
(1)「行凶」是行為而非具體罪名。我國《刑法》,並沒有關於「行凶罪」的規定,假如「行凶」是一個罪名,也只能作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罪名的集合。但將「行凶」作為罪名的抽象概括就會與「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在功能效用上產生沖突,立法者在立法時沒有必要將兩個概括性的集合概念放在同一個條文中。
所以從結果的矛盾來看,「行凶」是罪名的假設難以成立。因此,把「行凶」作為一種暴力行為進行理解不僅有利於在實踐中對《刑法》第20條第3款的適用,而且有利於維護《刑法》的周延性和體系性,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維護。
(2)「行凶」是具有物理性的暴力行為。特殊防衛作為一般防衛的情況之一,當然也要符合一般防衛的規定。防衛人對犯罪人的防衛行為應當處於一個基本相當地程度,由於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是物理的暴力行為,所以特殊防衛中防衛人為保護法益的反擊也是物理性暴力行為。所以「行凶」作為特殊防衛的起因條件之一,僅指物理性的暴力行為,而不能包括精神性的暴力行為。
(3)「行凶」是一種具有嚴重人身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特殊防衛權是國家為了使公民在其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反擊不法者的「壓箱底」武器。通過對比其他並列的犯罪行為可知,暴力行為必須達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從現行《刑法》列舉的犯罪來看,主要是指侵犯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性權利和身心健康等權利的犯罪才可以認定為「行凶」。
(4)「行凶」是無法確定具體罪名的行為。從上文可知,對於《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應從行為角度進行分析,既然「行凶」與其他的四種暴力行為在保護范圍上是不同的,對於能確定具體罪名的,例如故意傷害則屬於「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為」的范圍,對於無法確定具體罪名的,則屬於「行凶」的范圍。這樣可以使《刑法》第20條第3款在沒有立法重復之嫌的前提下,完全涵蓋了行為可能存在的形式,在不違背刑法謙抑性的前提下,保障了《刑法》的規制范圍。
二、「行凶」的現有解釋及評析
(1)重傷死亡說。該說認為「行凶」是指通過暴力手段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且該行為會造成他人產生重傷或死亡的嚴重後果。重傷死亡說從結果的嚴重性來把握「行凶」,認為其危害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作為特殊防衛的起因條件,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該說也存在一定弊端:其一,《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的行為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採取重傷死亡說難以將「行凶」同其他犯罪為區分,使得「行凶」作為單獨列舉出的行為喪失其獨立價值;其二,該說關注的重點在於行為導致的嚴重結果,對「行凶」本身並沒有作出明晰的定義。因此,重傷死亡說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2)故意傷害說。該說認為「行凶」包括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兩種含義,因為故意殺人被包含在「殺人」行為中,所以「行凶」僅指故意傷害行為。《刑法》第20條第3款中列舉了「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四類具有代表性的嚴重暴力行為,故意傷害作為典型的暴力犯罪之一,用故意傷害取代除去故意殺人後的「行凶」,合乎應然層面的立法方式。
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在第3款規定了「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這一兜底性條款後,故意傷害的行為當然是可以被包含在內的,用故意傷害來取代「行凶」的行為並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如果認為「行凶」就是指故意傷害行為,那麼在立法時就沒有必要再用單獨列舉行凶這一犯罪行為,所以「行凶」並不是與故意傷害等價的概念,該觀點也難以自圓其說。
(3)凶器說。該說認為「行凶」僅限於持有凶器對他人實施暴力的行為,將「行凶」從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中滌除,認為持有凶器是「行凶」行為成立的要件。該說的優點是,一方面使「行凶」在《刑法》第20條第3款中具有了明顯區別於其他暴力行為的獨立內涵;另一方面,以持有凶器和必須用凶器對他人進行暴力犯罪為前提條件,為實踐中對「行凶」的認定提供了明晰的判斷標准。
持本觀點的學者通過限制「行凶」范圍來防止防衛人對特殊防衛的濫用,但結果卻差強人意。把「行凶」解釋為「持有凶器傷害」這種解釋本身難以被接受,更何況在許多殺人、搶劫等犯罪中,行為人一般會攜帶凶器完成其犯罪目的,例如甲持刀殺乙時,乙對甲的殺人行為進行了特殊防衛,此時只須將甲的殺人行為作為特殊防衛成立條件即可,「行凶」在與其他暴力犯罪行為的競合中難有用武之地。所以,凶器說並不是最合理的解釋結論。
(4)犯意不明說。該說認為「行凶」是正在進行中、犯意不明確、暴力手段難以判斷、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為。首先,該說通過對「行凶」與「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進行概念辨析,使「行凶」的存在符合法條內在的邏輯關系;其次,通過「行凶」賦予「犯意不明時的嚴重暴力行為」這一概念,符合人們對「行凶」的認知;最後,犯意不明說解決了為何在法條中專門規定了「行凶」一詞的問題,相較於其他學說更具有合理性。
❼ 刑法的定義和形式分別是什麼
刑法的含義:1、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處罰的法律.具體些說,刑法是掌握政權專的階級屬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的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2、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3、狹義刑法即指系統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
刑罰的種類:
第三十二條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