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萬民法
⑴ 求羅馬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
二者有以下幾方面區別:
1、對象不同:
()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
(2)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1)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
(2)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1)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
(2)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1)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
(2)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1)古羅馬萬民法擴展閱讀
早期的「古羅馬平民」與「古羅馬公民」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不過兩者都是自由民,至於奴隸的地位則沒有任何差別。
王政時代後期,古羅馬平民大都是外來的移民以及脫離古羅馬血緣群體的社會成員,被排除在古羅馬公民的血緣組織之外,因而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無權性(比如公有地的使用權),經濟上的私有性和對羅馬貴族和氏族部落的依附性。從法律上看,《公民法》適用於古羅馬公民,而《萬民法》適用於古羅馬平民。
任何在羅馬出生的男人都是羅馬公民,奴隸除外。公民有權投票,婦女除外。公民有權立約,有權具備合法的婚姻。公民不能夠被判處死刑,除非他們被控訴叛國罪。
馬的自由民指居住在羅馬境內但不具備羅馬公民的身份,自由民的根本特徵是享有財產權。自由民可區分為上層和下層,即貴族和平民兩部分。前者不僅擁有大量地產和其他財產,而且享受各種政治特權。
⑵ 古羅馬公民法和萬民法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講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成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適應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羅馬公民,後者是羅馬的一切自由民。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概括為羅馬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版圖的不斷擴大,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使原有的法律無法解決。而這一變化過程是伴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而進行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就開始對外擴張,到公元前3世紀早期征服義大利半島的其它民族統一了義大利半島。隨著羅馬的日益強大,羅馬不斷對外擴張,到公元前1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盡量把自己的政權用合法的外衣掩蓋起來,因而在國家制度上仍保留著共和的稱號,但他不僅自稱「元首」還接受了元老院奧古斯都的封號,屋大維的元首制實際上就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專制。之後的羅馬保持了近200年的和平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帝國的皇帝們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鞏固統治,帝國對各行省上層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權。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這樣原先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失去實際意義。
⑶ 古羅馬萬民法的適用范圍是
答案D
解題思路點撥:公民法適用於羅馬公民,故應排除A項。B、C兩項從屬於專D項,即萬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方法點撥:對歷史概念的考查,是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在於能夠准確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如本題中「萬民法」是相對於「公民法」而言的,公民法只適用於羅馬公民,那麼「萬民法」,顧名思義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⑷ 古羅馬公民法和萬民法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講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成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適應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羅馬公民,後者是羅馬的一切自由民.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概括為羅馬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版圖的不斷擴大,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使原有的法律無法解決.而這一變化過程是伴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而進行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就開始對外擴張,到公元前3世紀早期征服義大利半島的其它民族統一了義大利半島.隨著羅馬的日益強大,羅馬不斷對外擴張,到公元前1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盡量把自己的政權用合法的外衣掩蓋起來,因而在國家制度上仍保留著共和的稱號,但他不僅自稱「元首」還接受了元老院奧古斯都的封號,屋大維的元首制實際上就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專制.之後的羅馬保持了近200年的和平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帝國的皇帝們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鞏固統治,帝國對各行省上層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權.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這樣原先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失去實際意義.
⑸ 古羅馬萬民法適用范圍為何是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而不是羅馬公民呢
從羅馬法的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談起:
(1)早期階段:法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沒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習慣法。由於習慣法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而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古代又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的不精確,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就曾主動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編纂成文法。公元前450—449年頒布的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就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取得的成果。《十二銅表法》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的專橫和濫用權力作了限制。此後,隨著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繼續,羅馬進一步調整了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也不斷促進國家立法工作的繼續進行。
(2)發展階段:從法律內容來看,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3)完成階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纂工作。公元7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匯編》、《法學總論》、《法律匯編》、《新敕令》四種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匯編,統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第二目「羅馬法的主要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羅馬法的構成、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保護的對象以及遵循的原則。教材首先介紹了廣義與狹義的羅馬法的區別,從形式和整體結構上對羅馬法不同的劃分。舉例說明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具體內容。著重介紹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遵循的原則是自然理性。通過閱讀和分析,學生能夠全面認識和評價羅馬法的實質。
第三目「羅馬法的作用與影響」,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和評價羅馬法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第一、羅馬帝國制定和實施羅馬法的目的是為了維系和穩定龐大帝國的統治。第二、羅馬法巨大的歷史影響。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法精神》一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歐美各國在不同程度上無不受到羅馬法的影響。20世紀初羅馬法的影響經過日本,延伸到了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民法即沿襲了羅馬法。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羅馬法的原則。
羅馬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為近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民權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為資產階級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2)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3)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範本。
⑹ 古羅馬法律 萬民法存在的起止時間是
萬來民法形成於公元前三世紀中葉源
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私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私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
⑺ 古羅馬法律體系中,市民法、裁判官法及萬民法之間有何不同
市民法是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法律,即平等的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是現代民法的始祖.
