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宋代司法制度

宋代司法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1-16 10:28:30

Ⅰ 宋代訴訟制度

宋代司法的特點

⑴司法機構的發展變化

①大理寺是中央審判機關,內設左斷刑、右治獄。凡地方各州報請奏讞(復審),及地方官犯罪案件由左斷刑負責;凡京師百官案件由右治獄負責。同時將「審」、「判」分開,審訊歸斷司,用法歸議司。
②刑部負責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的復核及官員昭雪等事。審宗改制後,審刑院並入刑部,後刑部分設左右曹,左曹負責死刑案件復核,右曹負責官吏犯罪案件的審核。其職能有所擴大。
③審刑院是神宗以前,為加強皇帝對司法的控制而增設的中央審判機關。
④地方司法機構中,各路設提刑司,是為中央在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州設忖職工工資司法官司法參軍與司法派出機構。州設專職司法官司法參軍與司理參軍,分掌檢法議罪和調查偵訊,州長官是主審官。縣由知縣負責審判,「杖罪以下在縣斷遣。」地方死刑案件一般由州一級審判,上報路一級轉送刑部復核。

⑵訴訟制度的特點

①宋代皇帝多親自斷案。「御筆斷罪」多不依法,更不許訴冤。
②重視證據和現場勘驗。因犯人翻供,所關情節重大,一般換法官、司法機關審理。官府設有專門的勘驗官並制有詳細的勘驗格式,南宋時還頒布了《檢驗格目》,客觀上推動了其時法醫學的發展。著名的《洗冤集錄》等法醫學著作的出現,與此有直接關系。
③宋代對民事訴訟有明確的時效規定,稱「務限法」。對刑事案件,也依案件性質情節的起重大小,定有不同的審結期限。
④宋代除了審判機構間上下、左右監督外,還原染料設立了較完備的審判監督制度。在中央擴大御鳴台司法職能,曾設御鳴台推勘官,分赴地方審理大案。在地方,提刑司監督州縣司法,這成為後世巡按制度的淵源。此外,還專門規定有平反冤案及時對錯判案件的「理雪制度」與「推勘院」。

⑶法官的選拔

①保舉制。保舉人對被保舉人任內所犯罪行負連帶責任。
②考試制。
③法官責任。出入人罪的責任;遵守辦案時限;違背訴訟程序和制度的責任。

Ⅱ 宋朝司法

資料一:

宋朝的司法機構
宋朝的司法機構,也是按照中央集權建立起來的。
宋朝把全國分為諸路,每路都設有轉運判官,是朝廷特命的路一級常設官員,其主要任務是協助轉運使管理刑事和民事審判事官。宋制地方原則上只分兩級,一般由各級行政長官即地方政府首腦兼理司法。
縣級司法審判事務由縣長官知縣事全權職掌,並且以親自參與審判案件為原則。縣以下的鎮岩官員,無權審理案件;其社首、甲首也只能在州縣官員的監督下,處理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可見,縣為宋朝司法機構的基層單位。
州級(與州同級的機構還有府、軍)司法審判事務由州的長官即知州事、知府事和軍監掌管。進行為了控制司法和監督地方官吏,在各州特設通判,作為州的副長官。全州的行政公事都須經過通判,才得施行。同時,朝廷還選派幕職官員,如判官、推官等,以佐理知州,處理全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務。其掌管檢法議罪的,有司法參軍;掌管調查審訊的,有司理參軍。
因開封府在京師,在司法官員的設置上有些特殊的規定,實際上不同於其他州、府。開封府除設府尹一人外,還設有判官、推官四人,分日輪流審判案件。另設左右軍巡使判官二人,分掌京城地方一切案件的審訊;左右廂公事干當官四人,分管檢查偵訊和處理輕微事件。此外還設有司錄參軍一人,處理戶口婚姻等糾紛。(原來開封府有這么多官,可憐的包、策、昭三個人要干這么多活,累也累死了!)
宋初,在其中央主要設立刑部和大理寺分別共掌司法。大理寺長官不設專職,以判寺一人為首,兼少卿事一人為副,均由其他官員兼任。下設詳斷官和法直官等,辦理具體司法事務。寺不設監獄,所有人犯都寄禁在開封府獄(怪不得開封府的監獄很擁擠)。真到神宗時改革官制,大理寺正副長官,才開始設置專職官吏,並恢復大理寺獄。(這就是後話了)
此外,宋朝的中央司法機構中,還設有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一人為台長,往往由其他官員兼任;以知雜待御史一人為副,主持台務。下設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檢法、主薄等官,辦理對違法失職官吏的偵訊,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行使監察職務。與大理寺不同的是,御使台有拘禁犯人的監所,稱為台獄,監禁它所主辦的案犯。

