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古代衙门办事规章具体

古代衙门办事规章具体

发布时间: 2022-03-13 04:39:19

❶ 衙门是秉公办事的地方,古代府(州)县衙门内有多少人

州府的官员比较多,知府、同知、守备、团练、都监、司马、主簿、参军等等。
县衙门,起码有知县、县尉、功曹。三班六房、典史、书吏、都头、等等。
《宋会要·职官》给知县或县令规定的职责是:“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给纳之事,皆掌之”,因此,虽属七品,权力很大。县衙门还有三位主要属官:县丞,乃知县或县令的副手,今之副县长也;主簿,专掌“稽考簿档”,相当于今之秘书长;县尉(明、清时称典史),负责治安破案,实为公安局长。宋时,州(府)衙门的头头是知府或知州,副职为通判。如苏东坡被贬,就曾任杭州通判。知府、知州的属官有七位:判官、推官、兵马都监、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分别负责民、刑、兵、户等等一条线。上述这些都是正式在编有职级的官员,相当于局级干部。而主要工作,是由吏员去干的。因此。虽然统称官吏,但官与吏有严格的区别。
吏,以县为例。唐时,在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之下的第一名吏员称为“录事”。宋时,除了“凡各县各置押司、录事史、佐史”,还另有孔目、曹司、书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堂吏、勾押、都头、公人、书手、典库、吏典、贴司等等,其中有的是吏,有的是公人,役人,总起来叫胥吏。吏是规定职数的,虽非官,享受的是国家公务员待遇;公人,役人属非在编人员,人数不等。根据宋代留下来的少量地方志计算,大致平均每县有吏37人。全国府、州、县在编的吏员宋代的为5.5万人;明代,全国有159个府,234个州,1171个县。吏员5万人,加上不在编的,全国胥吏总额约为22万人。

❷ 跪求:我国古代衙门审理案件程序等等及最后的结案陈词。(最好能举例)感激涕零

在我国古代一个县衙里,专门设有刑房,主管全县民事、刑事案件,负责堂审记录、现场勘验、拟差票、放文牍、收贮刑事档案等事务。

刑房下属有管年、狱卒、刽子手、仵作、稳婆等。下设招房,负责原告填写表格、笔录、口供,为知县判决提供依据。刑房还负责协助知县勘察案发现场,填写《尸格》、县衙的拘传、催科等公务,衙役必须执有吏房开出的差票方可执行公务。同时负责拟写刑案公文,并办理在押犯人清册、治安状况详文及自理案件循环簿卷宗。结案后整理通案材料,入档封存。

民刑诉讼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当事人自己或被害者家属直接到官府告发,称为告。叶县县衙大门东侧有一鼓架,鼓架上放大鼓一面,这是专供告状人击鼓喊冤用的。如没有人命案或大冤,告状人是不能随便击鼓喊冤的;但告状人击了堂鼓,知县就必须立即升堂理事。二是由监察御史或司隶校尉“察举非法”、“举劾犯罪”以及官吏之间互相纠举。古代司法实践中重口供,被告的口供往往是定罪量刑的凭据。在古代,用刑是合法的,公堂上常有县太爷大喝“不动大刑,量你不招”。重刑之下,罪犯招供画押,知县往往凭罪犯的口供,便可当堂定罪,这样就难免有屈打成招冤案的发生,如《卷席筒》、《窦娥冤》中的主人公,莫不是受刑不过而屈招画押。

古代知县公堂常用刑有:杖、夹棍、拶子,施刑者为三班中的皂班人员。刑审之下,很难保证案件客观公正地审理。尤其碰上昏庸无能的知县,草菅人命便不足为奇了。

取得口供后,三日以后再复审,以观其供词是否相同,复审以后进行判决,并向被告宣读判词,叫“读鞫”。判决后,允许犯人请求复讯,即乞鞫,期限为三个月。

在民事诉讼中,原被告均有举证责任。审讯结束后,要求犯人书写状纸、画押,作为判决的依据,即当堂画押。对于死刑犯,在判决后执行前,由上级司法监察机关专差官吏,对在押犯进行审录,称为“录囚”,经过“录囚”认为无误方可执行,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复核”。执行死刑时,知县往往要当监斩官。

对于诉讼期限,宋朝开始有了明确规定:大事不过二十五日,中事不过二十日,小事不过十日。

审判后,犯人就被投入监牢,根据案情戴枷或钳、等刑具。

监狱内也设有临时的羁押场所,即羁候所。凡与案件有干系的证人、乡邻、尸亲、嫌疑犯和初审后须审转复核的人犯,均为临时羁押处所对象。

实际上,古代也有复审制度,叫做秋审。秋审是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源于明朝,因在每年秋季举行而得名。古代执行死刑大多在秋季,于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古代执行死刑大概是受儒家“天人感应”、“顺天行诛”的理论影响,认为秋末冬初,天地一片肃杀之气,此时执行死刑是“顺应天意”。但是,也有例外,凡朝廷遇有登基、死葬、灾异而实行大赦,赦乃德化之道、仁政之端,也包括死刑犯。西汉200余年,大赦达80次。但“谋反大逆等罪”不包括,更不受秋后问斩的时间限制,往往斩立决。

