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广西辐射污染防治条例

广西辐射污染防治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2-26 18:17:52

❶ 广西南宁有没有租地提供外来人员种植香蕉

2011第二届泛北部湾(广西)粮油食品及农产品博览会
2011泛北部湾(广西)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设备专题展
同 期 举 办:
2011中国-越南粮油食品及农产品进出口商品买家双向采购大会
2011中国-越南粮油食品及农产品行业进出口贸易合作发展论坛
邀 请 函
展示时间:2011年03月18-20日
展示地点: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广西县域经济研究会 粮油行业分会
总体策划:福迩美(香港)国际展览贸易集团公司
承办执行:广西南宁凯姆斯展览有限公司
【特 别 赞 助】诚招中(重点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展 会 支 持】
中国工商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联合会、香港国联展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营企业流通协会、北部湾地区及国内相关协会、生产商、经销商、代理商、企业单位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相关商会、协会、企业单位共同参与。

【展 会 介 绍】
(一)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将为展会提供有力保障:
广西是我国唯一的“三沿”省份,横跨西南、华南经济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国家特惠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大力推动下,广西重要边贸作用日益突显,已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的第三经济增长区。
(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包括了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等国家,合作牵涉面广,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是中国与东盟、东亚与东南亚的连结点,是我国走向东盟、走向世界重要门户,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战略领域。
(三)本届博览会的宗旨、目的:
本届博览会在主办和组织单位的大力推动下,立足广西、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面向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市场的商贸渠道,同时也是中外企业合作与交流的盛会,也是商品贸易、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广大企业抓住历史机遇,拓展国际市场搭建的高效舞台。同时也是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相互合作创造新的契机。
——面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最具潜力的市场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内行业流通领域新品发布的最佳平台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内最具有规模、影响力的行业盛会
——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倾力参与、交流的行业大餐
届时欢迎中外商家参展参观、采购洽谈。
【展 会 时 间】
(一)报到布展:2011年03月16日-17日 (二)特装展位:2011年03月15日-17日
(三)展会开幕:2011年03月18日上午9:00 (四)展示洽谈:2011年03月18日-20日
(五)展示开放:每天上午9:00—下午16:30 (六)撤展时间:2011年03月20日下午14:00

【参 展 范 围】
(一)粮油产品及加工设备类:★粮油产品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料;★各种粮油精深加工产品;面粉、大米、玉米制品及各种油料制品;米、面、油产品;★仓储设备:粮油仓储机械设备、仓储器材、器具、粮油仓储杀虫剂、钢板仓、仓底器件;★输送设备:畚斗提升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粮油气力输送设备;★面粉设备:小麦着水脱皮设备、小麦专用清理设备、小麦碾磨设备、面粉加工筛理设备、配麦、配粉设备、粉麸撞击分离设备、面粉加工辅助设备、面粉加工成套设备、面粉深加工设备等;★大米设备:稻谷脱壳分离设备、谷糙分离设备、碾米设备、大米筛理色选设备、副产品处理设备、大米加工成套设备、碾米设备、大米深加工设备;★玉米设备:玉米深加工设备;★面条设备:面条加工单机、成套设备★粮油烘干设备等。
(二)食 品 类:各种名特优食品、绿色食品、粮油食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烘焙食品、肉禽产品、水产品、调味品、乳制品、干果炒货、土特产品、农产品、糖、烟等;
(三)糖、酒、茶类:★各种食用糖、冰糖、水果糖、牛奶糖、巧克力、各种艺术糖果等;
★啤酒、红酒、葡萄酒、果酒、白酒、黄酒等;★各种茶及茶制品。乳品及奶制品(冷饮):牛奶及乳制品、豆奶制品、各种奶粉、芝麻糊、冰淇淋、冰类制品及技术等。
(四)饮 品 类:绿色营养保健饮料、果汁饮料、蔬汁饮料、茶饮料、花卉饮料、酸饮料、固体饮料、植物蛋白质饮料、矿泉水、蜂蜜、速溶饮品、饮料冲剂等。
(五)食品原料、添加剂类:★各类食品酶制剂、甜味剂、防腐保鲜剂、乳化、增稠、稳定剂、品种改良剂、营养强化剂;各种食用色素香精香料、香辛料等配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
(六)食品饮品生产加工机械类:食品饮料自动售货设备、高温杀菌设备、无菌生产及包装设备、自动化称量设备、填充、封口成型、贴标、喷码打印设备,各种食品饮料容器及相关加工技术等。
(七)农副产品及加工生产设备类:★地产品、林产品、菌类产品、果蔬类产品、肉蛋类产品等。
★高新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核酸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微波食品、(高新食品技术) 超高温灭菌食品等。★果蔬栽培技术与设备、包装材料与设备、自动化控制与温室工程、无公害化技术设备、生物组培、防治技术、园艺工具、采收、保鲜储藏技术等。

