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懸賞
㈠ 羅馬法對中國民事立法的借鑒(高分懸賞)
目錄]
一、 應重視法學家在法律創制中的作用
二、要借鑒到羅馬法中重視公法與私法的不同特點
三、具有借鑒價值的羅馬法律制度舉要及如何借鑒
四、結論
[原文]
縱觀世界各國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無一國未受到羅馬法之熏陶。羅馬法雖為大陸法系各國直接繼承,但英美法系各國亦受到其影響,表現為1、在中世紀,羅馬法不僅推動了封建法律的統一,皇權的加強各民族國家的建立而且促進了資本主義法律意識和法律關系的萌芽和成長。2、在近代羅馬法學家某些思想和著作以及羅馬私法某些原則和制度成為資產階級法制建立的思想淵源、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可以得出我國要建立完善的、符合當代立法趨勢規律的民法典,必須對立面分加深研究在於借鑒。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借鑒:
一、 應重視法學家在法律創制中的作用
19世紀德國著名法學家椰林說過:「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武力與宗教政府都已成為歷史,惟有羅馬法的法律至今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還發生著重大的影響。恩格斯稱羅馬法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也從分的肯定了羅馬法律文化對世界法律文化的巨大貢獻。羅馬法律文化是羅馬人的創造,羅馬法學家是開拓者,他們的法律思想是羅馬法律文化的精髓。
由於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層面的東西,更不僅僅是形之於文字的規則的總和,法律工作也不僅僅是一套有別於其他行業的技術和方法,而是還包含著一套觀念、一種持之以恆的價值追求。所以門外漢是不能完全的和真正的掌握法的觀念的。法學家作為搞素質的法律工作者,能夠理解法的精神,認識居於法律深層次的法律觀念,能夠掌握法的靈魂,與時俱進。因而可知,非真正的法學家不能承擔創製法律的重任。法學家們在《民法大全》編纂中是功不可沒的,《法學階梯》是法學家直接編纂的,而《學說匯編》則是歷代法學家著述的匯編,這些都是後世直接繼受羅馬法的地方......
公開
羅馬法對中國民事立法的借鑒
羅馬法對中國民事立法的借鑒目錄]
一、 應重視法學家在法律創制中的作用
二、要借鑒到羅馬法中重視公法與私法的不同特點
三、具有借鑒價值的羅馬法律制度舉要及如何借鑒
四、結論
[原文]
縱觀世界各國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無一國未受到羅馬法之熏陶。羅馬法雖為大陸法系各國直接繼承,但英美法系各國亦受到其影響,表現為1、在中世紀,羅馬法不僅推動了封建法律的統一,皇權的加強各民族國家的建立而且促進了資本主義法律意識和法律關系的萌芽和成長。2、在近代羅馬法學家某些思想和著作以及羅馬私法某些原則和制度成為資產階級法制建立的思想淵源、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可以得出我國要建立完善的、符合當代立法趨勢規律的民法典,必須對立面分加深研究在於借鑒。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借鑒:
一、 應重視法學家在法律創制中的作用
19世紀德國著名法學家椰林說過:「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武力與宗教政府都已成為歷史,惟有羅馬法的法律至今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還發生著重大的影響。恩格斯稱羅馬法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也從分的肯定了羅馬法律文化對世界法律文化的巨大貢獻。羅馬法律文化是羅馬人的創造,羅馬法學家是開拓者,他們的法律思想是羅馬法律文化的精髓。
由於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層面的東西,更不僅僅是形之於文字的規則的總和,法律工作也不僅僅是一套有別於其他行業的技術和方法,而是還包含著一套觀念、一種持之以恆的價值追求。所以門外漢是不能完全的和真正的掌握法的觀念的。法學家作為搞素質的法律工作者,能夠理解法的精神,認識居於法律深層次的法律觀念,能夠掌握法的靈魂,與時俱進。因而可知,非真正的法學家不能承擔創製法律的重任。法學家們在《民法大全》編纂中是功不可沒的,《法學階梯》是法學家直接編纂的,而《學說匯編》則是歷代法學家著述的匯編,這些都是後世直接繼受羅馬法的地方......
標簽
報告書
法學其他
羅馬法
中國民事立法
羅馬法對中國民事立法
公開
羅馬法對中國民事立法的借鑒
羅馬法對中國民事立法的借鑒
㈡ 求論文提綱!論題是《論夫妻財產制》 懸賞可追加。
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了約定夫妻財產制。該條對約定的所有權種類、約定何時生效、是否可附期限、附條件生效未涉及;對約定的方式只限制在書面形式上,顯得保守、謹慎,並不能滿足當前夫妻對約定財產關系自由選擇的要求,稱此條是約定夫妻財產制,其實名不副實,它的限制太多,立法好似在被動應付約定夫妻財產制;該條在約定的內容,是否可對債務進行約定,約定部分不明確情形下如何適用等具體問題上未做明確規定,這使約定夫妻財產制不便操作,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夫妻對約定夫妻財產關系簡捷的需要;該條在約定的對外效力上的規定不夠合理,不利於保護夫妻約定雙方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夫妻 財產制 約定 限制 完善
【引 言】
約定夫妻財產制是關於法律允許婚姻當事人在婚前、結婚時和結婚後用協議的方式對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所有權的歸屬、管理、使用、處分及債務的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清算等事項作出約定,排除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適用的制度。約定夫妻財產制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規定簡略到逐漸詳細的過程。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以整條篇幅規定了約定夫妻財產制,但短短一、二百字怎能完全涵蓋約定夫妻財產制,它還不系統、還不完善。
一、約定夫妻財產制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
清未改制,中國幾千年來,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法典編纂形式被打破,代之以獨立的部門法編纂形式、體制。在民事立法方面,選擇移植了大陸法系的德國法模式。國民黨政府繼續沿用這一模式,並於1930年在民法典親屬篇中規定約定夫妻財產制,這是我國立法史上首次出現約定夫妻財產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共頒布修正了三次《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以及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約定夫妻財產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略到詳細的過程。1950年的《婚姻法》未對夫妻財產約定作出明文規定,但在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起草經過和起草理由的報告》(1950年4月14日)的立法解釋中規定:「婚姻法關於夫妻對產關系的概括性規定,不妨礙夫妻間真正根據男女權利平等和地位平等原則來作出任何種類家庭財產的所有權、處理權與管理權相應自由的約定。」可見,1950年《婚姻法》並不排斥約定夫妻財產制。1980年《婚姻法》新增設約定夫妻財產制,該法第十三條作了「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簡略表述。雖對約定夫妻財產製表示認可,但沒作具體規定。這兩個《婚姻法》適用期間,由於傳統習慣的影響和當時經濟欠發達、家庭財產不多等因素的制約。實際生活中,夫妻約定財產關系的很少見,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更少。2001年修政的《婚姻法》(即現行《婚姻法》)以第十九條整條規定了約定夫妻財產制,約定財產制才變的實用起來。同時,也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夫妻約定財產的情形多了起來。
二、約定夫妻財產制的法律目標和現實需要
(一)、約定夫妻財產制的法律目標
同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相適應,規定具體明確統一完善,能夠滿足廣大婚姻當事人的需要,保障適用者的合法權益和民事交易安全。在不違反民法、婚姻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婚姻當事人對自己財產自由處置,最終使婚姻更加美滿、家庭更加幸福、社會更加穩定和豐富多彩。這就是約定夫妻財產制的法律目標。
(二)約定夫妻財產制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財產的日益豐富,夫妻要求用文件形式處理雙方財產,這是現實需要之一。隨著婚姻問題的封建觀念不斷破除,離婚不再是悲劇、也不是醜事,離婚案逐漸增多,再婚特別是中老年再婚隨之增多。再婚夫婦希望對自己的財產做出約定,這是現實需要之二。隨著人權觀念深入人心,夫妻一方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除因對方個人原因發生財務危機對自己造成毀滅性影響,而給自己上一道保障。夫妻財產約定是最好的選擇,這是現實需要之三。現行《婚姻法》頒布後,夫妻雙方進行約定財產關系的情形增多。實際應用中,很多問題暴露了出來,需要完善具體的法律保障,這是現實需要之四。
三、現行《婚姻法》關於約定夫妻財產制的立法並不系統尚需完善
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了約定夫妻財產制。該條對約定的所有權種類、約定何時生效、是否可附期限、附條件生效未涉及;對約定的方式只限制在書面形式上,顯得保守、謹慎,並不能滿足當前夫妻對約定財產關系自由選擇的要求,稱此條是約定夫妻財產制,其實名不副實,它的限制太多,立法好似在被動應付約定夫妻財產制;該條在約定的內容,是否可對債務進行約定,約定部分不明確情形下如何適用等具體問題上未做明確規定,這使約定夫妻財產制不便操作,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夫妻對約定夫妻財產關系簡捷的需要;該條在約定的對外效力上的規定不夠合理,不利於保護夫妻約定雙方的合法權益。現就以上提到的問題敘述如下:
