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論論文

民法總論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7 17:31:54

㈠ 一偏關於懸賞廣告的論文

論懸賞廣告的性質定義及其意義

趙傑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法學

內容摘要: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懸賞廣告越來越多,其法律性質如何,效力如何,我國法律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學界也對此有不同意見,一為「契約說」,一為「單方民事行為說」。法院在具體處理案件時也有不同的判決。筆者贊成「單方民事行為說」,在此文中論述此觀點及其意義.

關鍵詞:懸賞廣告 契約說 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 社會意義

一. 懸賞廣告的定義,成立要件。

(一) 懸賞廣告的定義。
所謂懸賞廣告是指「廣告人以廣告形式聲明對完成懸賞廣告中規定的特定行為的任何人,給付廣告中約定報酬的意思表示行為」。(1)
細究其定義,懸賞廣告通常包含兩個層次 的含義。第一層是指懸賞人以廣告形式明確設置報酬,聲明對完成指定行為的人給付報酬的廣告。它的實質是懸賞人的意思表示,在這個意義上,懸賞廣告是懸賞人意思表示的外化。第二層是指懸賞人的意思表示與指定行為的完成結合成的法律行為,也即是懸賞人以廣告的方法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的意思表示,基於該意思表示,懸賞人對完成指定行為的人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第二層含義是其意義分歧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也爭論的焦點。
(二)懸賞廣告的成立要件。
1.懸賞人須以廣告方式對不特定的為意思表示。懸賞人是做出懸賞廣告意思表示的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還可以是其他民事主體。勿庸置疑,懸賞人必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廣告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報紙刊登,廣告欄張貼,街頭叫喊,或廣播電視等。發展到今天又有上網發布等等。只要使不特定人知曉的一切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並不要求一般公眾,只要是不特定多數即可。
2.須有要求完成一定行為之意思表示。一定行為其種類並無限制,只人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既可以為私人利益,也可為公共利益。
3.須有完成對行為人給付報酬的意思表示。懸賞廣告,必以「賞」為要件。王澤鑒先生指出:「報酬不限於金錢,凡能為法律行為標的之任何行為均可」(2),因此,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二. 懸賞廣告的性質理解分歧及其不利影響。

(一) 懸賞廣告的性質的兩種不同理解。
1. 契約說。該學說認為,懸賞廣告的性質是單獨契約,即合同性質。懸賞廣告是廣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為對象所發出的要約,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為即構成承諾,雙方成立合同。完成廣告行為的人享有報酬請求權,廣告人負有按照懸賞廣告的約定支付報酬的義務。這種主張是多數學者的意見,在實務上,大多數人採納這樣的主張。
2. 單獨民事法律行為說。這種主張認為,懸賞廣告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廣告人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單方面負有支付報酬的義務,而不需要完成行為的人做出有效的承諾。顯然,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對維護當事人的權益和交易安全更為有

利。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規定,以廣告表示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對完成該行為的人負有給予報酬的義務。
(二)由於不同理解而造成的現實影響。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由於懸賞廣告的立法缺失和理論認識錯誤問題,經常存在某些法院隨意否定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的情形。例如在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賞廣告酬金糾紛案,一審法院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法院認為,李珉拾得的公文包,系被告朱晉華遺失的財物,以依照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的規定,李珉應將拾得的遺失物歸還原主為由而否定懸賞廣告效力,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本人認為法院將拾得遺失物法律規范與懸賞廣告對立起來,是不符合立法本意和社會實際情況的,輕易否認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無疑否定了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民事轉法或在司法解釋上對懸賞廣告加以規定,實乃當務之急。

