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司法體系
㈠ 發文回應印度法院傳喚一事的,是阿里巴巴官方嗎
7月26日報道,阿里巴巴創始人被印度法院傳喚,原因是阿里巴巴旗下UC覽器遭印度前雇員起訴。該前雇員訴稱,因對公司應用程序上審查制度和虛假新聞提出反對意見,結果遭到解僱。阿里方面回應表示,目前只是UC收到了傳票,阿里總裁沒有收到,也不應該成為被訴對象。
㈡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介紹
印度的旁遮普省是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獲得獨立後,本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在喜馬拉雅南麓山腳下稱為昌迪加爾的一片乾旱的平原上重新建立的印度最重要的一個省。
㈢ 馬雲被印度法院傳喚,是因為什麼
一名阿里巴巴旗下 UC Web 的前雇員,Pushpandra Singh Parmar,控訴該公司在對華不利的內容中進行審查,並且還在版 UC Browser 和權 UC News 展現假新聞,值得一提的是,該員工還獅子大開口,向阿里巴巴索賠 26.8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188 萬元),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衛星城 Gurugram 的一家地方法院發出文件,文件顯示:該法院向阿里巴巴公司、馬雲本人和大約十幾名個人和企業發出傳票,要求他們在 7 月 29 日出現在法庭,或者通過律師出庭。
㈣ 馬雲被印度法院傳喚,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具體是曾任職阿里巴巴印度公司一名雇員,他因對公司uc網站應用程序上的“審查制度版”和“虛假新聞”內容權提出反對,結果遭到解僱,所以把公司十幾位高管全部起訴了。
㈤ 印度法院傳喚馬雲,這樣符合法律程序嗎
印度法院傳喚馬雲,存在符合法律程序的情況。
在印度法律中起訴人可以指定任何人為被告,但需要由法庭決定其是否符合法律標准。若法院認為起訴被告的理由無法成立,則不會對其發出傳票。
本案是由印度法院受理,在法律程序上應適用印度的法律,即原告可以指定馬雲作為被告,然後由印度法院對馬雲作為被告的資格進行審查,若認為有正當理由,印度法院是有權傳喚馬雲出庭的。
(5)印度司法體系擴展閱讀:
根據《印度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原告按照傳票通知的日期按時出庭,而被告沒有按時出庭之情形下,如果印度法院認為傳票合法送達,則法院可以下達裁定進行缺席審判。基於該規定,即使中國公司或個人不去應訴,印度法院也會缺席開庭並作出判決的。
本案中,若雙方當事人已正式並合法收到傳票,但被告仍然沒有親自出庭或通過其律師出庭,則法院可以通過「不發表意見」(No Say) 或「不予書面陳述」 (No Written Statement) 的命令,該命令將影響被告今後提交書面陳述進行辯護的權利。在實操中,法院會嚴格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若任何一方未出庭,都會額外發送 3 - 4 次的通知/傳票要求其出庭。
但若一方無論如何都堅持不出庭的情況下,法院才會頒發上述「不予書面陳述」的命令。但該等命令可通過向上級法院上訴的程序進行申訴要求駁回。當然,若一方無任何充分理由不應訴,不出席聽證會,法院可依據法律缺席審判並做出法律判決。
㈥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現代經典建築
柯布西埃的主要出發點是不依賴機械的空氣調節,而利用建築本身的特點來解決當地烈日和多雨的氣候所造成的困難。法院建築地上4層,它的主要部分用一個巨大的長100多米的鋼筋混凝土頂篷罩了起來,由11個連續拱殼組成,橫斷面呈V字形,前後挑出並向上翻起,它兼有遮陽和排除雨水的功能;屋頂下部架空的處理有利於氣流暢通,使大部分房間能獲得穿堂風,這樣以建築物本身的設計方法來解決當地的日曬和雨季問題。
法院的入口沒有裝門,只有3個高大的柱墩一直支承著頂上的篷罩,形成一個高大的門廊,柱墩表面分別塗著綠、黃和桔紅3種顏色,門廊氣勢雄偉,空氣暢通。從入口進去就到了法院的門廳,進入門廳以後是一個柯布西埃經常在建築中心採用的橫置的大坡道,人們可以順著坡道登樓。一層有一間大審判室和8間小審判室,樓上也有一些小審判室,辦公室。另外還有對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和餐廳。它的平面形狀是一個簡單的L形。
法院建築的正立面上滿布著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陽板,做成類似中國的博古架形式。到了上部,它們逐漸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頂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應。整個建築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著澆搗時模板的印痕。柱墩及遮陽板的尺寸特別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獷,像是一座經過千百年風雨侵蝕的老建築。門廊內部的坡道上也滿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孔洞,在其他地方,經常有一些奇怪的孔洞的凹龕;有的還塗上紅、黃、藍、白等特別刺眼的色彩。 法院的建成曾引起各國建築師的廣泛關注。這種巨大尺度的建築構件,粗壯的入口柱廊,對比色塊的處理,粗糙的混凝土飾面,大膽的抽象圖案設計所形成的特殊建築風格,被人們稱之為「粗野主義」建築。
㈦ 路印度一法院傳喚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他們有這個權利嗎