【展位价格及配置】
(一)标准展位9㎡:3600元RMB/展位(三面围板、一条楣板、两盏射灯、一桌两椅、一个插座)
(二)室内光地:360元RMB/㎡(36㎡起租,参展商承担特装所需电费、展具、清洁、安装等费用)。
(三)会议活动:每场3800元RMB/小时(含场地、桌椅、音响、茶水、广告条幅)。
(四)展会双开口展位加收费用的10%。
(五)特装展位需另缴付场地管理费25元RMB/平方米。

❷ 广西乡村清洁条例涉及法律责任有多少条

(20161月29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民代表第五议通) 第章 总则 第条 持续改善乡村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与自协调发展推进态文明建设根据家关律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自治区城市建区外乡镇、村屯、农林场 前款规定区域内所单位都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乡村清洁工作应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元投入、奖惩结合、制宜、务求实效原则 第四条 县级民政府应加强乡村清洁工作组织领导建立效资金投入机制加资金投入扶持乡村清洁设施建设 乡镇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作 第五条 县级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新闻版广电、水产畜牧兽医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乡村清洁相关工作 第六条 村民委员负责组织村民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等乡村清洁 农林场经营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展农林场清洁其单位负责展管辖范围内清洁 第七条 任何单位都义务维护乡村环境卫权制止、投诉、举报影响乡村环境卫行 县(市、区)、乡镇民政府应建立乡村清洁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举报信箱、投诉电其学校式及查处影响乡村环境卫行 第八条 县级民政府及关部门综合运用检查、考核等式乡村清洁工作实施态监督管理 第二章 乡村清洁设施 第九条 各级民政府应加强乡村清洁设施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制宜建设乡村卫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配备符合要求卫保洁专用设施、设备 鼓励支持具备条件乡村建设沼气池等设施综合处置乡村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产、废弃物 第十条 乡村卫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应符合家自治区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 第十条 县级民政府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卫等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工乡村卫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运行、管护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 村民委员应指定员乡村卫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进行管理维护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侵占、损坏、擅自拆除、擅自关闭乡村卫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 第三章 乡村清洁规范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完善乡村清洁村规民约列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内容: ()保洁员雇用、保洁费筹集使用; (二)村民清扫打理自家庭院、房前屋卫行规范; (三)产、废弃物处理规范; (四)维护乡村公共环境卫行规范; (五)护乡村清洁设施行规范; (六)违反乡村清洁村规民约处理措施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村民组应建立卫保洁制度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村规民约向关单位收取保洁费经村民议或者村民代表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村民组村集体经济所收益提取定比例用于本村屯卫保洁 县级民政府乡村卫保洁给予适补助 保洁费应专款专用其收取使用应至少每季度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第十五条 乡镇民政府根据乡村域面积、居住口数量等实际情况征求村民委员村民意见确定保洁员配备比例;县级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保洁员配备比例进行平衡 保洁员由村民委员或者村民组雇用村民委员或者村民组按照约定向保洁员支付劳务报酬并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保洁员主要承担职责: ()乡村公共区域清扫保洁; (二)垃圾收集、类清运; (三)乡村清洁设施维护; (四)协助村民委员或者村民组收取保洁费; (五)乡村清洁宣传教育; (六)制止、举报影响乡村环境卫行 第十六条 村民委员、村民组应定期组织展村屯公共区域、庭院卫整治公益卫清理乡村溪流、池塘、沟渠、道路垃圾、淤泥、粪堆保持村屯公共区域、庭院整洁卫 鼓励村民理事等组织展经性乡村清洁 第十七条 单位应自觉维护乡村环境卫列行: ()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田间倾倒渣土、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农业废弃物、畜禽尸体; (二)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堆存粪便; (三)公路、乡村道路晾晒谷物、秸秆等物品; (四)向沟渠、池塘、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直接排放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丢弃畜禽尸体倾倒垃圾其废弃物; (五)民政府划定禁烧区域露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烟尘污染物质; (六)其影响乡村环境卫行 