三. 懸賞廣告的性質應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

筆者認為,為確定懸賞廣告的性質,在法學方法論上,應采實質標准。將懸賞廣告視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合同,對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更為有利。
(一) 如果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只要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不需要他人同意即能發生法律效力廣告人應當受到廣告的拘束。
一方面如果某人於不知道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的情況下,卻完成了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該人仍能取得對廣告人的報酬請求權,而廣告人不得以該人不知廣告內容為由而拒付報酬。
另一方面,於廣告人實施的是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其因受該行為的拘束,懸賞廣告一經發出即不可隨意撤回。而採納契約說,則將廣告人發出的懸賞廣告視為要約行為,則行為人於完成行為之際並不知有要約,從而無法為承諾,因為要約,承諾有邏輯上之先後關系,此時,縱賦予行為人以報酬請求權,然理論上實無法自圓其說。又采契約說下,廣告人可以在相對人作出正式承諾以前撤回或撤銷要約,變更要約的內容,這顯然對相對人不利。例如《德國民法典》第657條規定:「以公開的廣告的方式,對於實施某一行為特別是對於引起某一結果而懸賞的人,有義務向實施了該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即使行為人未顧及懸賞廣告而實施行為,也是如此。」(3)該條中的「也是如此」即是上述論述的最有力論證。這樣,就避免了由於行為人在完成懸賞行為時不知懸賞廣告內容而廣告人拒絕給付報酬的問題。
(二)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可以使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在完成廣告所指定的行為以後,也可以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但若採用契約說,那麼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人即使完成了廣告指定的行為,也將因為其無訂約能力,從而無承諾的資格,不能在他們與廣告人之間成立合同,當然也就不能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這並不利於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
(三)如果將懸賞廣告視為單獨民事法律行為,那麼任何人完成廣告中所指定行為都將是一種事實行為,而非具有法律意義的承諾行為。這樣,只要相對人完成了廣告指定的行為即享有報酬請求權,而不必准確地證明在什麼情況下有效承諾的存在以及承諾的時間等問題,從而也可以極大地減輕相對人在求償時的舉證
負擔。如採用契約說,在廣告人不給付報酬時,舉證責任由行為人承擔,此時不為舉證責任倒置,從而加大了行為人的負擔,當然不能提高行為人的積極性,最終會導致將拾得物隱藏,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如果採用合同說,將會產生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即在相對人完成指定行為以後能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問題。按合同說,相對人完成廣告指定行為即已作出承諾,雙方成立合同關系,這樣一方不按合同的規定支付報酬已構成違約,而另一方有權拒絕交付完成指定行為的成果。筆者認為,採納契約說適用同是履行抗辯權是不妥當的。如某人拾得他人錢物,依據法律規定有義務返還失主,否則就會造成不當得利,即使推失主未依廣告內容支付報酬,拾得人也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四. 將懸賞廣告視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的意義。

(一) 維護交易安全。
在採用「契約說」的理論下,究竟在何種情形下,才能認為有承諾,學說上意見也不統一。有認為在著手一定行為前有意思表示,即為有承諾;有學者認為著手一定地為即意味著有承諾;另有認為在一定行為完成後,另有意思表示者為有承諾;還有學者認為須將完成一定行為之結果交與廣告人,始為有承諾。意見分歧,尚無定論。若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則廣告人所負擔的債務於一不定期行為完成時,即為發生。其關系簡約明確,而且又合於社會通念,對於交易安全,實有助益。這樣,使社會效率更加簡約化,使社會交易成本降低,從而更加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從事有利於已而且更加有利於廣告人的行為,社會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秩序。
(二) 遵守公平原則。
在懸賞廣告發出之後,廣告人作出了一定的報酬明示。此時,行為人若對此實施了一定的行為,定會付出某些實質上或形式上的努力。而一旦最後滿足了廣告人的權利,廣告人不履行自己的交付報酬義務,定會對行為人造成或大或小的實質上的損害。這樣,違背了公平原則。
(三) 有利於維護廣告人的利益。
這主要是針對廣告人和行為人的抗辯權而言。採用了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意味著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行為,滿足了廣告人的需求,廣告人就要對廣深廣告中所示的報酬予以給付。這樣,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告人的利益。
採用「契約說」,廣告人行為人同時履行抗辯權,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你不給我報酬,我不會給你財物,在這種情形下,廣告人的權利形同虛設。
(四) 使司法更加明確,健全。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由於懸賞廣告的立法深廣選擇法律效力的情形。缺失和理論認識的錯誤問題經常存在某些法院隨意否定懸賞廣告法律效力的情形。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簡約明確,可以使司法更加明確,健全。

五. 結語

本文主要論述了懸賞廣告的性質,筆者認為懸賞廣告應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懸賞廣告有效是本著民法中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的,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和當事人利益,而且也有利於吸收國外的立法經驗,並維持民法體系的和諧。在市場經濟經濟條件下,有利於保護交易,保護行為人和廣告人的利益,更加有利於使司法更加明確和健全,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法治的發展都有現實的,實然的和積極的意義。

