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刑法规定
A. 关于性骚扰的刑法
性骚扰是我国二00二年十大热门法律话题,它之所以至今热度不减,是因为最近武汉、北京两例“性骚扰”案的报道不断见于报端,性骚扰遭遇的法律空白引起世人关注,立法惩治性骚扰呼声越来越高。据悉:人大已启动立法程序,准备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增加反性骚扰的内容。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增加反性骚扰的内容是否合适?中国在反性骚扰方面真的是一片空白吗?在性骚扰的法律定义还没有被确立之前,任何靠增加法律条款来惩治性骚扰都是塞洞补漏,有失法理上的严谨性、立法上的严肃性,司法上更是缺乏可操作性。中国法律应如何面对性骚扰?如何在现有法律中找到反性骚扰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反性骚扰法律体系?是立法之前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法律如何面对性骚扰,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找到应对性骚扰这一社会现象的的法律依据,本文想对这些事关性骚扰现象法律本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旨在对今后性骚扰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推动。
一、“性骚扰”的由来
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是一个外来名词,是女权运动的产物,是女权主义法学家与不尊重女性热个尊严的社会陋习和歧视女性的传统观念斗争的成果。性骚扰概念之所以首先在美国提出,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始的女权主义运动和随之诞生的女权主义法学;也来自于法律不得不应对美国日渐突出的性骚扰问题。女权主义者凯瑟林。A.麦金侬是提出“性骚扰”概念的第一人。麦金农给性骚扰下的定义为:处于权力不平等关系下强加的讨厌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言语的性暗示或戏弄,不断送秋波或做媚眼,强行接吻,用使雇工失去工作的威胁作后盾,提出下流的要求并强迫发生性关系。虽然性骚扰现象不限于工作场所,也不只限于上级对下级,但美国并没有制定反性骚扰单行法规,而是在一九六四年民权法第七章(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规定中找到法律依据,对性骚扰者提起性别歧视之诉,使受害人能谋求法律救济,并通过不断扩大性骚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反性骚扰法律体系。
美国过去三十多年来,通过公平就业机会法律的规范,联邦各级法院相关判决的诠释,专门行政机关的推动,以及学者的探讨,已使美国成为反性骚扰规定和措施最为完备的国家,而为其他各国竞相效仿。80年代中后期,许多国家陆续效仿美国,通过立法来制裁性骚扰。1984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联邦《性歧视法》;1987年和1991年,新西兰分别在《劳工关系法》和《雇佣合同法》中就性骚扰问题规定了特别条款;1989年,西班牙政府通过法规,以保护女雇员免受性骚扰;1991年,瑞典通过的《平等机会法》作出新的规定,要求雇主对工作场所的性骚扰采取措施。1992年,日本福岗县地方法院审理了日本首起性骚扰案件,法官认定被控告的男性上司实施了“触犯妇女权利的性骚扰行为”,判处其向原告支付12500美元的“性骚扰赔偿费”。除此以外,英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也先后明确规定性骚扰属于应予禁止的非法行为。对于严重的性骚扰行为,加拿大、法国还将其规定为妨害风化罪,西班牙等国则将其归入侵犯性自由罪。2001年6月7日,欧盟委员会曾提出过一项关于惩治在工作场所对妇女“性骚扰”的立法草案,建议欧盟15国对性骚扰制定共同的标准。台湾“内政部”也于2001年拟订了《性骚扰防治法》(草案)。依据该草案,对性骚扰者将处以新台币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机关、部队、学校或雇用人若未对性骚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也将被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先后明令禁止性骚扰,但这些国家大多把性骚扰归为性别歧视,如香港的《性别歧视条例》,日本虽然制定有《性骚扰惩治基准》,那也只是针对公务员的行政处罚。
综观各国性骚扰立法,没有哪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性骚扰法》,也没有哪个国家通过在国家的基本法律中增加具体条款来规范性骚扰行为。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 ,在本国法律体系框架内寻找反性骚扰的法律依据,并通过判例等手段不断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性骚扰在中国
性骚扰这个名词为国人所熟知,是从克林顿性骚扰案件开始。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性骚扰就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但直到1999年才首次被收入新版《辞海》。《辞海》给性骚扰下的定义是:性骚扰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用语,指在存在不平等权利关系背景条件下,社会地位较高者利用权利向社会地位较低者强行提出性的要求,从而使后者感到不安的行为。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