第十八条 乡村垃圾应逐步实行类收集处理各级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措施推垃圾类工作逐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害化 设区市、县(市、区)、乡镇、村设垃圾集处理设施应接纳具备转运条件乡村所产垃圾进行处理;具备转运条件乡村应环境容量范围内合理选择经济、适用、安全技术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清运工程施工程产建筑垃圾并按照环境卫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村民应建设、装修房屋程产建筑垃圾堆放村民委员指定点 任何单位非指定点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 第二十条 乡村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畜禽养殖场、养殖区、废旧物品收购摊点、旅游景点、商店、餐馆等场所经营管理者应落实员负责环境卫保洁工作完善落实防范、灭杀鼠、蟑螂、苍蝇、蚊等病媒物制度措施 第二十条 县级民政府应制定并组织实施乡村厕所害化改造规划度工作计划推进乡村户用厕所害化改造工作合理设置村屯内害化卫公厕乡镇民政府及村民委员负责具体实施乡村厕所害化改造工作安排员负责管理卫公厕定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 村民新建住房应配套建设害化卫厕所 第二十二条 县级民政府应科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关闭或者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养殖区养殖专业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区应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置设施并运转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散养密集区应实行畜禽粪便、污水户收集、集处理利用 鼓励支持畜禽散养户采取种植养殖相结合式通种植业消纳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实现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近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民政府应综合口布、污水水量、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特点及乡村现排水体制、排水管中国等确定乡村污水收集模式 县级民政府应根据村落民居布采用集处理、散处理或者集与散处理相结合式逐步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四条 县级民政府应组织制定实施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划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卫防护规范管理制宜推进连片集供水;展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建筑、排污口、工业污染源、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查清理消除污染隐患 禁止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修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区等能危害水源水质卫设施及事影响水源水质卫保障乡村饮用水安全 新建、改建、扩建乡村饮用水工程项目应符合家自治区关规定确保建乡村饮用水工程项目供水水质卫安全 第二十五条 县级民政府农业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组织清除、处理农药、化肥等农用化物品包装物及农用薄膜、秧盘等农业废弃物;鼓励支持农业产经营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降解、污染农用薄膜推广态农业、绿色植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清洁产技术促进农业环境改善确保农产品安全 第二十六条 农业产经营者应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秧盘等及清理、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物品包装物及农用薄膜、秧盘等农业废弃物采取效措施防止其环境污染 农药、化肥等农用化物品包装物及农用薄膜、秧盘等农业废弃物收处理按照家自治区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县级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力推广机械化农作物秸秆田、秸秆饲料发、秸秆气化、秸秆微物高温快速沤肥秸秆工业原料发等种形式综合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条 县级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公路经营企业应按照职责负责公路及其用范围保洁工作;乡镇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及其用范围保洁工作 县级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航道管理机构负责航道航道保护范围保洁工作 第二十九条 铁路运输企业负责铁路沿线站点、铁路货场及铁路沿线封闭设施内区域保洁工作;未设置封闭设施负责铁路用范围内区域保洁工作 第三十条 水工程经营管理单位应按照职责负责河道水工程、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内保洁工作 利用河道、水库进行旅游、餐饮、娱乐、养殖等由经营管理单位或者负责经营管理区域保洁工作 前款规定外河道由所县级民政府组织展清洁或者指定单位负责保洁工作 第三十条 各级民政府应组织村屯周边、道路两旁、房前屋展植树绿化保护美化自景观与田园景观 第三十二条 实施村屯道路硬化应同配套建设道路排水、排污沟渠并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三条 