(1)王家福 主編 《民法債權》中國法律大學出版社 1991年版 第 321頁。
(2)王澤鑒 主編 《債法原論》第一冊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59頁。
(3)陳衛佐 譯注 《德國民法典》 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27頁
主要參考文獻。
1.《合同法研究》第一卷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 王澤鑒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3.《不當得利制度研究 》洪學軍 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4年版
4.《民法總論》 史尚寬 台灣正大印書館 1980年版。
5.《民法學》(修訂本) 彭萬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㈡ 民法總論方面的論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蛋卷是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學生,很高興能幫上你。其實有個很好的辦法可以讓你迅速拿到這樣的文獻。我們一般找中英文的文獻和論文都是用這樣的辦法。上google,然後收索你要的作品名稱或者重點詞彙在後面加.pdf.例如 「民法 論文.pdf」或者「民法 研究.doc」 這樣。你要找什麼論文或者文獻就重點詞+.pdf 或者重點詞+.doc 蛋卷用這個辦法屢試不爽,你可以多找幾篇,看看論文的架構和作者的思路,並且適當參考。蛋卷提醒使用此方法應該注意的問題:1.一定要用google,因為只有google帶有強大的pdf文件檢索功能,效果會偏差。 2.注意重點詞,如果用一個重點詞找不到合適的論文,建議換幾個重點詞試試,肯定可以下到論文 3.盡量從檢索頁第一頁偏下方開始找論文。因為google也是有檢索排行的,所以一些論文網站會排在你檢索到的信息前面,一般都是需要注冊或者付費下載。一般直接點開鏈接就出現下載的頁面在檢索頁第一頁靠後一點的位置開始。 4.多試試,肯定有。相信蛋卷。5.另外,推薦SINA的網路互動硬碟,裡面有很多人上傳的資料。直接關鍵詞彙查找,會找到比較多的結果,然後找不需要積分下載的(非常多),無需注冊!SINA互動網路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 希望蛋卷的回答可以幫上你。

㈢ 民商法學碩士 畢業論文選題(要資料多 有新意)

民商法學畢業論文選題(一)民法總論 1、民事法律行為理論研究 2、意思表示研究 3、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研究 4、間接代理制度研究 5、兩大法系代理制度比較研究 6、訴訟時效的效力研究 7、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研究 8、法人的本質研究 9、我國合夥制度的完善 10、我國合夥的法律地位研究(二)物權法 11、我國物權法體系研究 12、法人財產權性質研究 13、企業法人兩權分離制度研究 14、國家所有權制度研究 15、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研究 16、佔有制度研究 17、物權行為研究 18、我國民法上抵押合同性質和效力研究 19、無權處分行為研究 20、法定代表人越權原則研究 21、我國民法上確立取得時效制度研究 22、相鄰關系研究(三)債法 23、我國買賣合同性質和效力研究 24、非典型合同研究 25、旅遊合同研究 26、一物二賣效力研究 27、轉租之效力研究(四)商法總論 28、商法的本質 29、商事登記制度研究 30、商法的價值 31、商業名稱制度研究 32、商法的基本原則研究 33、論商法與交易安全保護 34、商法總論對分論的指導意義(五)公司法 35、論公司資本制度 36、公司股東利益的保護 37、大股東對小股東的責任或義務 38、論股權 39、論獨立董事制度 40、董事的注意義務與忠誠義務 41、公司有限責任研究 42、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研究 43、公司收購中對廣大中小股東的保護 44、一人公司研究 45、破產重整制度研究(六)證券法 46、承銷人的盡職調查責任 47、公開披露制度的意義及其研究 48、證券法民事責任制度 49、我國證券法民事責任現狀研究 50、攪拌現象研究 51、我國證券法調整的證券關系(七)海商法 52、論海運保函的法律問題 53、論提單中的並入條款 54、略論船舶所有人的責任限制問題 55、論海運貨物留置權 56、海上貨物運輸承運人的責任期限探析 57、論提單的物權性 58、論我國海上承運人責任制度 59、船舶優先權研究(八)票據法 60、論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61、論票據對價 62、票據的無因性研究 63、論票據法的近因原則 64、論票據代理制度 65、票據偽造制度研究 66、論票據追索權 67、論票據利益償還請求權 68、論票據保證 69、論票據時效 70、論票據背書(九)保險法 71、論保險法的最大誠信原則 72、論保險利益原則 73、論保險代位求償權(十)知識產權法 74、論知識產權與物權。 75、論入世以後我國知識產權制度變革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 76、論全球化對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影響 77、論知識產權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78、論知識產權的權利限制 79、論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80、論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1、論知識產權訴訟中的禁令制度 82、論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中的司法保護 83、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的法理學分析 84、論知識產權融資擔保的方式 85、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中的平行進口的研究 86、論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 87、論知識產權中的間接侵權 88、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數額立法的思考 89、論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90、論著作權與鄰接權 91、論計算機軟體保護及法律適用 92、論網路著作權保護制度 93、論數字化作品的知識產權問題 94、網路鏈接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95、試論電視綜藝節目的知識產權保護 96、論計算機軟體保護的法律問題 97、超鏈接的知識產權問題 98、電子商務的知識產權問題 99、模仿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 100、企業電子商務活動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101、中文域名與相關知識產權保護 102、論域名的知識產權屬性與立法、執法框架 103、論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和保護機制 104、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醫葯知識產權保護 105、論新聞侵權 106、論有關大眾傳播的法律問題 107、論原產地名稱和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 108、論商標與商號 109、論馳名商標的保護 110、論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與商標保護、著作權保護的區別 111、論商業外觀的法律保護 112、論商業方法專利 113、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114、地理標志知識產權性質分析及法律對策 115、大型體育競賽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116、論有關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問題 保險法參考題目 117、試論投保人告知義務 118、試論人身保險中的保險利益及存在時間 119、論保險合同的生效時間 120、論我國《保險法》中代位權制度的完善 121、論保險合同的非要式性 122、論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