宋朝的司法制度,實際上是三級三審制。
宋朝的基層司法審判機關設在縣一級,由其知縣負責。但縣級司法機關只能處理杖刑以下的刑事案件;徒以上的,知縣搜集證據,並對案件審理明白,然後上送州里,這稱叫「結解」。縣知事對於刑事案件,原則上應親自審理。縣屬鎮岩官員,只能處理輕微刑事案件,以笞為限,應處杖以上的案犯,即送縣訊辦,不得自行決斷。杖以下的刑事案件,由縣判決執行,知縣署名。縣獄只羈押未決犯,已決犯笞、杖罪的行刑後即釋放,徒以上的犯均要上解州里,故不羈押已決犯。(想起很多單元里的縣令,都在法場監斬呢,真可怕!)
州一級司法機構,包括府、軍,在宋朝司法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埋廷也特別重視。除知州事外還特設有通判作為各州的副長官。全州行政、司法公事都須經過通判簽署(當時叫簽議連書),方得施行;否則,無效。同時,朝廷又直接選派幕職官,比如判官、推官等佐理知州,處理全州行政、司法事務。
凡屬處徒以上的案件,均需送到州里處理,州可以判決執行徒以上直至死刑的案件。
州的審判程序,大致分為推鞫,檢斷和勘結三個階段:
所謂推鞫,就是巡檢、捕獲犯人,或者由縣衙解送人犯到州後,先由司理參軍審訊,傳集人證,搜集證據。(昭的活兒)
所謂檢斷,即檢法議罪的簡稱,就是由司法參軍,根據已經得到和查證落實的犯罪事實,檢出適當適用的相應法規,評議確定應當判處的罪名和刑罰。(策的活兒)
所謂勘結,就是由朝廷選派的幕職官,即判官或推官,根據審理所得到的案情事實際和檢出備齊的有關法規,進一步分析研究案情,或者視需重新直接審訊犯人,就定罪量刑作成判稿,報請行政長官知州簽發。
最後,由知州根據判稿決定判詞,並簽署判決,對外發布公告周知,有所趨避。(包的活兒)
案件的判決雖然是以知州的名議發布的,但是參與判決的判官或者推官,以及司理、司法各參軍,要負邊帶責任。因此,上述有關官員對判決如果有異議,應當及時申請知州更正;如果知州不採納此議,可另寫反對意見的文書呈送路的提刑司,保留意見,這稱作議狀。倘若以後發現判決有重大錯誤時,有議狀在先的官員,可以得到免除連事處罰;或者路的提刑司就是因議狀而發現原判決的重大錯誤,並藉以得到及時糾正者,而持有議狀在先者,還可以得到慶有的獎賞。宋朝最高統治者,以此獎懲辦法來提高司法官吏責任心,保證辦案質量。(要照這么說,包包每懲辦一次貪官污吏、每平一次冤案就要跟著連帶一批官員才是呀!看來和包包同一時期做地方官,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死刑案件,事關人命,宋朝在司法制度上的作有特殊規定。因而,知州在審判死刑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某案有「法重情輕,情重法輕,事有可疑,理有可憫」等特殊情事時,知州就應將全部案卷送請朝廷裁判,這叫奏讞。凡奏讞的案件,都要由大理寺詳斷。當然,犯罪事實明白,證據充分,定案准確,適用法律也沒有疑義,罪犯本人又已經認罪的,當然就沒有奏讞的必要了。(審不清楚的案件沒看幾件上交大理寺的,倒是有不少上交到包青天這里來呀!)《宋會要》「刑法四」的規定:凡應奏讞而不奏讞,或者不應奏讞而奏讞的,知州都要受一定的處分。這樣就可以防止地方官吏在辦案上的專斷或者推諉。
宋朝對死刑案件還規定有「翻異」制度,即准許呼冤。凡已經判決尚未執行的死刑案件,罪犯本人和他的家屬都可以鳴冤,這在當時稱作「翻異」。刑律規定,案件一經翻異,司法機關便需再審理一次,這稱為「復推」。(這種情況「包青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凡在提刑司錄問時,即因復核而審訊時翻異的,提刑司應當差遣原審官以外的法官審理,稱叫「別推」。這在宋時叫不幹礙官司,類似現代的迴避制度。如果案件是在提刑司詳復後核准執行時翻異的,則應由該路其他監司審理。假如本路監司都有干礙,比如同犯人有親友關系等,那就應當由鄰路提刑司審理,以免枉法裁判,(想起《狄青》單元里的大理寺官員,他的女兒就是被懷疑被狄青所殺,老人家一點也不避嫌)再審後,仍有鳴冤的,那就要直接請示朝廷,這稱為奏裁,由皇帝決定。
宋朝還規定,凡天下大辟罪(即死罪)案件,都要送朝廷刑部復審,同時朝廷也經常派出使臣到各地審理案件。就是說,一切死罪案犯都須先經過刑部詳細復核。(那為蝦米包包可以在公堂上直接鍘人呢??答:因為包包的鍘刀是御鍘!)而由各州奏讞的刑事事案件,大理寺復審後,最終還要交到刑部詳復,然後自送審刑院詳議。由此可見,大理寺的職權是相當有限的。
大理寺的審判事務,具體分工還是嚴格的,其左部負責斷刑,掌管全國官員、將校被檢舉犯罪的事件,和死罪案件以及其他報請復審的案件;其右部負責治獄,即掌管京師各機關職官的犯罪案件。案件在大理寺經過詳斷作出定判,經刑部詳復後,還須經門下省復核,門下省如果認為案件處理不當,則得依法駁斥,退回大理寺再行詳斷;刑部還須再行詳復,或者由門下省直接予以糾正。門下省通過,中書省仍得評議,如果評議結果認為原判不當,中書省可以直接向皇帝陳述異議。假如皇帝也認為案件有疑義時,則發交兩制(即指翰林學士和知制誥的中書舍人)、大臣(即指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相)、台諫(即指御史——御史中丞、諫官——知諫院)共同評議(這當時稱雜議),再行決定。(麻煩死了,還不如直接交給包包方便些!最可氣的是,刑事案件這樣層層把關,可還是冤獄叢生。)
總之,審刑院、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為宋朝的司法機關,分工制約統統對皇帝負責;其司法制度也體現著這一高度中央集權的精神。

資料二

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權統治也表現在司法制度方面。司法權統歸中央,皇帝直接控制司法,訴訟審判制度進一步發展,使宋朝的司法制度具有顯著特色。

一、司法機關體系

(一)中央司法體制

宋朝沿襲唐制,中央仍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為三大司法機關,各機構職責相沿未改。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為加強對司法審判權的控制,朝廷於宮禁中增設審刑院,置知院事一人、詳議官六人。全國上奏案件,須先經審刑院備案,再發交大理寺審理和刑部復核,然後由審刑院詳議,並奏請皇帝裁決。這實際是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級復審機構,剝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權力,使審判和復核程序復雜化。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裁撤審刑院,將其職權歸還刑部。此後,凡奉皇帝詔命所立案件,由朝官臨時組成制勘院審斷;由中書省下令所立案件,由諸路監司及州軍等派官臨時組成推勘院審斷,從而保證了皇帝對重大案件的直接控制。

此外,樞密院有權參與軍政案件的審判監督,三司及戶部有權參與財政賦稅案件的司法審判。

(二)地方司法體制

宋朝地方實行州(府)、縣兩級制,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各縣有權審判杖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將審理意見報送州府判決。各州有權審判徒刑以上案件,但死刑案件須上報提刑司復核,重大疑難案件要上報刑部,由大理寺審議,或經皇帝裁決。在京畿地區,由開封府和臨安府負責司法審判活動。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在州縣之上增設路一級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派出機構,主要監督本路司法審判活動,復核州縣重大案件,監察劾奏州縣長官違法行為,以加強中央對地方司法審判權的控制。

二、訴訟審判制度

(一)訴訟時效與審判時限

宋朝對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已有明確區分,並分別規定了具體的訴訟時限。

1.民事訴訟時限與時效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宋朝制定了關於民事訴訟時限的「務限法」。所謂「務」,即指農務;入務指農忙時期,務開指農閑時期。根據《宋刑統》「婚田入務」條規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九月卅日為務限期,州縣官府不得受理民間田宅、婚姻、債負等民事訴訟案件;如有民事糾紛,應在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卅日遞交訴狀,官府須於三月卅日之前審理結案;逾期不能結案,必須上報原因。為防止有人趁入務之限阻攔業主贖回出典土地,宋朝法律補充規定:侵奪財產案件,雖在入務期限,「亦許官司受理」。

對於判決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中央戶部。為防止訴訟久拖不決,宋朝規定了審理民事案件的詞訴結絕時限。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規定,州縣半年內未結絕者,即可上訴。寧宗慶元年間規定,簡單民事訴訟,當日結絕;需要證人證言的,縣衙限五日審結,州限十日,監司限半月。[14]

關於民事訴訟時效,太祖時規定,因戰亂出走而返回認領田宅者,超過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宋刑統》規定,田地房屋糾紛,事後家長、見證人死亡,契書毀亂超過二十年,不再受理;債務糾紛,債務人、保人逃亡過超三十年,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時規定,買賣田宅滿三年後發生糾紛,不得受理。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利於維護依法形成的民事關系和社會的穩定。

2.刑事案件的聽獄之限

對於刑事訴訟案件,宋朝按大、中、小事分三類規定了「聽獄之限」,要求司法官在限內結案。如太宗時規定,大理寺分別限二十五日、二十日和十日,審刑院分別限十五日、十日和五日,各州分別限四十日、二十日和十日。哲宗時,按案卷紙張多少,明確劃分大、中、小事的三類標准:二十緡以上為大事,十緡以上為中事,不滿十緡為小事。同時規定:大理寺、刑部復審案件,大、中、小事分別為十二日、九日和四日;京師及八路地區復審案件,分別為十日、五日和三日。[15] 對一些不能按正常程序審判的特殊案件,兩宋規定有特殊的斷獄時限,體現了靈活變通的特點。