县级民政府应建立政府公共财政主导、村民委员村民自筹、受益主体付费、社资金支持乡村清洁经费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社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按照家自治区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县级民政府应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鼓励通聘请乡村清洁服务商等式乡村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等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 第三十五条 县级民政府应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鼓励畜禽散饲养向集饲养式转变扶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区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染疫畜禽、病死或者死明畜禽尸体进行集害化处理按照关规定处理费用、养殖损失给予适补助 乡村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通采取产沼气、制造机肥等进行综合利用按照家自治区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县级民政府应加强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农业清洁产等才引进培养鼓励支持乡村清洁技术科研究建立相应科技推广指导服务体系推广先进适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乡村清洁技术促进乡村清洁技术水平提高 第三十七条 各级民政府及关部门应组织展种形式乡村清洁宣传教育普及乡村清洁律规科知识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清洁意识能力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中国等媒体应加强乡村清洁公益宣传 第三十八条 乡镇民政府与辖区村民委员通签订乡村清洁责任书明确责任具体范围要求 乡镇民政府应建立乡村清洁巡查机制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要求整改督促关单位依履行乡村清洁义务 鼓励展第三村民满意度调查及公调查结 第五章 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侵占、损坏、擅自拆除、擅自关闭乡村卫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由乡镇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镇综合执机构责令恢复原状单位并处千元万元罚款并处十元百元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规定列行由乡镇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镇综合执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逾期未改单位处五十元五百元罚款处五十元罚款;列行单位处五百元五千元罚款处五十元二百元罚款: ()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田间倾倒渣土、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农业废弃物、畜禽尸体; (二)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堆存粪便; (三)公路、乡村道路晾晒谷物、秸秆等物品; (四)其影响乡村环境卫行 前款规定行公路倾倒渣土、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农业废弃物、畜禽尸体堆存粪便晾晒谷物、秸秆等物品造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公路畅通依照《华民共公路》规定予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四项规定向沟渠、池塘、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直接排放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丢弃畜禽尸体倾倒垃圾其废弃物依照《华民共水污染防治》《华民共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予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五项规定民政府划定禁烧区域露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烟尘污染物质依照《华民共气污染防治》规定予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非指定点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由乡镇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镇综合执机构责令限期改;逾期未改单位处千元万元罚款处二十元二百元罚款;情节严重单位处万元五万元罚款处二百元千元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款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区未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置设施并运转依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予处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修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区等能危害水源水质卫设施及事影响水源水质卫依照《华民共水污染防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予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自治区城市建区外工矿区展乡村清洁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67月1起施