(一)、約定的所有權種類,即是否可對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佔有權、處分權進行單獨約定
是否可對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佔有權、處分權進行單獨約定,現行《婚姻法》及配套解釋未加規定。其實,夫妻財產約定並不只是為了可能發生離婚准備的,不應該理解為是一種保險,而應該是為婚姻的美滿、穩定服務的。因此,法律不應該僅僅為解決離婚時,約定財產的歸屬問題,而應該同時涉及到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其財產的使用、佔有、收益、處分權進行約定。這樣才能滿足夫妻進行財產約定的現實需要,在不違反民法、婚姻法基本原則,社會交易安全、公序良俗情形下,法律應該給夫妻進行財產約定最為自由的選擇權。
(二)約定何時生效,是否可附期限、附條件
現行《婚姻法》沒有對約定「生效」問題做出規定。現行《婚姻法》規定「夫妻」可對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做出約定,這是不是意味著婚前不具有夫妻身份的雙方對財產的約定無效,或者約定自婚姻成立時生效。如果嚴格來說,排斥婚前約定,那麼婚前約定無效;只有「夫妻」進行的約定有效,那麼夫妻的約定是即時生效嗎?法律也沒做規定。這種情形將直接影響到約定雙方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十五條規定:「被宣告無效或被撤消的婚姻;當事人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按共同共有處理,但有證據證明為當事人一方的除外。」這時,如果雙方有約定,在約定即時生效情形下,約定可作為「證據」起證明作用;在約定附隨婚姻成立生效情況下,約定不生效,當然不起證明作用。同一個案例,由於立法上的不正確,會造成適用上的迥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可見危害之大。
對於約定可否附期限、附條件,立法沒做明確規定。如果不存在「生效」問題,當然不存在「附期限、附條件」情形。但是,在解釋(一)第十九條中規定:「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該條中的「約定」有兩種理解:一是婚姻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所有財產在經歷約定的時間後,成為共同財產;一是婚姻當事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約定一方的財產轉為共同所有。若按第一種理解,則約定可以附期限生效。另外,在現行《婚姻法》中未見任何關於附條件約定的規定。對約定附期限、附條件生效,是給了婚姻當事人更大的選擇自由,立法上應該對約定附期限、附條件生效做出明確規定。比如,婚姻當事人可以約定,雙方財產共同所有,自結婚時生效;雙方財產各自所得歸各自所有,自離婚時生效。這似乎更符合我國國情,更能滿足廣大「夫妻」的需求。
(三)、在約定的內容上,是選擇性約定,還是任意性約定,立法模稜兩可
民法學界不少學者認為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一款對夫妻財產約定的立法陳述是選擇了一種封閉式立法模式,認為其已明確地提出了三種夫妻財產制度,即:一般共同制、分別共同制和限定共同制供婚姻當事人選擇約定,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方為有效,否則視為無效。按現行《婚姻法》的規定:適用法定夫妻財產制。本條規定如此理解,也許是立法的本意或是法學家後在其特有的思維下的理解,而法律的適用者是大眾,普通大眾對此條的理解,往往是可以對財產約定內容進行自由選擇,只要不違法,不損害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就是有效的。對同一法條、同一問題理解上產生如此大的分歧,而立法沒有對此做出進一步的明確界定。在實踐操作中,勢必帶來很大的麻煩。
(四)是否可對債務進行約定
按照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的規定,約定的內容包括「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債務不包含在內,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從該條規定來看,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為共同債務或個人債務,在第三人知道的情形下,發生對外效力。《婚姻法》對債務約定不加規定,由立法解釋直接加以規定。在效力上沒有說服力,解釋有越權之嫌。
(五)、約定夫妻財產制的約定方式
現行《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約定夫妻財產制的方式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採用其它形式,比如口頭形式進行約定無效。這種限制可能是出於維護民事交易安全和提醒婚姻當事人慎重選擇進行夫妻財產約定,但是這種限制未免過於僵硬,對於口頭約定,如果雙方都承認或有其它證據加以證實。法院在訴訟中都不能採信,這明顯違背約定雙方的本意,也沒有任何的其它利益。對口頭約定作限制性有效規定,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六)、約定不明確,部分不明確情形下如何適用
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之規定。」根據以上規定,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法定夫妻財產制。但是,約定明確的標準是什麼,法律沒有規定,也沒有相應的解釋,這在適用時會產生麻煩。很多的約定可能因此而歸於適用法定夫妻財產制。並且在很多情況下,約定可能只是部分不明確。在部分不明確的情況下,明確的部分是否有效,立法沒做規定,只是一句「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法定夫妻財產制,這怎麼理解呢?可能會有很多種解釋,這在適用上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七)、約定的效力問題
現行《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了約定對約定雙方具有拘束力,對利害第三人做了「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解釋(一)第十八條規定「……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 規定夫妻一方對此負有舉證責任。這樣在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上,法律要求夫妻負有告知義務,負舉證責任,以此對抗第三人,否則按共同債務承擔清償義務。這無異會損害約定夫妻的正當利益,因為,利害第三人為了個人利益計,必然會否認「知道該約定」而夫妻一方很難採取別的救濟途徑。「對外效力」的規定形同虛設,這種規定明顯不合理。筆者建議引入登記制度,像不動產轉讓登記一樣,在約定的對外效力上,經登記的約定直接發生效力,未經登記的約定,則不發生對外效力,這樣既能有效保護約定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也能平衡約定雙方和利害第三人的利益,是最佳的選擇。
【結論】
綜上所述,現行《婚姻法》的規定仍然簡略,關天約定夫妻財產制的規定仍不系統、不完善。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約定夫妻財產制還是新鮮事物,雖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不能否認它的進步意義。我國《婚姻法》關於約定夫妻財產制的規定從無到有、從簡略到詳細逐漸發展,由過去的很少有人適用到如今的頻繁應用,也才有了今天這么多的問題,這是個不小的進步。最近喜聞起草民法典的工作已列入我國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准備在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篇(或稱親屬篇)中確立全面系統的婚姻家庭法規體第並輔之以必要的單行法和其它規范性文件。約定夫妻財產制必能乘東風之便,更加系統、完善,更加符合廣大「夫妻」的需要,更能保障約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終使得婚姻更加美滿、家庭更加幸福、社會更加穩定和豐富多彩。
㈢ 撿到東西可申請多少賞金
不違法。
最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議的物權法草案中,明確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其承諾向拾得人支付報酬。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未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拾得人或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
雖然還沒有出台,但是我想也是目前法律上的一個盲區。我在給介紹一下幾個外國關於此的法律。
德國:《德國民法典》第971條: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領權利人支付拾得人的報酬。拾得物的價值在一千德國馬克以下的,其報酬為該價值百分之五;超過此數的,超過部分按百分之三計算;動物為價值的百分之三。
法國:將遺失物劃分為4種,即海上的遺失物、湖川上的遺失物、沿海的遺失物以及陸地上的遺失物。海上的遺失物和湖川上的遺失物,完全歸國庫所有,但對海上的遺失物,國庫應當向拾得人給予一筆獎金;沿海的遺失物,拾得人可以享有1/3的所有權;陸地上的遺失物,若遺失人在法定期間內未向拾得人請求返還,則拾得人能夠取得全部遺失物的所有權。
日本:《遺失物法》第4條:(一)受物件返還者,應將不少於物件價格5%,不多於物件價格20%的酬勞金給付於拾得人。但是,國庫或其它公法人,不得請求酬勞金。(二)有第10條第2款的佔有時,受物件返還人應分別將前款規定的酬勞金的1/2,給付於拾得人及佔有人。」
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805條:(1)遺失物拾得後六個月內,所有人認領者,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機關,於揭示及保管費受償還後,應將其物返還之。(2)前項情形,拾得人對於所有人,得請求實物價值3/10之報酬。
我國古代:《清律戶律錢債門得遺失物條載》:凡得遺失物之人,限五日送官,官物盡數還官,私物召人認識,與內一半給與得物人充賞,一半還失物之人,如三十日無人認識者,全給。
㈣ 拿破崙民法典的內容~~~全部都要。。
