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縮小解釋
⑴ 刑法中的擴大解釋和縮小解釋怎樣才能易於理解
擴大解釋和縮小解釋都不能超出詞語本身涵蓋的范圍,如果超出,就是類推解釋了。
舉例:
擴大解釋: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法釋[1998]18號 1998年8月7日公布 自1998年8月13日起施行):懷孕婦女因涉嫌犯罪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後,又因同一事實被起訴、交付審判的,應當視為「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依法不適用死刑。
縮小解釋:《最高院關於審理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4號2001年1月17日公布 自2001年1月22日起施行)第一條第二項 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的「情報」,是指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
(1)刑法縮小解釋擴展閱讀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該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嫌疑人 刑罰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廣義上的刑法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3];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個條文作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此外還有「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對刑法典進行局部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理論上稱為單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理論上稱為附屬刑法。所以,廣義刑法是由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組成的。狹義刑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⑵ 限制解釋與縮小解釋是一個意思嗎
兩者意思基本相同。
⑶ 什麼叫縮小解釋
定義:縮小解釋,即以文理解釋得出的條文含義為基準,如果得出較小(較窄)含義的,是縮小解釋,也稱限縮解釋;相對而言,得出較大(較廣)含義的,是擴大解釋,也稱擴張解釋。
例如:「為境外的人員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構成犯罪。」司法解釋將其中的「情報」解釋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這一解釋就屬於縮小解釋。給該條之「情報」加上了「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未公開」的等限制性定語,縮小了其范圍,所以是縮小解釋。
⑷ 擴大解釋、縮小解釋是否一定有利於或不利於被告人。請懂法學的人回答,謝謝!
刑法的設定在於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作為「善良市民的大憲章」、「犯罪人的大憲章」的刑法,刑罰權的指向並不只是國家對於破壞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的一種單向度的鎮壓和懲罰,而更是在限定刑罰權的范圍和強度,從而使其為暴力賦予了正義的光環。因此,刑法的秩序維持功能與自由保障功能必須達到相對的平衡[①],而這種平衡應當是在具體的社會經濟的、文化的、政治的環境下實現的。存疑有利於被告原則的確定,就是為了保證這一平衡的實現而闡發的。在刑罰權的具體運作中,當刑罰權的施予所依據的事實與法律存在模糊時,作出有利於被告的判斷,正是為了提升在國家機器面前作為弱者的被告人的地位,從而驗證國家刑罰權的正當性:正當的刑罰比嚴苛的刑罰更有效。
一、存疑有利於被告原則的內涵和理論定位
作為一條刑事司法原則,存疑有利於被告原則,是指在適用法律和認定案件事實存在模糊之處時,應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結論。詳言之,即在一個具體的刑事訴訟中,當出現對法律理解的不一致,或者案件事實的證明過程中出現不確定的因素時,應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解釋或有利於被告人的事實認定。因此這一原則不僅是一條確定刑事責任的原則,也應當是法解釋中所應秉持的原則。從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繫上分析,這一原則應貫徹於整個刑事訴訟中,既包括已經能夠證明的事實是否符合某一具體的構成要件或者適用刑罰存在疑問時,也包括待證明的事實存在證據不足或是存在相互矛盾時,前者基本上解決的適用實體法律的問題,而且主要是刑法規范的解釋問題,後者則主要是證明問題而歸屬於程序法的范疇。
從這一定義出發,該原則的適用前提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法解釋存在疑問時;二是,事實存在疑問時。第二種情形主要是證據問題,對此刑事訴訟理論已經予以較為充分的認識,並在具體規范上予以了貫徹,比如存疑不起訴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4款)、審判程序(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3項)中均有所體現。而對於第一種情形,在刑法理論中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一個具體刑事訴訟中,事實認定與適用法律是整個訴訟活動運作的核心所在,前者的基本內容是證據和證明問題,後者實際上在對法規范解釋基礎上的適用。[②]法規范的解釋不僅是較為宏觀地從一個靜態的法律文本抽象出一般適用的原則和規則,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解決具體的適用問題。「法律不是擺在這兒供歷史性的理解,而是要通過被解釋變得具體有效。」[③]
這一原則與「有利於被告原則」在使用上有所不同,後者往往是在更為廣泛的層面被使用著,比如刑法關於溯及力要堅持「從舊兼從輕」原則、數罪並罰制度中堅持以限制加重原則為核心的折衷原則的規定,以及刑事訴訟法關於上訴不加刑的規定中都有所體現;其理論基礎也是體現刑法的自由保障機能,即從刑事法制度上保障被告人的權利,其不存在存疑有利於被告原則適用的前提即「存疑時」。[④]該原則與疑罪從無原則的區別也是明顯的,後者作為一條定罪原則主要是指案件事實不能查清或者不能完全查清時,應當對被告應作出從寬的處理[⑤],因而疑罪從無原則解決的是當事實存在疑問時的刑事責任的確定問題。
二、存疑有利於被告原則的理論基礎
拉丁文in bio pro reo即「疑問時有利於被告人」原則,是解決舉證結束後適用法律時產生的疑問,其前提是判決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的認定尚存在疑問。而這條羅馬法中的名言被視為無罪推定原則的法思想源泉[⑥].為了不使刑事訴訟程序懸而不決,基於法安全(Rechtssicherheit)事由,而在規定的期限內結束刑事訴訟程序。該原則為習慣法所承認。[⑦]同樣的思想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已經被詳細闡述了。《尚書》雲:「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與其增以有罪,寧失過以有赦。」[⑧]對於存疑的案件,可以責令被告人以金贖罪,「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⑨]這一思想對後世法律影響很大。《唐律疏議。斷獄》「諸疑罪,各依所犯以贖論」;《大元通制》也規定「諸疑獄在禁五年以上不能明者,遇赦釋免」。[⑩]這一思想所表達的內容,仍主要是案件事實不清時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決定,而並未包括法解釋出現疑問時的處理問題。但是,對於刑罰的施與採取謹慎的態度卻是古今中外的共識,盡管所依據的是渲染「仁政」的統治學說,還是維護人權的人道理論之間具有天壤之別。
