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城墙保护条例的意义
A. 开封城墙护城河
黄河在开封地段因为流速下降,泥沙沉淀淤积而致使河床高出地面很多,形成了地理上"悬河"的奇观!所以黄河在这里一旦"开封",开封就会被水封了!历史上开封曾被黄河水封过多次.
因此以前的开封护城河是非常宽的,但是在解放后开封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未考虑城墙与护城河为“城池”这一城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部分淤塞河道填平形成街道及居民区。
但是几乎在每个城门处你都可以发现城门与河道的距离是非常近的,这是因为古代吊桥受到长度的限制,因此在城门处,河道就会变窄,到后来政府也无法过多填埋河道,才会形成这种现象。
所以古代的护城河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距城墙比较远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河道淤积与政府填埋两方面的原因
B. 南京明城墙的文物保护
《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为南京城墙或其遗址与护城河内外两侧各外延约50米的区域,局部扩展,整体呈环状分布。北至象山路,东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墙在历史上不是同一时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对应不同的保护方式。此外,城墙各段建筑基础不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同。例如北面城墙的基础是山体,西边则是在石头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需要保护的不仅是物质存在,还要保护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鉴,就是他们能够尊重历史,利用遗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从神策门到太平门。这段自然景观基础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树木,打开视野,同时地面要能走得通,突显这段城墙看山观水价值。
第二段是从太平门到东水关。此段东部本身就是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在军区内,因此不太主张在城墙上走,可以从钟山风景区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赏墙体,可以看到纯粹的轮廓线。
第三段是从东水关到西水关。此段城墙本体连续性比较强,人气也很旺,游客上去走完这段城墙差不多要2个小时。历史上东水关到西水关就有一个习俗,叫‘走春’,在城墙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驱寒气。
第四段是从西水关到石头城再到狮子山。此段沿线是包山墙,在山体上走,水上也有游船线路。
第五段是从狮子山到神策门。北段相对来说保留较差,清末到近代,通铁路都在北面这一线,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遗址,此段需要把过去的线路表达出来,并把遗址作为节点。 南京城墙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对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对于加强南京城墙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墙保护管理体制的变化,南京城墙保护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关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方面的规定,与目前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立法上进行完善。
《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经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批准。该《条例》分总则、保护和利用、监督和管理、法律责任、附则5章程40条,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制定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予以废止。除现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明城墙外廓也被纳入保护范围。
条例规定,城墙保护范围划定前已经存在的建(构)筑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扩建;影响城墙保护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改造、拆除;城墙保护范围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影响城墙保护的建(构)筑物;宫城遗址范围内及其城墙遗址外侧1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构)筑物;皇城城墙遗址上不得新建建(构)筑物,逐步拆除现存建(构)筑物,不能拆除的建(构)筑物及原城墙拐点处应设置永久性标志进行展示;外郭墙基(体)两侧各划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绿地,可以采用绿化景观标示城墙走向。
城墙沿线的建筑将被严格限制高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建(构)筑物的,其高度不得超过所在地区城墙高度。条例对建筑的高度也进行了细化:其中,遗址、遗迹段不超过十二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外至一百米范围内不超过十八米。体量、风格、色调、密度应当符合城墙保护规划要求,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因公共利益确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标准的,应当进行景观视线影响分析,向社会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墙保护条例,城墙的城砖、条石、内包夯土、门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构件等属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城墙上的城砖铭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对老城区、尤其是明城墙周边的建筑有严格的控高要求,城墙内外15米内不允许新建建筑,15-30米范围内,建筑在7米以下; 明城墙沿线30-50米控制范围内地块,新建建筑在12米以下;明城墙沿线50-100米控制范围内地段,新建建筑控高18米以下。