編輯詞條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被中國人知曉,大概是在清末洋務運動之後。有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說:清末一場科舉考試中,有點洋務知識的考官出了個作文命題為「項羽與拿破崙」。一位飽讀經書的考生提筆苦思,實在無法理解這個題目的含義,於是寫道:「項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豈畏拿一破侖乎?」不要笑話這個被閉關鎖國的傳統教育制度所害的舊知識分子。
拿破崙於1821年病死聖赫勒拿島,他在臨死前說:「我一生四十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或《民法典》)。是中國法學教育中民法學的必講課程,但只有民法碩士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會去通讀它長達2281條的條文。在我們興師動眾起草《中國物權法》的時候,我們不由得要想起這個法典。因為眼下我國的民法學者在爭論的好多民法物權原理,200多年前這個法國皇帝組織的法學家已經解決好了。
1789年6月,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國民議會通過決議宣布,「所有各類賦稅與奉獻,凡未經議會正式明確批准者,在全國各省份概予停止」,國王也無權決定稅收。國王路易十六為此大怒,解除了主張稅收權歸議會的財政總監內克的職務。
國王與國民議會的矛盾激化了。7月,巴黎城被起義者控制。巴士底獄被攻克。以「誰有權決定賦稅」為起因的法國大革命就這樣全面爆發。1792年9月,統治法國上千年的君主制被廢除,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亂中奪權,發動「霧月政變」,成立執政府。
10個月後,他下令成立由四名委員組成的「民法起草委員會」,規定委員必須在11月內完成民法起草。起草委員會按期完成了民法草案,經大理院和上訴院研究修改後,提交參政院討論修改。參政院圍繞民法草案,共召開了102次討論會,拿破崙親任主席並參加公議97次。法典最後經立法院一致通過。於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了這部人類歷史上的典範性法典。被拿破崙任命為民法起草委員的四人是大理院長特龍謝(Tronchet)、羅馬法專家馬爾維爾(Malleville)、政府司法行政長官普雷阿梅納(BigotdePréameneu)、及海軍法院推事波塔。
《拿破崙法典》又稱為《法國民法典》,它是資產階級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於1804年公布施行。經過多次修訂,現仍在法國施行。它最初定名為《法國民法典》 ,1807年改稱為《拿破崙法典》 ,1816年又改稱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稱為《拿破崙法典》,但從1870年以後,在習慣上一直沿用《法國民法典》的名稱。
法典內容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 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其中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廢止了第726、912兩條,從而使外國人在繼承法上和法國人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廢止了第22~33條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條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記法》改進了關於抵押權的規定。1871年開始的第三共和國得到鞏固以後,進行了范圍廣泛的法典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針對婚姻法和親屬法,結果,關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修改,特別是放鬆了對於父母同意的要求,對當事人較為方便。離婚制度一度於1816年廢除,1884年得到恢復,但基於夫妻共同同意的離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復。關於親權的行使,發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並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遺棄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親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戰爭的結果,1923年的法律曾對收養的規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進行了修改。關於夫妻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由於1891、 1917、 1925年的法律補充規定了對配偶遺產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權而有所擴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變更了在丈夫單獨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廢除了奩產制,並且許可妻子在不經其夫同意下開立銀行帳戶,並管理其個人財產。1970年的法律廢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長的原則。最後,1972年的法律廢除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盧森堡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習慣法》為基礎。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藍本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崙法典》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而且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則也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拿破崙法典》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奪目。
《拿破崙法典》目錄:
總則 法律的公布、效力
第一編 人
第一章 民事權利的享有及喪失
第二章 身份證書
第三章 住所
第四章 不在
第五章 結婚
第六章 離 婚
第七章 父母子女
第八章 收養與非正式監護
第九章 親 權
第十章 未成年、監護及親權的解除
第十一章 成年、禁治產及裁判上的輔助人
第二編 財產及對於所有權的各種限制
第一章 財產分類
第二章 所有權
第三章 用益權、使用權及居住權
第四章 役權或地役權
第三編 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
總 則
第一章 繼 承
第二章 生前贈與及遺囑
第三章 契約或合意之債的一般規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發生的債
第五章 夫妻財產契約及夫妻間的相互權利
第六章 買 賣
第七章 互 易
第八章 租 賃
第九章 合 伙
第十章 借 貸
第十一章 寄託及訟爭物的寄託
第十二章 賭博性的契約
第十三章 委 任
第十四章 保 證
第十五章 和 解
第十六章 民事拘留
第十七章 質 押
第十八章 優先權及抵押權
第十九章 對於債務人不動產的強制執行及債權人間受分配的順位
第二十章 時 效
㈤ 合同法第45條在民法典哪一條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本條是對附條件合同效力的規定。
根據本條的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對合同的效力附條件,即附條件的合同。所謂附條件的合同,是指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某種事實狀態,並以其將來發生或者不發生作為合同生效或者不生效的限制條件的合同。
所附條件是指合同當事人自己約定的、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用來限定合同效力的某種合法事實。所附條件有以下特點:
1.所附條件是由雙方當事人約定的,並且作為合同的一個條款列入合同中。其與法定條件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後者是由法律規定的,不由當事人的意思取合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條件。因此、合同雙方當事人不得以法定條件作為所附條件。
2.條件是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實。過去的、現存的事實或者將來必定發生的事實或者必定不能發生的事實不能作為所附條件。此外,法律規定的事實也不能作為附條件,如子女繼承父親遺產要等到父親死亡,就不能作為條件。
3.所附條件是當事人用來限制合同法律效力的附屬意思表示。它同當事人約定的所謂供貨條件、付款條件是不同的,後者是合同自身內容的一部分,而附條件合同的所附條件只是合同的附屬內容。
4.所附條件必須是合法的事實。違法的事實不能作為條件,如雙方當事人不能約定某人殺死某人作為合同生效的條件。
所附條件可分為生效條件和解除條件。生效條件是指使合同的效力發生或者不發生的條件。在此條件出現之前,也即本條所說的條件成就之前,合同的效力處於不確定狀態,當此條件出現後,即條件成就後,合同生效;當條件沒有出現(或成就),合同也就不生效。例如甲與乙簽訂買賣合同,甲同意把房子賣給乙,但是條件是要在甲調到外地工作過後。這個條件一旦出現後,則賣房的合同即生效。解除條件又稱消滅條件,是指對具有效力的合同,當合同約定的條件出現(即成就)時,合同的效力歸於消滅;若確定該條件不出現(不成就),則該合同仍確保其效力。
附條件的合同中,所附條件的出現對該合同的法律效力有決定性作用,根據本條的規定,附條件合同在所附條件出現時分為兩種情況:生效條件的出現使該合同產生法律效力;附解除條件的合同中,解除條件的出現使該合同失去效力。
㈥ 登報懸賞有沒有法律效力
有的
登報是可以作為法庭證據的,但是要通過正規渠道登報,可以在支付寶裡面的跑政通程序裡面登報
㈦ 《物權法》對遺失物有哪些規定
一、《物權法》對遺失物有哪些規定
第一百零九條 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第一百一十條 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