㈣ 如何確定法學畢業論文的題目

我錠的話,一定要原創的,。否則過不了,不會寫,就不要自己寫了,找專業的,我

㈤ 《中國版權》雜志的論文格式和注釋體例是什麼

論文編輯格式

一、作者名稱寫在篇名下面,用腳注註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稱用五號字宋體加粗居中。
二、標題:
(一)標題一(篇名)樣式: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
副標題用小四號字,右對齊
姓名如果是兩個字的,中間空兩格
(二)標題二樣式:四號+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標題三樣式:小四+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標題三以下的標題: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四用「1. 2. 3.」,標題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單倍行距
四、論文摘要及關鍵詞格式:
無縮進,名稱統一為「摘要」和「關鍵詞」,小四號+楷體+加粗,用【】括起來,摘要內容和關鍵詞用五號+楷體+單倍行距
五、腳注及參考書目:
1.全文腳注用小五號字;
2.參考書目不寫(除確與文章有關的書目外)
《法學研究》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採用腳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弧之文內注)。
2.連續注碼。
3.注碼放標點符號後(對句中詞語加註者除外)。
4.文中及頁腳注碼符號為六角型括弧。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弧註明國籍。
5.作者注僅註明作者單位(不含院系)及職稱或者職務。
6.一般的感謝語可酌情刪去。如系項目成果,可保留項目名稱。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
8.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9.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採用:"前引〔2〕,某某書,第×頁。"
或者"前引〔2〕,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註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為"第×頁以下。"
11.出版日期僅標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訂版"等。
12.引文出自雜志的,不要"載"、"載於"字樣。
13.原則上要求所引用的資料出自公開發表物。未公開發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則上不可引用網上資料。
(二)注釋例
1.著作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頁。
〔2〕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56頁。
2.論文類
〔3〕王家福、劉海年、李步雲:《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類
〔4〕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文集》第1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編:《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
4.譯作類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5.報紙類
〔7〕王啟東:《法制與法治》,《法制日報》1989年3月2日。
6.古籍類
〔8〕《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7.辭書類
〔10〕《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頁。
8.港台著作
〔1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灣三民書局1966年版,第45頁。
〔12〕史尚寬:《民法總論》,台灣1988年版,第230頁。
9.外文類
從該文種注釋習慣。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308848016
贊同
5| 評論

㈥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論文

《物權法》視野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摘要】 <正>抵押權的實現是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基本方式,《物權法》和《擔保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擔保法》制定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現抵押權的制度設計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權法》生效後,本著便利抵押權實現的原則,在抵押權實現條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確立了實現抵押權的基本法律規則,值得認真分析、研究並加以正確適用。