明城墙内老城区,除重点建设区域(新街口、湖南路、龙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经城市设计、景观分析、交通影响分析,并由专家论证确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筑以保护明城墙,并自缩地盘还绿于民。此次决定自拆的有6幢楼,为后勤、办公等用房,它们均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楼址紧挨明城墙。对照后来颁布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这些老建筑处于明城墙保护红线内。为带头落实文保规定,在相关单位已进行办公用房调整的基础上实施拆除,拆出来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观绿地,免费对市民开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将带头把12层办公大楼的台城大厦拦腰砍掉六层,也就是从7层开始进行保护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层,高度降低至24.8米。预计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后的大楼顶部依旧是绿瓦平顶。这是南京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超高建筑实施降层的举措之一。
台城大厦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约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10多家机关单位的办公用房。发改委等单位搬到河西后,台城大厦内一度只有两个单位在临时办公,由于大厦开始改造,这两个单位也全部搬空。 【详见相关明清城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世界遗产等词条】
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城市分别为南京、西安、兴城、襄阳、荆州、临海、寿县和凤阳,南京为牵头城市,此外还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正积极申请加入。
南京明城墙属于京师城池规格,西安明城墙属于二级王城,襄阳、荆州、台州(临海)属于府城,兴城是中国仅存的明代卫城并一度做过县城。寿县古城墙是具备双重功能的州级行政建制的城墙,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规制”兴建的都城建筑,也是后来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重要蓝本。在2013年《预备名单》中,明清城墙排在第7位,随着排名第一的大运河成功晋级世界文化遗产,明清城墙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的《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色的植物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
以中华门为例,未来中华门将取缔镇淮桥停车场,在水上游线方面,将中华门码头移至镇淮东桥东侧。从中华门城堡的西门出来之后,车流就汇集到了长干桥上。在未来的设计中长干桥有望变身为步行桥,同时在它两边架设机动车道,这样一方面是方便游客的游览,同时还可以沟通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南京国门“正阳门”(今光华门)将用四道植物墙体重塑,清凉门处将建“石头津”游船码头,通济门将建遗址公园,与东水关遗址相连等等。规划部门表示,此次城墙沿线设计,并不会对城墙附近的民居进行强制性的集中搬迁和拆除。在城墙周边的新建建筑会予以控制,比如说保护地带不允许新建,除了一些设施以外,对已有的居民小区是择机进行改造,并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些居民需要搬迁的时候,把这些建筑拆除。
C. 开封城墙为什么不规则
开封古城墙原设计基本上是规则的。如下图北宋和民国时的开封城墙图。
开封建邑很早,
战国时期
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是建筑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魏都大梁城。与今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
唐朝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据《北道勘误志》等文献载,扩建后的汴州城周围达20里155步,有城门7座,把汴河圈入了城内。这次重筑后的汴州城,实际上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宋朝
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断得到增筑,其规模壮阔,气势雄伟。据史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开封城几经战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
金代
北宋灭亡后,金朝将都城迁往汴京城。金宣宗完颜珣将开封城向南北两面分别进行了扩筑,使北宋内城向南 扩了350米,到今大南门一带;向北面扩筑了750米,至今开封城墙北段。金人扩筑后的东京里城,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明清
开封古城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工重建修开封城墙,历时一年半建造完成,重修的城墙较清康熙元年建造的清代古城墙,周长由20里又190步加大至现状,城墙加高、加厚,城门升高丈余。
近代
数百年来,开封城墙历经水患与兵燹。整修后,往日颓毁的残垣已不复见,初步再现了历史上壮观的雄姿。1997年,开封市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复古城墙。
开封的城墙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历经战乱和黄河泛滥,如今的城墙之下叠压着5层古城墙,虽历经多个朝代修复,其规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标都未改变。历史上开封城墙几经损毁,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战乱。开封地处中原,繁华都市,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多有战乱损毁。
2、黄河。开封在黄河岸边,曾多次遭受决堤洪灾,冲泡城墙,使其坍塌。
3、建国后政府和群众保护意识不强,拆迁、占用等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
相比较南京、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的城墙不算“不规则”。
