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和无
『壹』 道德经中的无和有怎么理解
道德经中的无和有理解如下:
无是指道的本体虚空无物。无是表示一种虚无的状态,没有或不存在,也可以说是无极混元状态,无声无色、无形无象。有是指道孕育生化万物的功能。有表示万物皆是由道所生,是万物的源头与归宿,天地生在大道之后,所以无是天地之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八十一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也是全书的总结。这一章中,老子通过一系列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逻辑推理,阐述了道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修身、治国、用兵等方面的道理。
『贰』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是谁说的
说这话的人是 老子。
“有”、“无”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的“有”在《道德经》中又称为“一”,所谓的“无”在《道德经》中又称为“道”,即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得出“有”与“一”、“无”与“道”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说明了“道(无)”乃万物之源.老子所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即说明了“道(无)”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说为“有无相生”即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最好注解.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http://ke..com/link?url=-95dHXQIj6m6L2YK7pOnjnZ-#1
李耳,即老子,别称太上老君,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共81章。今河南鹿邑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