第一百一十一條 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 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
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第一百一十三條 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第一百一十四條 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遺失物的保管。
遺失物立法要對此規定。如,《德國民法典》第966條規定保管義務:拾得人有保管遺失物的義務。《瑞士民法典》第72I條規定:對遺失物應妥善保管。我國《鐵路旅客運輸規程》第56條規定:客流量較大的車站應設失物招領處。失物招領處對旅客遺失物品應妥善保管,正確交付。遺失物品需通過鐵路向失主所在站轉送時,物品在5環以內的免費轉送,超過5kg時,到站按品類補收運費;但對所列物品及食品不辦理轉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4條規定: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拾得人將拾得物據為已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在返還失物或者送交有關部門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在遺失物被領取前,也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損壞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遺失物不易保管或者保管費用過高的,公安機關可以及時拍賣、變賣,保存價金。拾得人和有關單位不能自行拍賣、變賣遺失物。
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知道,如果當你撿到遺失物,應當立即返還給遺失物的權利人。是得遺失物的人應該立即去通知權利人去領取,或者是交給公安部門有關部門相關人員進行處理。公安部門相關人員在收到遺失物,如果知道權利人是誰應當立即通知其領取,如果不知道權利人是誰應當發放招領公告。
㈧ 如何理解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三條關於懸賞廣告的規定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三條解釋:【懸賞廣告】
第三條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懸賞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懸賞廣告的解釋。
【條文理解】
懸賞廣告,是指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予報酬。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對懸賞廣告多有規定,如《德國民法典》第657條、《日本民法典》第529條、《義大利民法典》1989條、《瑞士債法典》第8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64條也有規定。我國《合同法》對懸賞廣告未作規定。但在實踐中,懸賞廣告糾紛經常發生,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懸賞廣告糾紛較多,且有不斷上升趨勢。懸賞廣告適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在傳統的有報酬性的遺失物尋找等通常的民事行為之外,懸賞廣告還出現了證據懸賞、行政懸賞、刑事懸賞、執行懸賞等。另外,懸賞廣告因其於一定范圍內公開發布,且完成行為人為不特定的一人或者多人,與一般合同行為僅限於當事人雙方相比,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往往更受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的關注。我國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審理過一定數量的懸賞廣告案件,雖然近來多承認懸賞廣告的效力,但由於缺乏法律依據,法官及社會各界對懸賞廣告的認識差異較大,案件的處理結果極不相同,社會的反映也眾說紛紜,已經影響到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社會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態度。因此,本解釋就懸賞廣告作了一般規定,以明確懸賞廣告的法律地位。
一、懸賞廣告的概念與類型
懸賞廣告是大陸法國家和地區民法普遍承認的一種民事行為,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相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大致而言,懸賞廣告就是以公開的廣告的方式,對於實施某一行為的特別是對於引起某一結果而懸賞的人,有義務向實施了該行為的人支付報酬。懸賞廣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懸賞人做出懸賞廣告;二是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特定行為;三是完成特定行為人請求支付懸賞廣告聲明的報酬。因此,懸賞廣『告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為,而是一個動態的行為鏈結,由三個相互遞進的行為構成。懸賞人作出懸賞廣告是一種允諾,它是懸賞廣告產生的前提,是一種靜態的存在,可以稱之為存在型懸賞廣告;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使懸賞人的允諾條件在事實_[已經實現,此時懸賞廣告由於相對人的參與正趨於有效,此時可稱為生效型懸賞廣告;相對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則懸賞廣告的整個過程已經結束,此時的懸賞廣告可以稱為實效型懸賞廣告。
從國內實踐來看,懸賞廣告種類很多,除了通常的遺失物懸賞廣告以外,還出現了較多的特殊領域的懸賞廣告,如公安機關為偵破案件尋求線索的刑事懸賞,人民法院為強制執行而對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人財產的懸賞,還有案件的當事人進行的證據懸賞,以及報刊雜志的創意大賽等懸賞,企業的商標創意懸賞等等。盡管懸賞廣告的形式多樣,適用范圍越來越廣,但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對人性懸賞廣告,二是對世性懸賞廣告。
對人性懸賞廣告是指懸賞人對某個特定主體所作出的懸賞廣告,盡管該特定主體在懸賞廣告時並不為懸賞人所知悉,但懸賞廣告相對人卻是確定的。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遺失物懸賞廣告,再如,犯罪線索的懸賞廣告也屬於此類。其典型特徵是:懸賞廣告的相對方是特定的,並且相對方負有完成該行為的法定義務。如《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物權法》第10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可見遺失物的拾得人是確定的並且依法負有返還遺失物的義務,但其依法仍然享有獲得相應報酬的權利。如《物權法》第112條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按照承諾履行義務。」再如,犯罪案件的證人就是知悉犯罪情況的特定人,且依法負有提供線索和作證的義務。對人性懸賞廣告對於當事人相對明確,且較為簡單,在處理時一般不會過於復雜。
對世性懸賞廣告是指懸賞人對不特定人作出的懸賞廣告。有獎徵文、創意大賽等就是典型的對世性懸賞廣告。其典型特徵是:懸賞廣告的相對人是不特定的,且相對方也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去完成該行為。如現在各大網站流行的原創作品大賽,網站作出大賽廣告,約定獲獎作品給予獎勵或者提供出版機會,參加作品大賽的人是不特定的,誰願意參加都可以,而最終能夠獲獎的作品也是不確定的。參加不參加作品大賽純屬個人意願和愛好,參賽人無法定參賽的義務。此類懸賞廣告由於相對人不特定且往往是數量眾多,因此其最終能否符合懸賞廣告約定的給付報酬的條件,需要經特別的程序才能確定,而不僅僅依靠相對人行為完成而確定,形成的糾紛案件較復雜。如前幾年某著名網站舉辦的一次創意大賽,最終結果是特等獎和一等獎多數空缺,結果引發了參賽者對評獎規則的爭議,並形成了訴訟案件。
二、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
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是事關懸賞廣告案件認定和處理的根本性問題,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問題。目前,學理上對懸賞廣告的性質主要有「單獨行為說」和「契約說」兩種觀點。「契約說」又稱之為要約說,這種觀點認為,懸賞廣告人對於特定人或不特定人作出的懸賞意思表示是一個要約,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指定行為是一個承諾,行為完成時,則契約成立。相對人在契約成立時,即有報酬之請求權。「契約說」是懸賞廣告最為傳統的觀點。依此觀點,懸賞廣告應適用民法關於法律行為和契約的一般規定,懸賞廣告也要求訂立契約雙方當事人之間必須有合意,即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致。所以,法官在處理懸賞廣告案件時,就必須按照合同法的原則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對「契約論」提出挑戰的主要有兩點:一是不知道有懸賞廣告的人完成了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的,有沒有按照懸賞廣告取得報酬的權利?二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的,是否享有懸賞廣告確定的報酬請求權?按照通常的契約理論,顯然不能認定於此上述兩種情形時,合同已經成立,並產生合同法上的債權和債務。因為按照合同成立的原則,雙方當事人的要約和承諾之間應當具有合致,而相對人完成行為是根本不知存在要約,則其完成行為不能認定為承諾。同樣,合同成立的前提是合同主體必須適格,即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訂立合同。