这个定义将性骚扰定义为权利骚扰、性别歧视,一开始就受到质疑,武汉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廖皓磊曾两次著文批驳。但这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我们无须过多的责难。但中国并不是不存在性骚扰,据调查七成以上女性曾不同程度遭受过性骚扰,这么多女性权益受到侵犯,到2001年中国才有第一起性骚扰维权案例,这起案例中法律表现的无奈和无力让人们困惑。在美国,高达3000多万的性骚扰惩罚性赔偿,美国总统因为性骚扰丑闻差点下台,澳大里亚总督最近因性骚扰被迫辞职,而中国一位女性遭受性骚扰仅要求一个赔礼道歉尚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律的苍白不仅使人维权艰难,还让骚扰者有值恃无恐,在美国,称他人为“莱温斯基”都将面临性骚扰的指控,而外国流氓马克在街头非礼中国女性竟若无其事,赔礼时还嬉皮笑脸。中外对待性骚扰的巨大反差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中国的法律管不了性骚扰。
的确,找遍法律条文也找不出有关性骚扰方面的规定。《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有强奸罪,但那不一般老百姓理解中的性骚扰。《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但其手段需有“强制”才行,对一般性骚扰行为处分稍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以进行治安处罚,这中处罚只不过十五天以下行政拘留或两百元以下罚款,对那些造成他人终生痛苦甚至家破人亡的骚扰者,这点处罚明显太轻。1979年《刑法》倒有一个口袋罪——流氓罪,严重的性骚扰行为可以装进这个口袋,新《刑法》已将这个罪名取消。法律之剑之可能在哪些骚扰者强奸、侮辱、猥亵他人,并且达到犯罪的程度才会落在他们的头上。
B. 骚扰他人多少次可构成犯罪
属于违法侵权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情节恶劣可以报告公安机追究行政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骚扰刑法规定扩展阅读
电商法草案:卖家骚扰买家删差评最高罚50万
虚构价格、炒作信用、假冒商品、快递纠纷……蓬勃发展的电商和网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亟须规范。昨天,电子商务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草案提出,电商经营主体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但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以个人技能提供劳务、家庭手工业、农产品自产自销的,不需要工商登记;电子支付服务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造成电子支付服务接受者损失的应当赔偿;
电商经营主体不得骚扰或者威胁交易对方,迫使其违背意愿作出、修改、删除商品或者服务评价,违反规定最高可罚50万。
C. 关于骚扰法律条款是怎么规定的。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回
《宪法》第38条:公民的答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第三十二条禁止以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D. 法律上对“骚扰”是怎么界定的
骚扰不会构成犯罪的,但如果情节严重的话,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有权做出拘留或者罚款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5款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你的行为就属于发送其他信息,如果次数较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对方就会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要求进行处罚的。
刑法上没有骚扰罪,也就是说单纯得骚扰并不触犯刑法,但是例如在电话里进行威胁恐吓,或者敲诈的话,才有可能构成犯罪。可以对骚扰电话进行录音,即使不犯罪,也可以报警。
(4)骚扰刑法规定扩展阅读
手机普及度高加剧骚扰来袭 治乱须跨三道坎
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严重扰乱我们的日常生活,已近乎“人人喊打”。而据工信部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电信服务业发展情况,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高普及度无疑将加剧骚扰来袭。
治理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已迫在眉睫,而这需要产业链上的各方形成联动机制,同时,用户要加强防控意识,并勇于举报。唯如此,才能真正治出水平,遏制骚扰电话和垃圾电话的泛滥之势。去年骚扰电话人均20.7通、垃圾短信人均34.9条
说起垃圾电话和垃圾短信,相信不少人会“咬牙切齿”。的确,卖房、卖保险、中奖诈骗……花样繁多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困扰着广大用户,且这种情况将有加剧的趋势。
据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电信服务业发展情况,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
