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修改的背景
『壹』 何為中國先進文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構建中國先進文化
[摘要]股東利益保護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對中小股東利益的有效保護更是公司制度公平與效率的前提。本文探討了公司治理結構中市場主導型權力配置機制在保護中小股東利益方面的缺陷,比較分析了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與股東派生訴訟兩種主要的中小股東司法救濟手段之功效,指出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是一種更為有效的中小股東利益保護手段。最後,就我國公司立法引入該制度進行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公司治理制度安排是圍繞著對股東利益的保護而展開的。公司是一個包含各參與方在內的不完備契約的集合.股東作為剩餘風險的最後承擔者,其利益不能像債權人、公司雇員的利益那樣通過簽訂較為完備的契約得到保障。因此,如何確保股東的利益,特別是作為弱勢群體的中小股東的利益,是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一、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中小股東權力配置缺陷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市場主導的權力配置機制存在著效率缺陷,這種以退出權為核心控制手段的權利結構,不能有效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1.股東權利結構的一般性分析
在公司制度安排中,司法救濟制度之外股東個體所享有的權利一般可以分為收益權(剩餘索取權)、股東大會投票權(剩餘控制權)與退出權(股票市場用「腳」投票權)三種。其中,收益權是股東的目的性權利,投票權與退出權是實現收益權、對代理人進行控制的兩種手段。
股東收益權。即剩餘索取權,它是與股東作為最終風險承擔者的角色相對應的權利,同時也是股東最根本的目的性權利,因為股東參與公司契約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承擔風險的同時獲得收益。股東的收益權是股東利益保護的重點,也是公司治理結構的目標。股東大會投票權。即股東表決權,是股東為了約束代理人行為而保留的部分控制權,它既是對經理人員日常管理活動的控制權,也是對自身財產權利的控制權,其實質是所有者通過對代理人決策管理活動的批准、監督與評價,實現保護(下一頁)
自身財產權益之目的的行為與權利。它是股東防範代理風險的重要手段。
用「腳」投票權(退出權)。用「腳」投票權,又稱為市場選擇權,即不滿意代理人表現的股東在二級股票市場上進行股份轉讓與資本變現、在不同的公司契約與代理人之間進行選擇的權力。就本質而言,它是一種退出權,但股東的退出權並不一定呈現為市場退出權的制度安排。《公司法》中的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就是股東在市場機制之外所享有的另一種退出權。
場主導型股東退出機制的效率缺陷
退出權對於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重要意義。股東的退出權在契約結構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首先,不完全契約理論(Hart,1995)指出,由於契約一定會發生修訂和重新談判,所以契約最好是被看做是為談判提供合適的背景或起點,而不應被看做是對最後結果的規定。因而,退出權是委託人在公司契約中對自身權益的最後控制權。其次,由於股東大會表決制度是資本多數表決原則,中小股東即使行使投票權,也很難抗衡控制股東及其代理人的意志,防範代理風險。並且,傳統條件下股東大會投票權的行使具有較高的交易成本,因而中小股東往往對於行使股東投票權表現出「理性的漠然」,即缺乏行使投票權的激勵。在這種情況下,退出權對於中小股東而言意義非同尋常,因為自由、公平的退出機制,成為中小股東保護自身財產權利免受代理風險侵蝕的最後的「武器」。用「腳」投票權的核心地位。在傳統公司治理理論中,用「腳」投票權這種市場主導的權力配置機制居於核心地位。Fama(1980)、FamaandJensen(1983)認為,有效率的股票市場構成公司治理結構中特有的外部監督機構。資本市場通常能根據不確定與不完美信息的表象對企業價值做出理性評價。所以,在股票市場的作用下,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不但不會削弱反而會加強私人財產權對管理的間接控制。因為中小股東雖然對企業管理發言權很少,對經理的任用幾乎根本沒有影響力,但他們可以通過自由買賣股票形成對經理的強大的間接控制能力。經理的機會主義行為會導致企業的股票價格下跌,從而導致其人力資本的貶值。這種市場主導的公司治理權力配置機制是建立在股票市場有效性假說基礎之上的。其前提是,市場上的股票價格是其內在價值的准確反映。這種公司治理理論可用圖1模型表示。
用「腳」投票權的低效率:行為金融的啟示。股票市場有效性假說是傳統金融理論的核心命題,它是以投資者理性選擇理論與完全套利理論兩大理論模塊為支撐的。然而,近年來行為金融理論的逐漸興起,卻對市場有效性假說提出了全面的挑戰。行為金融以心理學實驗和對金融市場的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期望理論與有限套利理論兩大理論模塊分別挑戰理性選擇理論與完全套利理論,其基本結論之一是,由於行為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其對理性認知的偏離,以及現實金融市場中套利策略充滿了風險並且成本高昂,因而股票市場的定價並非是有效率的。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股票價格並非是其內在價值的准確反映。行為金融理論對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可用圖2表示。
股票價格並非是其內在價值的反映意味著,股票市場在保護股東利益、約束公司代理人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是股東在股票市場上的用「腳」投票權並不能有效保護自身的權益,在價格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的情況下,股東無法通過市場退出機制收回其所投入的資本。特別是對於無表決權優勢、無法通過股東大會投票權保護自身利益的中小股東而言,在股票市場上用「腳」投票的選擇往往是面對代理風險時的無奈之舉。二是由於噪音交易者的存在,理性股東用「腳」投票的行為並不一定導致股票價格的下跌,出於私人控制權收益之目的而濫用控制權的公司代理人通常情況下不會受到由於股票價格下跌所導致的接管威脅。公司財務理論中的「紅利之迷」、「自由現金流」現象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上述公司治理結構中股東投票制度與市場退出機制的種種缺陷表明,中小股東在公司制度中處於弱勢地位,其利益不能通過股票市場機製得到充分保護,應該藉助法律手段對其施以必要的救濟。
二、主要的中小股東法律救濟手段及其法經濟學分析