❸ 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四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国家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 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五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七条 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对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八条 国家对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的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或者进口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

第十九条 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噪声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环境噪声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环境噪声监测结果。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有权依据各自的职责对管辖范围内排放环境噪声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机构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应当出示证件。

第三章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条 本法所称工业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二十三条 在城市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工业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十四条 在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的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所发出的噪声值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情况,并提供防治噪声污染的技术资料。

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和防治设施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并采取应有的防治措施。

第二十五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设备,应当根据声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逐步在依法制定的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噪声限值。

前款规定的工业设备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值,应当在有关技术文件中予以注明。

第四章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 本法所称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十九条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

第三十条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

前款规定的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

第五章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十一条 本法所称交通运输噪声,是指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三十二条 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的噪声限值的汽车。

第三十三条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使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机动船舶在城市市区的内河航道航行,铁路机车驶经或者进入城市市区、疗养区时,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

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禁止使用警报器。

第三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城市市区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和禁止其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六条 建设经过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第三十七条 在已有的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减轻、避免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

第三十八条 在车站、铁路编组站、港口、码头、航空港等地指挥作业时使用广播喇叭的,应当控制音量,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三十九条 穿越城市居民区、文教区的铁路,因铁路机车运行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当地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减轻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划。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四十条 除起飞、降落或者依法规定的情形以外,民用航空器不得飞越城市市区上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在航空器起飞、降落的净空周围划定限制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减轻、避免航空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影响的措施。民航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章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四十一条 本法所称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四十二条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因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商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状况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的情况。

第四十三条 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

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经营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四十四条 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四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四十七条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报或者谎报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申报事项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致使环境噪声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搬迁、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搬迁、关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生产、销售、进口禁止生产、销售、进口的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未经当地公安机关批准,进行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活动的,由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第五十五条 排放环境噪声的单位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环境噪声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机构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环境噪声监督管理权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第五十六条 建筑施工单位违反本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的集中区域内,夜间进行禁止进行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由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机动车辆不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机动船舶有前款违法行为的,由港务监督机构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铁路机车有第一款违法行为的,由铁路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三)未按本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采取措施,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决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的,从其决定。

第六十一条 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十二条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噪声排放”是指噪声源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噪声。

(二)“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四)“夜间”是指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的期间。

(五)“机动车辆”是指汽车和摩托车。

第六十四条 本法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198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区域。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标准值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如下:

类别 昼间 夜间

0类 50分贝 40分贝

1类 55分贝 45分贝

2类 60分贝 50分贝

3类 65分贝 55分贝

4类 70分贝 55分贝

3 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

(1)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

(2)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3)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4)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5)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4 夜间突发噪声

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分贝。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1.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

2.标准值

各类厂界噪声标准值如下:

类别 昼间 夜间

一类 55分贝 45分贝

二类 60分贝 50分贝

三类 65分贝 55分贝

四类 70分贝 55分贝

3.各类标准适用范围的划定

一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二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及商业中心区。

三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四类标准适用于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

4.各类标准适用范围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5.夜间频繁突发的噪声(如排气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0分贝,夜间偶然突发的噪声(如短促鸣笛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分贝。

❹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七条 自治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辖区内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和建设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禁止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外来物种试验和种植放养活动。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前应采取必要的隔离安全管理措施,设立标志。严格限制在野生生物原产地进行同类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
第十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纳入当地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设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防止废弃物的堆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第二十条 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午间和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抢修、抢险作业除外);
(二)高、中考期间,在考场周围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影响考试环境的活动;
(三)将废油和含油废物(包括潲水油),排入下水道或者随地倾倒;
(四)在居住区、机关、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环境敏感区域从事切割、敲打锤击,露天装卸或者堆放水泥、石灰、粉煤,露天喷漆或者屠宰、水产品加工、生物发酵等产生环境噪声、粉尘、恶臭污染的活动。对前款第(一)项确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情况需要连续施工作业的,应当提前5日向所在地的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持有所在地的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并提前2日公告周围居民。
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住宅楼、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楼内,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业和产生环境噪声、振动污染的娱乐业经营场所。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住宅楼、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楼内,在午间和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室内装饰、装修施工。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人口集中地区露天烧烤食品。
第二十二条 禁止在人口集中区域、城市建成区内或者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甲壳素、骨胶、骨(鱼)粉、塑料制品等产生恶臭污染的生产项目。
第二十三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内设置畜禽、水产养殖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第二十四条 禁止在自治区划定的一、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及沿岸新设排污口。禁止在一、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及沿岸新建、改建、扩建重污染项目或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项目和设施。
第二十五条 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二十六条 在集中使用的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划定的规划限制区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敏感建筑。对已建成的大型电磁辐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经监测确实对周围环境污染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经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国家污染防治限值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迁出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❺ 广西清洁乡村卫生条例有哪些