高普及率的背后是令人忧心的现实: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搜狗号码通联合发布的《2014骚扰电话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呼出量高达270亿通,相当于人均20.7个。
另据网络手机卫士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移动安全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垃圾短信数量高达454亿条。如此换算,相当于人均34.9条。
270亿通骚扰电话!454亿条垃圾短信!这令人咂舌的数据反映出当前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已泛滥成灾。垃圾短信屡禁不止、骚扰电话频频来袭、电信诈骗花样翻新,用户深受其害。
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电信诈骗年均增长率一直高达70%以上,每年因电信诈骗导致的公众损失超过百亿元。
事实上,骚扰电话亦是全国性的治理难题。以报警电话为例,河南新乡市的110报警服务平台去年共接报警电话130万起,而骚扰报警电话就多达25万起,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警力资源。
无独有偶,云南省公安厅指挥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该省共有700余万人次拨打110,但骚扰电话占接警电话的一半。另据统计,银川市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去年每天平均接到近300个电话,其中骚扰电话、假警就占了85%左右。
立法滞后致骚扰电话、垃圾短信难以根除
骚扰电话与垃圾短信泛滥成灾,要严苛治理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为何骚扰电话与垃圾电话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其一,立法滞后。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对于未经许可或者消费者确认,或者消费者明确拒绝的,不得发送商业性的信息。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要求电信服务部门予以删除相关信息或者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但是,目前对这些‘必要措施’并没有细化。”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表示。此外,法律对骚扰电话以及垃圾短信的甄别、惩罚及赔偿标准也未能做具体规定。
其二,改号软件的泛滥加大了拦截软件对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屏蔽的难度。当下,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特殊号码在公众中可信度高的特点,接连冒用400、110等号码进行诈骗,让公众防不胜防。
其三,信息采集、储存方面存在漏洞,由此也形成了非法利益链。有网友调侃道:“卖你的人无处不在:买房,房产公司把你卖了;孩子出生,医院把你卖了;孩子上学,学校把你卖了;
住进小区了,物业部门又把你卖了……”生活中,小到街头巷尾的调查问卷、随手丢弃的快递包裹单、网站注册信息,大到一些政务信息登记,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骚扰用户的号码来源。
其四,高分散性。在移动电话高普及率的当下,想要迅速准确地查找到电话源头绝非易事。“这些诈骗团伙一般都在外省或境外,使用的号码都经过技术处理,诈骗网站都多都架设在国外,案发后,对案件侦破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和阻力。”
曾侦办过通讯诈骗案件的警官如此表示。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更表示,因为电话诈骗属于非接触性远程诈骗,破案率往往不足1%。
治理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得过三关
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严重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是该好好管管了。而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要得到有效治理,需要产业链上的各方形成联动机制,把好管理、技术、意识这三关。
首先,需要在管理上“打头炮”。立法滞后是造成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泛滥的主因,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举报平台。如近期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实名制实行对这一现象有一定遏制作用。
相关部门要及时明晰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的界定,并对惩罚力度做详细规定,让产业链上的各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其次,技术治理不可缺失。业内人士建议,运营商应不断提升自身对号码管理的能力,改进打击骚扰电话现象的技术手段。针对改号软件的泛滥运用,相关的安全厂商要加强研发,加大拦截力度及准确性。
最后,用户要加强防控意识。据搜狗线上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常用的防范骚扰电话的方式是设立黑名单和安装手机拦截软件,而进行举报和投诉的比例却相对较少。搜狗副总裁杨洪涛表示,公众更多仅是表明一种意愿,缺乏实际行动,群防群控意识仍需加强。