(二)皇帝躬親獄訟

宋朝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首先表現為直接介入司法審判活動。太祖、太宗等都曾親自決斷案件,徽宗也常以「御筆手詔」斷罪。凡御筆斷罪案件,不準向尚書省陳訴冤抑,否則以違御筆罪論處;承受此類案件的官府,也不得以常法「阻攔延誤」執行;否則,延誤一時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三日以上以大不恭罪論處,罪止流三千里。[16]

其次,皇帝還經常親自錄囚。開寶二年(969年),太祖曾下令兩京和諸州長吏督促獄掾,每五日一錄囚。太宗重申此制,並要求每十日向皇帝奏聞一次,後又將十日一錄囚定為常制。太祖、太宗還親錄開封在押囚犯,使數十人獲得赦免。南宋孝宗、理宗不僅每年大暑審錄決遣,而且實行「大寒慮囚」[17]。

(三)重視勘驗證據

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宋朝重視使用口供、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各種證據,尤其注重法醫檢驗和司法鑒定等調查取證。官府設有專門檢驗官,並制定勘驗法規,以規范檢驗的范圍、內容、程序、規則,檢驗人員的責任及勘驗筆錄的文書程式等。《宋刑統·詐偽律》有「檢驗病死傷不實」門,《慶元條法事類》也有「檢驗」門及「檢驗格目」、「驗屍格目」等敕令格式,具體規定了檢查勘驗制度。

宋朝法醫學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湖南提點刑獄宋慈(1186—1249年)總結歷代法醫檢驗技術,結合自己的法醫實踐經驗,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獲准頒行全國,成為官員司法檢驗活動的指南。該書選定官府歷年頒定的條例格目,吸取民間醫葯學知識,編成檢復總說、驗屍、四季屍體變化、自縊、溺死、殺傷、服毒等53項內容。明朝以後,它還被譯成朝鮮、日本、法、英、德、荷蘭等國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鞫讞分司制度

鞫指審理,讞指判案,鞫讞分司就是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官員分別執掌。宋朝中央和地方都實行鞫讞分司制度。中央的大理寺、刑部由詳斷官(斷司)負責審訊,詳議官(議司)負責檢法用律,最後由主管長官審定決斷。各州府設司理院,由司理參軍(鞫司)負責審訊及調查事實等,司法參軍(讞司)依據事實檢法用條,最後由知州、知府親自決斷。鞫讞分司強調兩司獨立行使職權,不得互通信息或協商辦案,有利於互相制約,防止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宋朝法律形式復雜多樣,條文內容繁多,設立專職官員檢詳法條,也有利於正確適用法律。但是,鞫讞分司制度並不是解決司法腐敗的根本辦法,而且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審判方式,也不符合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則。

(五)翻異別勘制度

翻異別勘源於唐末五代,是指犯人在錄問或行刑時推翻口供(翻異)提出申訴,案件必須重新審理。宋朝錄問是對徒刑以上案件判決前的例行程序,受審者可藉此獲得申訴機會。在行刑前的「過堂」或行刑時,被執行人也可提出申訴。對於這種申訴稱冤案件,官府必須重新審理,稱為翻異別勘。

宋朝的翻異別勘制度,分為原審機關內的「移司別勘」和上級機關指定重審的「差官別推」兩種形式。前者是在原審機關內將案件移交另一司法部門重審,又稱「別推」。宋朝中央及地方司法機構中,都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判部門,如刑部左、右廳,大理寺獄左、右推;案犯不服判決提出申訴,即移交另一部門重審別推。後者是對移司別推後仍翻異者,由上級機關差派司法官員前往原審機關主持重審,或指定另一司法機構重審。哲宗以後,翻異別勘制度有所變化。凡在錄問前或錄問時翻異者,應移司別推;在錄問後翻異,則要申報上級機關差官別推。

為了防止囚犯反復翻異,《宋刑統·斷獄律》規定,翻異別推以三次為限,超過三次仍翻異者,便不再別推。南宋以後,將其放寬到五推為限。

Ⅲ 宋代司法的特點

宋代司法的特點

⑴司法機構的發展變化

①大理寺是中央審判機關,內設左斷刑、右治獄。凡地方各州報請奏讞(復審),及地方官犯罪案件由左斷刑負責;凡京師百官案件由右治獄負責。同時將「審」、「判」分開,審訊歸斷司,用法歸議司。
②刑部負責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的復核及官員昭雪等事。審宗改制後,審刑院並入刑部,後刑部分設左右曹,左曹負責死刑案件復核,右曹負責官吏犯罪案件的審核。其職能有所擴大。
③審刑院是神宗以前,為加強皇帝對司法的控制而增設的中央審判機關。
④地方司法機構中,各路設提刑司,是為中央在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州設忖職工工資司法官司法參軍與司法派出機構。州設專職司法官司法參軍與司理參軍,分掌檢法議罪和調查偵訊,州長官是主審官。縣由知縣負責審判,「杖罪以下在縣斷遣。」地方死刑案件一般由州一級審判,上報路一級轉送刑部復核。

⑵訴訟制度的特點

①宋代皇帝多親自斷案。「御筆斷罪」多不依法,更不許訴冤。
②重視證據和現場勘驗。因犯人翻供,所關情節重大,一般換法官、司法機關審理。官府設有專門的勘驗官並制有詳細的勘驗格式,南宋時還頒布了《檢驗格目》,客觀上推動了其時法醫學的發展。著名的《洗冤集錄》等法醫學著作的出現,與此有直接關系。
③宋代對民事訴訟有明確的時效規定,稱「務限法」。對刑事案件,也依案件性質情節的起重大小,定有不同的審結期限。
④宋代除了審判機構間上下、左右監督外,還原染料設立了較完備的審判監督制度。在中央擴大御鳴台司法職能,曾設御鳴台推勘官,分赴地方審理大案。在地方,提刑司監督州縣司法,這成為後世巡按制度的淵源。此外,還專門規定有平反冤案及時對錯判案件的「理雪制度」與「推勘院」。

⑶法官的選拔

①保舉制。保舉人對被保舉人任內所犯罪行負連帶責任。
②考試制。
③法官責任。出入人罪的責任;遵守辦案時限;違背訴訟程序和制度的責任。

Ⅳ 求問唐宋時期的司法原則是什麼

唐律特點:①禮法合一
②科條簡要,寬簡適中
③用刑持平
④語言精煉明確,立法技術高。
宋律特點:①內容沿襲唐律,律後附有唐中期以後的敕、令、格、式;
②體例上取於《大中刑統》、《大周刑統》,「終宋之世,用之不改」

以下轉載於法律教育網,
司法考試法制史筆記:唐宋時期的法律(lz網路搜索一下就能找到那個網頁,我不能復制網頁,因為網路知道里回答問題不允許為了增加流量而故意引導他人到某個網站或論壇……咳咳..沒辦法,我把它裡面大部分內容都放下面了,上面的可能就是你要的答案吧,僅供參考。
唐律:

一、唐律的修訂過程

1.武德律

唐高祖李淵在武德年間命令臣下裴寂等人以《開皇律》為依據,修訂律典,是為《武德律》。《武德律》共12篇500條,是唐朝的首部法典。

2.貞觀律

唐太宗即位以後,在貞觀年間參照隋代《開皇律》,修訂完成了《貞觀律》。《貞觀律》增設了加役流制度,縮小了連坐處死的范圍,規定了五刑、十惡、八議以及類推的制度,奠定了唐律的基礎。

3.《永徽律疏》的制定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令臣下對《貞觀律》作慎重修改,頒布《永徽律》。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長孫無忌等大臣歷時1年,完成「律文」的疏議工作,作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並附之於律後,稱為《永徽律疏》。《永徽律疏》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代表性法典,現在被稱之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繼承了漢魏晉以來的法律成果,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與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罪名與刑罰

(一)五刑

1.死刑。唐律只規定絞、斬兩種死刑,較前代輕緩了很多。

2.流刑。唐律規定流刑有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規定加役流刑,除流三千里外,還要居作三年,用以替代某些死刑。

3.徒刑。即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杖刑。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5.笞刑。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二)「十惡」制度

是指嚴重威脅專制君主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血緣倫理關系的犯罪。唐律「十惡」按性質劃分,可以歸為三類:

1.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犯罪。主要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以及大不敬。

2.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手段殘忍的犯罪。主要包括:不道。

3.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犯罪。主要包括: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三)六殺

唐律區分了殺人罪的六種情形,即謀殺(預謀殺人)、故殺(臨時犯意)、斗殺(斗毆中激憤殺人)、誤殺(因為種種原因殺錯殺人對象)、戲殺(以力共戲,殺人)、過失殺(由於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而殺人)六種情況。根據殺人主觀故意、客觀行為表現等,唐律給予不同的處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備和立法技術的進步。

(四)六贓

就是指六種非法獲得公私財物的犯罪。包括(1)受財枉法:收受財物枉法。(2)受財不枉法:收受財物,即使不枉法,也要處刑。(3)受所監臨: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管轄范圍內百姓或者下屬財物。(4)強盜: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5)竊盜:隱秘手段竊取公私財物。(6)坐贓: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職權收受財物的行為。

(五)保辜 法律 敎育 網

對於手足傷人和器物傷人等犯罪,唐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了不同的處罰,對於傷害後果不是能夠立即顯現的,特別規定了保辜制度。也就是規定一定的觀察時期,在限定的時期內死亡的,傷人者承擔殺人的責任;在規定的期限外死亡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責任。唐律規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有不科學的地方,但仍然是一個進步。

三、法律適用原則

(一)區分公、私罪的原則

(二)自首原則

(三)類推原則

(四)化外人處罰原則

四、司法制度

唐代沿襲隋制,皇帝在中央機構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機構,執行各自的司法職能。

(一)大理寺

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行使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中央百官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凡屬流、徒刑案件的判決,須送刑部復核;死刑案件必須奏請皇帝批准。同時大理寺對刑部移送的死刑與疑難案件具有重審權。

(二)刑部

刑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刑部有權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對中央、地方上報的案件具有復核權,並有權受理在押犯申訴案件。

(三)御史台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為正副長官,下設台、殿、察三院。

(四)「三司推事」

唐代中央或地方發生重大案件時,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審理,稱為「三司推事」。有時地方發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則派大理寺評事、刑部員外郎、監察御史為「三司使」,前往審理。

唐代還建立都堂集議制,每逢發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以示慎刑。

(五)死刑三復奏

唐律規定了死刑復核制度。最初由中央司法機關上奏皇帝核准,臨刑前復核三次。唐太宗為慎重人命,將刑前三復奏改為五復奏。即處決前一日兩復奏,處決日三復奏。

(六)刑訊與仇嫌迴避原則。

對兩類人禁止使用刑訊,只能根據證據來定罪。一類是具有特權身份的人,如應議、請、減之人;二是老幼廢疾等。

《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

五、唐律的特點及其影響

(一)唐律是中國古代法律發達的集中體現,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禮法合一。唐律將禮教倫理精神與國家刑罰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有力地維護了唐朝的統治。

2.科條簡要。唐律全篇僅為12篇,502條,寬簡適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立法技術完善。唐律在繼受前代立法成果的基礎上,具有結構嚴謹,用語概括、規范等特點,進一步明確了公罪、私罪,化外人犯罪等原則和概念。

4.唐律是中國傳統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形成的標志。唐律在中國古代法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襲了秦漢立法的成果,吸收了漢晉律學的成就,表現出高度的成熟性,並且深深影響了宋元明清的立法。

同時,唐律不僅在中國古代法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還對亞洲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朝鮮的《高麗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寶律令》、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借鑒了唐律,唐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宋律:

(一)《宋刑統》與編敕

1.《宋刑統》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在工部尚書判大理寺卿竇儀等人的奏請下,開始修訂宋朝新的法典。同年7月完成,由太祖詔「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頒行天下」,成為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全稱《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

《刑統》的編纂體例可以追溯至唐宣宗時頒布的《大中刑律統類》。北宋初一度沿用的《大周刑統》,便是《刑統》體例在五代時發展的結果。《刑統》在編纂上,以傳統的刑律為主,同時將有關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州縣常科等條文編附於後,使其成為一部具有統括性和綜合性的法典。

《宋刑統》和《唐律疏議》相比有這樣一些特點:

(1)兩者的篇目、內容大體相同。

(2)《宋刑統》在12篇的502條中又分為213門,將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律條及有關的敕、令、格、式、起請等條文作為一門。

(3)《宋刑統》收錄了五代時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一種律令合編的法典結構。

(4)《宋刑統》刪去《唐律疏議》每篇前的歷史淵源部分,因避諱對個別字也有改動,如將「大不敬」的「敬」字改為「恭」等。

【記憶口訣】刊印頒行宋刑統,篇下分門體例新。

2.編敕

敕的本意是尊長對卑幼的一種訓誡。南北朝以後成為皇帝詔令的一種。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對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敕的效力往往高於律,成為斷案的依據。依宋代成法,皇帝的這種臨時命令須經過中書省「制論」和門下省「封駁」,才被賦予通行全國的「敕」的法律效力。

編敕,是將一個個單行的敕令整理成冊,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種立法過程。神宗時設有專門的編敕機構「編敕所」。

3.律與敕的關系

(1)仁宗前基本是「敕律並行」,編敕一般依律的體例分類,但獨立於《宋刑統》之外。

(2)神宗朝敕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載者,一斷於敕」,敕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

(3)敕主要是關於犯罪與刑罰方面的規定,所謂「麗刑名輕重者,皆為敕」。

(二)刑罰的變化

1.折杖法。

建隆四年頒行「折杖法」,改變五代以來刑罰嚴苛的弊端。新的「折杖法」規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換成臀杖和脊杖。折杖法對緩和社會矛盾曾有一定作用。但對反逆、強盜等重罪不予適用。

2.配役。

配役刑淵源於隋唐的流配刑。推行折杖法之後,原有的流刑實際上便稱為配役。為補死刑和折杖後的諸刑刑差太大,有輕重失平之弊,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種類和一些附加刑,使配役刑成為一種非常復雜的刑名。

配役刑在兩宋多為刺配,刺是刺字,即古代黥刑的復活;配指流刑的配役。刺配源於後晉天福年間的刺面之法,太祖時偶爾用之,仁宗後成為常制。刺配對後世刑罰制度影響極壞,是刑罰制度上的一種倒退,在宋代和後世都曾頗遭非議。