萬民法,調整的是包括了埃及人,高盧人等等"外國人"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調整范圍的不同是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
古羅馬「自然法」 、「萬民法」意義及關系考
「法」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時空有著不同的含義;從特定歷史背景出發,去理解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法」的概念,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本文試圖從西方法律史的二元觀傳統中去探求古羅馬法中「自然法」、「萬民法」及「市民法」的各種不同的含義,澄清相互之間的區別,並嘗試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釋。
一、 西塞羅對古希臘自然法思想的繼承
最早提出「自然法」一詞的是赫拉克利特(約前5世紀),他認為:一切人法受哺於神法。自然法學說由此發端,遂歷經希臘羅馬、中世紀、和近代古典三大時期。考夫曼教授認為:這三大時期的自然法存在以下三點基本共性。第一、自然法是不變的和普適的,適於一切時間和一切人;第二、藉助理性,自然法是可認識的;第三、自然法不僅是實證法的標准,而且在後者與其相悖時取而代之。[1]當然,這三點共性也非以同樣的程度一以貫之於自然法的歷史,在其各個階段這些共性得到不同的彰顯。
在歷經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和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後,斯多葛派哲學最終完成了對「自然法」概念的塑造。斯多葛哲學以「自然」為核心,強調自然是支配性原則,其本質具有一種理性的品格,因此,自然法就是理性法(law of reason),能為人類所認識;自然法也具有普遍性(common law of nature),適用於一切人,這一特徵恰應了斯多葛哲學家的終極理想——人們作為世界公民在「世界國家」(a world-state)里平等地生活。
⑻ 古羅馬法律是怎麼形成的
19世紀德國著名羅馬法專家耶林在他所著的《羅馬法精神》一書中強調:「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西塞羅是羅馬貴族奴隸主階段的著名法律思想家。,而這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平和,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法的形成和演變是羅馬社會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結果。
羅馬法律基於理性而不是習俗,這種法律制度是根據特殊需要,以經驗為根據逐漸發展形成的。羅馬法通常是指通行於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上至羅馬建國,下迄《查士丁尼法典》的完成,前後一千多年,在這中間所頒布的所有羅馬法律都叫做「羅馬法」。從時間上說,羅馬法可以分成三個時代,即公民法、萬民法和統一法時代。
羅馬的公民法時代大約相當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當時平民與貴族展開激烈斗爭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成文法的制定。此前,羅馬惟一具有法律權威和功用的就是當時法庭訴訟場景人們的習慣法。習慣法由於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無形中便為貴族壓迫平民、袒護自己提供了方便。據說塞爾維烏斯改革之時曾經對罪行、立約之類法律事務制定過50條規則,通過斗爭終於在公元前451~前450年制定了羅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作為羅馬國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不僅在羅馬法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羅馬歷史的發展有過重要的影響。它的制定對貴族的專橫是一大限制,而且它所反映的有法必依的精神,為日後羅馬法律的發展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共和時期的執政官但由於《十二銅表法》沒有完全滿足平民的要求。因此,平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也從來沒有停止。平民與貴族長期斗爭的結果,一方面調整了羅馬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另一方面則不斷有新法案出台,對羅馬法律加以改進和充實。著名的有公元前445年允許平民與貴族通婚的卡努利阿法;公元前326年廢除債務奴役的彼提留法;公元前287年規定平民有最高立法權的霍騰西烏斯法等。
公元前3世紀以來,通過對外征服,羅馬成了地中海的主人,版圖驟然擴大,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事和商事活動的主體成分日趨復雜,羅馬公民與異邦人以及異邦人與異邦人之間的案件日益增多;羅馬的商品經濟已經突破了原來所能容納的限度。其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遠非公民法所能涵蓋。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比公民法涵蓋范圍更為廣泛的萬民法。萬民法時代相當於公元前2世紀中葉到公元3世紀初葉。
萬民法意指「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羅馬私法體系中的肩扛法西斯的侍衛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共和國用來調整羅馬公民與異邦人之間、異邦人與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由於萬民法是以自然理性為依據,接近自然法的觀念,沒有公民法那樣狹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義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羅馬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要求和整個社會的普遍需要。在整個羅馬私法體系當中,萬民法是較為成熟和完善的部分,也是羅馬後期法律的主要內容。從形式上看,萬民法並不是一般國家為了規定彼此之間的關系而認可的法律,而是通過羅馬外事法官的司法活動所制定的,並被羅馬國家用強制力保證實行的法律,它是適用於羅馬公民和非羅馬公民之間的法律。這種法律的出現和發展有其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