存疑有利於被告原則的提出,從法治的視野分析,其理論根據就是維護被告人的正當權利,防止刑罰權的濫用,確證國家刑罰權的正當性。由於這一原則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為了便於論述,以下也從這兩個層面分別展開論述:
(一) 法規范解釋出現疑問時有利於被告的理論根據
從刑法規
⑸ 刑法解釋的標準是什麼2:擴大解釋與縮小解釋是否影響到司法的公平性
您好,刑法解釋按效力劃分,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內,其中前兩個為有權解容釋,第三個為無權解釋。
刑法解釋按方法劃分,可以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後者又包括擴大解釋、縮小解釋、當然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等。
詳細的講解可以看獨角獸網校基礎階段刑法老師的課程,老師在課程裡面講解的非常詳細,並且也舉例說明了。
任何解釋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都不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三個有利於」:凡是有利於被告人的擴大解釋;凡是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凡是有利於被告人的溯及既往,都是允許的。但前提是:不得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⑹ 刑法中的擴大解釋,縮小解釋以及類推解釋,如何區分
擴大解釋和限制解釋(縮小解釋)比較容易區分:
1、一個法律概念通常的定義內是一般人可以想容象到的或者說經驗就可以理解,如果法律解釋的定義超出了一般的人經驗那麼就屬於擴大解釋,如果低於一般的經驗那麼屬於限制解釋。
2、至於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雖然理論很多,但是現在依舊是一個難題。就好比上文的把財產性利益解釋為財物,是擴大解釋還是類推解釋,貌似都有道理,很難區分。所以想容易區分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是不可能的。
⑺ 刑法中縮小解釋的結論有可能不正確
縮小解釋是法律解釋的一種技巧,意指解釋後的含義小於字面含義版。
原則上,在解釋某一法律術權語的時候一次只能用一個解釋技巧。
由於對於解釋的態度採取客觀解釋理論,即法律條紋一旦頒布,便脫離了立法者,具有了獨立的生命,因此應該根據社會發展時代不同賦予法律詞語以符合當下法治的含義
因此,縮小解釋本身無所謂對錯,它是所允許的法律解釋技巧之一,結論的對錯與否在於適用縮小解釋背後的解釋理由是否正確合理。
⑻ 刑法解釋中擴大解釋與縮小解釋能同時進行嗎
擴大解釋與縮小解釋都是刑法解釋中的論理解釋,兩者不可兼用,相互矛盾
⑼ 刑法的擴張解釋和限制解釋的區別
擴大解釋。法律條文的含義因為社會生活的變遷,現實生活中的一專些情況嚴重按照字面含義屬難以納入刑法的調整范圍,將法律條文的含義適度擴大化,即其外延會變化。擴大的部分是與法律條文的本義基本相關的,能夠從法律條文的含義適當推演出來。但是類推解釋中,類推解釋也是超出了條文的字面含義,但這個超出過份了一些,不能夠從條文含義推演出來。拐賣婦女罪中的「婦女」不可能包括「男性」,因為男性不具有女性特徵。
縮小解釋(限制解釋)。將刑法中的含義解釋為小於字面含義。
從刑法保障人權的角度來講,刑法由於規定的是涉及生殺予奪的犯罪與刑罰,因此,刑法縮小解釋有助於限制刑法的處罰范圍,有利於保障人權。縮小解釋在保障人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刑法的加重構成要件的解釋,意義非常重大。
⑽ 刑法的含義
(一)刑法的概念、淵源、分類
1、刑法概念:規定犯罪及刑罰的法
注意:這里的「犯罪」不僅僅是事實描述,而更是一種價值評價
2、刑法淵源: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1個單行刑法(創立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附屬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規定;(中國沒有明確的附屬刑法)
3、刑法分類: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普通刑法與特殊刑法
(二)刑法之法律特徵
1、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2、最後手段性(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3、保障性(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三)刑法之機能
刑法的機能實際上就是指刑法的作用,具體是指刑法在客觀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和主觀上人們希望和追求刑法發揮的作用
1、行為規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
刑法是面向未來的,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
指的是禁止自我重復和禁止別人模仿。
例1:如張三偷錢,沒人管,那麼別人也會去模仿,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傳染。
例2:精神病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法律不能禁止精神病人模仿、復制自己以前的行為。(其本身無正常意識)。
用處: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極為罕見的行為即使是社會危害性極大也是不能當作犯罪來處理,否則就違反了行為規制機能(如刑法第17條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負刑責的情形)。
國民得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是確立公正且透明的行為規范,使其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此規范的范圍內,人們的自由活動將被保障,同時,當違反規范侵害他人利益時,將被追究責任。
2、保護法益機能:刑法能夠保護而且值得保護的利益。
例如:刑法認為男子的性權利不值得保護。
當侵害的法益發生變化時,罪名也隨之發生變化。(轉化犯)
3、自由保障機能: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
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刑法的目的
1、第一層次:刑法的整體目的:保護法益
2、第二層次:分則各章規定的目的(同類客體)。
3、第三層次:各個條文的目的。對各個條文目的的理解不應超出規定該條文的「章」的目的范圍。例外:刑法分則第四章中的重婚罪
(五)刑法的解釋→任何解釋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
按解釋的效力分為: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無權解釋(學理解釋)