(關鍵詞記憶:刺配、刺面、太祖、仁宗)

3.凌遲。

(1)作為死刑的一種,凌遲始於五代時的西遼。是一種碎而割之,使被刑者極端痛苦,慢慢致人死亡的一種酷刑。

(2)仁宗時使用凌遲刑,神宗熙寧以後成為常刑。

(3)至南宋,在《慶元條法事類》中,正式作為法定死刑的一種。

(4)《大清現行刑律》廢除。

(三)契約與婚姻法

1.契約立法。

(1)債的發生。宋代因契約所生之債佔多數,當然還有其他形式引發的債權,《宋刑統》與《慶元條法事類》在買賣之債的發生的法律規定上,強調雙方的「合意」性,維護家長的支配權。

(2)買賣契約。宋代買賣契約分為絕賣、活賣與賒賣三種。

①絕賣為一般買賣。

②活賣為附條件的買賣,當所附條件完成,買賣才算最終成立。

③賒賣是採取類似商業信用或預付方式,而後收取出賣物的價金。

這些重要的交易活動,都須訂立書面契約,取得官府承認,才能視為合法有效。

(3)租賃契約。

①對房宅的租賃:「租」、「賃」或「借」。

②對人畜車馬的租賃:「庸」、「雇」。

(4)租佃契約。宋代租佃土地活動十分普遍。地主與佃農簽訂租佃土地契約中,必須明定納租與納稅的條款,或按收成比例收租(分成租),或實行定額租。地主同時要向國家繳納田賦。若佃農過期不交地租,地主可於每年十月初一到正月三十日向官府投訴,由官府代為索取。

(5)典賣契約。宋代典賣又稱「活賣」,即通過讓渡物的使用權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贖權的一種交易方式。

(6)借貸契約。

①借指使用借貸,把不付息的使用借貸稱為負債。

②貸指消費借貸,把付息的消費借貸稱為出舉。

2.婚姻法規:

(1)婚姻的締結主要受以下三個因素的限制:

①婚齡

宋承唐律,規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違犯成婚年齡的,不準婚嫁。

②血緣

宋律禁止五服以內親屬結婚,但對姑舅兩姨兄弟姐妹結婚並不禁止。

③州縣官員

《宋刑統》規定:「諸州縣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違者雖會赦仍離之。其州上佐以上及縣令,於所統屬官亦同。其定婚在前,任官居後,及三輔內官門閥相當情願者,並不在禁限。」

(2)離婚:仍然實行唐「七出」與「三不去」,但有少許變通。例如《宋刑統》規定:夫外出三年不歸,6年不通問,准妻改嫁或離婚;但是「但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減一等」。

3.繼承。

(1)宋代除沿襲以往的兄弟均分制外,允許在室女享受部分財產繼承權,同時承認遺腹子與親生子享有同樣的繼承權。

(2)絕戶財產繼承辦法。

①絕戶指家無男子承繼。

②絕戶立繼承人有兩種方式:

a.凡「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

b.凡「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親屬,稱為「命繼」。

(3)繼子與絕戶之女均享有繼承權,但:

①只有在室女的(未嫁女),在室女享有3/4的財產繼承權,繼子享有1/4的財產繼承權。(3/4+1/4)

②只有出嫁女的(已婚女),出嫁女享有1/3的財產繼承權,繼子享有1/3,另外的1/3收為官府所有。
(1/3+1/3+1/3)

【記憶口訣】

家無男子稱絕戶,絕戶也需繼承人。夫亡妻在是立繼,夫妻俱亡命繼稱。繼子地位不如女,若有女兒未出嫁,四分財產占其三,獨留一份給繼子。若有女兒已嫁男,女、子、官府三三三。

(四)司法制度

1.司法機關

宋沿唐制,在中央設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職能。但宋代在司法機關設置方面的特殊之處在於:

(1)宋代刑部負責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的復核及官員敘復、昭雪等事。神宗後,刑部分設左右曹,左曹負責死刑案件復核,右曹負責官吏犯罪案件的審核。其職能有所擴大,處理有關刑法、獄訟、奏讞、赦宥、敘復等事。

(2)審刑院

宋審刑院是太祖時為加強對中央司法機關的控制設立的,使「獄訟之事,隨(審刑院)官吏決劾」。使大理寺降為慎刑機關,「不復聽訊,但掌斷天下奏獄,送審刑院詳訖,同署以上於朝」。另外,地方上報案件必先送審刑院備案,後移送大理寺、刑部復審,再經審刑院詳議,交由皇帝裁決。這一制度雖有助於司法集權中央,但也加劇了審判的復雜化。神宗時裁撤審刑院,恢復刑部與大理寺的原有職能。

(3)宋代的地方司法機關

宋代地方州縣仍實行司法與行政合一之制。但從太宗時起加強地方司法監督,在州縣之上,設立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提點刑獄司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凡地方官吏審判違法,輕者,提點刑獄司可以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2.宋代的翻異別勘制度與證據勘驗制度

在訴訟中,人犯否認口供(稱「翻異」),事關重大案情的,由另一法官或另一司法機關重審,稱「別勘」。兩宋注重證據,原被告均有舉證責任。重視現場勘驗,南宋地方司法機構制有專門的「檢驗格目」,並產生了《洗冤集錄》等世界最早的法醫學著作。

Ⅳ 宋朝法律制度有哪些重大發展

一、宋朝法律制度的重大發展:

1、在立法上的體現:

①在《宋刑統》這部國家 大法中,增加了皇帝個人敕令,反映出皇權對立法的控制。

②制定編敕。

③制定《盜賊重法》

2、在法律內容上的體現:

①規定了刺配刑。

②規定了最為殘酷的生命刑——凌遲刑。

3、在司法制度上的體現:

①在中央司法機制之上,設置審刑院。

② 在地方州縣之上設立提刑司。

二、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法律原則和規則的總稱。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

1、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

2、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的各種制度。

3、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各種制度。

它調整了多少社會關系就包含有多少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訴訟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狹義的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及其相應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構成法律部門。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我們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

Ⅵ 5、 宋朝的司法制度的改革有什麼歷史意義

宋代在中國封建發展史上,處於承前啟後、新舊交替的歷史轉折時期,其專法制在歷朝統治者的重視下屬,適時創新、度時變法,很多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個性色彩。正如徐道鄰先生所言「宋代法制達到了中國封建法制發展的顛峰」,尤其是司法制度中創立的鞫讞分司制、翻異別推制、死刑復核制、法官迴避制、司法檢驗制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Ⅶ 宋代司法審判制度創新