「單獨行為說」認為,懸賞廣告是因廣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負擔債務,在相對方面則無須承諾,僅以一定行為之完成為停止條件。換言之,懸賞廣告人為意思表示並非要求相對方之承諾,其效力之發生僅以一定行為之完成。懸賞廣告的單獨行為說,可以很好地解決契約說面臨的兩大挑戰:不知懸賞廣告存在的人完成了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均可以享有報酬請求權。單獨行為說認為,懸賞廣告自作出時即產生法律約束力,其後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只是作為取得報酬的一個條件,而不是一種承諾。所以,完成行為人主觀認識和行為能力則不在報酬支付的考慮因素之內。同樣,單獨行為說也存在自身的問題,其不能說明懸賞廣告的撤回、撤銷以及因撤銷所生之損害賠償問題。按單獨行為說,懸賞廣告一經發布就使懸賞人受到其在懸賞廣告中所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拘束,不能任意撤銷。但各國和地區多規定了懸賞廣告的撤回或者撤銷制度。如《德國民法典》第658條規定懸賞廣告可以有條件的撤回;《義大利民法典》第1990條第1款規定:「在前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之前,基於正當原因,允諾得被撤回。」《瑞士債法典》第8條第2款規定:「懸賞者在行為完成之前撤回懸賞的,除其能夠證明他人根本不能完成該行為的外,應當賠償他人善意地為完成懸賞廣告產生的費用。但賠償金額不應當超過報酬的數額。」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修正後的第165條也規定:懸賞廣告得於行為完成前撤回之,「預定報酬之廣告,如於行為完成撤回時,除廣告人證明行為人不能完成其行為外,對於行為人因該廣告善意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之責。但以不超過預定報酬額為限」。《日本民法典》第530條第(1)項規定:「廣告人於完成其指定行為者期間,可以用與前廣告同樣的方法,撤銷其廣告。」此處懸賞廣告的撤回,在合同法上與要約之撤回實有相似之處。
但究竟是採用契約說還是單獨行為說,實屬理論上之爭議,而觀各國和地區懸賞廣告之制度設計,處理結果大致相同。「契約說」通過對無行為能力人和不知道懸賞廣告存在之人完成懸賞行為之報酬請求權作特別規定後,仍然得到充分之支持,此與采單獨行為說無異。同樣,採用「單獨行為說」的,也對懸賞廣告之撤回或者撤銷制度予以規定,肯定懸賞廣告人之懸賞自由。正如王澤鑒先生所指出的,「懸賞廣告法律性質的爭論,嚴格言之,是一個法律學方法論上的問題」。「對具體問題之解決,並不因為採用何說而異,僅是說明方法不同而已」「在法學方法論上,應采實質標准。」近年,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修正案對懸賞廣告規定進行了修改,其意在正式採用「契約說」,以免理論爭論影響法律適用。台灣學界對該次修正有很大爭論,王澤鑒先生對此有不同見解。蘇永欽先生的認識可能更有意思,他認為,「由於懸賞廣告可以用契約方式作成,也可以採用單獨行為方式創設行為人(廣告人)一方的給付報酬義務,兩者皆不違反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則,則立法者究應以何者為『典型』,決定的關鍵就在該社會中懸賞廣告的實務以何者為多,一般人以何種態度看待此類廣告。」所以,台灣地區「民法」關於懸賞廣告修正案「不論以契約還是單獨行為作為懸賞廣告的主要類型都不要緊,本次修改的貢獻,不在『正確』選擇了契約作為主要類型,而在把主次類型分得比較清楚。」
本司法解釋將懸賞廣告規定其中,在懸賞廣告的性質上當然可以解釋為採用了「契約說」。由於此處只是對懸賞廣告作了原則性規定,以期使懸賞廣告能夠取得普遍效力的法律依據,但規定過於簡單,法官處理各類懸賞廣告案件時必須充分進行解釋,准確把握懸賞廣告制度全部內涵和體系結構,以避免簡單采契約說而忽視特別情形的規制。
三、懸賞廣告的構成及效力
懸賞廣告之成立,按「契約說」,即須有要約和承諾,成立懸賞廣告合同。懸賞廣告是不要式合同、不要物合同、有償合同和雙務合同。具體而言:
1.懸賞廣告之要約
懸賞廣告的要約,就是懸賞人以公開聲明的方式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的意思表示。
(1)懸賞人。從懸賞廣告實踐來看,懸賞人的范圍很廣,懸賞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組織,並無特別限制。法人中既有民事主體的公司、企業,也有事業法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機關法人也成為懸賞廣告的主體。近年廣泛引發社會關注的懸賞廣告案件,多數與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有關,如犯罪線索懸賞、執行懸賞、交通違法懸賞等等,都曾引發社會熱議。懸賞人必須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發布懸賞廣告的,可以按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則》有關合同效力的規定處理。
對於懸賞人在發布懸賞廣告後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的,該懸賞廣告所產生的報酬支付債務如何來承擔,通說認為應當按照繼承法之規定處理,由繼承人承受其權利義務;如果屬於法人的,則應納人法人清算程序處理,仍由該公司享有權利,並以其財產承擔債務。
(2)以公開方式發布懸賞廣告。懸賞應當以公開形式予以聲明,即以「廣告形式」作出懸賞的意思表示。以「廣告形式」其意在要求懸賞應當以針對不特定人而聲明,而不僅限於廣告法規定的廣告方式。既可以在報刊上登載,也可以在廣播電視上播放;既可以在公開場合進行張貼,也可以當街喊叫;既可以是文字方式,也可以是語言方式。不特定人,以屬於多數為已足,一定范圍之人,亦無不可。
(3)須有一定行為的完成。完成一定行為是懸賞廣告要約的實體內容之一,它是懸賞人和相對人之間權利義務產生的基礎。一定行為,既可以是積極的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既可以是對懸賞人有利益的行為,也可以是對懸賞人不利益的行為,既可以涉及公利的行為,也可以涉及私利的行為,既可以是只有特定人能夠完成的行為,也可以是多數人都能完成的行為。完成一定行為,懸賞廣告中應當有一定期限的限制,行為之完成應當在期限內,超出期限的,不能產生懸賞廣告中完成一定行為的效果。
該行為應以合法行為為限,凡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侵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行為,均不能成為懸賞廣告之「行為」。即使完成了該行為,也不能產生懸賞廣告之效力。所以,本條解釋規定「但懸賞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外」,意即懸賞廣告如果存在法律規定無效情形的,不能產生懸賞廣告的效力,應按照無效合同處理。
對於在懸賞聲明之前已經完成一定「行為」的,是否可以按照懸賞廣告而取得報酬請求權,應當細究懸賞之本意,即看懸賞人意在促使完成一定行為還是重點在於一定行為,如果屬於前者,在懸賞前已經完成的行為不符合懸賞要求,如果屬於後者,在懸賞前已經完成的行為符合懸賞的要求。比如,刑事犯罪的親屬為及早破案而發布對提供破案線索的人給予報酬,在發布懸賞廣告之前有人已經向公安機關提供了破案的線索,而正由於該線索,使公安機關順利破案,懸賞人其意在能有線索幫助破案,而不在於是否在懸賞後提供破案線索,因此應當認定提供線索的行為符合懸賞廣告要求。
2.懸賞廣告的承諾
懸賞廣告的承諾與一般合同的承諾不同。一般的承諾是一種意思表示,並須向要約人作出,以承諾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懸賞廣告的承諾,是以完成一定行為為意思表示的方式,完成一定行為時承諾生效。此即懸賞人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支持」之本意。當然通常情況下,懸賞廣告的承諾應當以行為人知道有懸賞廣告存在為前提,即完成行為以對懸賞廣告要約之承諾為目的。但這只是通常情況,對於特殊的兩種情況,應當特別對待:一是對不知道有懸賞廣告的人完成一定行為的,不能以行為人行為時不知懸賞廣告存在為由使其不享有報酬請求權。對此有兩種解釋:擴大承諾范圍,懸賞廣告的承諾以完成行為即為成立,不以知道懸賞廣告為必要;將不知懸賞廣告存在之情形設為特例,准用懸賞廣告承諾的法律效果,即享有報酬請求權。兩種解釋方法其結果相同,均無不可。對此各國法律均設特別規定。二是無行為能力人完成一定行為的,是否享有報酬請求權。懸賞廣告是契約行為,承諾人應當是適格的合同主體,以有行為能力為必要。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一定行為的,原則上不能當然作為承諾,在處理上,可以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有關規則,由法定代理人追認而確定其生效,當然也可以享有報酬請求權。盡管如此,可能使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理論上權利保護不足,但實踐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情形很少見,加之法定代理人追認制度,似可解決好這一問題。
3.懸賞廣告的效力
懸賞廣告成立後的法律效果有兩方面:一是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二是行為結果的歸屬。
(1)報酬請求權。報酬請求權是懸賞廣告最主要的法律效果。懸賞廣告中一般都會明確約定支付一定的報酬,這是完成行為人享有報酬請求權的基礎。一般情況下,懸賞廣告會對支付報酬的數額有明確約定,如「如有提供破案重要線索者,支付酬金五十萬元」,或者「評為一等獎之作品,獲得獎金一萬元」,「請拾到者歸還,失主願以五千元重謝」等。懸賞廣告有明確約定的,支付報酬時則以約定為准。也有一些懸賞廣告對支付報酬的數額沒有具體約定,只是說「請予歸還遺失物,失主願重金酬謝」。重金酬謝,只是說明要給予酬謝,但酬謝的數額並不明確。加之我國《物權法》關於遺失物歸還的報酬也沒有明確規定,具體標准還需要法官自由裁量。但一般應當符合:下不低於完成行為人為此付出的費用等成本,上不高於懸賞廣告人因此而獲得的最高利益。如歸還遺失物的,不能低於拾得人的保管費用、返還費用,不宜高於遺失物本身的價值。總之,應以生活之常識、常理,按照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報酬的數額。
(2)完成懸賞廣告行為所產生的成果的歸屬。一般的完成懸賞廣告行為都會產生成果,有的成果不能獨立存在,如提供線索破案,結果是破案,但不能作為獨立價值而確定其歸屬;有的成果則可能成為法律上承認的獨立價值的財產,如文稿、商標、專利等等。那麼這些完成行為的人取得報酬請求權後,這些完成行為之成果該如何確定其歸屬Z參考各國立法例,原則上這些成果的歸屬應按照懸賞廣告的約定處理。懸賞廣告沒有約定的,原則上歸行為人所有。
四、懸賞廣告的適用范圍
懸賞廣告在兩種情況下效力受到限制:一是對於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完成負有特定合同義務的人;二是對於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
(一)對於懸賞廣告約定的行為負有特定的合同義務