(2016年1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自治区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镇、村屯、农林场。
前款规定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乡村清洁工作应当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多元投入、奖惩结合、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乡村清洁设施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新闻出版广电、水产畜牧兽医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清洁相关工作。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等乡村清洁活动。
农林场经营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开展农林场的清洁活动,其他单位负责开展管辖范围内的清洁活动。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维护乡村环境卫生,有权制止、投诉、举报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村清洁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检查、考核等方式,对乡村清洁工作实施动态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 乡村清洁设施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清洁设施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卫生保洁专用设施、设备。
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村建设沼气池等设施,综合处置乡村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
第十条 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运行、管护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村民委员会应当指定人员对乡村卫生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擅自拆除、擅自关闭乡村卫生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
第三章 乡村清洁规范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和完善乡村清洁村规民约,将下列事项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
(一)保洁员的雇用、保洁费的筹集和使用;
(二)村民清扫打理自家庭院、房前屋后卫生的行为规范;
(三)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规范;
(四)维护乡村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规范;
(五)爱护乡村清洁设施的行为规范;
(六)违反乡村清洁村规民约的处理措施。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和村规民约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取保洁费。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本村屯日常卫生保洁。
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日常卫生保洁给予适当补助。
保洁费应当专款专用,其收取和使用应当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乡村地域面积、居住人口数量等实际情况,在征求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意见后确定保洁员配备比例;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保洁员配备比例进行平衡。
保洁员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雇用。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按照约定向保洁员支付劳务报酬,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保洁员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乡村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
(二)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和清运;
(三)乡村清洁设施的日常维护;
(四)协助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收取保洁费;
(五)乡村清洁的日常宣传教育;
(六)制止、举报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村屯公共区域、庭院卫生整治和公益卫生活动,清理乡村溪流、池塘、沟渠、道路的垃圾、淤泥、粪堆,保持村屯公共区域、庭院整洁卫生。
鼓励村民理事会等组织开展经常性乡村清洁活动。
第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乡村环境卫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田间倾倒渣土、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农业废弃物、畜禽尸体;
(二)在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堆存粪便;
(三)在公路、乡村道路晾晒谷物、秸秆等物品;
(四)向沟渠、池塘、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直接排放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丢弃畜禽尸体,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五)在人民政府划定的禁烧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六)其他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十八条 乡村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措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村设有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应当接纳具备转运条件的乡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不具备转运条件的乡村应当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合理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技术就地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村民应当将建设、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堆放到村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非指定地点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
第二十条 乡村集贸市场、公共活动场所、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废旧物品收购摊点、旅游景点、商店、餐馆等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应当落实人员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完善和落实防范、灭杀老鼠、蟑螂、苍蝇、蚊子等病媒生物的制度和措施。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乡村厕所无害化改造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推进乡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工作,合理设置村屯内无害化卫生公厕。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乡村厕所无害化改造工作,安排人员负责管理卫生公厕,定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
村民在新建住房时,应当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法关闭或者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置设施并正常运转,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散养密集区应当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
鼓励和支持畜禽散养户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种植业消纳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实现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的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综合人口分布、污水水量、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特点,以及乡村现有排水体制、排水管网等确定乡村生活污水收集模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村落和民居的分布,采用集中处理、分散处理或者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和实施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划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和卫生防护规范管理,因地制宜推进连片集中供水;开展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排污口、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查和清理,消除污染隐患。