訴訟審判制度
(一)訴訟時效與審判時限
宋朝對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已有明確區分,並分別規定了具體的訴訟時限。
1.民事訴訟時限與時效
為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宋朝制定了關於民事訴訟時限的"務限法"所謂"務"即指農務;入務指農忙時期,務開指農閑時期.根據[宋刑統]"婚田入務"條規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九月卅日為務限期,州縣官府不得受理民間田宅.婚姻.債負等民事訴訟案件;如有民事糾紛,應在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卅日遞交訴狀,官府須於三月卅日之前審理結案;逾期不能結案,必須上報原因.為防止有人趁入務之限阻攔業主贖回出典土地,宋朝法律補充規定:侵奪財產案件,雖在入務期限" 亦許官司受理"
對於判決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中央戶部.為防止訴訟久拖不決,宋朝規定了審理民事案件的詞訴結絕時限.孝宗乾道二年規定,州縣半年內未結絕者,即可上訴.寧宗慶元年間規定,簡單民事訴訟,當日結絕;需要證人證言的,縣衙限五日審結,州限十日,監司限半月.
關於民事訴訟時效,太祖時規定,因戰亂出走而返回認領田宅者,超過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宋刑統]規定,田地房屋糾紛,事後家長.見證人死亡,契書毀亂超過二十年,不再受理;債務糾紛,債務人.保人逃亡過超三十年,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時規定,買賣田宅滿三年後發生糾紛,不得受理.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利於維護依法形成的民事關系和社會的穩定。

2.刑事案件的聽獄之限
對於刑事訴訟案件,宋朝按大.中.小事分三類規定了"聽獄之限"要求司法官在限內結案.如太宗時規定,大理寺分別限二十五日.二十日和十日,審刑院分別限十五日.十日和五日,各州分別限四十日.二十日和十日.哲宗時,按案卷紙張多少,明確劃分大.中.小事的三類標准:二十緡以上為大事,十緡以上為中事,不滿十緡為小事.同時規定:大理寺.刑部復審案件,大.中.小事分別為十二日.九日和四日;京師及八路地區復審案件,分別為十日.五日和三日.對一些不能按正常程序審判的特殊案件,兩宋規定有特殊的斷獄時限,體現了靈活變通的特點。

Ⅷ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樣的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中央仍設大理寺,掌管中央司法審判大權,負責審理地方上報的刑事案件以及京師與中央百官犯罪案件?同時也參與皇帝直接交辦的重大刑事案件,與刑部和御史台共同審理,並上報皇帝批准執行?

刑部是尚書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刑獄政令,復核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案件,以及官員犯罪除免?經赦敘用?定奪昭雪等事?

御史台是宋朝中央監察機關,也具有部分司法審判職能?御史台的主要官員大都參與司法審判,主要是處理命官犯罪大案?司法官受賄案?地方官府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以及地方重大案件等?

宋初為強化對中央司法機關的控制,在皇宮中另立審刑院,這是當時中央司法機構最突出的變化之一?凡須奏報皇帝的各種案件,經大理寺斷讞後,報審刑院復核,由知院事和詳議官擬出定案文稿,經中書省奏報皇帝論決?

審刑院權勢顯赫過於大理寺和刑部,其職掌原均屬於大理寺和刑部,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產物?審刑院存在時間約90年,神宗時裁撤後,其職權復歸大理寺與刑部?

此外,宋初還增設制勘院和推勘院等臨時性審判機構,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

在司法審判制度上,宋朝建立了鞠讞分司制和「翻異別推」制度?鞠讞分司就是將「審」與「判」分開,由專職官員負責選擇法律條文,原審官員無權選擇適用法律予以定罪;選擇法律條文的官員是依據原審官員審定的案情與相關證據適用法律,但無權過問審訊?

該制度使二者互相制衡,以免作弊,此即「鞠讞分司」之目的?成為宋朝司法審判制度上的一個進步表現?

宋朝在發生犯人推翻原有口供,且所翻情節涉及定罪的時候,採取「翻異別推」制度,也就是將該案改交另外法官或另一司法機構重新審理,改換法官審理稱之為「別推」,改換司法機關審理,稱為「別移」?

按宋朝法律的規定,犯人翻異次數不得超過三次?故意誣告稱冤者,查證屬實,罪加一等處罰?這一制度的出現,有助於糾正因刑訊逼供而導致的錯案?假案?冤案?故為宋朝司法審判制度上的又一進步體現?

宋朝的監察制度沿襲唐制設立中央監察機關御史台,仍分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察院的監察御史職責尤為重要?監察御史從曾二任知縣的官員中選任,宰相不得薦舉御史人選,宰相的親故也不得擔任御史職事?御史的任命須經由皇帝批准?御史每月必須奏事一次,是為「月課」?

在御史台以外,宋朝將唐朝分屬中書?門下兩省的諫官如諫議大夫?司諫?正言等組成專門的諫院,負責對中樞決策?行政措施和官員任免等事提出意見?與御史台配套,合稱「台諫」,旨在牽制宰相的權力?

宋朝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也更加嚴密?設於各路的監司負有監察職責,負責巡按州縣?州級政權的通判官,號稱「監州」,職責即為監察州縣官員,州府文告無通判共署不發生效力?

宋朝以法醫檢驗為核心的司法鑒定在我國司法制度史上是獨占鰲頭,不論是檢驗制度還是法醫學,或是證據理論,都對我國後世乃至今天產生了巨大影響?