羅馬萬民法的產生和發展適應了羅馬制經濟發展和羅馬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需要。它不僅彌補了此前公民法的嚴重不足,而且還為羅馬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被統治階級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
從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境內的居民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公元212年塞維魯王朝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到查士丁尼去世,是為羅馬的統一法時期,它也是羅馬法發展的最後階段。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頒布敕令,這一敕令給予登記在任何公社之內的帝國的全體自由居民以羅馬公民權。卡拉卡蓋尤斯(公元117~180年)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時期一位著名的法學家,羅馬帝國著名的法學五傑之一。拉敕令的頒布,使帝國境內全體自由民獲得了公民權,從而取消了帝國內部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這至少對自由民來說產生了私人的平等。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已不復有實際意義。羅馬法的發展開始從創新階段進入了匯編階段,也即整理和提煉的階段。
法律匯編工作從哈德良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他繼位後的第14年即公元130年就指示著名法學家猶利安努斯一個委員會負責整理修訂現有的歷代大法官的告示,將之編成定本,賦予法律實效,是為《猶利安努斯敕令》或《永久敕令》。
進入3世紀以後,法律匯編工作更加受到各個皇帝的重視。公元295年,戴克里先指定法學家格霄高利阿努斯並編訂了一部分為6篇的法典,其內容是自哈德良皇帝至戴克里先時期的法律。公元435年,狄奧多西二世組成以安提奧庫斯為首的16人委員會,籌備匯編自君士坦丁以來的法律。3年後於君士坦丁堡頒布。法典分為16篇。前5篇為私法,其餘則分別為公法、刑法、市政法、軍事法和教會法。但大規模、系統的法律匯編工作則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進行的,即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開始進行的。
公元528年2月,查士丁尼任命法學家特里波羅阿努斯組成一個10人委員會,負責領導法典的編纂工作,清理以往皇帝頒布的法令,刪除其中矛盾和過時的部分,並按時間順序將所剩部分匯編成冊,是為《查士丁尼法典》,頒布於公元529年。凡未經輯入的敕令,一律失效。以後,又陸續完成了哈德良(公元117~138年)時期完成了帝國的官僚制度化,加強了皇帝的獨裁權,明顯開始了元首制向君主制的過渡。《法學總論》、《法學匯編》、《新敕令》三部法典。它們與《查士丁尼法典》一起被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它是人們研究羅馬法的主要文獻資料。
《民法大全》不但是羅馬史上而且是歐洲各國歷史上第一部最為全面而系統的法典,它系統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羅馬共和時期至查士丁尼為止所有的法律和重要的法學家著作,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它確定了統一的無限私有制的概念,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標准,體現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換本質的法律關系問題。它的問世標志著羅馬法本身已經發展到了最發達、最完備的階段,對以後歐洲各國的法律和法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⑼ 古代羅馬公民犯法是依公民法還是萬民法
首先,你需要確定古羅馬公民所處的年代,才能確定古羅馬公民犯法是依據哪一個羅馬法來審判,因為羅馬法有以下幾個階段:
1.公元前451年:十二銅表法(內容廣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
2.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紀中葉:公民法(是以成文和非成文兩種形式存在著,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習慣。當然十二銅表法也包括在內。適用於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
3.共和國後期(約公元前150——公元前27年之間):萬民法(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最初只限於羅馬司法管轄范圍內的羅馬公民與異邦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異邦人本身間的關系,後來逐漸成為調整各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
4.公元528年——534年: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皇帝《國法大全》
因此想要知道羅馬公民犯法的依據,先要確定的是一個具體的時間或羅馬所處的一個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