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被害人孩子
A. 司法救助的具體適用情形有哪些
一、哪些人能夠得到國家司法救助?
根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B. 刑事案件致死被害者家屬申請的司法救助金多久可以發放
根據中央政法委等6部門印發的《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規定,專辦案機關收屬到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C. 刑事案件受害人接了司法救助對方就不會列入黑名單嗎
司法救助是國家給予受害人的一種經濟補償。對方如果不支付相應的賠償時,仍然是會被列入黑名單的。
D. 猥褻兒童案受害人申請司法救助申請書
猥褻兒童案受害人可以申請司法救助
E. 農民工如何申請司法救助金
司法實踐中,一些刑事犯罪案件、民事侵權案件,因案件無法偵破或被告人無財產可供執行,致使受害人及其近親屬依法得不到有效賠償,案件陷入「馬拉松」,生活陷入困境,一些受害人甚至因此走上信訪道路。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於加強和規范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8種當事人因生活面臨急迫困難可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
明確司法救助金上限
意見中規定,對同一案件的同一救助申請人,只進行一次性國家司法救助。對於能夠通過訴訟獲得賠償、補償的,一般應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按照意見規定,救助金應當一次性發放,其具體數額應當綜合考慮救助申請人實際遭受的損失;救助申請人本人有無過錯以及過錯程度;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救助申請人維持其住所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等,「救助金以案件管轄法院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確定,一般不超過36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總額」。
涉訴信訪人特定情況可予以補助
意見規定,「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以參照本意見予以救助」。但同時規定,涉訴信訪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後,違背息訴息訪承諾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救助金予以追回。
不予救助
意見規定了一般不予救助的8種情形: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案件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訴訟的;在審判、執行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者拒絕侵權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已經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法人、其他組織提出的救助申請;不應給予救助的其他情形。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
意見規定,國家司法救助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救助申請人書面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提出,法院應當製作筆錄。
而當救助申請人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一般應當提交以下材料:救助申請書,救助申請書應當載明申請救助的數額及理由;救助申請人的身份證明;實際損失的證明;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生活困難的證明;是否獲得其他賠償、救助等相關證明;其他能夠證明救助申請人需要救助的材料。
救助決定應當自立案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作出,但案情復雜的救助案件,經院領導批准,可以適當延長。
同時,意見還明確,救助申請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等手段騙取救助金的,法院應當予以追回;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當救助申請人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等相關單位出具虛假證明,使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獲得救助的,法院應當建議相關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機關依法依紀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理。
司法救助金申請條件
1、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造成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2、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3、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4、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其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5、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其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6、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申請執行人陷入生活困難的;
7、因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受害人陷入生活困難的;
8、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F. 民事侵權受害人獲得司法救助後還可以繼續要求強制執行嗎
可以,司法救助和生效判決履行是兩碼事,有可能是因為被執行人確實沒有可供執行財產,但是申請執行人因故導致基本生活嚴重困難,達到申請司法救助條件就可以司法救助。
G. 政府給了被害人司法救助金後被告就不用陪錢了嗎,還可以消案件
一、政府救助,還有司法救助,與被告人應負的法律責任,這完全是二回內事。
二、外界對受害人的任何容救助,都不能免除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因此,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互相替代。但符合法定條件的,執行程序可以終止,即案件撤銷。民事訴訟法第257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三) 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五) 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 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H. 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救助有哪些變化
近年來,檢察機關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會充分考慮未成年人身心特點以及當下和未來發展的客觀需要,給予特殊、優先和及時保護,避免「給錢了事」的簡單化做法。
據介紹,去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與政府職能部門、共青團組織、婦聯、關工委、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等密切合作,對於不能及時獲得有效賠償、生活困難的未成年人,提供司法救助4259人;對於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16930人次;對受到心理創傷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干預8996人次;為身體受到傷害的未成年人提供醫療服務1468人次。來源:新華網
I. 一個人可以重復申請司法救助金嗎每個人可以申請幾次司法救助金,有規定嗎
一個人不可以重復申請司法救助金,在領取過後就無法繼續領取了。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根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二條 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9)司法救助被害人孩子擴展閱讀: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四條 使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案件、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二)申請。救助申請由當事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一般採取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採用口頭方式。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是否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三)審批。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四)發放。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