Ⅸ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麼樣的。

宋初的最高司法機構是大理寺和刑部。宋太宗趙光義時,設置有「審刑院」,其長官稱知審刑院事,官屬有 詳議官。各地奏案先經大理寺裁決,報告審刑院復查,寫出奏稿,上呈中書。中書申奏皇帝論決,宋神宗改革官制,審刑院並入刑部。
宋朝的司法機構 宋朝的司法機構,也是按照中央集權建立起來的。 宋朝把全國分為諸路,每路都設有轉運判官,是朝廷特命的路一級常設官員,其主要任務是協助轉運使管理刑事和民事審判事官。宋制地方原則上只分兩級,一般由各級行政長官即地方政府首腦兼理司法。 縣級司法審判事務由縣長官知縣事全權職掌,並且以親自參與審判案件為原則。縣以下的鎮岩官員,無權審理案件;其社首、甲首也只能在州縣官員的監督下,處理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可見,縣為宋朝司法機構的基層單位。 州級(與州同級的機構還有府、軍)司法審判事務由州的長官即知州事、知府事和軍監掌管。進行為了控制司法和監督地方官吏,在各州特設通判,作為州的副長官。全州的行政公事都須經過通判,才得施行。同時,朝廷還選派幕職官員,如判官、推官等,以佐理知州,處理全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務。其掌管檢法議罪的,有司法參軍;掌管調查審訊的,有司理參軍。 因開封府在京師,在司法官員的設置上有些特殊的規定,實際上不同於其他州、府。開封府除設府尹一人外,還設有判官、推官四人,分日輪流審判案件。另設左右軍巡使判官二人,分掌京城地方一切案件的審訊;左右廂公事干當官四人,分管檢查偵訊和處理輕微事件。此外還設有司錄參軍一人,處理戶口婚姻等糾紛。(原來開封府有這么多官,可憐的包、策、昭三個人要干這么多活,累也累死了!) 宋初,在其中央主要設立刑部和大理寺分別共掌司法。大理寺長官不設專職,以判寺一人為首,兼少卿事一人為副,均由其他官員兼任。下設詳斷官和法直官等,辦理具體司法事務。寺不設監獄,所有人犯都寄禁在開封府獄(怪不得開封府的監獄很擁擠)。真到神宗時改革官制,大理寺正副長官,才開始設置專職官吏,並恢復大理寺獄。(這就是後話了) 此外,宋朝的中央司法機構中,還設有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一人為台長,往往由其他官員兼任;以知雜待御史一人為副,主持台務。下設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檢法、主薄等官,辦理對違法失職官吏的偵訊,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行使監察職務。與大理寺不同的是,御使台有拘禁犯人的監所,稱為台獄,監禁它所主辦的案犯。 宋朝的司法制度,實際上是三級三審制。 宋朝的基層司法審判機關設在縣一級,由其知縣負責。但縣級司法機關只能處理杖刑以下的刑事案件;徒以上的,知縣搜集證據,並對案件審理明白,然後上送州里,這稱叫「結解」。縣知事對於刑事案件,原則上應親自審理。縣屬鎮岩官員,只能處理輕微刑事案件,以笞為限,應處杖以上的案犯,即送縣訊辦,不得自行決斷。杖以下的刑事案件,由縣判決執行,知縣署名。縣獄只羈押未決犯,已決犯笞、杖罪的行刑後即釋放,徒以上的犯均要上解州里,故不羈押已決犯。(想起很多單元里的縣令,都在法場監斬呢,真可怕!) 州一級司法機構,包括府、軍,在宋朝司法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埋廷也特別重視。除知州事外還特設有通判作為各州的副長官。全州行政、司法公事都須經過通判簽署(當時叫簽議連書),方得施行;否則,無效。同時,朝廷又直接選派幕職官,比如判官、推官等佐理知州,處理全州行政、司法事務。 凡屬處徒以上的案件,均需送到州里處理,州可以判決執行徒以上直至死刑的案件。 州的審判程序,大致分為推鞫,檢斷和勘結三個階段: 所謂推鞫,就是巡檢、捕獲犯人,或者由縣衙解送人犯到州後,先由司理參軍審訊,傳集人證,搜集證據。(昭的活兒) 所謂檢斷,即檢法議罪的簡稱,就是由司法參軍,根據已經得到和查證落實的犯罪事實,檢出適當適用的相應法規,評議確定應當判處的罪名和刑罰。(策的活兒) 所謂勘結,就是由朝廷選派的幕職官,即判官或推官,根據審理所得到的案情事實際和檢出備齊的有關法規,進一步分析研究案情,或者視需重新直接審訊犯人,就定罪量刑作成判稿,報請行政長官知州簽發。 最後,由知州根據判稿決定判詞,並簽署判決,對外發布公告周知,有所趨避。(包的活兒) 案件的判決雖然是以知州的名議發布的,但是參與判決的判官或者推官,以及司理、司法各參軍,要負邊帶責任。因此,上述有關官員對判決如果有異議,應當及時申請知州更正;如果知州不採納此議,可另寫反對意見的文書呈送路的提刑司,保留意見,這稱作議狀。倘若以後發現判決有重大錯誤時,有議狀在先的官員,可以得到免除連事處罰;或者路的提刑司就是因議狀而發現原判決的重大錯誤,並藉以得到及時糾正者,而持有議狀在先者,還可以得到慶有的獎賞。宋朝最高統治者,以此獎懲辦法來提高司法官吏責任心,保證辦案質量。(要照這么說,包包每懲辦一次貪官污吏、每平一次冤案就要跟著連帶一批官員才是呀!看來和包包同一時期做地方官,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死刑案件,事關人命,宋朝在司法制度上的作有特殊規定。因而,知州在審判死刑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某案有「法重情輕,情重法輕,事有可疑,理有可憫」等特殊情事時,知州就應將全部案卷送請朝廷裁判,這叫奏讞。凡奏讞的案件,都要由大理寺詳斷。當然,犯罪事實明白,證據充分,定案准確,適用法律也沒有疑義,罪犯本人又已經認罪的,當然就沒有奏讞的必要了。(審不清楚的案件沒看幾件上交大理寺的,倒是有不少上交到包青天這里來呀!)《宋會要》「刑法四」的規定:凡應奏讞而不奏讞,或者不應奏讞而奏讞的,知州都要受一定的處分。這樣就可以防止地方官吏在辦案上的專斷或者推諉。 宋朝對死刑案件還規定有「翻異」制度,即准許呼冤。凡已經判決尚未執行的死刑案件,罪犯本人和他的家屬都可以鳴冤,這在當時稱作「翻異」。刑律規定,案件一經翻異,司法機關便需再審理一次,這稱為「復推」。(這種情況「包青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凡在提刑司錄問時,即因復核而審訊時翻異的,提刑司應當差遣原審官以外的法官審理,稱叫「別推」。這在宋時叫不幹礙官司,類似現代的迴避制度。如果案件是在提刑司詳復後核准執行時翻異的,則應由該路其他監司審理。假如本路監司都有干礙,比如同犯人有親友關系等,那就應當由鄰路提刑司審理,以免枉法裁判,(想起《狄青》單元里的大理寺官員,他的女兒就是被懷疑被狄青所殺,老人家一點也不避嫌)再審後,仍有鳴冤的,那就要直接請示朝廷,這稱為奏裁,由皇帝決定。 宋朝還規定,凡天下大辟罪(即死罪)案件,都要送朝廷刑部復審,同時朝廷也經常派出使臣到各地審理案件。就是說,一切死罪案犯都須先經過刑部詳細復核。(那為蝦米包包可以在公堂上直接鍘人呢??答:因為包包的鍘刀是御鍘!)而由各州奏讞的刑事事案件,大理寺復審後,最終還要交到刑部詳復,然後自送審刑院詳議。由此可見,大理寺的職權是相當有限的。 大理寺的審判事務,具體分工還是嚴格的,其左部負責斷刑,掌管全國官員、將校被檢舉犯罪的事件,和死罪案件以及其他報請復審的案件;其右部負責治獄,即掌管京師各機關職官的犯罪案件。案件在大理寺經過詳斷作出定判,經刑部詳復後,還須經門下省復核,門下省如果認為案件處理不當,則得依法駁斥,退回大理寺再行詳斷;刑部還須再行詳復,或者由門下省直接予以糾正。門下省通過,中書省仍得評議,如果評議結果認為原判不當,中書省可以直接向皇帝陳述異議。假如皇帝也認為案件有疑義時,則發交兩制(即指翰林學士和知制誥的中書舍人)、大臣(即指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相)、台諫(即指御史——御史中丞、諫官——知諫院)共同評議(這當時稱雜議),再行決定。(麻煩死了,還不如直接交給包包方便些!最可氣的是,刑事案件這樣層層把關,可還是冤獄叢生。) 總之,審刑院、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為宋朝的司法機關,分工制約統統對皇帝負責;其司法制度也體現著這一高度中央集權的精神。