同样,垃圾短信的治理离不开用户的配合。为维护自己的信息、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用户要勇于举只有监管部门、运营商、安全厂商及手机用户共同发力,才能铲除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的黑色产业链,还网络一片清朗天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手机普及度高加剧骚扰来袭 治乱须跨三道坎
E. 法律怎么规定骚扰罪的
你好,涉嫌性骚扰
性骚扰(英语:sexual harassment)指以性欲为出发点的骚扰,以带性暗示的言语或动作针对被骚扰对象引起对方的不悦感,只要言语或行为令他人感到不悦或有被冒犯的意图,且被认定存有性相关的暗示,都算是性骚扰。
目前,我国对“性骚扰”行为的法律适用散见于法律法规。如《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公民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005年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 了“性骚扰”的概念。第四十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刑法》也规定有猥亵、侮辱妇女罪及侮辱、诽谤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北京市政府起草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性骚扰具体形式。修订草案第三十八条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任何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遭受性骚扰的妇女,可向本人所在单位、行为人所在单位、妇女联合会和有关机构投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公共场所管理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情况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F. 关于性骚扰法律上如何规定的
《宪法》第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
《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公民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刑法》也规定有猥亵、侮辱妇女罪及侮辱、诽谤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6)骚扰刑法规定扩展阅读
属于性骚扰的行为:
实际或未遂的强奸或性攻击;不受欢迎的性要求;不受欢迎的故意接触、倚靠、挤路、夹靠;不受欢迎的带性意味的观看或行为;不受欢迎的信件、电话或涉性物品;不受欢迎的约会要求;不受欢迎的涉性玩笑、挑逗、谈论或问题;
用小姑娘、大块头、洋娃娃、小妞或小可爱等称呼成年女性;朝人吹口哨;无聊的电话;性评价;把工作讨论引向性话题;讲述性隐语或性故事;
询问性幻想、性爱好或性历史;关于身体或性生活的个人问题;对他人衣着、身材或外貌进行涉性评价;做出接吻声、嚎叫或嘟嘴;捏造或传播关于他人性生活的谣言;
触摸他人脖子;触摸下属的衣服、头发或身体;赠送私密礼物;在他人身边转悠;拥抱、亲吻、拍打或抚摸他人;在他人周围对自己做涉性的接触或抚摸;靠他人太近或者贴近他人;上下打量他人;盯着他人看;带性意味的暗示;挤眉弄眼、飞吻或舔舌头;用手或肢体动作做性暗示。
G. 法律上是如何定义性骚扰的
中国对“性骚扰”行为的法律适用散见于法律法规。性骚扰并不是只针对“妇女回”的狭义性骚扰答,而是针对不分年龄大小、男女老少和同性异性的所有人群的广义性骚扰。但从2005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将性骚扰立法的定位来看的话,当男性遭到性骚扰将无法无依,无处申冤,这确实是法律的定位困惑。
其实,类似于性骚扰的惩罚表述在其他法律法规中都有规定,诸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儿童权益保障法》、《青少年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刑法》等。
(7)骚扰刑法规定扩展阅读
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指带性暗示的言语动作。针对被骚扰对象,通常是加害者肢体碰触受害者性别特征部位,妨碍受害者行为自由并引发受害者抗拒反应。性骚扰表现形式尚无统一界定。
H. 中国刑法骚扰妇女罪是什么
不是骚扰妇女罪,而是强制猥亵、侮辱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版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权女的犯罪行为。
《刑法》
第二百三十七条【强制猥亵、侮辱罪、猥亵儿童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I. 打骚扰电话犯法吗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刑罚的轻重
打骚扰电话,达到来以下源法律所规定的程度的,涉嫌违法。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国还没有明确的制止电话、短信骚扰的法律法规,但是,被骚扰者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的相关法律追究骚扰者的民事责任。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电话骚扰对他人的人格权造成了侵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