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為刑法
『壹』 首先記住一件事情,那就是:刑法是「行為」的法律。所有的法律規范都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而存在的。你想
沒有用,如果你不先學習刑法總則,你在學分則的時候,看著是懂了,但是一做題就做不對,因為不會分析,甚至很多詞語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一知半解是最危險了
『貳』 刑法先減後並和先並後減
依你所述,先並的起刑點應該是15年,而不是你說的12年;先減的起刑點是12年(如新犯的搶劫罪是13年,那起刑點就是13年。分析如下:
一、關於數罪並罰的相關規定:
1、有期徒刑,刑法第45條規定,除本法第50條、第69條規定外,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2、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第69條的規定,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
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3、「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其中附加刑種類相同的,合並執行,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
4、此外,根據刑法第71條的規定,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間又犯新罪,以前罪沒有執行完畢的刑罰為基礎來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其實際執行的刑期可能超過15年,甚至達到25年。
二、根據你的敘述,我們來算:假設盜竊15年,搶劫7年為新罪,執行3年。
(1)先減:案犯先因盜竊罪被判15年,已經執行了3年,剩餘刑期是12年。此時再犯搶劫罪,再量刑時,就以這個剩餘刑期為盜竊罪的量刑新起點,此時,數罪中的最高刑期是12年了,而不再是15年。
(2)後並:此時,總和刑期是19年(12+7),所以量刑幅度在12年至19年之間。假設決定執行刑期17年,此時已經執行過的3年刑期就不算了。此時還需要執行刑期是17年。此時案犯實際被執行的刑期是3年加17年,也就是20年了。
(2)先行為刑法擴展閱讀: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
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後的刑法自2015年11月1日開始施行。這也是繼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後通過的第九個刑法修正案。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該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嫌疑人 刑罰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廣義上的刑法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個條文作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此外還有「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對刑法典進行局部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理論上稱為單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理論上稱為附屬刑法。
所以,廣義刑法是由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組成的。狹義刑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叄』 刑法總論里有個不作為犯罪,其中的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包括哪些
你好
這里的先行行為,必須是足以單方面置被保護的法益處於危險狀態。或者說,這專里的先行行為,本身就具有屬危害性。
而這里的男友跟女友分手,這僅僅是一種戀愛中的正常的交流,不具有危害性。
所以 ,該行為 不能說是先行行為 。
還有一點,解決這類模糊不清的問題,請你多記住一些典型的案例。知道那些典型的案例,就很好判斷了。
這個在真題裡面有原型,答案是不是先行行為。
『肆』 刑法中哪一條法條規定了先行行為、特定義務的人的救助義務呢
你好
這個屬於刑法理論上的知識點。
刑法條文並沒有直接規定的。
特定義務的話,版通過實際分析可權以判斷出來的
有沒有義務、
美國倒是存在明文規定
美國《侵權法重述(第三次)》第40條規定:當行為人的先前行為,只要製造了一個繼續性的有形損害,該行為人負有阻止損害發生或將損害限定在最小范圍的合理注意義務。
『伍』 刑法中的先行行為如何確定
民法來比較具體,所謂的先行行為都被源規制到具體法條中,比如我請一個6歲孩子吃飯,這是一個行為,那麼如果導致他食物中毒,則餐館有侵權或違約責任,如果突然沖進一群人揍他,則這群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我上廁所便秘了時間很長,導致這個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營養缺乏住進醫院,則我承擔一定的過錯責任
『陸』 刑法中的先行行為如何確定
「先行行抄為」在理論上是個籠襲統的概念,何為「造成結果的先行行為」,在何種場合、何種情形下才是先行行為,從而產生義務、必須採取救助,法律沒有明確說法。由先行行為——產生義務——不作為導致犯罪的案件認定非常少。
由於行為人實施先行行為,使某種由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處於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該行為人產生採取積極行為阻止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這就是由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
先行義務,即「先行行為」對行為後果具有法律責任和義務。
參考資料:http://www.zgkg.com.cn/web/zgkg/w10173822.asp
『柒』 民事優先原則與刑事優先原則各自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一、「民事優先」。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獨立存在,並行不悖,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如一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時滿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承擔罰款、罰金及沒收財產等行政或刑事責任時,三種責任就發生了沖突,民事責任優先原則就是指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時滿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時,優先承擔民事責任。
相關法條:《刑法》第三十六條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二、「刑事優先」。解決同一違法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規范和行政處罰法律規范或民事法律規范時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基本規則。
相關法條:《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二條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先行為刑法擴展閱讀:
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第11條規定:「行政執法機關對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移送。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經作出的警告,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的行政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
《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第16條以及《食品葯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下稱《辦法》)第12條也作出了相應規定。據此,可以推導出「先罰後刑」情況下「不同罰則各自適用」原則,應當分別作出,各自適用,並行不悖。
「先刑後罰」情況下的適用原則。對於行政機關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對行為人還應當追究行政責任的,行政機關也必須追究其行政責任。但因「先刑後罰」的競合情境具有自身的特性,在適用雙重處罰時應當靈活把握「刑事優先」原則。
『捌』 刑法中的阻卻是什麼意思
違法阻卻性事由是大陸法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一般來說大陸法系國家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需要從正反兩方面評價,從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條件是構成要件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和有責性,只要客觀上與構成要件相符合的行為,都被認為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
從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條件是構成要件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和有責性,只要客觀上與構成要件相符合的行為,都被認為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
符合要件的行為雖然原則上具有違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現象,即在具有特別理由、根據的情況下,也可能否認符合構成要件行為的違法性,這便是違法阻卻性事由,又稱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違法阻卻性事由是從反面否認行為構成犯罪。例如故意殺人與正當防衛時致人死亡,從結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當防衛有益於社會,故沒有社會危害性,阻卻了刑事違法性。
(8)先行為刑法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之規定,於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於海明案件。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劉海龍的行為屬於刑法意義上的「行凶」。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判斷「行凶」的核心在於是否嚴重危及人身安全。司法實踐中,考量是否屬於「行凶」,不能苛求防衛人在應急反應情況下作出理性判斷,更不能以防衛人遭受實際傷害為前提,而要根據現場具體情景及社會一般人的認知水平進行判斷。
本案中,劉海龍先是徒手攻擊,繼而持刀連續擊打,其行為已經嚴重危及於海明人身安全,其不法侵害應認定為「行凶」。
二、是劉海龍的不法侵害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縱觀本案,在同車人員與於海明爭執基本平息的情況下,劉海龍醉酒滋事,先是下車對於海明拳打腳踢,後又返回車內取出砍刀,對於海明連續數次擊打,不法侵害不斷升級。劉海龍砍刀甩落在地後,又上前搶刀。劉海龍被致傷後,仍沒有放棄侵害的跡象。於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處在劉海龍的暴力威脅之中。
三、是於海明的行為出於防衛目的。本案中,於海明奪刀後,7秒內捅刺、砍中劉海龍的5刀,與追趕時甩擊、砍擊的兩刀(未擊中),盡管時間上有間隔、空間上有距離,但這是一個連續行為。另外,於海明停止追擊,返回寶馬轎車搜尋劉海龍手機的目的是防止對方糾集人員報復、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符合正當防衛的意圖。
『玖』 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指的是什麼意思 還有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具體條款在哪 大神快來
先行行為是刑法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使刑內法所保護的社會容關系處於危險狀態,使行為人負有防止或者排除這種危險發生的義務。
刑法中具體沒有哪個條款說先行行為,先行行為是刑法理論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