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国际习惯法规则

国际习惯法规则

发布时间: 2021-02-10 13:36:47

❶ 国际法习惯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国际习惯法:实质上就是适用于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国际习惯内法的构成有两个容要素:1.普遍的或区域性的国家实践;2.这种实践为有关国家承认为法律。国际习惯法常常是以早期条约的某些条款为其渊源,这些条款后来就被承认为法规。但是也有个别的国际法规则是由世界列强的大致相同的实践发展而成的。
国际习惯规则是在国际习惯法的前提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它并不是特别完善的,它具有区域性,但是却是在历史洪流推进中的新产物,在当时,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历史的进步。

❷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联系:

1、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国际法渊源,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国际法的创立主要依赖于国际条约的产生。

2、习惯法可以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确认习惯法。

一方面,国际条约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介起作用。

尽管在当今,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国际法渊源,但是,国际习惯却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早在国际条约出现以前,历史上就有了国际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尽管已有了大量的多边国际公约,但在一般国际法的内容中,还是国际习惯占较大部分。而且,归根结底,包括国际条约在内的各种国际法渊源,往往还是要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介而起作用的。何况国际习惯还会不断产生,而立法往往总是落后于实践,所以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另外,在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的相互关系中,这两类规则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同时也是互补的,习惯法可以因为被制定在条约中而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确认习惯法,条约和习惯法的效力可以适用“后法优于前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

另一方面,条约规定成为国际习惯。

一个条约,特别是多边条约,所订定的一个规则,可能由于很多第三国认为它是应当或必须依循的规则,而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反复实行,因而成为国际习惯。在这种情形,并不是条约对第三国产生了权利和义务,而是国际习惯附着于条约而产生。1966年国际法委员会的报告这样叙述了国际习惯附着于条约而产生的过程及其实例:某些国家之间所缔结的一个多边条约可能规定一个规则或者建立一个领土的、河流的或海洋的制度,而这个制度以后由于习惯被一些其他国家所一般接受并成为对它们有拘束力,例如,《有关陆战规则的海牙公约》、规定瑞士中立化的一些协定,以及关于国际河道和海道的各个条约。

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中也肯定这种条约产生国际习惯的过程。在该案中,丹荷两国主张在1985年《大陆架公约》缔结以后,从该公约第六条已经发展出一个国际习惯,规定相临国之间的大陆架除当事国有相反协定外,如无特殊情况,应根据等距离原则划分。针对这一主张,该法院认为,“这牵涉到把该条约第六条视为一个创立规则的规定,而这个规定构成了一个规则的基础,或者产生了一个规则,并且这个规则虽然在其起源上是条约性或契约性的,却此后成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并且现已通过法律的确信被接受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从而拘束从未成为该公约当事国的那些国家。毫无疑问,这种过程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实际上也时时发生,同时却不能轻易地认为这种结果已经完成。”

然后,该法院列举了从条约规定发展出国际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是,该规定须潜在地具有基本上创立规则的性质,从而可以被认为构成一个一般法律规则的基础。第二,该条约已得到很广泛的和有代表性的参加的事实可能被认为已足以发展出国际习惯,但以这种参加包括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那些国家为条件。第三,就时间因素而言,虽然只是经过了一个短时间这一点本身并非必然妨碍在原来纯粹是条约规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国际习惯,然而不可缺少的要求是:在该期间内,国家的实践,包括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那些国家的实践;不仅如此,国家实践须显示出是在一般承认为涉及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义务的情况下发生的。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区别:

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不同,它是“不成文”法,它没有一个国际法律文本来表现国际习惯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为了查明某项国际习惯法规范是否确立,就必须找到证据。由于国际习惯是在国际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其证据只能从国际实践中查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去查找:

(1)国家间的各种外交文书;

(2)国际机构的决议和判决等;

(3)国内立法、司法、行政方面的各种有关文件等。 一项原则、规则或制度,只有从国际实践的有关资料中找到已被各国承认为具有法律约束里的充分证据,才能确立为国际习惯;如查找不到证据,则不能确立为国际习惯,例如,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一案的判决中指出:中间线原则并没有成为习惯规则,因为从各国的划界实践的资料中,还找不到这一原则已被普遍接受为大陆架划界原则的证据。

综上所述:

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相互补充,各自发挥其调整国际关系的作用。

❸ 国际习惯与国内法的关系

有下面两个大方面: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在理论或实践方面,既未采取国内法优先说,也没有信奉国际法优先说。我国较为统一的思想是一种“自然调整”的态度,使国际法与国内法互相联系、互相协调、互相补充。