為了防止公司董事、經理人員或者控制股東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各國《公司法》都賦予了董事會及其成員種種義務,或者賦予了中小股東種種權利。然而,當代理人或控制股東違反自身的義務,使法律規定形同虛設時,中小股東最終可以實際選擇的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主要有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與股東訴訟制度兩種。
1.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具有若干不同的稱謂,如公司異議者權利、異議股東司法估價權、異議股東股份買取請求權、解約補償權或退出權等。它是指對於提交股東大會表決的公司重大交易事項持有異議的股東,在該事項經股東大會資本多數表決通過時,有權依法定程序要求對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的「公平價值」進行評估並由公司以此買回股票,從而實現自身退出公司的目的。該制度的實質是一種中小股東在特定條件下的解約退出權。它是股東從公司契約中的直接退出機制,導致了股權資本與公司契約的直接分離。
2.股東訴訟制度.中小股東在權利受到公司代理人或者控制股東侵害時,還可以通過股東訴訟制度來保護自身的權益。股東訴訟制度分為直接訴訟與派生訴訟兩種形式。前者是指股東在作為公司成員所享有的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時所提起的一種訴訟;而派生訴訟是指當董事、經理等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實施某種越權行為或不當行為時,由於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或股東大會對此不提起訴訟,而由公司一個或多個股東代表公司對實施越權行為或不當行為者提起的訴訟。在司法實踐中,股東派生訴訟是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主要訴訟形式。
3.兩種救濟制度的效率比較
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筆者認為,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與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相比,前者是更有效率的一種中小股東救濟制度。這是因為,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具有以下優勢。對股東行使權利的激勵程度更加明顯。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是一種股東自益權,異議股東對此權利的行使只是在支配屬於自身的那份公司資產,是契約自由思想的體現,並且,司法估價收益歸異議股東個人所有。這種自益權屬性對權利人有較強的激勵效果。相比較而言,派生訴訟則屬於股東的共益權,即使股東最終勝訴,勝訴後的判決收益則歸公司所有。作為原告的股東只能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與其他股東分享此收益。派生訴訟的這種外部性特徵容易使股東在公司利益被侵害時產生「搭便車」的行為, 造成股東選擇提起訴訟的激勵不足。
適用范圍更加確定。各國《公司法》對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適用范圍的規定各不相同,但一般都適用於公司並購、資產出售、章程修改等重大交易事項,並允許公司章程就該制度的適用范圍做出各自的規定。從而,中小股東對於在何種情況下自身享有異議者權利有明確的預期,並做出是否行使異議者權利的選擇。但在派生訴訟制度中,股東對何種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能夠提起訴訟的判斷,則是不確定的。因為股東針對其認為的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而提起的訴訟請求,可能被公司特別訴訟委員會以「商事判斷原則」為借口而駁回。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盡管法庭對於是否駁回訴訟具有最終的自由裁量權,但多數情況下會適用「商事判斷原則」駁回股東的派生訴訟。制度成本更加低廉。在司法估價救濟中,股東只要履行必要的通知義務,一般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公司所認可的估價支付,並在法院最終司法估價裁決後有進一步獲得估價補償的可能。而在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各國《公司法》一般都規定了原告提供訴訟費用擔保的制度。這無疑加大了派生訴訟制度的交易成本。並且,派生訴訟制度還適用「竭盡公司內部救濟」之原則,即准備提起訴訟的股東必須首先向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提出要求對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人之侵害事實採取糾正措施的請求,只有這種請求被拒絕後才能提起訴訟。該制度繁雜的程序降低了其對中小股東的救濟效率。上述分析表明,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較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有較為明顯的效率優勢。它為中小股東在自身利益受到潛在威脅時提供了一條市場機制之外的退出機制,應當成為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機制的主要內容。
三、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我國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機制創新
針對公司治理中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問題,學者們近年來仁者見仁,提出了許多對策建議,如規范股東大會制度,實行累積投票制度,建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確立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的誠信• 義務,規范關聯交易、迴避表決與上市公司的擔保行為,等等。筆者認為,我國中小股東利益保護機制建設的重點應該是充分借鑒西方國家公司立法的經驗,建立和完善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使其成為公司契約中的強制性規范,使中小股東在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有自由公平地退出公司契約的權利。
