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司法解釋權
『壹』 最高院是否有權進行司法解釋,其現行法律依據是什麼
司法解釋,法律解釋的一種。屬正式解釋。司法機關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問回題所做的說明。對某答一案件在適用法律上所做的解釋,只對該案件有效,沒有普遍約束力。最高法院所作的解釋,對下級法院通常具有約束力。違背憲法與法律的司法解釋無效。
『貳』 法律的解釋權屬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是最高院
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對法律做出立法解釋。
最高院可以對法律做出司法解釋專。
《立法法》
第屬四十五條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198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定,全國人大賦予司法機關司法解釋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就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叄』 我國有權進行司法解釋的主體是( )
答案是B。所謂的司法解釋解釋最高院和最高檢對人大頒布的法律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供法院審理時進行參照。有的地方高院也有自己的司法意見,但是只能在本地區范圍內使用。
『肆』 最高檢查院有無司法解釋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以下稱《決議》),該《決議》作了的兩個最主要決定:一是凡關於法律、法令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用法令加以規定;二是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下稱高法)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稱高檢)進行解釋。「兩高」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或決定。這是現代司法解釋最早產生的依據。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司法解釋也變得越來越活躍,除了大量以「批復」、「函」等形式出現的個案解釋外,司法機關越來越經常性地脫離具體個案進行全面、系統而抽象的解釋。1984年兩高聯合發布的《關於當前辦理經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則可視為這種變化的一個初步體現。同年高法還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分管轄、訴訟參加人、調解、證據、強制措施、起訴與受理、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特別程序等13部分,計82條。
《決議》已相距今天有23年了,其規定十分明確,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歧義之處。
『伍』 司法解釋權歸誰所有
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對於在審判案件過程中如何具體運用法版律、法令的問題,通過決權定、批復、答復、復函等形式解釋的權力。
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
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或決定。
『陸』 最高法物權法司法解釋 明確如何解決不動產登記與確權爭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而不全依賴於不動產登記簿。
《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實踐中,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解釋》作出了明確,最高法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分析:因為不動產物權的歸屬、買賣、贈與、抵押是否生效等發生爭議的,由民事訴訟來解決;涉及不動產登記機構它的行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錯誤,就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
當然了,在涉及登記的行政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提出將民事爭議一並解決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理。
依據《解釋》,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所以,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自己是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支持他的訴求。
程新文解釋,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動產物權登記理解為國家對不動產物權關系的一種干預,解釋為行政權力對不動產物權的授權或確認。
有記者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不再封閉建小區,小區道路將公共化,會不會與現行《物權法》規定相違背?程新文分析,政策上升為法律需要一個過程。
「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相互影響的時候,我們會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我們司法機關執行法律和執行國家政策,目標是一致的」。
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6)最高司法解釋權擴展閱讀
實踐中,有觀點認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未經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就不能取得及享有不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爭議涉及到登記就應通過行政訴訟解決。
於是,實踐中就出現了民事、行政審判部門互相推諉以及民事裁判與行政裁判沖突的現象,這不僅徒增當事人訟累,也有損司法的權威和公信。針對這一情況,《解釋》從兩個方面作出規定:
一是在案件的受理上,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而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受理,民事審判部門應依法予以審理。
二是從訴訟中不動產登記簿證明力的角度,規定對發生爭議的不動產物權歸屬的最終判斷,應當依賴於對原因行為或基礎關系的審查,故在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的情況下,應當支持其訴訟請求。
『柒』 最高院的司法解釋權從何而來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嗎求解!詳細點,急!!!
1、最主要的法律依據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2、此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第二條「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的規定,也是重要的法律依據。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若干規定》第一條「為規范司法解釋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亦明確了最高院司法解釋權的依據。第四條進一步明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並發布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捌』 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權
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行使審判權的法院、行使法律監督權的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司法體制是中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司法體制中,依法逐步形成了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體系下的,以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為核心的各有關機關之間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司法體系。但司法機關並不等同於政法機關,一般理解,中國大陸地區的「政法機關」應包括「公、檢、法、司、安」機關,即: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實際上這是一種中國古代在最高權力——家長權(父權)下的的「多頭司法」的延續,據掌握的資料所知,掌握司法權的機關有20多個。對各司法機關之間的職能劃分、組織體系以及相互關系的充分認識和理解,有利於各級人大代表提高履職能力,有利於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准確行使職權。
法院行使司法權,主要審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選舉案件等。法院包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特別法院、軍事法院等。中國的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各國的審級制度有所不同,有三級二審制(如前蘇聯)、三級三審制(如法國)、四級三審制(如日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四級二審制和法院獨立審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開審理、被告有權獲得辯護等原則。各國法官的產生,或是由國家元首或大法官任命;或是由立法機關、法官委員會、選民選舉。中國的法官一般由各級權力機關選舉產生。西方國家大多實行法官終身制、專職制、高薪制和退休制。
檢察機關的職責是代表國家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並監督審判活動等。但是有的國家不獨立設置檢察機關,將檢察官附屬在法院系統內,或歸屬司法行政機關領導。有些國家對檢察官實行一體化原則,所有檢察官受總檢察長領導。擔任檢察官一般有嚴格的資格限制,有的國家規定在其任命之前須任辯護律師或法官等職若干年。西方國家的總檢察長一般由內閣任命。檢察官的任命按國家公務員的規章辦理,享有與法官同等的法律保障。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從屬於國家權力機關,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機關,與法院平行。檢察人員由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任免,檢察長的任免報上級國家權力機關批准。
最高的司法機關主要是具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能的機關,這樣的一種定義從本質上說是中國古代的「多頭司法」傳統在現代的一個翻版。
『玖』 最高院是否有權進行司法解釋,其現行法律依據
根據1981年6月 全國人大來常委會《關源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定,全國人大賦予司法機關司法解釋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就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根據我國憲法 全國人大 是我國最高權力機構 具有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