对于“政治犯”的处罚,明朝是十分严厉的。当然,那些扰乱社会稳定的盗贼,也属于严厉打击的对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缉拿盗贼的方法。在古代,有经验的捕役通常采取如下方法使盗贼归案:

一是因时因地随时改变缉捕方案。按照人们平常的思维,盗贼都应在夜间作案,且来去不超过10公里,因此多在案发地点附近访问侦查。二是对于缉捕到堂的盗贼,察言观色,严审细问。有些罪犯,特别是惯犯,面对捕役的审问十分冷静,且谎言编得天衣无缝。此时,有经验的捕役并不轻率地施刑,而是反复审问,调查落实,以期发现罪犯的蛛丝马迹,追查出真赃实据,才对其量刑定罪。三是对真正的同案犯、窝主,一经发出拘捕令,捕役就立即带人捉拿、拷打。不然,让其搬走赃物,失掉证据,案子就不好破了。

古代正式规定破案的期限,包括通缉在内,是三年零四个月。超过规定期限而未抓获的,就要受到官吏的弹劾。如果有意隐瞒、遮掩、拖着不办理,以后如经告发,或是上司查访出来和别的悬案破案时附带破案,依照规章条文,受理官员应当予以革职

❸ 古代衙门的目录

前言
一、衙门中的“父母官”
1.破家知县,灭门知府
2.衙门中的“四爷”
3.千里为官只为财
4.从“下马常例”说起
5.“昏官”种种
6.“难得糊涂”的“父母官”
7.衙门中的“护官符”
8.衙门中的“黑吃黑”
9.公门中好修行
10.衙门为官的“权术”
二、衙门中的胥吏
1.与胥吏共天下
2.案牍一字重千金
3.胥吏的敛财术
4.胥吏的弄权术
5.清官难逃猾吏手
6.称霸一方的豪强
7.胥吏盗贼本一家
8.被“玩弄”的胥吏
9.衙门中的“良吏”
10.胥吏出身的名臣
三、官错吏错,差人不错
1.三班衙役种种
2.公差们的“生意经”
3.如狼似虎的捕役
4.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5.板子上面做文章
6.与死人打交道的仵作
7.衙门里的“门政大爷”
8.能察善断的捕快
9.差役的“苦处”
四、衙门中的“绍兴师爷”
1.无幕不成衙
2.多谋善断的“老夫子”
3.无名有实的审判官
4.幕友的“四救四不救”
5.绍兴师爷的断案术
6.绍兴师爷的钻营术
7.难以驾驭的西宾
8.难侍候的“东家”
五、衙门中的办案方法
1.从“法”字说起
2.“五听”与察言观色
3.从黄霸巧断争子案谈起
4.由“情”到“理”的推断
5.微服私访的背后
6.欲擒故纵获真凶
7.据证办案的是与非
8.兵不厌诈巧破案
9.游戏断案种种
10.大辟之狱,自检验始
六、“秦镜高悬”的背后
七、总教泉路怨非刑
八、讼师与息讼面面观
九、人间地狱
新版后记

❹ 古代的衙门是怎么样的等级制度,那六扇门呢

衙门应该算是个县政府,县公安局集合的东西,因为他既要判案,还有解决民事纠纷,六扇门只在武侠里听说过,不过它也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偶尔形势国安局的责任,因为他们除了处理些疑难案件,还要对付反朝廷分子

❺ 古代衙门里的规矩(越详细越好)

