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

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

發布時間: 2021-01-15 15:16:10

『壹』 多少錢才構成詐騙罪

一、超過多少錢算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根據《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和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詐騙罪。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00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二、涉嫌詐騙罪能取保候審嗎
申請取保候審要滿足以下條件: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犯詐騙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由此可見,如果涉嫌詐騙罪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或者涉嫌詐騙罪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是社會危險性極小的,嫌疑人及其家屬完全可以為其辦理取保候審手續。

『貳』 合同詐騙罪中非法佔有目的是怎麼認定的

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約能力。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可分為完全履行能力、部分履約能力和無履約能力三種情形,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加以認定:
(1)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佔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
(2)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毀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造成,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從而佔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
(3)有部分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從而佔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
(4)有部分履約能力,同時亦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即使最後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約行為本意不在承擔合同義務而在於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合同,從而佔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
(5)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之後仍無此種能力,而依然蒙蔽對方,佔有對方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
(6)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但事後經過各種努力,具備了履約能力,並又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則無論合同最後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構成民事欺詐。
2、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無詐騙行為。詐騙行為絕大多數是作為,而不可能是單純的不作為。其主要表現為行為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從司法實踐中看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沒有欺詐行為,即使合同未能履行,也不能定合同詐騙罪。沒有詐騙行為,不能定合同詐騙罪,但是有詐騙行為也不一定構成合同詐騙罪。要正確認定合同詐騙罪還須結合其他客觀因素作具體分析。一般說來,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行為人在事實上虛構了某些成分,但是並未影響合同的履行,或者雖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是本人願意承擔違約責任,足以證明行為人無非法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故不能以合同詐騙罪論處。
3、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後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履約行為的有無最能客觀地反映行為人履行合同規定的民事義務的誠意,也是認定行為人是否存在騙取錢財目的的重要客觀依據。一般說來,凡是有履行合同誠意的,在簽訂合同後,總會積極創造條件去履行合同。即使不能履行,也會承擔違約責任。而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人,在合同簽訂以後,根本沒有去履行合同或者是虛假地履行合同。對於這種情形,不論其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均應以合同詐騙罪論處。實際存在的履行行為,必須是真實的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而不是虛假的行為。
履行行為是否真實,應當結合履約能力的不同情形來判斷,這里應該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下對行為性質的認定:
(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後採取積極履約的行為,在尚未履行完畢時,行為人產生了非法佔有對方財物的意圖,將對方財物占為已有。此種情況下,行為人的部分履行行為雖然是積極的、真實的,但由於其非法佔有的故意產生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其先前的積極履行行為已不能對抗其後來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應構成合同詐騙罪。
(2)行為人在取得相對人財物後,不履行合同,迫於對方追討,又與他人簽訂合同騙取財物,用以充抵前一合同的債務。這種連環詐騙在司法實踐中被形象地稱為「拆東牆補西牆」。這種行為實質上是行為人被迫採取的事後補救措施,不是一種真實的履行行為,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4、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若當事人沒有履行義務或者只履行一部分合同,則當事人對其佔有的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當時的主觀心理態度,不同的心理態度,對合同標的處置也必然有所不同。
所以可以從行為人對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認定其主觀上是否有「非法佔有目的」:
(1)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以揮霍,或者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攜款逃匿、隱匿財物且拒不返還等,應認定為行為人有「非法佔有」之故意,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
(2)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者大部分用於合同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之全部義務,一般不以合同詐騙論。
(3)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沒有用於履行合同,而是用於其他合法的經營活動,只要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將對方財物予以返還,應視為民事欺詐;當其沒有履約行為時,應認定為合同詐騙。
5、行為人在違約後有無承擔責任的表現。一般情況下,具有履行合同誠意的行為人,發現自己違約或者對方提出違約時,盡管從自身利益出發,可能提出辯解以減輕責任,但卻不會逃避承擔責任。當無可辯駁自己違約時,會有承擔責任的表現。而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人在糾紛發生後,大多採用潛逃等方式進行逃避,使對方無法挽回自己的損失。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對那些不得已外出躲債,或者在雙方談判時百般辯解否認違約的,不能一概認定為合同詐騙,應該結合其他客觀因素作具體分析。
6、行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影響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包括主客觀兩種情況。行為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享受了權利,而不願意承擔義務,表明合同未履行是由於行為人主觀上造成的,從而說明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應以合同詐騙論處。但是,如果合同當事人享受了權利,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去承擔義務,只是由於客觀上發生了使行為人無法預料的情況,導致合同無法得到全面履行,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應以合同糾紛處理。

