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行为与法规的

行为与法规的

发布时间: 2021-02-12 21:26:07

① 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如下:

  1.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发生效力,回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发生效力。

  2. 依法答律行为取得,是传来取得,依事实行为取得,是原始取得。

  3.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4. 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事实行为区分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

  5. 法律行为要求行为能力,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能力。

拓展资料: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② 如何区别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作为民事法律事实中行为的一种,具有如下三项特征而区别于其他各类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有合法性,因为它必须是合法行为。才能为国家法律所确认和保护,从而能够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在此,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应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均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合法性的范围是广义的,即要符合法规规定,又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是民事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的目的,也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

(二)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构成要素

1.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追求民事法律后果(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或消灭)的内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活动。

2.意思表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每种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存在意思表示。缺少民法所确认的意思表示的行为就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但并不等于民事法律行为,因为,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意思表示构成是不一样的,既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所构成,也可以是包含两种或多种意思表示。

(三)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即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那么,基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的合法性,法律确认和保护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故行为人所追求的预期后果必须可以实现。可见,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与实际产生的后果是相互一致的。这一特点使得民事法律行为区别于民事违法行为。因为,民事违法行为(如侵权行为)也含有依法产生法律后果(如侵权行为人承担的损害赔偿民事责任)。但是,这种法律后果并不是行为人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时所追求的后果,而是根据法律规定直接产生,并非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根据。

③ 准法律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

准法律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如下:

1、两者发生法律效果的方式不同;

2、法律行为只能产生法律效果,事实行为却能同时产生法律效果和事实效果;

3、法律行为是从事实行为中分离出来的,它离开事实行为则无独立的意义;

4、从事实构成来看,事实行为必须具有法定的构成要件,如此才能体现其客观性和法定性的特征。

(3)行为与法规的扩展阅读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如下:

1、法律行为的成立。指法律行为在客观上已经存在。

(1)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三:①当事人;②标的;③意思表示

(2)法律行为的特殊成立要件。①遗嘱。遗嘱须依照《继承法》第17条作成法定形式(五种),否则遗嘱不成立。②实践合同。实践合同(要物合同),除意思表示外,合同自交付标的物时成立。

(3)以下五种合同为实践合同。

①定金合同(《担保法》第90条);

②保管合同(有例外。可约定为诺成合同)(《合同法》第367条);

③借用合同(或消费借贷合同);

④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合同法》第210条);

⑤代物清偿协议。

2、法律行为的生效。法律行为的生效,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产生行为人所意欲的法律效果。原则上,法律行为自成立时起生效,但有若干例外。例如,附生效条件和附始期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或期限届至前,成立但未生效。再如,效力待定的合同;无效的合同。

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自由;

③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共利益。

④ 商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急用,在线等,谢谢~!

商行为与法律行为在价值取向、有效要件、瑕疵分类及瑕疵处理模式等诸方面均存有根本性版的差异。权
另外,商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还表现在:
1调整的对象不同,商调整的是商主体,法调整的是法律主体,
2法的适用不同,商适用商法,法律行为适用各类法律规范.
3涉及的利益不同,商涉及的是盈利行为,法涉及的可盈利可不盈利,
4.行为主体不同,商行为的主体一般多为企业,而法可以为国家,组织,个人.

⑤ 法律中的"事件"和"行为"是什么意思求答案

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与事件发生有间接的联系,但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与行为相区分。例如,甲将乙杀了,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区分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与人为事件。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如战争、罢工、动乱、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可以看出,事件与行为一对范畴,统一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事件与行为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直接与人的意志性有关,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行为,否则就事件。
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违法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⑥ 名词解释: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回规定能答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

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6)行为与法规的扩展阅读:

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区别: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⑦ 法规与规章的区别是什么

一、概念不同

1、法规即法的规范,是国家或地方立法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行政领导和管理,依照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性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2、规章即规章制度,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的行为,依照法律和法规,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二、类别文种不同

1、法规按制发主体的不同,分为全国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三类。常用文种是条例、规定、办法。规章按性质内容的不同,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和一般规章四类。

2、行政规章常用规定、办法、细则等文种;组织规章常用文种是章程;业务规章常用文种多为章程;一般规章常用文种为规定、办法、细则、制度、规则、规程、准则、守则、公约、须知等。

三、制发主体不同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称全国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会所在市和计划单列市人大制定的法规称地方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法规称行政法规。

2、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制定;组织规章由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制定;企业可制定业务规章;所有机关、团体、单位均可制定一般规章。

四、制发程序不同

1、全国性法规须经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方能发布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须经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2、行政法规须经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或国务院总理审批,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各主管部门发布。行政规章须经行政会议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方能发布实施;组织规章、业务规章、一般规章也要经会议讨论通过,由主管领导审核签发。

⑧ 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回、可变更或可撤答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区别:
1、二者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这种合法行为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
2、法律后果不一样。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民事行为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受法律保护。

⑨ 法律事实与法律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其中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事件和行为的根本区别是当事人有没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内容。

法律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所进行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做某事之前事先进行思考。表意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9)行为与法规的扩展阅读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一、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二、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三、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即为法律事实。

⑩ 法律和行为规范哪个包含哪个

在法的角度上来说,在我国,法律是效力仅次于宪法的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版定。
而行为规范权不属于法的范畴,应该更多的是属于道德约束。
违法的,一定是不道德的,但不道德的,不一定违法。
完全是两个范围、两种概念,没有交集。

热点内容
魔法学院之黑夜王女 发布:2025-08-17 00:12:54 浏览:786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 发布:2025-08-17 00:02:53 浏览:845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发布:2025-08-17 00:00:55 浏览:549
安徽高级人民法院是 发布:2025-08-16 23:37:57 浏览:269
劳动法关于员工离职工资结算的规定 发布:2025-08-16 23:34:56 浏览:80
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 发布:2025-08-16 23:29:51 浏览:92
输变电分包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16 23:23:51 浏览:98
深圳市2017年劳动法年假 发布:2025-08-16 23:12:22 浏览:185
保险责任的法律意义在于确定保险人 发布:2025-08-16 23:10:47 浏览:138
城市建设条例小区 发布:2025-08-16 23:08:17 浏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