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诈骗罪法规竞合
① 侵犯著作权罪与诈骗罪是法条竞合吗
侵犯著作权罪与诈骗罪,是两个法律关系,不构成法条竞合。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音像、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出版他人享有独占出版权的图书,未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音像制品,制作、展览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② 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竞合怎么处罚
应当按照诈骗罪处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③ 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不属于法条竞合
肯定不是法条竞合啊,贷款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这两个是不同的法条,不是法条竞合,侵犯的是不同的法益,所以不是法条竞合。贷款诈骗罪中也存在合同,合同是行为,所以是想象竞合。
④ 侵犯著作权罪和诈骗罪到底是法条竞合还是想象竞合犯
法条竞合一般都是普通法跟特殊法之间的,比如诈骗罪跟贷款诈骗罪想象竞合不能说是某个法条跟法条之间的,只有涉及到具体一个行为触犯多个法条的时候,才形成想象竞合
⑤ 以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说明法条竞合的问题。。。急
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能构成本罪。在此应指出的是,在信用卡诈骗罪的各种行为中,行为人因行为不同,其犯罪故意 也各有其特定内容而不尽相同。例如,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否则,不能构成本罪。在信用卡透支的情况下,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也应当从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来分析,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则是恶意透支,反之,则是善意透支。
使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透支是指在银行设立账户的客户在账户上已无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允许客户以超过其账上资金的额度支用款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借钱给客户。所谓恶意透支,根据《刑法》第196条第二款的规定,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在主观上的差异。两者在客观上都是造成了透支,但善意透支的行为人主观上有先用后还的意图,届时归还透支款和利息,而恶意透支的行为人透支是为了将透支款占为己有,根本不想偿还或者也没有能力偿还,在行为上采取潜逃的方式躲避债务。
⑥ 保险诈骗罪的教唆犯与诈骗罪的直接正犯为什么构成想象竞合犯而不是法条竞合
我来解答一下吧……刚搜到的 如所周知,我国刑法分则没有根据地设置了不少 “特别法条”,其中存在如果严格 遵循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就会导致罪刑不相适应的现象。最典型的是, “特别法 条” 设置的法定刑虽然轻于普通法条,却不具有减轻根据,反而具有加重理由 (表面上是 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的竞合,实质上是基本类型与加重类型的竞合)。例如,按照刑法理论 公认的说法,诈骗罪仅侵犯了财产,保险诈骗罪不仅侵犯了财产,而且侵犯了金融管理秩 序。既然如此,设置有关保险诈骗罪的特别规定时,其法定刑应当重于 (至少同于) 诈骗 罪的法定刑。 但刑法第 198条恰恰相反,对保险诈骗罪规定了轻于诈骗罪的法定刑。 罪刑相适应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得到贯彻。如果采取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虽然 可以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却可能违反刑法第 266条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的规 定。就保险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来说,保险诈骗罪被认定为特别法条,从而适用特 别法条,这样也不可能做到罪刑相适应。倘若认定保险诈骗罪与诈骗罪 (或合同诈骗罪) 并不是法条竞合而属于想象竞合, 则适用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如此可以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但人们可能对二者属于想象竞合的结论存在疑问。
⑦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是法条竞合吗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是包容竞合的法条竞合关系。
区分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在于诈骗行为是否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合同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或者说,是否是以合同这种交易的形式为名进行的,只要正确地把握什么是“合同”,那么二者的界限就很明显了。
⑧ 《刑法》中法条竞合(法规竞合)的条文有哪些
无语!!!!!!
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搞笑的东西……
法条竞合最典型的是诈骗罪与保险诈骗罪;还有市场经济类犯罪中也有很多法条竞合的,比如伪劣产品罪与伪劣化妆品罪之类的……
楼上纯粹是在瞎闹!!!
⑨ 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的竞合问题
关于法条竞合问题,我国的司法解释和实际操作有一原则:择一重处
⑩ 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问题
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问题一个是被骗,一个是被恐吓。
诈骗罪是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敲诈勒索罪是被害人基于恐惧心理而交付财务,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
行为人以重伤、死亡的暴力威胁,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心理,所以定敲诈勒索,它又不是认识错误,所以不定诈骗。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