7月26日,印度新德里一法院傳喚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等12人,在月29日前出庭。這件事的起因是一場勞務事件,一名UC印度公司的員工稱自己因反對公司將不利於中國的信息屏蔽從而被開除,要求UCWeb賠償。在此案的基礎上,發生了上述傳喚馬雲事件。但問題是,印度法院有權傳喚嗎? 那麼印度難道真的這么糊塗?不一定,傳喚馬雲這一行為的目的更可能是莫迪政府為了打壓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發展,而故意這么做的。畢竟UC印度瀏覽器在印度是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瀏覽器,使用者非常多。最近印度一直強制下架中國APP,所用手段稱得上無恥,顯然是學了美國那一套。但是使用這種轉移民眾注意力的方法最後只會得不償失,從印度如今180萬、美國確診人數400萬就可以看出,所以有時間莫迪政府還不如多想想怎麼處理國內疫情。所以,傳喚馬雲不過是印度政府一廂情願的假把戲,其實他們並沒有權這樣做。
㈧ 印度的法律制度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教學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法律的產生、發展和一般規律;掌握古印度奴隸製法律的淵源,基本特點、基本制度和歷史地位。
第一節 古代印度法律的發展和淵源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紀以前整個南亞次大陸(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各奴隸製法的總稱。
一、產生
1、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後,印度有了最早的傳世文獻「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聖的法律淵源。
2、前7世紀,原始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推崇並維護種姓制度。
二、發展和演變
1、由於奴隸制的發展和勞動群眾反抗斗爭的加劇,前6世紀,佛教以反對婆羅門教而登上歷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廣泛傳播,前3世紀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國教。
2、公元4世紀左右,由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義以及民間信仰演化為印度教(新婆羅門教)。印度教是融合法經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則而成。
三、淵源
(一)吠陀
「吠陀」 印度最早的傳世文獻,婆羅門教最古老的經典,是印度最古老而神聖的法律淵源。
(二)法經
解釋並補充吠陀的經典,附屬於吠陀。
(三)法典
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累世傳承和古來習俗編成的教法典籍。
以《摩奴法典》為最著名。
注、什麼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約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規的法律典籍,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它較全面地論述了吠陀的精義,規定了以種姓制為核心的基本內容。該法典對印度法制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傳播到東南亞及遠東地區。
(四)佛教經典
總稱:三藏(經藏、論藏、律藏),佛教法的中心內容為「五戒」。
(五)國王詔令。
第二節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制度
一、種姓制度
注、1、什麼是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內容。根據婆羅門教法的規定,各種姓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種姓為婆羅門,即祭司種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權;第二種姓為剎帝利,即武士種姓,掌握軍政大權;第三種姓為吠舍,從事商業或農業生產,屬平民種姓;第四種姓是首陀羅,從事低賤職業,多數為奴隸。婆羅門教法所推崇和維護的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會基本制度。
2、法典舉例
二、注重保護高等種姓的所有權
三、高等種姓的債權受到特別保護
四、婚姻被認為是神意的結合,嚴格維護種姓內婚制,高等種姓一夫多妻,而低等種姓則一夫一妻
五、不同種姓同罪異罰
六、訴訟制度上缺乏統一而固定的法院組織,神明裁判
第三節 古代印度法律的特點和歷史地位
一、古代印度法律的特點
(一)與宗教密不可分
印度宗教眾多,影響印度法律的結構、體系,使它異常復雜;法律與宗教密切聯系,宗教教義依靠法律的力量貫徹實施,法律又依賴教義和信仰得以執行;
(二)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姓制度。是「種姓法」。
(三)匯合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法典實質上是它們的混合物。缺乏獨立地位。
二、古代印度法律的歷史地位
(一)在印度法制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印度法系
何為印度法系(死法系——歷史遺跡)?