D. 颁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意义何在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发布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发布施行,对于提高人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意识、规范人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行为、发挥专家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是国务院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权威性高、覆盖面大,有利于提升各级政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全社会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3)《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完善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明确法律责任,为规范政府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为规范有关单位科研、发掘、收藏、展览等活动提供了准则,为规范公众行为指明了方向。
(4)《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规定成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明确了该委员会的职责、工作程序以及专家意见的作用,保障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
E.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实施颁布的意义
公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广泛共识。改革回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答,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98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4万公里。公路事业的大发展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在许多具体实施细节方面没有明示相关标准,在公路建设大发展的同时,各类破坏、损毁公路及附属设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既影响公路的完好和正常使用,又危及交通安全。针对公路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并严格执行,切实把国家花巨资修建的公路保护好、利用好,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出台,在建、管、养、治超等方面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确立公路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进一步细化分工交通各部门之间职能,是一部适应当前公路发展,及时、详尽的国务院法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充实和细化公路法所确立的公路安全保护方面的基本制度,为公路安全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F. 尼希米建城墙的意义是什么
城墙代表保护,神的同在。
G. 明清城墙的开封城墙
开封城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14.4公里。历史上开封城曾多次被淹没,现存城墙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开工修建,历时一年半完工,重建的城墙规模较原明清古城加长、加高、加厚,城门升高丈余。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当地政府自1994年始对古城墙进行整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不久时间政府还会陆续修建曹门(仁和门)、宋门(丽景门)、大南门(南熏门)等。
H. 西安城墙的文物保护
建国初期,西安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西安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国家领导和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下,西安城墙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命运的转折。
1983年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复,墙体维修加固工程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按照清乾隆年间的墙体结构规格修复。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完成以下两方面工程内容:墙体修复:1、墙体内测夯土包砖;2、封堵洞穴;3、墙体外侧帮补;4、城墙顶面海墁补砌;5、修复垛墙和女儿墙;6、补砌城墙内侧流水槽144个;7、新建、拓修马道(或踏步)13处;8、重建永宁门(大南门)月城;9、券修豁口门洞。
古建筑修复:1、环城建设工程开始后,首先着手维修、加固北门、东门的城楼、箭楼。1983年9月对北门箭楼南边地下的防空洞进行加固处理,使楼体从原来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后,有对东门城楼和箭楼进行全面修葺。2、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墙上重建敌楼12座,敌楼参考清末示意图和有关资料设计,重檐歇山面阔3间2层,下层置廊柱。楼基长14.3米,宽9.1米,通高8.8米。3、在南城墙距南门城楼607米处原址修建魁星楼1座,根据现存框础设计,4坡攒尖,2层重檐,正方形,边长9.4米。4、马道门楼,为城墙内侧登城马道入口,门楼多为仿古牌坊式,新建马道门楼14座。5、仿古管理房,为城墙管理人员的工作场所,与城墙内侧的马道入口邻近,房形古朴美观,成为内环路沿途景点。6、南门闸楼,1989年5月与南门月城同时重建。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张俊清编纂出版的《西安胜迹》封面照片为依据仿制。楼内设吊桥的起吊设施,按《武备志》所述建成仿古绞盘式。198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90年9月竣工。
安全普查:
开展城墙文物安全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害”情况。对“病害”部位划分安全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城墙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自2005年以来的城墙文物普查结果显示:1厘米以上裂缝214条、较大沉降15处、剥蚀28处、大的鼓胀5处、孔洞大大小小近2000个。
维修工作:
先后对城墙北段74#—75#马面塌陷和沉降、东段86#马面塌陷和裂缝严重部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含光门城墙断面一致和过水涵洞遗址除霉菌、除虫害、除盐害酥粉、夯土松动脱落回填等保护工作。2012年9月,西安的三次大规模强降雨为50年来之最,对城墙文物安全工作造成严重威胁。管委会对此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及时处理病害部位,尽力减轻雨水对城墙安全的不利影响。城墙仍有部分病害非常严重,86#马面沉裂、沉降及城墙基础空洞,60#马面裂缝、沉陷和空洞,玉祥门北侧43#马面城墙海熳严重裂缝和沉陷,32#马面墙体裂缝急剧加大,14#、16#—17#、26#、46#、86#马面等处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沉降积水等病害,景区对以上部位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维修。除了对城墙文物本体进行维护维修外,景区对四门城楼、箭楼,城上敌楼进行了油漆彩绘工程。
检测保护措施:
2005年开始,聘请专业单位对城墙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监测,逐步建立城墙文物保护安全预警系统。2007年建立城墙智能化系统之一安全监控系统,设立监控室,全程安装摄像头61个,保护城墙安全。对南门城楼进行了修缮,对南城墙部分裸露墙体进行了包砌。按照城墙墙体及古建筑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分阶段、分重点实施维修。建立了城墙文物保护巡查制度,确定了城墙墙体外侧重点观测部位26处,安装了观测标志碑,确定了观测点和观测基准数。加强对城墙墙体及古建筑的日常巡查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公开招聘专业物业公司,对环城西苑、护城河试验段和城墙清扫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对园林养护、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礼仪服务等项目进行委托管理,广大市民反映良好。环城西苑、护城河试验段已经成为展示西安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城墙实行全天保洁也极大地改善了游览环境,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
地铁修建保护:
地铁建设者以五项措施力保文物安全:①线路绕行;②盾构施工;③加固钟楼及城墙;④减震;⑤随时监控。西安地铁“避让为先、保护为主”的做法,有效保护了文物古迹。西安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为今后的各条地铁线路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确保今后西安地铁建设沿线文物的安全。
立法保护:
2006年初,法制局联合西北政法大学,制定了《西安城墙保护条例(草案)》这部规范西安城墙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同年,西安市人大第一次将《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2009年4月29日,《西安城墙保护条例(草案)》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审,并广泛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2009年8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同年9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西安城墙保护条例》。
《西安城墙保护条例》09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并规定每年的11月1号设立为“西安城墙亲近日”。该条例由经省和西安市两级人大批准。这部条例是西安“皇城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也为西安城墙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做准备。《条例》鼓励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出资建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用于城墙保护;城墙墙体、城门、城墙内侧20米以内,城墙外侧至护城河外沿的区域以及四个城门内外侧的广场绿地均为保护范围,而城墙内侧20米到100米的区域和护城河外沿180米以内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内乱涂乱画、排污、堆放垃圾、存储危险品或者其它可能损害城墙安全的行为都在被禁之列,擅自在护城河内捕鱼钓鱼也被明令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不能擅自利用城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利用西安城墙拍摄电影、电视、广告和其它音像资料或者举办大型活动的,必须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管理机构可以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 “城墙亲近日”:
2009年11月1日,《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同时举办城墙亲近日宣传活动。
2010年11月1日,围绕《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一周年,举行了城墙亲近日系列活动在南门吊桥广场举办城墙保护工作图片展。设立宣传台咨询,邀请儿童福利院等单位及市民、游客2000余人免费参观城墙,同时向市民游客发放《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及《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11年11月1日,围绕《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二周年,举办“亲近城墙,共享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此后,每年延续《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日纪念活动。
学术研究会议: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南京西安荆州兴城等4城市捆绑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山西大同和浙江临海两座城市也有申遗意向,加入到中国明清城墙保护的行列中。此举即为“4+2”模式。
2011年9月11-12日,来自南京、西安、荆州、兴城以及大同、临海6座城市的代表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4+2城市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六座城市的城墙保护专家和管理者搭建了切磋和交流的平台,并形成了城墙保护的“4+2”模式。
城墙申遗:
西安城墙自1987年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两次,西安城墙申遗的脚步迈进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之前便宣告终结。2003年,西安城墙管理所正式向陕西省文物局递交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2006年12月15日西安城墙与南京城墙等一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2011年10月,委托省文物保护中心古建筑研究所编制《西安城墙申遗文本》,10月31日完成初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求“不但要保护文物的个体,而且要保护文物的环境”。政府在为城墙保护创造更良好的周边环境,助推西安城墙申遗。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45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安城墙位列其中。
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
2011年6月30日,西安城墙管委会召开陕西省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筹备会议。2011年7月21日,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管委会正式向市文物局递交关于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申请。2011年9月,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4+2城市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宣告成立,这是西安市探索城墙保护新模式的尝试。
I. 开封城墙的历史沿革
北宋灭亡后,金朝将都城迁往汴京城。金宣宗完颜珣将开封城向南北两面分别进行了扩筑,使北宋内城向南扩了350米,到今大南门一带;向北面扩筑了750米,至今开封城墙北段。金人扩筑后的东京里城,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较康熙元年清代古城,城门升高丈余,城墙加高至高8米,加宽至5米,周长由原20里又190步加长至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南京城墙的中国国内现存第二大城垣。 开封古城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
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工重建修开封城墙,历时一年半建造完成,重修的城墙较清康熙元年建造的清代古城墙,周长由20里又190步加大至现状,城墙加高、加厚,城门升高丈余。 数百年来,开封城墙历经水患与兵燹。整修后,往日颓毁的残垣已不复见,初步再现了历史上壮观的雄姿。1997年,开封市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复古城墙。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共募集100多万元。不到1年,其标志性工程——大梁门便巍然屹立在城墙的西端。在以后的时间内,市政府又多方筹资,修复了安远门(北门)和新门(小南门)。修复完毕,开封城墙将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市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门,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城门基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城门北侧现已探明多层古城马道,为开封独特的城摞城历史,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证,现已被辟为古城墙博物馆。
现如今开封城墙周边全部规划成环城绿地公园,每天古城市民前来换环城公园运动跑步、抖空竹、河南豫剧、交际舞、北宋陀螺等各种民俗活动。
2014年河南开封城墙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项目。
J. 为什么说明城墙也是“民”城墙
南京市民积极参与,一年回收城砖8万块
“蓝色的围挡下面,露出了一截砖石。4∶2∶1的长宽高比例、青灰色的砖身、刻写着的铭文,是它们独特的‘身份证’,外行人可能不知道,但懂行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来。”年初,到江宁一处古文化遗址参观考察的南京市民方青松,在附近忙碌的施工现场与明城砖“偶遇”。他钻过围挡,看到眼前的空地上还堆放着约200块同样的砖石,便立即将这一线索报告给了文物主管部门。
遗产保护,从单一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转变
专家介绍,根据以往的资料,南京明城墙砖多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烧制,而这次活动中却有了新的发现:根据市民提供线索而回收的一块城砖显示,浙江的窑匠也有参与城砖烧制的。这块墙砖两侧有规范铭文,一侧有“明州府窑匠”字样,另一侧则标明其产于当时安徽宁国府。“可能由于当时宁国的窑匠人手不够,就邀请明州府的窑匠前来参与。另外一种可能是窑匠是当地人,但其籍贯是明州(今宁波),为表对家乡的思念特意加上明州府三字。分析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更大。”朱明娥说,这样的铭文在迄今见到的南京城墙砖铭文中实属罕见,为进一步了解南京城砖的烧造技术及烧造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从这个角度上说,民众的参与也为这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长期而有意义的活动是文物保护的示范,是南京城墙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单一由政府主导,向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群众广泛参与转变的创新模式。”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介绍,要将明城墙这处城市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老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
据主办方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0月,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砖线索近300条,有效信息94条,已回收城砖约8万块。目前,回收的这些城砖已被妥善保管在南京集庆门库房中,将来会用于明城墙的修复,可以维修约3公里的明城墙。同时,已收到了爱心企业的捐款,下一步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共同为南京城墙“申遗”而助力。
不管如何,都是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