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刑法
A. 古代的殘忍刑法都有哪些
凌遲
中國古代各種殘酷的刑罰中,最慘無人道的莫過於凌遲。凌遲,原來寫作「陵遲」,本意指山丘的緩延的斜坡。荀子說:「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車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為有平緩的斜坡,車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頂。後世將陵遲用作刑罰的名稱,僅取它的緩慢之義,即是說以很慢的速度把人處死。而要體現這種「慢」的意圖,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盡,才剖腹斷首,使犯人斃命。所以,凌遲也叫臠割、剮、寸磔等,所謂「千刀萬剮」指的就是凌遲。
凌遲之刑一直延續到清末。戊戌變法後,清廷受內外各種矛盾的沖擊,不得不順應潮流對傳統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緒三十一年(1905)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請刪除凌遲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將凌遲和梟首、戮屍等法「永遠刪除,俱改斬決」。從此,凌遲非人的酷刑才從法典中消失,被斬首代替了。
車裂
明清小說寫到某人慘死時,愛用這樣的一句套語:管教他「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漢書》中彭越。」李存孝是唐末晉王李克用的義子,原名安敬思,因受李存信讒害被迫反叛,李克用把他擒獲,帶到太原,「車裂於市」。彭越是漢初開國功臣,劉邦採納呂後意見,以謀反罪把他車裂處死,並滅其宗族1。一提及車裂之刑,令人談虎色變,足見這是古代的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
所謂車裂,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撕裂為五塊,所以名為車裂。有時,執行這種刑罰時不用車,而直接用五條牛或馬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屍或五馬分屍。
斬首
斬首是古代執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先秦時的死刑有車裂、斬、殺等名目,但那時的斬不是斬首,而是斬腰。執行時,囚犯的身體伏在「椹質」上,劊子手用巨斧砍斷其腰(參見本書《腰斬》)。所以,「斬」字用「車」作部首,是取和車裂同樣將人處死的意思,偏旁為「斤」,即斧斤的斤,指行刑時用斧不用刀。秦以前也有人把割頭處死的做法,那叫「殺」。秦以後,逐漸把「斬」引申為廣義的殺,殺頭的刑罰便叫做斬首。
斬首的地點和執行其他死刑一樣,一般都在市朝。從春秋時起大多如此。凡將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斬首,就在朝門外,如北宋時在汴京(今開封)五朝門,明清時在北京午門;凡將普通死囚斬首,就在街市進行,這即是《禮記·王制》篇所說的「刑人於市,興眾棄之」的意思。對某一城市來說,行刑的地點有時是固定的,有時是不固定的。清代北京斬人,常在菜市口。有據傳說,清代蘇州斬人常在五故天亮時,在平時較繁華的街道上執行。市民得知要在這街上殺人,都事先出錢賄賂劊子手,如果誰家不出錢或出錢較少,劊子手就有意在他家店鋪前面行刑,這家人就會覺得十分晦氣。
剝皮
剝皮,這兩個字一聽就叫人毛骨悚然,其殘酷程度並不亞於凌遲。這種刑罰不在官方規定的死刑處死方式之列。但在歷史上確實被多次使用過,並見諸史籍記載。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脂肪,不好分開。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頭頂「光溜溜」地爬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斬
小說、戲曲描寫的包公故事中,包公把罪人處死用的是虎頭銅鍘,施行時罪人被平放於張開的鍘口下面,從腰間鍘為兩段。如包公下陳州鍘了四國舅,在開封府鍘了駙馬陳世美、後來又鍘了親侄兒包勉等等。這些故事當然只是根據傳說編撰的,事實無考,但這種鍘人的做法卻是自古就有的,即古代死刑的處死方式之一——腰斬。
宮刑