根據懸賞廣告人與相對人的合同約定,該合同相對人對完成懸賞廣告中的行為負有合同義務的,則該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的行為,同時也是其履行與懸賞廣告人合同義務的行為,這就產生同一行為滿足兩個法律關系的情形。此種情形,應當採用特別約定優先的原則,該合同相對人只能按照其與懸賞廣告人之間單獨的合同約定承擔相應的權利義務,而不適用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比如,游泳場館按照其與顧客簽訂的合同,負有在顧客游泳過程中出現緊急情況的救助義務,不能因為其進行的救助行為與懸賞廣告約定的行為一致,而要求取得報酬。
(二)行為人負有完成該行為的法定義務
行為人負有完成該行為的法定義務的,行為人完成懸賞廣告的行為,不能依據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行為人負有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法定義務的情形相對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國家公職人員依據法律規定,履行其職務的行為,即使與懸賞廣告所指定的行為一致,也不能依據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因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承擔著履行好職責的法定義務,即使沒有懸賞廣告也應當完成其職責。如果允許懸賞廣告適用於國家機關人員履行公職的行為,其結果會導致公權力行使如同交易,不利於維護公權機關的形象,同樣,如果允許適用懸賞廣告,也與公權力之性質相違背。公安機關就負有犯罪偵查和維護治安的職責,破案是其法定義務,不得推辭。如《人民警察法》第19條規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期間,遇有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況,應當履行職責。」第21條規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諸如制止犯罪、追捕逃犯、捉拿盜賊、尋找價值重大的遺失物、解救人質等都屬於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況,警察完成以上工作即使是在非公職期間,仍然屬於其法定職責,仍然不能按照懸賞廣告請求支付報酬。國家質檢部門就應當對產品質量問題進行檢查監督,海事救撈局對遇險漁民的救助也是法定職責等等。當然一般情況下,國家公職人員在執行公務之外,按照懸賞廣告要求完成一般的民事行為的,與其他民事主體一樣,也有權享有民事權利,在完成懸賞廣告的指定行為後可享有報酬請求權。
2.依據法律規定負有完成某行為的義務的人,完成該行為時也不能取得報酬請求權。如犯罪受害人對提供破案線索的懸賞廣告,如果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線索的,不能按照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再比如,竊賊偷了人家的東西,失主尋物懸賞廣告,竊賊歸還該物的,也不能按照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還有因其在先行為而產生了完成某一行為的義務的,即使完成了該行為,也不能按照懸賞廣告請求支付報酬,如帶未成年人去游泳,未成年人出現溺水,該人就負有救助的義務,不能因為其救助行為而向未成年人的家屬要求支付懸賞廣告約定的報酬。
懸賞廣告適用的上述例外情形,為一般通例。現實中也經常見到如犯罪受害人家屬獎賞破案的警察的情況,獎賞負有法定或者合同義務的人的情形。此種獎賞原則上屬於道德層面,由當事人自願履行。如果人民法院受理此類案件,除非當事人在懸賞廣告中明確確定不適用上述例外,一般不宜支持支付報酬的請求。
五、懸賞廣告的幾個特殊問題
(一)數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
實踐中數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如何確定報酬請求權問題,是實務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一般可分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1.數人先後分別完成該行為的,除非懸賞廣告中有特別約定,一般應由先完成該行為的人取得報酬請求權,後完成行為人不能取得報酬請求權。
2.數人共同完成該行為或者同時分別完成該行為的,由該數個行為人共同取得報酬請求權,每人有權獲得報酬的相等部分。
(二)懸賞廣告的撤回問題
允許懸賞人於一定條件下撤回懸賞廣告,是各國和地區通行的做法。如《德國民法典》第658條規定:「到行為實施時為止,懸賞廣告可以被撤回。只有在撤回被以與懸賞廣告相同的主要公告,或者以特別的通知進行撤回時,撤回才有效力。」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65條第1項規定:「預定報酬之廣告,如於行為完成前撤回時,除廣告人證明行為不能完成其行為外,對於行為人因該廣告善意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之責。但以不超過預定報酬額為限。」
懸賞廣告的撤回,在時間上各國和地區規定並不一致。德國以行為實施前為必要,而瑞士、我國台灣地區則以行為完成前為必要。按契約說,承諾成立前,要約可以撤回,我國《合同法》對此有規定。所以,懸賞廣告原則上應以行為完成前為時間上的限制。如果行為已經完成,則懸賞廣告已經完成生效,即不能再撤回要約,只能是撤銷懸賞廣告,其後果也是合同違反而非違反要約。
懸賞廣告撤回,在形式上應當以不低於懸賞廣告方式。撤回懸賞廣告應當採用與懸賞廣告相同或者優於懸賞廣告方式的形式,才能產生撤回的效力。如果不能符合此項要件,則懸賞廣告的撤回不產生法律效力,懸賞廣告仍然有效。但對於明知已經撤回的行為人,該撤回有效。
懸賞廣告撤回,在法律效果上,按照撤回的情況而有不同。如果是在行為實施前撤回的,由於行為並未發生,懸賞廣告失效後,不會產生其他法律後果。如果撤回於行為完成前進行,懸賞廣告失效後,依懸賞廣告實施一定行為的人,因懸賞廣告被撤回而遭受的損失,可以請求懸賞廣告人給予賠償,賠償額以懸賞廣告約定的報酬額為限。如果懸賞廣告人能夠證明,該行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則不承擔賠償責任。
㈨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 目錄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一部分
第一編 總則
第一分編 基本規定
第一章 民事立法
第二章 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產生,民事權利的實現與保護
第二分編 人
第三章 公民(自然人)
第四章 法人
第一節 基本規定
第二節 商合夥與商業公司
第三節 生產合作社
第四節 國有和自治地方所有的單一制企業
第五節 非商業組織
第五章 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各主體、地方自治組織參加民事立法所調整的關系
第三分編 民事權利的客體
第六章 一般規定
第七章 有價證券
第八章 非物質利益及其保護
第四分編 法律行為與代理
第九章 法律行為
第一節 法律行為的概念、種類和形式
第二節 法律行為的無效
第十章 代理 委託書
第五分編 期限 訴訟時效
第十一章 期限的計算
第十二章 訴訟時效
第二編 所有權和其他物權
第十三章 一般規定
第十四章 所有權的取得
第十五章 所有權的終止
第十六章 共有
第十七章 土地所有權和其他物權
第十八章 住房的所有權和其他物權
第十九章 經營權和業務管理權
第二十章 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保護
第三編 債法總則
第一分編 關於債的一般規定
第二十一章 債的概念與債的當事人
第二十二章 債的履行
第二十三章 債務履行的擔保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違約金
第三節 抵押
第四節 留置
第五節 保證
……
第二十四章 債之移轉
第二十五章 違反債務的責任
第二十六章 債的終止
第二分編 關於合同的一般規定
第二十七章 合同的概念及條件
第二十八章 合同的簽訂
第二十九章 合同的變更和解除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二部分
第四編 債的種類
第三十章 買賣
第三十一章 互易
第三十二章 贈與
第三十三章 年金和終身贍養
第三十四章 租賃
第三十五章 住房租賃
第三十六章 無償使用
第三十七章 承攬
第三十八章 完成科學研究工作、試驗設計和工藝工作
第三十九章 有償服務
第四十章 運送
第四十一章 運輸代辦
第四十二章 借貸和信貸
第四十三章 財物代理
第四十四章 銀行存款
第四十五章 銀行賬戶
第四十六章 結算
第四十七章 保管
第四十八章 保險
第四十九章 委託
第五十章 未受委託為他人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一章 行紀
第五十二章 代辦
第五十三章 財產的委託管理
第五十四章 商業特許
第五十五章 普通合夥
第五十六章 懸賞
第五十七章 公開競賽
第五十八章 進行賭博和打賭
第五十九章 因損害發生的債
第六十章 因不當得利而發生的債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三部分
第五編 繼承法
第六十一章 繼承的一般規定
第六十二章 遺囑繼承
第六十三章 法定繼承
第六十四章 遺產的取得
第六十五章 某些種類財產的繼承
第六編 國際私法
第六十六章 一般規定
第六十七章 確定法律地位時應適用的法
第六十八章 對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應適用的法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四部分
第七編 智力活動成果和個別化手段的權利
第六十九章 一般規定
第七十章 著作權
第七十一章 鄰接權
第七十二章 專利法
第七十三章 育種成果的權利
第七十四章 對集成電路布局設計的權利
第七十五章 生產秘密(Know-How)權
第七十六章 法人、商品、工作、服務和企業個別化手段的權利
第七十七章 統一技術中的智力活動成果權
譯後記
㈩ 500分~懸賞九年級上歷史復習提綱(北師大版)
世界古代史
一、史前時期的人類
1.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距今約三四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經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類。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黃種人、黑種人和白種人三大人種。一些學者認為種族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環境的影響。