抵押權的實現是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基本方式,《物權法》和《擔保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擔保法》制定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現抵押權
的制度設計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權法》生效後,本著便利抵
押權實現的原則,在抵押權實現條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
了不少新的內容,確立了實現抵押權的基本法律規則,值得
認真分析、研究並加以正確適用。
一、實現抵押權的條件
《物權法》第195條第1款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
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
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
得的價款優先受償。」依照該條規定,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的
條件分為「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和「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
現抵押權的情形」兩種,符合其中任何一種的,抵押權人都有
權實現抵押權。
債務到期,既包括合同約定的債務履行期屆至,也包括
債務的提前到期。債務提前到期的條件一般由當事人約定,
也可以由法律直接規定,前者如當事人約定債務人不按期支
付利息時債務提前到期;後者如《合同法》第203條規定的「借
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提
前收回借款」。債務到期是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的法定當然
條件,無需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
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屬於債務到期這一抵
押權實現的法定當然條件的例外,由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自
行決定。《物權法》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
為抵押權人靈活實現抵押權提供了便利。從立法意圖上看,
《物權法》允許當事人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目的是防止抵
押人「非正常經營行為或者惡意的行為……造成抵押財產大
量減少」,川因此,實務中抵押權人為維護自身擔保權益順利
實現,可以運用物權法的規定,與抵押人預先約定實現抵押
權的特別情形,以爭取主動。例如,可以約定當抵押人的行為
造成抵押財產減少或者抵押人分離抵押物、轉讓抵押物時,
抵押權人有權實現抵押權;也可以與抵押人約定,當債務人
發生違約(如停止支付利息、改變借款用途)時,抵押權人有
:權實現抵押權等。
:二、實現抵押權的程序
:實現抵押權的程序,法理上有所謂自救主義和司法保護
:主義,前者允許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協商實現抵押權,國家不
:干預;後者不允許抵押人和抵押權人自行實現抵押權,抵押
:權人須有法院或其他國家機關的裁判或決定方能實現抵押
權。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抵押權實現程序,既允許抵押人與
:抵押權人協商實現抵押權,又允許在協商失敗時求助於司法
:程序,可稱之為「兩步走』,,本質上屬於自救主義,但也有折衷
:主義的內涵,有學者稱之為「徹底的自救主義」。陰就抵押權
:實現的實踐看,由於抵押人不配合,以徹底自救主義方法行
:使抵押權比較困難,多數情況下抵押權人不得不求助於司法
:程序。另外,我國現有法律背景下實現抵押權的配套制度和
:措施還待完善,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面臨制度障礙,如抵押
:登記機構不統一等。有鑒於此,我國抵押權的實現程序應當
屬於「司法保護下的自救主義」。
:(一)抵鉀權人與抵抑人協商實現抵鉀權
:抵押關系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就實現抵押權協商一致
:後,可以對抵押物進行折價,或拍賣、變賣抵押物,但當事人
:在訂立抵押合同時約定有留置抵押條款的,該約定無效。
:(二)抵押權人向法院請求實現抵鉀權
:1.向法院請求實現抵押權程序的性質
抵押權人請求法院實現抵押權的程序屬於司法程序,
:《擔保法》第53條規定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協商不成的,抵押
: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明確規定了抵押權人必須
:通過訴訟程序實現抵押權。《物權法》立法者認為:「向人民法
:院提起訴訟以實現抵押權的規定使得抵押權的實現程序變
:得復雜而且漫長」,因此「為了簡便抵押權的實現程序,……
:抵押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t3j顯
:然,《物權法》的規定明確排除了以訴訟方式實現抵押權,按
:照立法者的解釋,抵押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
賣抵押財產」,因此,抵押權人向法院請求實現抵押權的程序