国际法优先说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倡导者是凯尔森等人。它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属于同一法律体系,但整个体系是有层次之分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规范体系。在体系内部的法律等级上,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即“一个业已确立的国际法规范和一个国内法规范之间的冲突是较高规则和较低规则之间的冲突。”然而,这种学说不符合客观事实,法理上也存在矛盾。它抹杀了国内法的作用,否定了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内法的权利,从而会产生贬低国家主权的后果,使国际法蜕变为“超国际法”或“世界法”,因而难以令人信服。
国内法优先说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德国法学界盛行一时,代表人物有耶利内克、佐恩等人。它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属于同一法律体系,体系的法律效力来自于国内法。因此,国际法从属于国内法,只是国家的“对外公法”。显然,国内法优先说的实质在于企图以国内法来决定和支配国际法,以国内法为借口淡化甚至取消国家的国家义务,从而改变了国际法的性质,从根本上否定了国际法存在的意义并有可能使全球陷入混乱状态,因而这一学说已经被国际法学界抛弃。
我国学者提出的“自然调整论”有别于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主张。它认为,国际法于国内法是法律的两个体系,而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国家在制定国内法时不应违背国际法原则、规则以及国家所承诺的各项国际义务;国家在参与制定国际法时应考虑到本国国内法的立场,并尊重他国主权及国内法律制度,从而避免国际法与国内法相冲突。正如周鲠生先生所言:“国际法和国内法按其实质来看,不应该有谁属优先的问题,也不能说是彼此对立。“从法律和政策的一致性的观点来看,只要国家自己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总是可以自然调整的。”

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立法实践与司法实践中也不难发现“自然调整论”的影子。
我国在立法实践中处理国际法的适用问题,可归纳为三种方式;(1)直接将国际条约的规定或国际习惯规则在国内法上加以明确规定。如:1990年我国颁布的《著作权法》就是参照《尼布尔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制定的。(2)对国际法的适用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3两款,分别对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在我国的使用做出明文的原则性规定。(3)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及时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补充或修改。如: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后,在1992修改了《专利法》、1993年修改了《商标法》。
而国际法在国内法上的效力表现又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除声明保留外,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我国国内法规不一致时,国际条约在国内使用中处于优先地位。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三,国际习惯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只有在缺乏条约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方可在国内适用国际习惯,所以,国际习惯在使用上仅起补充作用,其效力在国际条约与国内法之下。

综上可知,我国无论实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没有一味信奉国际法优先或是国内法优先,在我国,国际法与国内法互相交融、互相补充、自然调整,共同形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而服务的法制体系。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1 一元论:
基本观点: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但分国际法优先和国内法优先两派。
国内法优先:国际法效力低于国内法,是国内法的一个部门。弊端:结果导致取消国际法。
国际法优先:国际法效力高于国内法,国内法效力是国际法赋予的,国际法效力来源于“约定必守”、“法律良知”。弊端:否认了各个国家在制定国际、国内法上的作用,最后可能导致全面否定国家主权,甚至世界法代替国际法和国内法。
2 两元论:(平行说)
基本观点:法律体系不同、性质不同。效力根据、调整对象、适用范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互不包含。
3国内观点
对一元论、二元论都不完全赞成,试图调和之,避免对立。一方面承认二者是独立的法律体系和不同,但强调联系而不是对立:联系密切、彼此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两个重要原则是:
1 国内立法不能改变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国家不得以国内立法对抗国际义务;不得以国内法规定为理由逃避国际责任。
2 国际法不得干预国内立法制订,(除非该国承担了相关的特殊义务)
存在问题:主要是国际法在国内的地位方面。
1 国际法本身没有要求,这是国内法的问题。各个国家的实践很不统一。
2 各个国家对条约和习惯的处理也不同。
3 条约在各国内适用实践不同。
4国际法和国内法冲突的解决在条约和习惯方面也都不同。

三、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问题
1 宪法虽然有原则的立场,但没有统一的规定。
2 民商范围内,我国缔结的条约和国内法不同部分,可以在国内直接适用。(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3其他范围:宪法、基本法规定不明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❹ 国际法的主要规则

概括为7个基本原则:即主权、承认、同意、信实、公海自由、国际责任和自卫。 国际习惯法允许国际法主体对其他国际法主体的不法行为采取自卫措施,也可以对不受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保护的个人、船舶或飞机的行为采取自卫措施。自卫必须是迫不得已、刻不容缓的。只有为了击退即时的、紧迫的入侵才有权采取自卫行动。
支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各项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又规定了一些次要规则和法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领土、外交法及豁免、保护国外的侨民、贸易和航行自由、引渡和政治避难、国际权利与义务的继承。
在有组织的国际社会里的国际法:在有组织的国际社会里,像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这样的机构是在各国一致同意和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全球性的综合性组织。它们对国际法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1.经各成员国明示同意,对以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那些规则进行修改。例如联合国宪章限制了国际法主体按照国际习惯法可以以武力相威胁或者诉诸武装报复和战争的权利。2.通过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对国际法的规则进行间接的修改,联合国大会虽然不是行使造法职能的机构。但是它的许多决议具有间接的修改,因为这些决议确定了国际法的新规则,如果联合国的大多数成员国和联合国的绝大多数主要机构都接受这些国际法规则,认为它们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那么,这些国际法规则迟早终究会过渡成为新的法律。3.对国际法作进一步的编纂和发展。国际法委员会作为联合国大会的下属机构,担负着编纂国际法的任务,但它同时也在开拓许多新的国际法领域。事实上,国际法委员会并未将下述两项任务即编纂国际法(重申现行的国际法)和发展国际法(通过起草新的国际法规则──包括变更现行的国际习惯法),加以严格区分。除此之外,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海牙私法会议也曾分别就海洋法、国际劳工法、国际私法等专题完成了准立法性的起草工作。国际法在一些区域性集团的相互关系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❺ 国际习惯法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在相互交易过程形成的,并经反复适用而形成的规则