二、上古人類文明
2.大河流域的文明:①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歷史遺產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國成立,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期間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法典。法典的實質是保護奴隸主利益的法典。③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3.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而羅馬基本保持了希臘文明的特點,希臘和羅馬文明共同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4.在希臘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稱為「全希臘的學校」。經過梭倫改革,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達到極盛。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體現:p.95
5.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爆發的戰爭。公元前31年,羅馬的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
三、 古亞歐文明
6.大化改新 公元646年,日本統治者進行的改革「大化改新」的性質:它是日本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由國家將天下公田班給公民;實行租庸調制,統一租稅;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意義: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7.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開始傳教,在麥加建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阿拉伯國家。
8.法蘭克的查理·馬特進行改革,把土地有條件地分封給貴族。在這種分封的基礎上,產生了西歐的封建制度。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
拜占廷帝國衰亡的原因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國滅亡。拜占廷帝國衰亡的原因:一方面拜占廷帝國經濟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喪失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拜占廷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發展,逐漸落後。他們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無視西歐城市出現後悄然興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民的有點和長處。
拜占廷帝國衰亡帶來的啟示: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
三、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9.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稍晚一點的埃及人發明的象形文字為以後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10.史詩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種主要的文學形式。《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不朽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書。包括兩部分:《伊利亞特》、《奧德賽》
最能代表古希臘文學成就的是悲劇。著名悲劇家有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
《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間故事集。
11.古代著名的建築有希臘的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巴黎聖母院(典型的法國哥特式建築)、阿拉伯清真寺。
五、世界近代史
九年級(上) 第一單元跨入近代社會的門檻
1.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定義:14-16世紀的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們發掘和繼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思想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文化興起。文藝復興運動是14世紀最早發生於義大利,它的先驅是但丁,代表作《神曲》。達·芬奇的繪畫代表作品有《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和《麥克白》被稱為「四大悲劇」。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中世紀以來的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用;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理論上、價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礎,它是近代以後歐洲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根源;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扣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2. 15——16世紀歐洲重大遠洋航行是:1487年迪亞士率船隊到達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橫跨大西洋先後到達過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最後到達美洲,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率船隊繞過非洲,1498年到達印度;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作環球航行。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的開辟,錘煉了歐洲人敢於冒險、用於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但隨之一場持續了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侵略活動也從此開始了。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內容:《權利法案》對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兵對公民應有的權利做了明確規定。文件影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使英國終於確立了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革命不僅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迅速波及其它歐洲國家,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4.美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布《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它倡導自由、平等、和平的原則。
評價華盛頓: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1777年10月帶領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1781年10月,英軍司令康華利率領英軍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1789年華盛頓被當選為美國第一屆總統。1796年9月,在做了兩屆總統後,華盛頓主動放棄了繼續當選美國總統的權利。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又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為開過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華盛頓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獨立戰爭的歷史影響: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合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5.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巴黎革命後,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它提出的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反映了第三等級的利益。
影響: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拿破崙: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並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崙法典》。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被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
評價拿破崙:
答: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1)、他執政時,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幫助和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資產階級的勝利,廢除了封建特權,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各資產階級國家的民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他執政時的對外戰爭,打擊了各國舊的封建統治,傳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奪了被佔領國家的財富,帶有侵略性,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並造成了國內的經濟困難,
第二單元 近代社會的確立與動盪
7. 第一次工業革命:18 世紀60 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
發明珍妮紡紗機,1783年瓦特改良的改良蒸汽機應用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國史蒂芬遜研製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試行成功。人類邁進了火車時代,迅速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8. 1600年,英國人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克萊武是這一時期英國在印度進行大肆掠奪和野
蠻擴張的代表。英國從印度榨取的財富流入英國後,被迅速投入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生產資本,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9. 1857年,印度「土兵」起義發展為全民族的反英大起義。起義隊伍中,有一個章西女王率領起義軍英勇奮戰。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
10. 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販運黑人的交易的全程航線呈三角形,因此史稱「三角貿易」。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中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11. 1836年,英國工人發起的「憲章運動」提出了獲得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的要求。是歐洲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運動,標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的需要,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第三單元 近代社會的發展與終結
12.俄國1861年改革p.74: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通過1861年和以後的改革,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也使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對俄國擺脫落後狀況,實現近代化的目標具有積極作用。
13.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美國內戰(1861——1865年)前,北方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南方保留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南北方矛盾尖銳,北方主張保護關稅,還主張解放奴隸。南方卻把奴隸制度擴展到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1862年,林肯政府通過《宅地法》,並頒布了《解決黑人奴隸的宣言》。這兩個文件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扭轉了戰爭的形勢。
美國內戰的作用:在內戰中林肯政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使南方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地發展起來。經過內戰,美國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得到維護,為其後來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評價林肯:
答:(1)、內戰期間,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
(2)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列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14.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89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
15.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19世紀晚期,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在三方面:①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②新機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③新的訊息傳遞技術、設備的發明與應用。特點:以電為核心、廣泛性。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的四大特點是:
①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取得巨大成果。②它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進入電氣時代。③此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規模廣泛,發展迅速。④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發明成果:①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電器,電的發明和使用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也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鋼鐵行業。②德國卡爾.本茨1885年成功地設計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③1913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的生產中使用了流水線裝配工藝。④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
16.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加劇,爭奪世界霸權斗爭愈演愈烈,導致兩大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德、奧、意三國同盟和俄英法三國協約形成。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17.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加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歐洲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起決定作用的是西線和東線。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是凡爾登戰役。結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這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一戰性質)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聖殿
18.17-18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他們的理論啟迪了人們的思想,人們把這個時代稱為「啟蒙時代」,把他們倡導的思想稱為「理性主義」。啟蒙運動是一場把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思想解放運動。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他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會。19.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寫了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全書的核心是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創造性地建立完整的力學物理體系,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20.列夫·托爾斯泰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被稱為「心理描寫大師」,一生中創作了許多著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凡·高,荷蘭的偉大畫家。《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
啟蒙運動是一場把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思想解放運動。
貝多芬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古典樂派的終結者和浪漫樂派的開拓者,他最重要的貢獻是發展和創造了奏鳴——交響樂的結構形式。作品:《英雄交響曲》(描寫拿破崙的英雄業績)、《命運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