㈦ 請問有經濟法的論文么

你可以參考:wanfangdata.com.cn cnki,net paper.e.cn
經濟法學視角:論公司的社會責任
黨大鵬·
摘要:現代公司在以營利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的前提下,還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與其追求營利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然而由於市場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
公司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法人,總是傾向於逃避社會責任和法律監管。因此,公司具
有逃避責任的天性。這一點同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是吻合的。2008年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西
文金融企業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瘋狂投機,導致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市場的崩潰。其關聯交易產
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多家金融機構倒閉,進而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機。其外部原因表現
為金融衍生產品失去監管所致:從內部動機分析,實為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失范引起。從經
濟學、社會學、法學理論分析,承擔社會責任也是現代公司不可迴避的義務,它同我國傳統
的「企業辦社會」有本質不同。我國應從立法、政策和輿論等方面構建公司社會責任的約束、
激勵和監督機制。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營利性
Economic Law Perspective: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ang Da-pong
Abstract:The corporate in the primary objective to maximize profit under the premise, but also
bear certain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goal is the pursuit of
profit go hand in hand.However,e to a market economy is the existence ofasymmetric
information,the company as operating profit for the purpose of legal persons, arc always
inclined to avoi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egal supervision.Therefore,the company has a nature
to avoid responsibility.This is the sanlc assumption in economies is the rational people in line.
Wall Street in 200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the Western financial firms u∞financial derivatives
crazy speculation, U.S.subprime mortgages led to the collapse ofthe bond market.Its related
party transaotions have a domino effect resulting in the closure of a numbea"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us make it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reas011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its
external f'mancial derivative procts caused by the loss ofregulation;from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motivation i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ising from the lo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From
economics, sociology,legal theory analysis,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a
modem company of the obligation can not be avoided, it is with our traditional」social
enterprise」is substantively different.China should be legislation,policies and public opinion in
areas such緞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build the constraint, incentive and monitoring
Key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it
一、公司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及外延
公司的社會責任在美國的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此次經濟危機所
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使許多人認識到不能僅把營利性作為公司追求的唯一目標。英國的理論界
對於公司社會責任的認識始於70年代,在進入90年代後,公司社會責任在商界和社會公
眾中的影響日漸增大。80年代,公司社會責任的觀念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得到了許多州立法
者的支持.並相繼頒布了一些有利於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立法。例如1983年賓夕法尼亞州
的立法,它授權公司的董事在考慮公司的最佳利益時,顧及股東之外的其他人的利益,包括
地方經濟、全國經濟和社會性考慮在內的一般性因素以及董事會認為適當的其他因素。日本
的經濟界在1956年也提出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並把公司承擔社會責任視為現代公司的
基本特徵.甚至進一步指明:如果一個企業仍像過去那樣,只追求企業的個別利益而無視企
個別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協調發展,則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繁榮穩定。1995年,十多家英國犬
公司共同贊助的研究項目——《明天的公司:企業在變化的世界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指出:
那些在將來處於優勝地位的公司具有以下特點:不僅僅把眼睛盯在為股爾賺錢上,不僅僅用
財務指標衡量公司業績,而是在思考和討論公司目的和表現時,綜合考慮公司的所有利害關
系人.
1、內涵
目前對公司社會責任概念的內涵界定法學界尚處於論爭階段。美國學者界定公司社會責
任(企業社會責任)方法與標准多是從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甚至哲學角度界
定,台灣學者劉連煜從中外學說、判例出發,力圖從公司治理結構的構造上。尋求落實公司
社會責任的路徑。
國內學術界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1)公司在謀取自身及其股東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
從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出發,還要為其他利益關系人承擔並履行某些方面的社會
義務。(2)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作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而應當最
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 (3)從廣義角度講,是指公司應對股東
這一利益群體以外的與公司發生各種聯系的其他利益相關群體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
益負有一定的責任,即維護公司債權人、雇員、供應商、用戶、消費者,當地住比的利益以
及政府代表的稅收利益,環保利益等;
應當注意到,不能脫離公司社會責任的特點完成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界定。具體而言.公
司社會責任具有如下特徵:派生性,由公司營利性本質性目的與基礎,派生出來的或者說是
對傳統股東利潤最大化原則的修正和補充;從屬性,從屬公司營利性的第二位特性:強制與
非強制性。從制度建設角度分析,公司社會責任是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統一體;
相對人特定性,公司社會責任以公司的習F股東利益相關者為企業義務的相對方:開放性,不
斷豐富與變化的要素集合。因而,公司社會責任應當定義為:公司在謀求股東利潤(利益)
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大眾利益的義務(責任)。
2,外延
從歷史沿革看,公司社會責任在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外延。