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平義解釋)、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指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點及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並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採取論理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將刑法第116條中的「汽車」解釋為包括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機,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應否做出擴大解釋,還必須考慮處罰的必要性;對於一個行為而言,其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將其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為離刑法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越遠,則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換言之,「解釋的實質的容許范圍,與實質的正當性(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與法律條文通常語義的距離成反比。」因此,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做出擴大解釋的可能性就越大;處罰的必要性越大,擴大解釋的擴張程度便越寬。
(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的思想,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都盡可能做出縮小解釋;事實上,任意做出縮小解釋反而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例如,將刑法第232條中的「故意殺人」的「人」限制解釋為「精神正常的人」或者「年滿1周歲以上的人」,可謂縮小解釋,但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不是限制字面含義,而是在刑法規定之外附加條件的,不是縮小解釋,可能是目的性限縮。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如刑法第201條規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4)反對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如刑法第50條前段規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無期徒刑」。據此,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反對解釋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採用:一是法條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全部條件;二是法律規定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必要條件。
(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6)體系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范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的目的在於避免斷章取義,以便刑法整體協調。刑法是存在於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整體,它不僅要與憲法協調,而且本身也是協調的。因為刑法體現正義,要對相同的案件作相同的處理,對相似的案件作相似的處理,對不同的案件作不同的處理,絕對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做出不協調的解釋,必然有損刑法的正義性。所以,使刑法相協調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對一個本文某一部分的詮釋如果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證實的話,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則應舍棄。」遇到不明確的規定時,應當通過明確的規定來闡釋不明確的部分,而不應當以某種規定不明確為由而否定明確的規定。體系解釋並不意味著對刑法中的任何用語都必須做出完全一致的解釋,更不意味著刑法用語必須與其他法律用語的含義相吻合。由於語言的特點等原因,刑法中的許多用語也具有相對性,即同一用語在不同條款甚至在同一條款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同時,肯定刑法用語的相對性是為了實現刑法的協調與正義,所以,對用語作相對解釋,實質上也是體系解釋。
(7)歷史解釋。即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歷史解釋並不意味著只是探討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據歷史參考資料得出符合時代的結論。歷史解釋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按照過去的觀念解釋現行刑法或對舊刑法的解釋必須仍然適用於新刑法,而是應注重刑法變更的歷史原因。例如,私自開拆、隱藏、毀棄郵件、電報罪,已由舊刑法中的瀆職罪調整到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解釋者應當把握這種調整的理由並做出新的解釋,而不能按瀆職罪解釋本罪的構成要件。
(8)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例如,日本刑法第246條規定了詐騙罪,第246條之二規定了使用計算機詐騙罪,第248條規定了准詐騙罪,而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後兩種罪名。不能認為,使用計算機詐騙與准詐騙的行為,沒有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因而不得定罪處刑;相反只能認為,這些行為包含在我國刑法第264條、第266條規定的盜竊罪、詐騙罪之中。
(9)目的解釋。即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范的目的。就刑法而言,難以確定的是分則具體條文的目的。例如,規定盜竊罪的第264條的目的,是保護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保護財產的佔有?規定受賄罪的第385條的目的,是保護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還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對此,又需要根據憲法原則和刑法理念與現實,採取多種解釋方法來確定。
在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時,既可能採取某一種解釋方法,也可能同時採取某幾種解釋方法,對不同條文可能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法(如對A條進行擴大解釋,對B條進行縮小解釋),但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目的。
對於一個詞語的解釋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它的判斷標準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是否超出了國民對於這個詞語含義的預測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