❻ 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的区别

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的区别如下:

(1)约束范围

国际条约指的是国际法主体间缔版结的相互权利义务权关系的书面协议,原则上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而国际习惯是对国际习惯中逐渐探索出来的即作为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通例使用,原则上应该对所有的国际法主体都有约束力。

(2)约束效力

顾名思义,条约是要得到双方或多方一致认可后,白纸黑字写下来后,经双方或多方签名认可的正式文件,这个文件是要求全体参于签订国共同严格执行的正式文件,这就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就没有上述这些过程,简单讲就是对某一件事的做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而成为对某件事的处理惯例了。


(3)约束作用

国际条约是国际私法规范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国际习惯是各国重复采用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不成文的法律规范,它的形成要素:一是物质因素或称数量因素,即“通例”;二是心理因素或称质量因素,即“法律确信”。

❼ 为什么国际法院认为等距离原则不是国际习惯法规则

国际法院于1969年2月20日发布其判决。法院在判决中首先拒绝了丹麦和荷兰提出的等距专离原则是大陆属架概念中所固有的原则的观点。法院不否认等距离法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这并不足以使某种方法一变而为法律规则。

法院接着审查了“等距离—特殊情况原则”是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的论点。法院得出结论,《大陆架公约》签订之时,并不存在像等距离原则这样的习惯国际法规则,公约第6条也没有使这一原则具体化。法院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有关的国家的确同意按等距离原则划分彼此之间的大陆架疆界,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这样做是因为感到习惯法规则使它们有义务这样做。

法院同样驳回了荷兰和丹麦提出的另一项抗辩:等距离原则即使在《大陆架公约》制定之时还不是习惯法规则,但是自公约制定以来,这样的规则已经形成。

法院认为,采用划界方法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按照公平原则,通过谈判,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至于所涉及的区域采用何种方法,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还是几种方法同时并用,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条原则是毋庸置疑的,即任何国家的大陆架必须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而不得侵占别国领土的自然延伸。

❽ 国际习惯法

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首先,国际人权法不是一部法律,而是对一批内容涉及人权的规回范的总称答。其中中国签署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第二,1998年中国签署该《公约》,但全国人大至今未批准。根据国际法规则,一个国际性法律文件必须要经过签署和批准两个环节才对缔约国生效,所以此《公约》对中国并无实际意义上的法律效力,所以中国当然可以保留死刑。当然,中国正在往这条路上走。

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原则上说,习惯法应该为各国所遵守,但是禁止死刑并没有成为习惯法。成为习惯法需要经过很长的一个过程,而且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还要(1)为相当数量的国家所实践,(2)这些国家将其作为法律确信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禁止死刑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而且谁来判断是个问题。
再者,即使世界上一百九十多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有一百八十个都废除死刑也不必然导致废除死刑成为习惯法,如果还有大国不这样实践的话,比如美国。美国还是保留死刑的国家哦。

希望回答令你满意。

❾ 习惯国际法规则能不能申明保留

根据国际法相关文件规定,国际法主体可以对国际公约的条款声明予回以保留,这是国家主权答的象征,也是其权力。但对公约条款的保留不是绝对性的。根据制定公约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约定保留条款,也就是说,之所以有这个要求(如必须做到:不得开拆外交邮袋),是为了保证相关国家的外交秘密不被透露、泄露。保留可以,但如果你的保留造成了相关国家的秘密泄露,则是不被允许的,这违反了公约的目的和宗旨。
可以这样解释。

❿ 国际习惯法规则经条约编撰后,可以为条约所代替吗

关系:
正规签订的条约
都符合国际习惯法

热点内容
香港伪造证据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1 19:02:29 浏览:322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认识举例 发布:2025-08-11 19:01:42 浏览:109
法院序列流转 发布:2025-08-11 19:00:53 浏览:482
ppp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发布:2025-08-11 18:59:17 浏览:788
法律责任包括赔偿吗 发布:2025-08-11 18:48:29 浏览:147
用法治治水 发布:2025-08-11 18:48:27 浏览:828
2014年黄韦博行政法系统强化讲义 发布:2025-08-11 18:43:26 浏览:912
行政法中的驳回诉讼请求 发布:2025-08-11 18:36:12 浏览:455
全椒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8-11 18:34:39 浏览:919
海南大学法律硕士学制 发布:2025-08-11 18:03:41 浏览: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