在古代中國,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有證據表明,至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識與行為。當時的閹割術可能是將陰莖與睾丸一並割除的,秦漢時期的閹割技術已較為完備,並已經注意到閹割手術後的防風、保暖、靜養等護理措施。當時施行閹割的場所稱為蠶室,《漢書*張安世傳》顏師古注曰:凡養蠶者,欲其溫而早成,故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大致相同的解釋見於《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所謂宮刑者畏風,須暖,作窨室蓄火如蠶室,因以名焉。
對女性實行宮刑時,要進行縫陰術。縫陰術,也叫做鎖陰術,即用針線繩索將女子外陰縫閉起來。這種宮刑術,因其極其卑鄙、下流,官場上一般不用,但在民間卻非常盛行。丈夫對付紅杏出牆的妻子,妒婦對付與丈夫有染的奴婢,都樂衷於此法。清朝人褚人獲所著的《堅瓠集》中,就有「搗蒜納婢陰內,而以繩閉之」、「以錐鑽其陰而鎖之,棄鑰
B. 你希望恢復酷刑,滅九族,滿門操斬,刑法嗎
不希望啊,誰知道這些會被什麼人用呢,如果賦予了這些權利巨貪大惡豈不又為非作歹了
C. 秋後問斬,推出午門,菜市口斬首。古代的刑法處置到底怎樣安排呢
在一些古書、文學作品或歷史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因為有人有罪、或得罪當權者等原因,這個人就會被殺。而經常又會出現秋後問斬、推出午門、菜市口斬首。古代的刑法處置是這樣安排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而菜市口斬首,是清朝行刑處決的地方。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就是因為有很多有名的人在那裡被斬。故而這個菜市口在清朝時期名氣很大,同時曾也成了刑場的另外一個代名詞。
D. 古代刑法腰斬是什麼意思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
腰斬是用重斧復從腰部將犯制人砍作兩截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後,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真是殘忍至
E. 腰斬這個刑法
問的真奇怪
這個抄古代才有 從哪搞錄象??
用大刀從高空落下將犯人的腰部斬斷 上下身一分為二
這個最殘忍之處就是 人被砍過之後不會立刻死去 頭腦還很清醒 痛苦程度 你自己想把....
你還不死心啊 漢武大帝裡面 漢景帝殺他的老師晁錯就用的這個刑罰
F. 推出午門,秋後問斬,古代的刑法處置是怎樣安排的
(古代刑杖擊圖)
另外,行刑犯人的刀亦有講究。罪輕的用快刀,一刀下去,人頭落地,盡量讓罪犯減輕痛苦;官做得大而且犯罪很嚴重的,就要用鈍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半開刃的那種,這種刀在行刑時,劊子手還會故意不使出太大的力氣,而且分別砍幾刀,甚至數十刀之後罪犯才被砍死,這就等同於當著老百姓的面,告誡這群當官的,為官一定要清正廉潔,不要胡亂貪污,更不能坑害百姓,否則被殺頭不說,死之前還要備受一番折磨。
因此,明朝的“廷杖”,是因為大臣觸犯了逆鱗之罪,才被責罰的,這是以儆效尤的作用,只是被大明的“武世二帝”表現得過度了,出現了把大臣杖擊而死的現象,遂有了“推出午門斬首”之傳言。實際在明朝,重大官員犯罪會在“午門會審”,幾層手續嚴批之後再予以定奪,如若最終被判定為死刑,則有指定的地點予以實施,一般是在西四牌樓執行,即:西市待命。而清朝則由西市挪到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彼時,囚犯也是自東向西排列好,劊子手也是按照順序,逐次執行。
因此,古代對於罪犯的懲戒以及斬殺都是有規矩的,在古人眼裡,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人類的一切行為必須符合天意,天人合一,不能與大自然相違背,更不能逆天而行。因此看完我的這篇拙文,想必大家對所謂的“秋後問斬”、“推出午門斬首”、“菜市口斬首”等詞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G. 現在還有用斬首刑法的國家嗎
沙烏地阿拉伯是現在世界上唯一還在用斬首刑法的國家。
H. 唐朝時的腰斬刑法是怎麼樣的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回部砍作兩截後,還會神答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真是殘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