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违反规章的法律行为

违反规章的法律行为

发布时间: 2021-02-06 13:52:18

① 六。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

该段出自《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前款规定的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释义]本条是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时效规定。

一、时效的概念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从时效的含义可以看出,时效是把一定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间与一定的法律后果联系在一起的。一定事实状态存在一定期间也就是时效期间。时效期间是法律事实。这一法律事实的构成有二:一是一定事实状态的存在;二是一定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期间。这一事实的出现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也就是时效的法律效为。同时。时效期间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因而,时效期间属于法定期间。我国法律制度分别确立了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时效,都具有稳定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二、关于本条的规定

时效是行政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保障监察性质上属于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规定时效。规定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时效,有利于促使劳动者和有关方面在时效期间内及时行使举报、投诉的权利,时效规定要求劳动者和有关方面在时效期间内

进行举报、投诉,否则。时效期间届满,行政执法部门对举报、投诉将不予受理,通过举报、投诉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保护自已合法权益的可能性即行丧失;有利于促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行使行政职权,提高劳动保障监察的效率。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惩处。有些案件因年深日久,待发现时证据已经丧失,难以开展调查取证,从而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也造成不利影响;规定一定期间的时效,在违法行为的消极因素已经消除,不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不再对其进行查处,也有利于稳定社会关系。

本条规定的时效是指: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人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查处。追究行政责任,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的有效期限。本条规定包括以下凡层涵义:

第一,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发生后的两年内,对该违法行为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未发现这一违法行为,该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也未被举报、投诉。在两年后,无论在何时发现了用人单位这一违法事实。对当时的违法行为人不再予以查处。劳动保障监察不再立案处理。

第二,时效的规定期限是从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就开始计算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发生之日”是指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完成或者停止之日。例如,用人单位为瞒报工资总额而伪造账册,伪造账册用了三天时间。应当以最后一天将账册用于办理缴纳社会保险费申报起开始计算时效期限。

第三,对于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里所说的“连续”状态是指用人单位连续实施同一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了数个独立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这些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同一行政处罚规定。这里所说的“继续”状态,是指

行为人的一个违法行为实施后。该行为及其造成的不法状态处于不间断持续的状态。例如,某用人单位在数天或者数月违法要求职工加班加点,这一行为违反了工作时间的有关规定。由于加班加点处于一定时间内。这一违法行为就是处于“继续”状态的,对其追诉时效的计算。应从该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时效期限。

对有继续状态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只能适用一次行政处罚。

本条有关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时效的规定,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对于未过追诉时效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查处,追究其行政责枉。给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体现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是对于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已经过了时效期限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应再查处,不应再追究其行政责任,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从而,明确了法律界限。因此,对已经过了时效期限的劳动者诉讼案件。劳动保障监察不予受理。

本条明确规定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查效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时效。可以使一些企图逃避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的具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在未超过时效期限时被查处。及时得到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不因为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已过了一段时间。而影响对其的惩处,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集中打击现行的劳动保障违法活动和仍处于追诉时效内的违法活动,有效地发挥劳动保障行政监察执法的作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已超过时效的规定。对实施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不再查处、不再追究行政责任,体现了劳动保障监察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是要教育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具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在时效期内没有再实施违法行为,不再危害社会,再惩罚也没有意义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不是为了实施惩罚而查处违法行为,是为了防止违法后果的进一步蔓延,教育具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改正违法行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样,有利于安定团结稳定社会,使已改过自新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人放下包袱,证常地开展生产经营。

②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在几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不再查处

2年内。
《劳来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源条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前款规定的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③ 企业如何界定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为规避劳动法相关规定,通过制定含有“某某行为属于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内容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为依据解除劳动关系,企图通过合法形式达到单位的非法目的。那么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以及如何界定,笔者将通过本文做简要阐述。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否能够适用于劳动者,要从内容和程序上加以考量,《劳动合同法》第五条的规定,体现了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仅内容上要合法、合理而且在程序上要经过合法程序产生。
在程序上要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且履行公示或者告知义务。
内容上应合法、符合常理。尤其对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而除名的内容的规定更是如此,除名应该属于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处罚措施,也只有违反规章制度属于严重的情况下才可以出名,而何为严重是不是可以有用人单位自行随意解释,答案是否定的。严重的评判标准,应在客观、公正的法律的框架内来判定,而绝非由用人单位随意解释并强加于劳动者身上;如果单位可以在制定制度,对于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纪哪些行为属于严重违纪,哪些严重违纪行为应开除并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等随意作出规定。劳动法的强制性规定将会通过单位任意制定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合法规避,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将失去法律意义。
附:《劳动合同法》第五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④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有哪些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合同无效的法定版情形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确认,这里所谓的“强制性规定”仅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4)违反规章的法律行为扩展阅读

强制性规定一般以三种情况出现。

1、强制性规定本身直接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效力。

2、强制性规定本身没有直接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效力,但引致或结合其他法律条文,其他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该违法行为效力。

3、强制性规定本身没有直接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效力,也没有引致到其他具体的法律条文中,更没有其他法律条文对其效力予以明确规定。

⑤ 无效的民事行为 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行为无效,那么违反行政规章的呢

具体分析:
1、效力待定。如果行政规章如果与上位法冲突,应当以上位法来确定行为的效力。
2、无效。如果行政规章如果与上位法不冲突,违反行政规章的民事行为同样无效。
忘采纳!

⑥ 哪些行为是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

首先,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是通过民主程专序公之于众。其次,劳属动者的行为客观存在,并且是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何为“严重”,一般应根据劳动法规所规定的限度和用人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依此限度所规定的具体界限为准。如,违反操作规程,损坏生产、经营设备造成经济损失的,不服从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调动,不服从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管理,无理取闹,打架斗殴,散布谣言损害企业声誉等,给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管理秩序带来损害。第三,如果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处理,需要按照本单位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的,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⑦ 请问:违反部门规章的行为是否定性为违法行为

这个课不一定,违反了部门规章但没有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构成犯罪的,只按部门规章处理;如果即违反了部门规章又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就要优先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处理。

⑧ 什么是 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一)用人单位存来在使用童工自行为的;
(二)同一用人单位有50人以上未签劳动合同或未参加社会保险的;
(三)单位机构瞒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人数,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
(四)其他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行为。

⑨ 触犯条例和法规算不算违法

是的。

违法: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版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权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是指特定主体实施了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 这是作为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之一的违法。

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2015《立法法》最新修订),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⑩ 违反会计法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由哪些

根据我国《会计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违反会计法规应当承担如下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账簿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等。

第四十三条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违反规章的法律行为扩展阅读

《会计法》第二十五条 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

第二十六条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三)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四)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五)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七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7-28 07:48:47 浏览:722
公司法公司章程 发布:2025-07-28 07:30:32 浏览:174
法官怎样看待二审诉讼 发布:2025-07-28 06:51:32 浏览:302
试论述行政法及其特点 发布:2025-07-28 06:49:26 浏览:209
法学概论书 发布:2025-07-28 06:44:06 浏览:280
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失的原因 发布:2025-07-28 06:37:20 浏览:107
19年修改劳动法 发布:2025-07-28 06:34:16 浏览:508
行政诉讼法解释86条 发布:2025-07-28 06:32:38 浏览:163
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法律文书 发布:2025-07-28 06:32:35 浏览:217
行政法38条 发布:2025-07-28 06:20:12 浏览: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