(一)中央司法體制 宋朝沿襲唐制,中央仍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為三大司法機關,各機構職責相沿未改。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為加強對司法審判權的控制,朝廷於宮禁中增設審刑院,置知院事一人、詳議官六人。全國上奏案件,須先經審刑院備案,再發交大理寺審理和刑部復核,然後由審刑院詳議,並奏請皇帝裁決。這實際是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級復審機構,剝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權力,使審判和復核程序復雜化。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裁撤審刑院,將其職權歸還刑部。此後,凡奉皇帝詔命所立案件,由朝官臨時組成制勘院審斷;由中書省下令所立案件,由諸路監司及州軍等派官臨時組成推勘院審斷,從而保證了皇帝對重大案件的直接控制。 此外,樞密院有權參與軍政案件的審判監督,三司及戶部有權參與財政賦稅案件的司法審判。 (二)地方司法體制 宋朝地方實行州(府)、縣兩級制,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各縣有權審判杖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將審理意見報送州府判決。各州有權審判徒刑以上案件,但死刑案件須上報提刑司復核,重大疑難案件要上報刑部,由大理寺審議,或經皇帝裁決。在京畿地區,由開封府和臨安府負責司法審判活動。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在州縣之上增設路一級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派出機構,主要監督本路司法審判活動,復核州縣重大案件,監察劾奏州縣長官違法行為,以加強中央對地方司法審判權的控制。 二、訴訟審判制度 (一)訴訟時效與審判時限 宋朝對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已有明確區分,並分別規定了具體的訴訟時限。 1.民事訴訟時限與時效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宋朝制定了關於民事訴訟時限的「務限法」。所謂「務」,即指農務;入務指農忙時期,務開指農閑時期。根據《宋刑統》「婚田入務」條規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九月卅日為務限期,州縣官府不得受理民間田宅、婚姻、債負等民事訴訟案件;如有民事糾紛,應在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卅日遞交訴狀,官府須於三月卅日之前審理結案;逾期不能結案,必須上報原因。為防止有人趁入務之限阻攔業主贖回出典土地,宋朝法律補充規定:侵奪財產案件,雖在入務期限,「亦許官司受理」。 對於判決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中央戶部。為防止訴訟久拖不決,宋朝規定了審理民事案件的詞訴結絕時限。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規定,州縣半年內未結絕者,即可上訴。寧宗慶元年間規定,簡單民事訴訟,當日結絕;需要證人證言的,縣衙限五日審結,州限十日,監司限半月。[14] 關於民事訴訟時效,太祖時規定,因戰亂出走而返回認領田宅者,超過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宋刑統》規定,田地房屋糾紛,事後家長、見證人死亡,契書毀亂超過二十年,不再受理;債務糾紛,債務人、保人逃亡過超三十年,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時規定,買賣田宅滿三年後發生糾紛,不得受理。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利於維護依法形成的民事關系和社會的穩定。 2.刑事案件的聽獄之限 對於刑事訴訟案件,宋朝按大、中、小事分三類規定了「聽獄之限」,要求司法官在限內結案。如太宗時規定,大理寺分別限二十五日、二十日和十日,審刑院分別限十五日、十日和五日,各州分別限四十日、二十日和十日。哲宗時,按案卷紙張多少,明確劃分大、中、小事的三類標准:二十緡以上為大事,十緡以上為中事,不滿十緡為小事。同時規定:大理寺、刑部復審案件,大、中、小事分別為十二日、九日和四日;京師及八路地區復審案件,分別為十日、五日和三日。[15] 對一些不能按正常程序審判的特殊案件,兩宋規定有特殊的斷獄時限,體現了靈活變通的特點。 (二)皇帝躬親獄訟 宋朝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首先表現為直接介入司法審判活動。太祖、太宗等都曾親自決斷案件,徽宗也常以「御筆手詔」斷罪。凡御筆斷罪案件,不準向尚書省陳訴冤抑,否則以違御筆罪論處;承受此類案件的官府,也不得以常法「阻攔延誤」執行;否則,延誤一時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三日以上以大不恭罪論處,罪止流三千里。[16] 其次,皇帝還經常親自錄囚。開寶二年(969年),太祖曾下令兩京和諸州長吏督促獄掾,每五日一錄囚。太宗重申此制,並要求每十日向皇帝奏聞一次,後又將十日一錄囚定為常制。太祖、太宗還親錄開封在押囚犯,使數十人獲得赦免。南宋孝宗、理宗不僅每年大暑審錄決遣,而且實行「大寒慮囚」[17]。 (三)重視勘驗證據 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宋朝重視使用口供、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各種證據,尤其注重法醫檢驗和司法鑒定等調查取證。官府設有專門檢驗官,並制定勘驗法規,以規范檢驗的范圍、內容、程序、規則,檢驗人員的責任及勘驗筆錄的文書程式等。《宋刑統·詐偽律》有「檢驗病死傷不實」門,《慶元條法事類》也有「檢驗」門及「檢驗格目」、「驗屍格目」等敕令格式,具體規定了檢查勘驗制度。 宋朝法醫學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湖南提點刑獄宋慈(1186—1249年)總結歷代法醫檢驗技術,結合自己的法醫實踐經驗,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獲准頒行全國,成為官員司法檢驗活動的指南。該書選定官府歷年頒定的條例格目,吸取民間醫葯學知識,編成檢復總說、驗屍、四季屍體變化、自縊、溺死、殺傷、服毒等53項內容。明朝以後,它還被譯成朝鮮、日本、法、英、德、荷蘭等國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鞫讞分司制度 鞫指審理,讞指判案,鞫讞分司就是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官員分別執掌。宋朝中央和地方都實行鞫讞分司制度。中央的大理寺、刑部由詳斷官(斷司)負責審訊,詳議官(議司)負責檢法用律,最後由主管長官審定決斷。各州府設司理院,由司理參軍(鞫司)負責審訊及調查事實等,司法參軍(讞司)依據事實檢法用條,最後由知州、知府親自決斷。鞫讞分司強調兩司獨立行使職權,不得互通信息或協商辦案,有利於互相制約,防止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宋朝法律形式復雜多樣,條文內容繁多,設立專職官員檢詳法條,也有利於正確適用法律。但是,鞫讞分司制度並不是解決司法腐敗的根本辦法,而且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審判方式,也不符合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則。 (五)翻異別勘制度 翻異別勘源於唐末五代,是指犯人在錄問或行刑時推翻口供(翻異)提出申訴,案件必須重新審理。宋朝錄問是對徒刑以上案件判決前的例行程序,受審者可藉此獲得申訴機會。在行刑前的「過堂」或行刑時,被執行人也可提出申訴。對於這種申訴稱冤案件,官府必須重新審理,稱為翻異別勘。 宋朝的翻異別勘制度,分為原審機關內的「移司別勘」和上級機關指定重審的「差官別推」兩種形式。前者是在原審機關內將案件移交另一司法部門重審,又稱「別推」。宋朝中央及地方司法機構中,都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判部門,如刑部左、右廳,大理寺獄左、右推;案犯不服判決提出申訴,即移交另一部門重審別推。後者是對移司別推後仍翻異者,由上級機關差派司法官員前往原審機關主持重審,或指定另一司法機構重審。哲宗以後,翻異別勘制度有所變化。凡在錄問前或錄問時翻異者,應移司別推;在錄問後翻異,則要申報上級機關差官別推。 為了防止囚犯反復翻異,《宋刑統·斷獄律》規定,翻異別推以三次為限,超過三次仍翻異者,便不再別推。南宋以後,將其放寬到五推為限。

熱點內容
悼念法官詩句 發布:2025-05-11 22:47:38 瀏覽:70
復製件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1 22:46:32 瀏覽:51
道德先鋒榜 發布:2025-05-11 22:41:20 瀏覽:159
建設方代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1 22:32:24 瀏覽:122
司法考試合格率 發布:2025-05-11 22:31:51 瀏覽:190
勞動法對徒手搬運的規定 發布:2025-05-11 22:14:38 瀏覽:859
頒發民法典 發布:2025-05-11 22:10:59 瀏覽:228
簽租房合同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11 21:51:49 瀏覽:642
2016工傷認定條例 發布:2025-05-11 21:51:48 瀏覽:853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2018 發布:2025-05-11 21:31:11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