宫女选拔程序 各朝各代挑选宫女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宫女的家族大多是普通百姓,但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例如汉代王昭君就是良家子。 东汉规定,每年八月要派遣内廷官(中大夫、掖庭丞)和精通相术者,到洛阳乡中阅视良家女,挑选标准是:年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选 中者要载入后宫。 唐玄宗遣使到全国各地选拔美女,号称「花鸟使」。 明代选宫女的情况,以天启大婚时为例:「天启元年,熹宗将举行大婚礼,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亲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 者五千人。后亦被选入都。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 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皆去之。去者复二千 人。明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毕,复使周行数十步,以观其风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亦仅千人,皆召入 宫,备宫人之选。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於是入选者仅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矣。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 愚智贤否,於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 清宫选秀女 清代每三年选一次秀女,入选者都是八旗少女。 清代这种作法固然是为了保持满洲血统,实行时确实不扰民,有利於广大汉民的安居乐业。以往任何朝代,每当选宫女的事情落在哪一个地区时,该地区的百姓 就人心惶惶,纷纷赶在朝臣到来之前,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女儿被选为宫女,在宫中没能出人头地,那麼今生再无机会见到家人了,只能在宫中默默死去,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宫女都是这种命运。 清代比较而言还算人道,宫女只有一二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够和皇帝接近,青春完全旷废的女子几乎没有,因为清代还规定,宫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岁 (有时是二十岁、二十五岁、三十岁)时送出宫,另行择配。 清代选秀女的详细情形是这样的:各旗每年要将本旗内十四至十六岁的女子造册上报。在行选期间,各旗的参领、领催负责把候选的女子运上车,送往宫城北门 神武门。运送秀女的车队按规定要在夜间行进,到达后,候选的秀女们被领入神武门内,在顺贞门外恭候,由户部官员负责管理。至时,由太监首领主持挑选工作。 秀女们每五人为一组,引到太监面前站立,太监审视。当意者,留下姓名牌子,叫做「留牌子」,牌子上书著「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或者蒙古、汉军人), 年若干岁」。到当日中午时,初选完毕,未被选上的,由本旗的车子载还。 初选通过后的女子,要入宫进行复选,「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凡不合格者被送出宫,叫做「撂牌子」。 等级: 尊品:总管姑姑(后宫除皇后外最高掌管,长随皇上,可免对侧后【包括侧后】一下嫔妃行礼,可升降级4品以下的妃子) 圣品:宛荷姑姑(后宫排在侧后一下,常随皇后,可免对侧后一下【不包括】免行礼,可升降级5品以下的妃子) 正一品(由皇后亲自赐封号1字,限1名):皇御女官(对2品以下的妃子免行礼,可升降级7品以下的妃子) 侧一品(由皇上/皇后亲自赐号1字,限1名):圣御女官(对4品以下的妃子免行礼,可升降级9品以下的妃子) 从一品(仅限2名):掌势女官(可免对6品以下的妃子行礼,可升降级11品以下的妃子) 庶一品(仅限2名):掌待女官(可免对8品以下的妃子行礼,可升降级14品以下的妃子) ===管理协商升级=== 正二品(由皇后/皇太后/皇御女官/此主人自赐封号1字):御女官(可免对10品以下的妃子行礼,可升降级17品以下的妃子) 侧二品:总管嬷嬷(可免对10品以下的妃子行礼) 从二品:皇御嬷嬷(可免对12品以下的妃子行礼) 庶二品:御嬷嬷(可免对14品以下的妃子行礼) ===三斗一升=== 正三品(由主人或御女官亲自赐封一字):*嬷嬷 侧三品:皇御女 从三品(由主人或御嬷嬷亲自赐封一字):从御女 庶三品:待御女 正四品:内务姑姑 侧四品:管事姑姑 从四品:内廷姑姑 庶四品:御膳姑姑 ===两斗一升=== 正五品:选秀姑姑 侧五品:茶室姑姑 从五品:生活姑姑 庶五品:礼数姑姑 正六品:副务姑姑 侧六品:杂务姑姑 从六品:待定姑姑 庶六品:待考姑姑 ==一斗一升=== 正七品:皇女史官 侧七品:内务女史 从七品:副女史官 庶七品:典衣女史 正八品:典范宫女 侧八品:宣唤宫女 从八品:捎信宫女 庶八品:传话宫女 ===一斗两升=== 正九品:递茶宫女 侧九品:上菜宫女 从九品:清洁宫女 庶九品:替补宫女 正十品:侍宫女 侧十品:掌待 从十品:事衣 庶十品:*宫女 ===一斗三升=== 无品级:待选宫女

❻ 古代衙门的制度是什么

衙门是中国民间对于官府的称呼。事实上却并没有哪个政府部门以“衙门”为名,直到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出现。总理衙门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里唯一一个把衙门放进正式名称的——所以衙门一词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心理上的称谓,却并不是实际的名称。它隐藏着人们对于官府的敬畏、羡慕和厌恶,而后者经历了历代的沿革,在人们口中却依然顶着“衙门”这个名字。 衙门的出现是和国家的产生同步的。有衙必有官,它是处于皇帝和百姓之间的官僚机构,为整个帝国的运转服务,却一直使得百姓和有理想的官员很不舒服,并且使官员规律性地走向腐化。这究竟是为什么昵?关于衙门,除了惊心无奈于它的黑暗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
雅俗中国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本书为其中一册《衙门》。