目前,我國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的引入尚處於萌芽階段,《公司法》中無相關內容,其他法規中僅有《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以及《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中有極少泛泛的規定。結合目前我國公司立法與公司治理結構之現狀,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的配套改革對於發揮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公司監管及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功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網路股東大會與股東電子投票權技術的實施
異議股東對股份價值評估權的享有一般要以其履行對公司的通知義務以及參與股東大會的表決為前提的,這涉及公司與股東之間較為頻繁的信息傳遞,並使司法估價權與股東大會投票權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前者救濟功能的充分發揮必須以其積極參與股東大會為前提.在傳統的股東大會表決機制下,由於參與股東大會的交易成本高昂,中小股東行使投票權的激勵不足。這在客觀上會導致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權制度對中小股東救濟功能的減弱。近年來在西方國家逐漸興起的網路股東大會與股東電子投票權技術,為充分解決傳統股東大會投票表決機制的弊端、降低股東參與股東大會的交易成本,提供了有效的
『貳』 美國公司法的揭開公司面紗的法律原則產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英美法國家法院的許多案件中,為了追求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利益,常常會拒專絕承認一個屬合法成立的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直接探究公司與股東的真實關系,這種不考慮或忽略公司獨立存在特徵的做法,通常用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表達,即「揭開公司的面紗」
『叄』 我國為什麼在1993年頒布公司法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版及後來鄧小平南巡講話,自權此,如股票、證券等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標志不斷出現,當然需要一部相關的法律調整!!公司法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台!!
『肆』 新公司法出台的背景
我國的新公司法是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
新中國的公司法是1993年12月29日通過的
並於1999年12月25日對其做了第一次修改
2004年8月28日對公司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2005年10月27日對公司法做了修正
我國公司法這次的修改變動很大,首次在公司法中規定可以設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並對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人數要求注冊資本做了變動
『伍』 如何寫股東背景
這問題有點復寬泛啊,你的明確目的制。寫股東背景是為了融資?還是為了單純的介紹展示實力?如果為了融資,你要表現出股東(自然人、法人)的資產實力,特別是債權融資銀行更關注你企業股東的償債能力、資產實力;如果股東本身還是董監高,還要在自然人股東履歷上體現出專業能力,包括管理、業務、財務等方面。如果為了單純的介紹,你可以從股東的各個方面都寫一寫,表明股東能給企業在經營方面帶來資源即可。
『陸』 在哪找新公司法的立法背景
www.cngsf.com/ 你可以參考一下.
『柒』 有限公司的產生背景
「公司」一詞,在中國,最早(清朝)被稱為公班衙(英文company及法文compagnle的音譯)。這是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辦事處及南洋華僑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吧城(雅加達)辦事處的稱呼。清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到廣州貿易時,船上管貨的貨長(大班)上岸交易後隨原船返航。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立機構,東印度公司派貨長十二人常駐廣州辦事.由其中高級人員三四人組成管理委員會,處理全部英國對華商務及交涉事宜。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獨占權被取消而停業,道光十九年結束。
據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特聘一級教授方流芳(著有《公司法理論問題》等法律學專著)考證,公司曾被稱為「公班衙」,是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專屬稱呼。在百多年的歷史中,中文「公司」詞義在不斷的誤讀和重新詮釋中逐漸明確為現今含義。
公司現今含義,是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組織。根據現行中國公司法(2005),其主要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類公司均為法人(民法通則36條),投資者可受到有限責任保護。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於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公司法的定義,公司主要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公司法制定、修改過程。我國的《公司法》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於1993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新的公司法,於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2005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有限公司(CO,LTD),即有限責任公司。現我國的有限責任公司,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由兩個以上、五十個以下的股東共同出資,每個股東以其所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經濟組織。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制定的條例。1994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56號發布,根據2005年12月18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決定》修訂,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