法系是比較法學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法系一般是指由若干國家和地區的、具有某種共性或共同傳統的法律的總稱。法系並不是指一個國家的法律的總稱,而是指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法律的總稱。由於對法系這一概念沒有精確的解說,因此,學者們對世界上的法律應劃分為幾種法系也是各執一詞。
有學者主張分為二大法系,即死法系和活法系,前者包括巴比倫、埃及等類型,後者包括英美、法德等類型。大多數學者主張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日本學者大多主張分為東洋和西洋兩大法系。
有學者主張分為三大法系,即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或分為原始民族法系、東洋系和希臘、羅馬法系。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否構成一個與西方兩大法系並列的一個法系,在戰後西方法學界一開始是有爭論的。一種意見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結構、形式方面同民法法系相似,因而應屬於民法法系的一個分支而不應作為一個獨立的法系。但占優勢的意見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於在指導思想和社會制度方面根本不同於西方法律,因而應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系。為此,有的西方比較法學家在戰後對傳統的法系概念作了新的解釋,將「法系」一詞的含義擴大到包括不同社會制度的法律。這里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比較法學家往往將當代中國的法律列為「三個主要法系」之外的某種次要法系之一。
有學者主張分為四大法系,即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
有學者主張分為五大法系,即英美法系、大陸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或分為古代東方法律文化(埃及、楔形文字和希伯來法系)、古典古代法律文化(希臘、羅馬、教會和海商法系)、北方法律文化(日耳曼、斯拉夫、凱爾特法系)、英美法律文化(英吉利、美利堅法系)和東洋法律文化(中國、印度、伊斯蘭、日本等法系)。中華法系是指前5世紀的《法經》到7、8世紀的《唐律》(包括唐高祖的《武德律》、唐太宗的《貞觀律》、唐高宗的《永徽律》等)到《清律》,1840年死亡。中華法系的基本特點(與西方兩大法系比較)有:君主與民主;道與法;刑與民。伊斯蘭法系(7——11世紀)主要表現為古蘭經、穆罕默德的言行、法學家的著作)。印度法系(前7——5世紀)以《摩奴法典》為基礎,「種姓」制度是基本特徵(4種姓:婆羅門即僧侶、剎帝利即武士、吠舍即農民和商人等、首陀羅即最低勞動者)。
有學者主張分為16大法系,即羅馬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希伯來法系、希臘法系、日本法系、日耳曼法系、海上法系、寺院法系、凱爾特法系、斯拉夫法系、阿拉伯法系、埃及法系、巴比倫法系、大陸法系。
一般採用日本的穗積陳重的「五分法」即中華法系;印度法系;伊斯蘭法系;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其中中華法系、印度法系是死法系;而伊斯蘭法系;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是活法系。
㈨ 全世界都在「嘲笑印度」,印度高院為何這樣急眼
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面對霧霾天氣,相關政府卻拿不出很好的方案來,導致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印度,認為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件事情,所以最高法院先急眼了,認為印度政府里的官員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無所作為,還批評新德里的空氣讓人窒息,也從一方面譴責了政府官員。
而且印度在治霾方面還存在很大的體制原因,印度的政府和企業以及社會很難在治霾方面達成一個共識,他們互相的推卸責任,不作為,這也是最高法院急眼的原因,不僅事情沒有做好,內部卻發生了矛盾,畢竟他們當務之急是怎麼樣來應對治霾,而不是互相爭論和推卸責任。
㈩ 印度的司法體系是怎樣的
印度實行聯邦制,聯邦下有20個邦和8個直轄市(截止於1978年)。各邦劃分成若回乾地區,地區又劃答分成若干區。法院的設置與行政區劃密切相關。聯邦設最高法院。各邦和直轄市分別設高等法院,是該邦和該直轄市的最高一級法院。每個邦最少一個庭區(session divisions),一個庭區可能是屬於一個地區(district),也可能共屬於幾個地區。每個庭區設置稱為Court of Session的法院(本文暫譯為「庭區法院」)。各邦在每個地區(除市區外)設地區治安法院。地區治安法院分一級和二級。一級治安法院為常設法院,二級治安法院是為特別的案件而設立的特別法庭。地區下面還可以設分區。在分區還可以設治安法院(或者治安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