由於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極度J「泛,因此對公司所負擔的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范圍)難以
作出全面的劃定;目前主要包括以『卜一些: (1)社會福利和社會公益事業責任。公司對於
社會貧困群體(弱勢群體)的慈善捐贈與救助行動,有利公司生存社會環境的安定與和平。
(2)促進所在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責任。公司參與社區公益事業與公共工程項目建設,協調
自身與社區的各方面關系; (3)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責任。為公司對環境和資源
所有現實的和潛在的受益人所負擔的一項責任。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事關當代人類
的切身利益,下啟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該項
責任是公司對全人類和後代負責的體現,是典型的公司社會責任; (4)對債權人的責任。
公司對債權人負有確保交易安全之責任。此責任要求公司在任何情況下對任意債權人都合
法、善意、無過失地為交易行為、切實履行依法訂立的合同(對世責任性質);(5)對消
費者責任。消費者是公司產品與服務的接受者,也是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的公司面對的主要社
會成員;(6)對雇員的責任。雇員在公司的生存發展,是公司追求利潤過程中必須首先擔
負起的責任。
西方國家對於公司社會責任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已達成共識,有的國家還以立法形式對
其加以肯定,而我國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還很薄弱,主要原因應歸結為我國實行了多年的計
劃經濟體制,公司(特別是國有企業)承擔了許多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職能,最終使公
司(企業)成為行政附屬物,這就是我國特有的「企業辦社會」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有
人認為雖然對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理論上落後,但實踐中我國公司(企業)承擔
的社會責任大大多於其他發達國家,對此問題無需研究。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應該看到一企
業辦社會」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有本質的不同,特別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轉軌的階段,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公司化改制,必須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現狀,在
明確公司(企業)以營利性作為首要目標的同時,強化公司(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
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研究不僅有理論意義,也有現實價值.
二、公司傳統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在討論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責任關系之時,要首先從觀點上確立: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
責任二者並非完全對立,而是相得益彰,不應以一方否定另一方。信賴傳統的營利最大化的
理論,並不能導致對於當今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否定。在經營判斷原則的框架內,存在著許
多可以將公司的資金用於公共福利措施的機會,唯一的限制是公司的政策必須與公司的長遠
利益有合理的聯系。公司社會責任可促進公司利潤最大化的實現(無形收益) 。
在探討公司社會責任之時,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何認識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傳統責
任的關系,並在這個定義的前提下把握與確立公司社會責任的地位。探討公司社會責任對公
司的生存與發展應處地位重點是把握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責任關系。從理論探討和司法實踐
看,主要有三種。
一, 承認公司獲取利潤的最大化乃公司基本責任,也認可公司承擔不是利潤手段的社
會責任。二, 從傳統的公司觀點出發認為,公司的存在就是為了追求公司效益的最大化,
這是公司單一的基本的目標。公司第一位責任仍是股東獲利的工具。公司社會責任是第二位
的,仍不過是為公司獲取最大利益服務。這種觀點把公司的社會責任視為服從於利潤的社會
責任,或者說承擔社會責任是獲墩利潤的手段;三,公司應是保護多數利害關系者利益的實
體,而不僅僅為股東利益服務。這種觀點就要求公司不能將其活動局限於狹小的企業目的中,
而應與J「泛的社會目的相適應,承擔廣泛的社會責任。公司的經營者已不僅僅是股東利益的
代表,而是若干不同利害關系群體利益的調整者和平衡者。因此,當經營者在進行重要的裁
判時,必然成為試圖對股東、:l:作人員、主顧、服務人員及其他一般公眾,也包括政府機關
方面在公眾代表者在內的各種利菔進行平衡。這種理解將公司社會責任放在公司目標首位,
而忽視公司之營利實體的基本特性。
當然公司社會責任與傳統責任我們主張應並舉,但並非一視同仁,不分輕重。面對公司
營利經濟組織體的客觀存在現實,必須以公司營利(利潤最大化)為第一位的,這是本質
目的,公司社會責任是由其決定的第二位的。沒有公司利潤最大化為前提,公司社會責任無
以實現。
公司社會責任的學科背景
一,公司首先是一種經濟組織,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法人實體。對
於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經濟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從微觀經濟學角
度,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必然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為了努力實現高的資本網報率,公司必須
要將這些社會成本轉嫁給他人;否則,它就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
投資必然會流向那些成本盡可能低、利潤盡可能大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承擔了社會責任而致
使利潤下降的公司。這樣,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由於缺乏競爭力而不得不被市場淘汰。因此,
公司為了保持自身較強的競爭力,就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另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公司的目
標在於自身的生存狀態及良好的發展前景,公司的經營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關注公
司長期資本收益率的最大化.而為了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就必須承擔社會義務及由此產生
的社會成本。可見,兩種觀點的差異在於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前者在研究社會責任與經濟
績效的關系時,是通過分析年度報表的內容得出了二者相矛盾的觀點:而後者是研究一個公
司長期發展過程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關系,從而得出二者是正相關的關系。
二,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公司(企業)是構成這個有機整體的單元.從二者的聯系
看,公司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地存在,社會的發展也要依賴於公司的發展壯大,二者的這種
關系決定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同時受到各自發展規律的制約;其次,公司作
為社會的一種組織,其利益具有獨立性,而社會利益則具有共益性,公司發展的目標在於自
身利益最大化,而社會發展目標則在於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增加,公司作為社會的一個層次,
就要求公司的利益要受到社會利益的約束,公司的目標要服從予社會利益的目標,公司承擔
相應的社會責任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三,我國法律在調整正義與利益、各種利益關系之間的矛盾時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兼顧國
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公司營利與承擔社會責任實質上是公司個體經濟利益和整體社
會利益之間的矛盾關系。個體是社會的個體,個體要在社會中存在,表明個體利益和整體利
益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所以在處理二者關系時,首先應考慮在追求個體的經濟利益時顧
及社會整體利益,這也就要求公司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其次,調整各種利益矛盾的准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也就是在效率和公平這對矛盾中,
效率一般佔主導地位,為了實現營利最大化目標,公司應追求盡可能高的效率。但同時,也
要考慮公平的道德因素,如果公司一味追求高效高利,而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觀,最終社會
中所有的個體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