『叄』 誰能幫忙介紹一下詐騙罪

詐騙罪
一、概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二、(一)詐騙罪侵犯的對象,僅限於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而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於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於侵犯人身權利罪。詐騙罪的犯罪對象可以是各種財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用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刑法另有規定的,應依規定定罪處罰。例如金融詐騙罪等
(二)該罪的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佔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
本罪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欺詐行為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並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不管是虛構、隱瞞過去的事實,還是現在的事實與將來的事實,只要具有上述內容的,就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欺詐內容不是使被害人作出財產處分的,則不是詐騙罪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必須達到使一般人能夠產生錯誤認識的程度,對自己出賣的商品進行誇張,沒有超出社會容忍范圍的,不是欺詐行為。欺詐行為的手段、方法沒有限制,既可以是語言欺詐,也可以是動作欺詐;欺詐行為本身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有告知某種事實的義務,但不履行這種義務,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或者繼續陷入錯誤認識,行為人利用這種認識錯誤取得財產的,也是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產生錯誤認識是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使對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行為的成立。在欺詐行為與對方處分財產之間,必須介入對方的錯誤認識;如果對方不是因欺詐行為產生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就不成立詐騙罪。因此,詐騙行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行為人設法使被害人在認識上產生錯覺,以致「自覺地」將自己所有或持有的財物交付給行為人或者放棄自己的所有權,或者免除行為人交還財物的義務。欺詐行為的對方只要求是具有處分財產的許可權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財物的所有人或佔有人。
根據本法第300條規定,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騙取財物的 以詐騙罪論處。
特殊類型的詐騙行為:三角詐騙。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為手段,提供虛假的陳述、提出虛偽的證據,使法院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判決,從而獲得財產的行為,稱為訴訟欺詐,或三角詐騙。它與一般的詐騙罪不同之處在於,一般的詐騙罪,是行為人使用騙術,即以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財物所有人、管理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從而似乎「自願」的交出財物。而三角詐騙的訴訟當事人,是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欺騙司法機關,通過國家的強制力達到以「合法」的形式,非法佔有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
2002年10月24日高級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認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但是,該文件的答復還不屬於司法解釋的范疇。
欺詐行為使被害人處分財產後,行為人便獲得財產,從而使被害人的財產受到損害,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犯罪。《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5萬至10萬元以上的,應當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分別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執行標准。
需要研究的是,行為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財物,但同時支付了相當價值的物品時,是否成立詐騙罪?張明楷教授認為,詐騙罪是對個別財產的犯罪,而不是對整體財產的犯罪。被害人因被欺詐花3萬元人民幣購買3萬元的物品,雖然財產的整體沒有受到損害,但從個別財產來看,如果沒有行為人的欺詐,被害人不會花3萬元購買該物品,花去3萬元便是個別財產的損害。因此,使用欺詐手段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騙取財物的,即使支付了相當價值的物品,也應認定為詐騙罪。(見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詐騙罪並不限於騙取有體物,還包括騙取無形物與財產性利益。根據本法第2l0條的有關規定,使用欺騙手段騙取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成立詐騙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4月《關於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以虛假、冒用的身份證辦理入網手續並使用行動電話,造成電信資費損失數額較大的,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三)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
(四)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三、1、詐騙罪與民事債務糾紛的界限。
在司法實踐中,有些民事債務糾紛很容易與詐騙罪相混淆,如編造謊言騙借財物,到期不能償還;借貸後由於某種原因拖欠不還;代人購物取走貨款擅自挪用拖欠不還等。區分的關鍵是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否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判斷是否有非法佔有的目的,應當從雙方當事人的關系,事情的起因,借貸時有無償還能力,不能償還的原因,對償還債務的態度和表現等方面綜合分析。(見高教出版社教材第565頁)
2、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的界限。
金融詐騙罪是我國刑法典在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一類犯罪,是特殊的詐騙罪,因此,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在犯罪構成上有許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侵犯的客體不同,金融詐騙罪主要侵犯的是金融管理秩序,是復雜客體的犯罪。第二,在客觀方面的表現不完全相同。雖然詐騙罪和金融詐騙罪在客觀方面的表現都可以概括為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但在具體形式上有所不同,金融詐騙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採用特定的具體的詐騙手段,或者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場合;而詐騙罪的成立則沒有特別的限制。第三,犯罪主體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詐騙罪只能由自然人構成;而金融詐騙罪不僅自然人可以構成,其中集資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和信用證詐騙罪還可以由單位構成。
3、詐騙罪與合同詐騙罪的界限。
合同詐騙罪是一種特殊的詐騙罪,我國刑法典作了特別的規定。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侵犯的客體不同。詐騙罪侵犯的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合同詐騙罪在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的同時,更主要是侵犯了國家對合同的管理制度和誠實信用的市場秩序。第二,在客觀方面的表現不盡相同。合同詐騙罪必須是在簽訂、履行經濟合同過程中使用欺詐的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而詐騙罪並無此特別限定。第三,犯罪主體不同。詐騙罪主體只能由自然人構成;合同詐騙罪則既可以由自然人構成,也可以由單位構成。
4、詐騙罪與盜竊罪
詐騙罪和盜竊罪的區別在於:財產損失是否是被害人基於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的結果。如果被害人最終的財產損失是由於自己的處分行為,則行為人構成詐騙罪,反之則以盜竊罪論處。如,機器不可能被騙,因此,向自動售貨機中投入類似硬幣的金屬片,從而取得售貨機內的商品的行為,不構成詐騙罪,只能成立盜竊罪(見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被告人陳某,女,30歲,河南南陽市人,小學教師。被告人陳某在廣州市買得假金項鏈一條,於1998年3月15日來到上海。當天她在上海商場金店,見櫃台里放有一條重24.09克,價值人民幣4600.30元的金項鏈,與她買的假金項鏈式樣相同,遂產生以假換真的邪念。她隨即到黃埔商業大廈買得金墜一個,簽字筆一支,並將金墜的重量標簽塗改為24.09克系在假金項鏈上。然後又返回上海商場金店,以挑選金項鏈為名,乘售貨員不備之機,用自己的假金項鏈換了真金項鏈。次日,陳某將金項鏈賣掉,獲贓款1000元。爾後,陳又前往廣州買得假金項鏈11條、假金戒指9枚及塗改液等物品,於同年3月26日返滬。3月28日陳再次來到上海商場金店,採用上述手段,以假換真換得一條重11.09克、價值1218.30元的金項鏈。當天,陳又以同樣手段調換一條重19.78克、價值2213.90元的金項鏈時,被售貨員發覺,當場將其抓獲。案發後,陳某認罪態度尚好,能積極退還贓款。
陳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被告人陳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偽裝購買金項鏈,在挑選時乘售貨員不備,以假換真,秘密竊取金項鏈,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
四、(1996年12月24日)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1)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2)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3)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
(4)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
(5)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
(6)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7)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8)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9)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肆』 到公安局報案,以詐騙名義,應該到經偵還是刑偵