禁止在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修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可能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以及从事影响水源水质卫生的活动,保障乡村饮用水安全。
新建、改建、扩建的乡村饮用水工程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确保建成后的乡村饮用水工程项目供水水质卫生安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清除、处理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品的包装物以及农用薄膜、秧盘等农业废弃物;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无污染农用薄膜,推广生态农业、绿色植保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环境改善,确保农产品安全。
第二十六条 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秧盘等,及时清理、回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品的包装物以及农用薄膜、秧盘等农业废弃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品的包装物以及农用薄膜、秧盘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大力推广机械化农作物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开发、秸秆气化、秸秆微生物高温快速沤肥和秸秆工业原料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成果,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公路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职责负责公路及其用地范围的保洁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及其用地范围的保洁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航道管理机构负责航道和航道保护范围的保洁工作。
第二十九条 铁路运输企业负责铁路沿线站点、铁路货场以及铁路沿线封闭设施以内区域的保洁工作;未设置封闭设施的,负责铁路用地范围内区域的保洁工作。
第三十条 水工程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职责负责河道水工程、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内的保洁工作。
利用河道、水库进行旅游、餐饮、娱乐、养殖等活动的,由经营管理单位或者个人负责经营管理区域的保洁工作。
前款规定以外的河道,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清洁活动或者指定单位负责保洁工作。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在村屯周边、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开展植树绿化活动,保护和美化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
第三十二条 实施村屯道路硬化应当同时配套建设道路排水、排污沟渠,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主导、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筹、受益主体付费、社会资金支持的乡村清洁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乡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鼓励通过聘请乡村清洁服务商等方式,为乡村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等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鼓励畜禽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方式转变,扶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对染疫畜禽、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畜禽尸体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对处理费用、养殖损失给予适当补助。
对乡村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通过采取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农业清洁生产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和支持乡村清洁技术的科学研究,建立相应的科技推广指导和服务体系,推广先进适用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乡村清洁技术,促进乡村清洁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清洁宣传教育,普及乡村清洁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清洁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的公益宣传。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与辖区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签订乡村清洁责任书明确责任的具体范围和要求。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村清洁巡查机制,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履行乡村清洁义务。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侵占、损坏、擅自拆除、擅自关闭乡村卫生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恢复原状,对单位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综合执法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单位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下罚款;多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在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田间倾倒渣土、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农业废弃物、畜禽尸体的;
(二)在公共场所、公路、乡村道路堆存粪便的;
(三)在公路、乡村道路晾晒谷物、秸秆等物品的;
(四)有其他影响乡村环境卫生行为的。
有前款规定的行为,在公路倾倒渣土、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农业废弃物、畜禽尸体,堆存粪便,晾晒谷物、秸秆等物品,造成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公路畅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四项规定,向沟渠、池塘、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直接排放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丢弃畜禽尸体,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五项规定,在人民政府划定的禁烧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在非指定地点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未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置设施并正常运转的,依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修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可能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以及从事影响水源水质卫生的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自治区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展乡村清洁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❻ 《环保法》对噪音的惩罚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专,必须把环境保护属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噪声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也得以体现,第六十一条 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热点内容
浙江财经大学的法学 发布:2025-08-29 17:56:44 浏览:661
怎么看待民法典 发布:2025-08-29 17:43:53 浏览:102
劳动法配套规定 发布:2025-08-29 17:38:04 浏览:133
简述劳动合同法的适用的劳动关系 发布:2025-08-29 17:34:50 浏览:411
活动发起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9 17:32:43 浏览:396
民法典的进步 发布:2025-08-29 17:28:17 浏览:790
法律顾问报酬支付办法 发布:2025-08-29 17:27:43 浏览:245
2019新婚姻法下载 发布:2025-08-29 17:25:02 浏览:785
公告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9 17:11:23 浏览:28
大学生暑假劳动法 发布:2025-08-29 16:52:09 浏览: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