從私法理論來講,公司作為法人是私法上的主體。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私法的一項重要
的基本原則,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這就要求公
司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要承擔對於法律禁.I}:從事的行為的不作為義務。其次,民法思想已從
19世紀的個人本位演變為20世紀以來的社會本位。它的核心思想表現為: (1)對契約
自由的限制,即對締結契約加以公法上的監督,注重保護經濟上的弱者: (2)所有權絕
對原則的限制,如籜國法律明文規定禁止權利濫Hj,所有權的行使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3)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採用。對於公司來講,也應從只注重自身營利的角度轉向注重對社會整體
利益的促進,在不妨礙自身獲利的同時,承擔適當的社會責任。
從經濟法理論米講,經濟法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國家干預經
濟的方式、范圍、價值取向會隨著當政者政策的不同而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
了國家對經濟的混合干預,將國家對經濟干預的領域限制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市場主
體的組織和活動進行干預;(2)對市場秩序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3)對宏觀經濟運
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進行干預;(4)對社會分配進行干預。國家對市場主體的組織
和行為進行干預的原因之一在於,市場主體行為的社會目的性與它的經濟目的性之間的矛盾需要由國家干預調整,市場主體之~公司有時並不能自發承擔社會責任,需要國家以立法
形式強制或引導其承擔社會責任;其次,國家對社會秩序的干預表明,不能僅著眼於滿足個
體的自身需要,還要著眼於滿足全局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要依靠公權力來形成正常有序
的市場環境。
四、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的現狀及未來發展
在探討公司的社會責任時,不能不提到困擾我國國企改革的一個大問題,即「企業辦社
會」.「企業辦社會」是長期以來背在企業身上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它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企業與政府職能錯位、政府社會保障服務功能不健全的必然結果。「企業辦社會」形成大量
具有社會功能的企業資產,影響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給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帶米了很
大阻力。而公司的社會責任與它有本質的不同,具體表現在:(1)受益主體不同。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的受益人廣泛,包括消費者、公司職工、社區居民等,而「企業辦社會」的受益人
僅限於本企業的職工及與職工有親屬關系的人,范圍要狹窄得多。(2)內容不同。公司承
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公司對消費者的誠實信用責任,對職工合法權益保障的責
任,對整個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義務,對周圍環境的保護建設責任,而「企業辦社會」僅包
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內容.(3)主體不同。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主體廣泛,包括政府、
社會公眾、公司職工,而導致「企業辦社會」的主體僅指政府,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只
有政府才有權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職能。(4)解決方式不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不僅需要從
法律上加以強制,更需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整體意識的加強,而解決「企業辦社會」問
題首先需要完善政府職能,其次要把企業所辦的具有社保職能的部門推向市場,使其自主經
營,自負盈虧。
我國的許多公司(企業)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長發展起來的,一方面承擔著大量的
本應屬於政府或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對它本應負擔的社會責任卻沒有很好地負擔起來,
經常出現侵吞資產、銷售劣質商品、損害職工利益、污染破壞環境等逃避社會責任的現象。
其原因不外乎公司(企業)只看到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負擔,而沒有看到承擔社會責任給
公司(企業)帶來的發展機會和潛在利益,這是一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容易出現的短視行
為。如何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是一個長期復雜的課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從觀念上把公司追
求營利最大化的一元化目標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追求社會效益的目標結合起來。公司應從長
期良性發展考慮,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主動承擔適當的社會責任。其次,政府在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方面有義務設計出有效的經濟利益激勵機制,讓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有「利」可圖,
而讓拒絕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無「利」可賺。政府應推出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公司自願地承
擔社會責任,對於法律上的社會責任,可以考慮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時增加對
公司應承擔社會責任的概括性規定,尤其是應明確使用「社會責任」這一概念。至於公司應
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實體性義務,可以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分別規定。最後,要加強對公司承
擔社會責任的監督,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健全和完善促進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
外部環境。總之,公司社會責任的約束和監督機制應是以政府、公司、社會三者合理關系為
基礎,由法律強制、經濟引導、行政干預、公司自律和社會監督等手段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
套完備機制。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2]張士元:<論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商研究》,載2001年第6期。
[3]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4]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l版。
[52趙震江: 『法律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2何勤華: 《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62朱慈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盧代富: <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2馬風光:《企業的社會責任模式論》, 《工業企業管理》,載2000年第12期。
[9]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0]李昌麒:《論市場經濟、政府幹預和經濟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熱點內容
刑法關於醉酒 發布:2025-10-12 22:36:57 瀏覽:2
西安有名氣的離婚律師 發布:2025-10-12 22:12:56 瀏覽:763
財務公司前台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2 22:07:31 瀏覽:897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第二項 發布:2025-10-12 21:46:25 瀏覽:104
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備案 發布:2025-10-12 21:37:14 瀏覽:411
司法鑒定案號 發布:2025-10-12 21:34:47 瀏覽:34
經濟法托運單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12 21:19:22 瀏覽:37
經濟法結算卡 發布:2025-10-12 21:16:52 瀏覽:690
檢查公共法律服務建設 發布:2025-10-12 21:02:03 瀏覽:576
浙江在職法律碩士報銷 發布:2025-10-12 20:50:38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