詐騙應去經偵立案,但詐騙屬於刑事犯罪行為,在刑偵也可以立安。作為公民,只要向公安機關報案就可以了,至於由刑偵或是經偵承辦由公安機關去指派。

詐騙罪按行騙方式分別由經偵和刑偵辦理。

根據《公安部有關內部刑事案件管轄分工的規定》屬於經偵部門管轄詐騙罪的范圍是:

1、合同詐騙案;

2、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案;

3、集資詐騙案;

4、貸款詐騙案;

5、票據詐騙案;

6、金融憑證詐騙案;

7、信用證詐騙案;

8、信用卡詐騙案;

9、有價證券詐騙案;

10、保險詐騙案。

其餘的詐騙案都由刑偵承辦。

(4)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擴展閱讀:

詐騙罪的立案標准:

北京市

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北京市公安局聯合發布的在1998年7月實施《北京市關於盜竊罪、詐騙罪、侵佔罪、搶劫罪等八種侵犯財產犯罪的數額標准》,關於八種侵犯財產的文件中規定:

1、關於詐騙罪犯罪數額(以人民幣計算)認定標准,數額較大為三千元以上;數額巨大為五萬元以上;數額特別巨大為二十萬元以上。

2、數額是認定侵犯財產犯罪的重要標准,但不是唯一的標准。除根據侵犯財產數額外,還應當根據犯罪的其他具體情節以及詐騙罪犯罪嫌疑人的認罪態度和悔罪表現等,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定罪量刑。

河南省

對於詐騙犯罪,我們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5000元、5萬元、50萬元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起點。

上海市

1997年4月24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對上海市認定詐騙犯罪具體數額標准作如下規定:

1、個人詐騙公私財物在4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在5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2、個人詐騙公私財物在2千元以上不滿4千元,並有詐騙前科或引起自殺、重傷、死亡等嚴重後果的,也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單位詐騙公私財物在10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單位詐騙公私財物在30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伍』 一般詐騙罪金額達到多少可以立案

詐騙超過2千元以上可以按治安案件處理。3000元以上就可以夠刑事立案。

詐騙回罪的立案標答准金額: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5)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擴展閱讀:

以下詐騙情節屬於特別嚴重的:

1、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2、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3、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4、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5、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熱點內容
房山良鄉律師 發布:2025-10-10 18:49:48 瀏覽:795
法院確情 發布:2025-10-10 18:35:36 瀏覽:114
湖北司法廳幹部任命 發布:2025-10-10 18:29:03 瀏覽:476
論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依據 發布:2025-10-10 18:29:03 瀏覽:42
立法是法治的 發布:2025-10-10 18:28:15 瀏覽:76
法官大人在線 發布:2025-10-10 18:22:11 瀏覽:870
法律法規培訓評價 發布:2025-10-10 18:07:01 瀏覽:249
工會立法宗旨 發布:2025-10-10 17:27:34 瀏覽:876
新民法典第五編 發布:2025-10-10 17:15:11 瀏覽:825
禁食野味法規 發布:2025-10-10 17:14:25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