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的自治条例的立法主体是
Ⅰ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规章的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此都有规定:http://law..com/pages/chinalawinfo/2/69/_0.html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即为有效。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即为有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由省长或者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Ⅱ 我国的自治州有立法权吗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制定和变通制定效力及于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法规的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可分为制定权和变通权,制定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权是指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制定的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的原则和条件以及内容和程序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特定的立法权,它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畴,它是民族自治地方各项自治权中最基本的权力。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是法律产生的根据和表现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宪法授权。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旗)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最根本的法律渊源。其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第二十条规定了自治机关享有变通权,这两条规定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直接法律渊源。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不仅有宪法依据,而且有民族区域自治法具体执行依据。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特征
1.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有特定的区域,它存在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所建立的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地理范围上有大小之别,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权立法,而一般地方并不都有立法权。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所产生的法,适用于各相关民族自治地方。
2.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有特定的立法主体,它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立法,而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体,是我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立法法确定的特定的民族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不是所有民族自治机关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体,只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才是立法主体,即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立法权,而在一般地方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一般地市级人民代表大会都不享有立法权。
3.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它限于制定和变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均属地方法规的表现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除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外,有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自治区、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以及自治区、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还可以制定其它形式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地方政府规章。作为同一般地方立法相对应的特殊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制定和变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层次结构的显著特点在于,凡实行民族自治的地方,无论其行政区划是大是小,都行使地方立法权。现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层次结构有两点不同于一般地方立法。其一,自治县(旗)都有立法权,而一般地方的县没有立法权;其二,相当于下设区、县的市的自治州都有地方立法权,而一般地方不是所有下设区、县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权。这种区别反映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策的要求,有利于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平等地参与国事和维护自身利益。
5.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行使不同于一般地方立法。首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相应的隶属关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宪法和立法法对此未做出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限制。其次,根据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只要不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外,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这种变通权以及与中央法律、法规的关系,一般地方性法规是不存在的。这些情况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在从属性和自主性方面,与一般地方立法迥然有别。
Ⅲ 自治区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需要经过哪个机关批准才能生效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3)自治区的自治条例的立法主体是扩展阅读:
健康饮食科普知识:豆浆油条的相爱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我们很多人看见金黄的油条都走不动路了,这美味我们还是拒绝不了,但是吃油条也是有代价的。我们应该知道很多食物经过油炸后,营养成分丢失很多,油条也不例外,而且有一些不法的商人会在油条里面加入明矾,让它更加的松脆,明矾吃多了以后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例如记忆力减退、抑郁、烦躁,严重的可导致老年性痴呆。
所以我们吃油条的时候应该喝豆浆。原来是豆浆中富含卵磷脂,科学家发现给老年性痴呆患者服用一定剂量的卵磷脂,可以使他们的记忆力得到一定的好转。所以吃油条喝豆浆,是有道理的。
健康饮食科普知识:绿茶解酒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认为喝酒后再喝些绿茶能够解酒,其实绿茶和酒一起饮用会伤身,染上胃炎还算轻的,严重的还有可能患上胃溃疡。这是因为绿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比较高,与酒混合,两者相互作用会刺激胃粘膜,不仅不能达到解酒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各种胃病,门诊就有过病人就是因为酒后总喝绿茶“醒酒”,患上了胃溃疡等慢性病。
健康饮食科普知识:餐后水果胀气烧心
一般人们都知道吃水果养生,一般餐后也会上水果盘,殊不知,餐后立马吃水果其实对胃的伤害很大。日常的食物主要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这些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约为1-2小时,脂肪多达5-6小时,而水果停留的时间很短,这些先前吃进的食物就会阻碍水果前进,使水果停滞在胃里,在胃里的高温环境下产生发酵腐败变化,产生酒精及毒素,导致胀气、便秘等症状,给消化道带来不良影响。
Ⅳ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立法主体有哪些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回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答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我国的立法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另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一定的立法权)
Ⅳ 自治区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需要经过哪一机关批准才能生效
自治条例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所制定的规范专性文件。依照当地民属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通常规定有关本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及其他重大问题。是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综合性的基本依据和活动准则。自治区的自治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报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Ⅵ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是什么
地方复性法规的制定制主体
1、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地方性法规即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其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6)自治区的自治条例的立法主体是扩展阅读
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的范围内适用。
但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非经济特区范围内不能适用,如深圳的宝安区不属于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因此经济特区法规就不能在宝安区适用。
但由于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制定的许多法规涉及城市管理的事项,只在城市的部分区域实施,而不能在整个城市的区域内实施,不利于对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同时,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目前已经具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件,因此,立法法赋予了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地方性法规制定权。
Ⅶ 我国的自治法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选B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有此可见,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主体不包括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
Ⅷ 立法的基本要求
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那么,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样的呢?现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要为国家、社会以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这就决定了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适时性原则。即是指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创制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适时性原则建立的依据,是由法律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3、民主化原则。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它除了维护民主自身的价值外,还对其他的一些法的价值诸如平等、资源、自理、自由、契约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和保证。
4、合宪性原则,即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必须同宪法相符合,包括职权的合宪性,内容的合宪性,程序的合宪性等等。
二、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吗
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有三个特点: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于宪法惯例;它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根本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的全部,只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最后,它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程序与宪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没有特别要求。
三、什么是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Ⅸ 2015年立法法修改的立法主体是什么机关
立法主体有以下机关:
法律: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行政法规:国务院
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规章:国务院的部、委、行、署;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