❼ 古代的县衙有多少官衔

知县、县丞、主簿、县尉、典史从大到小。

1、知县,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

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2、县丞,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县长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惟晋及南朝宋无(宋只设建康狱丞)。

丞之官秩,汉为二百石至四百石,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20里者不设县丞,故多数县份都有佐贰官。清代县丞多不设,在全国1300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345人。

3、县尉,是一种官名(相当于公安局局长),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

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各有四尉。魏、晋、南北朝沿设。西晋洛阳与东晋南朝建康各有六部尉。隋改尉为正,后又置尉,分户曹、法曹。

唐初再改为正,旋复为尉,县二或一人,掌分判诸司之事。宋县尉以阅羽弓手、禁止奸暴为职责。辽、金、元均沿设,明废。在当时是个很小的官。

4、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5、典史,中国古代官名,设于州县,为县令的佐杂官,但属于“未入流”,即无品阶。元始置,明清沿置,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7)古代衙门办事规章具体扩展阅读:

县与知县

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

在唐代以前,县的长官称县令(人口达万户以上)或县长(人口不足万户)。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管理全县的行政,有的还兼管军事,官秩多是七品。

知县的助手有县丞、主簿等。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理全县的粮税、户籍等。清《睢阳尚书袁氏(袁可立)家谱》:“十世赋正 字贞叟,号开美,归德府学诸生,明末考授鄢陵县知县。”

县尉历史:

县尉是唐代县级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对于其职掌,《唐六典·三府都护州县官吏》记载:“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唐代县级政府行政机构中,县令是长官,负责统筹全县之政务;县丞是副长官,辅佐县令行政;

主簿是勾检官,负责勾检文书,监督县政;而具体负责执行办事的就是县尉。其职掌包括行政、司法、财政等各个方面,是具体负责庶务的官员。

据《唐六典》记载,京县设六县尉,分判六曹事,即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士,一尉判一曹,与州府的六司相对应。畿县、上县设尉二人,亦掌六曹,一掌兵法士,一掌功户仓。

《文苑英华》载欧阳詹《同州韩城县厅壁记》记载:“县亦有六曹,尉二人,一判功户仓,其署曰东厅;一判兵法士,其署曰西厅,兹厅兵法士之厅也。

根之州,则司法、司兵、司士尽在,形其国,则兵部、刑部、工部尽在,兵主武,法主刑,士主工。”韩城县是上县,密县作为畿县与其相同,设县尉二人,一人职掌兵法士,一人职掌功户仓。其职能主要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

❽ 古代衙门里有哪些职位

1、县令

相对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官员,因为它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存在,和一些官职比起来实在是有些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一个县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官,掌管着一个县的各方面的治理问题,一些刑事案件的判处决断,对于发生灾难时的赈灾救助,对于一些恶霸土豪欺负乡民的惩治管理,对于教育方面的提倡与积极建设等等。

2、县丞

按制县丞为正八品官(京县除外)。县丞的来源有贡生及会同馆大使、鸿胪寺鸣赞、序班、刑部司狱、汉军九品笔帖式、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县主簿、府州县训导、府照磨、通判等。

3、主簿

地位处于县丞之下,属于九品的小官了,负责管理一个县的户籍管理统计,通缉人员的查找和文书的书写等,一般情况下做这个职位也是需要在学识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在县里也是可以调动一些人的人物。

4、县视学

这是一个在光绪时期才出现的职位,和县令级别平齐,但是没有职权,主要是负责对当地教育的推广以及建设情况是否符合朝廷政策的一个检查官员,并不是长期存在一个地方,而是定期检查,而且一般也是由一些当地的有名望的商贾来担当。

5、典史

典史的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监察狱囚之事。若事简之县不设县丞和主簿,则县丞和主簿的职能也由典史一人兼领。

❾ 古代衙门审案过程

第一步:士兵喊:威武;第二步:犯罪人上堂,跪拜,诉说犯啥罪;第三步:证人上堂,核实,第四步:定罪。

热点内容
酒店财务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1 21:25:56 浏览:937
2013新婚姻法房产 发布:2025-05-21 21:24:27 浏览:189
法律知识大全内容 发布:2025-05-21 21:18:22 浏览:544
武汉司法局陈 发布:2025-05-21 21:15:02 浏览:239
新民法典婚姻法婚房的分割 发布:2025-05-21 21:15:02 浏览:563
任前法律知识和廉政考试题库 发布:2025-05-21 21:12:01 浏览:978
杭州离婚律师费用 发布:2025-05-21 21:10:39 浏览:630
刑事诉讼法精讲视频 发布:2025-05-21 21:03:57 浏览:271
未成年人法律知识手册 发布:2025-05-21 21:02:59 浏览:434
云南省法律援助范围 发布:2025-05-21 20:58:56 浏览:503